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104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docx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

面对杜甫阅读答案

【篇一:

2015年贵州省黔东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class=txt>语文

第一卷(选择题)

一、(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黯然缥缈前扑后继通宵达旦相形见绌

b.重峦叠嶂直截了当张皇失措一代天骄

c.囊萤映雪红妆素裹断章取义美伦美奂

d.尉为壮观遍稽群籍恰如其分冥思暇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出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是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而引起的。

b.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c.在新的千年里,黔东南人民一定会齐心协力,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奇迹来。

d.谁能否定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没有用的呢?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电视剧《虎妈猫爸》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剧中情节映射了当下不少家庭在教育问题上的焦虑与..

反思。

b.面对气候变暖的事实,科学界未雨绸缪,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应对。

....

c.这件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经过员工们几天的努力,任务终于告罄。

..

d.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可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短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鲜为人知的必得要经历漫长的,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正因为有了的交织,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①期待和失望②苦痛和艰辛③跋涉和坎坷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

6.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多么壮观啊!

这飞流直下的黄果树瀑布。

b.游客从凯里带走了民间的银饰、刺绣、芦笙等?

?

,也带来了各地的奇珍异货。

c.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d.我不知道他今天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时态的炎凉。

b.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c.《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d.《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亲情。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8-10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疑质理(援:

引,提出)b右备容臭(臭:

香气).

c.俟其欣悦(俟:

侍候)d.烨然若神人(然:

?

?

的样子)

9.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无从致书以观

a.徒以有先生也b.俯身倾耳以请..

c.以衾拥覆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对所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时用作亲友离别、赠言规劝等,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b.文章通过“读书难”“拜师难”“求教难”“生活难”这四个方面的叙述来体现作者求学的艰难经历。

c.作者以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与马生共勉,交流间言辞恳切,质朴无华,读来让人为之动容。

d.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因此,太过优越的条件让我们安于现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第二卷(非选择题)

三、(17分)

11.将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请你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共6小题,选做4题,多答以最先4题计分,共8分)

(1)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学而》)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

”,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5)近年来,国家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努力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写的“,”就体现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6)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到“,”,与习总书记在党内开展反腐倡廉行动,号召大家能记得起各种考验,葆有洁身自爱的君子作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12分)

阅读《那树》选段,回答13-16题。

(12分)

那树(节选)

王鼎钧

①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

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

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

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

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

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

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

任凭鸟的子孙以栖息每一座青山。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

“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啊!

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

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

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

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13.联系全文结合下列句子,谈谈这是一颗怎样的树?

(3分)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14.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

15.选文第②段中“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从中折射出那树的存在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什么问题?

(3分)

16.结合近年来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倡导,从法制的角度来分析,你如何看待喝醉的驾驶者撞树人亡这一事件,以及交通专家要树偿命这一行为?

(3分)

五、(2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

(共12分)

可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

①看过好莱坞影片《终结者》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中始终不能被击败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印

象深刻。

它在受到外界打击后,不仅可以任意改变外表,还能像液体一样重新聚集,恢复原貌。

②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小组,研发出了世界首个自

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为研发可变形机器人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首次发现的液态金属有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可以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

它能“吃”、会动、自主变形。

实验发现,置于电解液中的镓基液态合金可通过“摄入”铝,作为提供能量的燃料,实现高速、高效、长时间的运转:

仅需一小片铝即可驱动直径约5毫米的液态金属球完成长达1个多小时的持续运动,速度高达5厘米/秒。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观察到,这种变形机器不仅能在自由空间运动,还能在各种结构槽道中前行。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会根据槽道的宽窄自行调整,拐弯时则有所停顿,好似人在遇到障碍物‘思索’后行进,像极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的液态机器人。

④另外,此变形机器还有一种神奇特性,身段很柔软。

研究团队亲切地称该液态金属机器为

诱发了液态金属表面的高表面张力发生不对称响应,从而对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带来了强大推力;二是,上述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进一步为液态金属运动提供了推力。

⑥作为新兴的功能材料,液态金属拥有许多常规材料不具备的新奇物理特性,对它的深入研

究能为材料科学提供丰富的研究空间。

⑦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为未来的机器人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上实现的方向,有望为制

造智能血管机器人、可变形救灾机器人提供特殊材料,自主运动液态金属机器,由于无需外部电力驱动,柔性极佳,进一步的应用可发展成为血管或腔道机器人。

利用液态金属做成可变柔性机器,以执行常规技术难以完成的特殊任务,如:

在抗震救灾或特定的军事行动中,变形柔性机器人能根据需要适时变形,以穿过狭小的通道、门缝乃至散布于建筑物中的空隙,之后再重新恢复原型并继续执行任务,不仅如此,未来科学家还可将这种智能液态金属单元扩展到三维,组装出具有特殊造型和可编程能力的仿生物或人形机器,甚至还能研制出相应的机器,在外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执行任务。

(选自201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篇二:

2016年浦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ss=txt>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

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

申小龙

①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

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

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②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

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

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这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

词。

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

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

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的。

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由此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

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④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

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

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⑥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

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

就语言学而言,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

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太不一样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们的范畴之后会曲解我们自己的语言。

每一个词都是视角,是特定的文化视角。

我们需要从中国本土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语言理论的那些范畴。

⑦实际上,除了学科领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许多翻译腔很重的语言,你也能够听懂,也觉得它是汉语。

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好的汉语。

之前翻译家周克希谈到《小王子》的译法中“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对方”的不同,认为前者不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

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欧洲思维方式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子很长,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

⑧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

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么样的中文是欧化的中文。

我们应该怎么书写,怎么继承传统语文的好的特点。

所谓好的汉语,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

音乐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⑨当然要做这样一个工作很不容易,因为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已经融合在我们的意识里成为我们视角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难。

语言学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说现在人说话已经欧化了,没有必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了。

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关注,不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理论体系,听任整个体系全盘欧化,我们的语言,我们孩子的语言,也都说得像英语一样,这对我们民族文化是一个好事情吗?

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的历史,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以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体性,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而是听任西方的范畴把我们牢牢束缚住?

(2015年11月11日《文汇报》)

1.第③段划线句中的“此”是指。

(1分)

2.第⑤段空格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比如逻辑学上主语、谓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来有的

②现代的各个学科都引进了很多名词术语

③现在我们做语法分析,主语是一个基本的单位

④这些术语都是欧洲语言,背后是欧洲文化的视角

⑤但是主语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单位

a.③①②⑤④b.②④①③⑤

c.②①⑤③④d.③①④②⑤

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中国话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话语把字作为书写单位而非语法上的基本单位。

b.中国话语的语法基础不应该建立在西方的范畴之上。

c.中国话语应该有合乎本土特定文化视角的中文语法。

d.中国话语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范畴和体系。

4.第⑦段举《小王子》的译法这一例子有何作用?

(2分)

5.第⑨段从和两方面阐明了作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看法。

(2分)

6.下面是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片段的两种翻译。

试结合本文内容,判断哪种译文更接近好的汉语,并说明理由。

(5分)

译文

(1):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而毫不沮丧的。

译文

(2):

他这人处处显老,只有双眼例外,眼珠子是海蓝色,显得很愉快,仿佛从未遭受挫折。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

药碾子

刘群华

①一个药碾子,是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

②药碾子靠碾轮在碾槽里不断滚动而把中药碾成粉末,中间宽敞,两头收紧,像一只驮着岁月的小船,行走于悬壶的湍急河流。

③我的药碾子是师父送的,他见我性躁,嘱我多多碾药,能修养心性。

当年,我在师父的惠风医馆学艺,在城东一角,一个苍老的巷子里,是个粗糙的木门铺子,几根木柱支撑着,但厅堂宽阔,几个中药柜子泛着陈黄色漆的光亮,还透出浓郁的中药芳香。

药碾子搁在大堂一侧,见闻着来往的求诊者。

④我拜师时,起初每天看药熟药,晚上听师父讲读《内经》。

有时医馆很忙,其他的几个师兄腾不出手,师父便喊我去碾药。

初上手时,我面对沉重的药碾一片茫然,因为自己技艺的生疏,碾轮在我面前也更显笨重难使。

甚至不会用双脚滚动轮子,只能用双手握住轮子柄,不断地滚动。

这样一天下来,双手掌一手的血泡,有的还磨破了嫩皮,出血了,痛得我钻心流泪。

⑤如此历练再三,我慢慢掌握了窍门,终于能够稳妥而有效率地碾药了。

我常赤膊坐在木椅上双脚滚动着铁碾轮,咔嚓咔嚓地碾着干枯僵硬的中药,仿佛一曲重复的粗犷山歌,盘旋于青瓦白墙之间。

中药被往返碾磨,然后过筛,细末另装,粗末再碾,直至药碾如泥。

这种药泥大概有两种去处,一种混蜂蜜做中药丸子,一种和油脂做外敷膏药。

中药丸子可大可小,小如绿豆即可,大如梧桐亦行。

而外敷的膏药则深如夜色,青黛之中,还有几丝像桔黄的灯光,贴在患处,人温暖,心透亮。

⑥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个病重的患者,他儿子拿着师父的处方虔诚地递给我,方子上有一味野山参,特别注明“研末服用”。

我赶忙从抽屉里拿出药材,在药碾子上滚动碾轮,碾得药细细的,几乎含口即化。

事后,我问师父,为什么不水煎呢?

师父笑道:

“一味野山参,物稀而价贵啊!

况且此人为心绞痛,冲服更易充分吸收,见效快。

”⑦碾药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夏天怕热,冬天怕冻。

一日,天气闷热,门外的玉米叶被日头蒸卷了。

我在屋里碾药,师父进来,看我汗流浃背,又一脸的厌烦,说:

“碾药累不?

孤独不?

”我的心思仿佛被师父一下洞察无余,只能尴尬地嘿嘿笑。

师父说:

“碾药也有乐趣,要学会自寻快乐,转移注意力,可以边碾边读书的。

”他示范性地拿起一本药书,双脚滚动碾轮,在叮当叮当之声中翻阅起了一页页远古的方剂。

⑧我在旁看着,在师父的脚下,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船,在碾槽里张帆,一路风雨而去。

他踩的药轮子不是药轮子,是桨,爱它而习惯于它,脸上所表露的神色,自然、深邃,像一名得道的禅师,怡然地品味着窗外的阳光和书中的淡泊。

⑨在药碾子的陪伴下,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也会治疗一些简单的风寒风热的外感了。

有一次,一个萎靡的小儿被他的父母抱进来了,我号了下小儿的脉,又看了他的手掌鱼际,在处方笺上准备写几味疏风散热的药。

尚未落笔,师父从外面进来了,他看了看患者,说:

“小儿娇嫩,用药要轻灵,如羽毛一样。

”便嘱咐我去药碾子上碾几味药,调油脂敷在小儿的脚板上。

我起先忽视师父这种举重若轻的治疗方法,认为太简单,无法体现一个医生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师父说:

“病之治,一味即可,不用二味,既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又减少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你看那些古医书中,为什么有的方剂仅一二味,是药专而力足啊。

”他停顿了下,又说:

“像这个药碾子,碾药的话,我们还有研盂,也有捣药罐,但各有其长,各有其用。

⑩我看了看身边的药碾子,再环顾四周,陡然发觉这些中药器具,被师父赋予了它们治病救人的职责,进而获得了生命,鲜活地生活在草木之中。

第二天,小儿病好转了,药费也只花了一个鸡蛋的钱。

⑾拜师后的第五年,我离开了惠风医馆。

临行前,师父说:

“中医之道,必尊中医之术。

”他从后房搬出一个铁药碾送给我,说:

“别小看一个药碾,其实是中药的一种工艺,马虎不得。

⑿我出师后在另一座城的街上也开了家医馆,虽然比师父的小,却五脏俱全。

二百多味草木的中药柜子,高高大大立在大堂中间;一张四方长桌放在左侧,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号脉垫子;师父赠我的铁碾子臵于大堂的右侧,没事时,静静地睁着眼看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⒀然而,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碾的药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有些忙不过来了,有患者推荐我用电动磨粉机,我便买了一台。

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臵被电动磨粉机无情地代替了。

我有时无事,心想没有药碾子的监督,便觉自由轻松了许多。

⒁每次我去师父的惠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小声提醒:

“买台小磨粉机吧?

”....

⒂师父摇了摇头。

⒃我知道,。

7.第①段具有开篇点题,和的作用。

(2分)

8.分析第③段环境描写的用意。

(3分)

9.赏析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0.对第⑥⑨两段所用事例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⑥段承接上文,既突出了药碾子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之大,也表现了师父医术之高。

b.第⑨段具体展现了“我”在药碾子的陪伴下对中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c.第⑨段特别写师父对“我”的悉心教导,进一步体现他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

d.第⑥⑨两段前后呼应,叙述详略有别,意在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中药特有的神奇禅道。

1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⒁段加点词语“小声提醒”表现了我怎样的复杂心理。

(4分)

12.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揣摩第⒂段“师父摇了摇头”背后的深意,在文章结尾的方格内续写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5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

(2),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3)生乎吾前,。

(韩愈《师说》)

⑷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5),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7)沾衣欲湿杏花雨,。

(僧志南《绝句》)

(8),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①塔子矶陆游

塔子矶前舟自横,一窗秋月为谁明。

青山不减年年恨,白发无端日日生。

七泽沧茫非故国,九歌哀怨有遗声。

古来拨乱非无策,夜半潮平意未平。

【注】①陆游到夔州任官,入蜀途中,舟泊塔子矶,作此诗。

14.这首诗的韵脚是。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写船泊江岸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入蜀途中的颠沛和孤独。

b.“明”写月照中天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对朝廷昏聩不明的愤懑。

c.“不减”写作者纵然见到青山美景也难消心头连年积压的怅恨。

d.“无端”含作者因白发日增而生发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感慨。

16.联系全诗,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划线句。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8分)

云梦山人传

严首升

云梦山人孙斯亿,字兆孺,华容人也。

七岁能赋诗,年十四补弟子员,声称籍甚。

久之,上书督学,弃巾褴,日与世外人交,不袖一刺还。

遍览名胜,长啸高歌。

时人莫之测也。

于时若王元美、汪伯玉诸公,靡不倒屣延致山.

人。

山人傲然无所屈,意有所适,往往不谢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