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887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docx

《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案.docx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认识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三、教学设计

(一)观察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

4.谈话:

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5.激趣:

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

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

(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教师简介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3.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学生分组观察。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2.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4.学生自由发言。

2.做酸奶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做酸奶地活动。

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二)指导学生制作酸奶

1.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

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

想动手尝试吗?

2.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

①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35~40℃

②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时。

③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变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

第二课时:

(一)品尝酸奶。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2.教师介绍: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

教师进行小结。

5.引导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

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7.交流汇报:

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

3.馒头发霉了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

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

黄、绿等。

2.请学生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

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

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

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6.引发学生的讨论。

第二课时: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

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

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

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

介绍霉的功与过。

(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

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二)借助显微镜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区别。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1.通过谈话(积木)引出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认识各种细胞。

2.组织讨论:

细胞有些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图讨论,汇报得出:

细胞很小(除了蛋黄),细胞各种各样,各不相同,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3.组织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

教师具体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制作方法,及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等。

4.学生领取材料和仪器。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教师到小组中巡视,具体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5.组织汇报。

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

7.引导学生自学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

9.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

10.由学生自学资料“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课件:

地球。

观察地球。

2.谈话:

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

阅读资料。

说说自己的想法:

古人愚昧。

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探索。

2.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

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3.教师补充介绍,强调:

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4.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5.师做演示实验。

6.介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7.总结:

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自学。

2.地球的表面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难点:

制作地表模型。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风景图片。

2.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还有什么样子的地方?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中插图。

认识几种典型地貌。

师介绍其特点。

(二)制作地表模型、指导画地形图

1.想不想把这些特别的地貌制作出来呢?

师指导制作方法。

要求:

明确分工,注意安全。

2.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3.要求用大块玻璃把制作的地形画下来,并试着画到纸上,用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貌:

绿色是平原,黄色是高原,蓝色是河流或海洋等等。

4.师补充:

地图由此得来。

5.我们地球表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前人制作一份地图非常的不容易。

6.补充介绍现今人们可以凭借的手段,及高科技。

(三)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形状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沙漠、高山、河流、海洋、岛屿、绿洲、峡谷等等。

3.师总结

3.地球的内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暗盒,你们不打开能否知道里面是什么?

2.每小组分发材料。

3.组织交流汇报:

你们小组认识是什么?

根据是什么。

(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师引导,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情况呢?

2.引导学生观图,思考:

地震、火山爆发、地热等现象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帮助?

3.师介绍人类所认识的地球内部情况。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指导学生做地球构造模型。

4.火山和地震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

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复习: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究。

3.播放录像—火山爆发。

4.组织谈话:

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了哪些了解?

心中还有哪些疑问?

5.教师对于学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

(二)火山喷发的原因

1.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指导学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

2.组织汇报交流:

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

引导观看录像。

2.师介绍我国1976.7.28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3.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4.师做演示实验。

5.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于地震的研究也很早。

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四)谈安全教育。

1.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

2.组织全班交流。

师做小结:

在室内应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在室外应该跑到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的建筑物。

5.地表的变迁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4.知道什么叫侵蚀。

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2.师质疑: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能找到鱼龙、蚌壳的化石呢?

3.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猜测?

4.喜马拉雅山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地表现象,还有很多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形成的呢?

(二)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迁。

1.引导学生观赏书中的插图:

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学生它们的形成可能性?

2.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

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建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

3.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

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4.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实验:

日张冷缩影响岩石。

5.汇报实验收获。

6.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变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

指导实验:

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

(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

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实验:

日张冷缩影响岩石。

3.汇报实验收获。

4.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变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

指导实验:

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引导:

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变迁吗?

2.组织汇报后教师补充“三峡大坝带来的影响”、“砍伐森林带来的影响”等。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化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事物的两大变化。

1.出示一支蜡烛,并点燃。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根据你的经验,蜡烛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组织交流,并适时追问:

蜡烛为什么会有蜡油流下来?

蜡油从何而来?

为什么又会结成块?

3.对于有价值的回答及时表扬,并总结、板书:

这叫受热熔化、遇冷凝固。

这是蜡烛的一种变化。

4.我们看到蜡烛越烧越短,这是为什么呢?

5.师追问:

看来这也是一个变化,那么蜡烛变成什么了呢?

我们来研究。

师做演示实验。

烧白瓷碗底、用烧杯罩住。

发现了么?

6.总结:

物质的变化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形态的变化,二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有根据的分析辨别变化的所属。

1.引导看31页的图,小组讨论这分别是属于那一种变化?

2.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分别属于那一种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

3.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评价。

(三)试验中观察,并分析得出所属变化。

1.师示范实验:

把生鸡蛋放入醋中,组织学生预测出现情况,展示,并总结:

生鸡蛋变软,且出现气泡,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能准确的区分它们。

聪明的人是不会被表象蒙蔽双眼的,总能认识真实的一面。

2.铁钉生锈了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设计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生锈铁制品。

2.提问:

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生锈铁制品?

3.比较:

没有生锈和已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4.谈话:

教科书P35内容。

(二)设计实验方案

1.提问:

你们认为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并分组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交流,评价、完善方案。

4.分组根据设计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组装。

(三)实验验证

1.教师提示:

坚持不懈,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经常交流。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教师在课上、课下了解实验状况,不断指导、反馈。

第二课时

(一)交流实验结果,分析铁钉生锈原因

1.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讨论:

实验的现象说明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3.师生小结:

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5.教师补充:

铁接触酸、碱、盐等物品也容易生锈。

(二)认识防锈方法

1.教师提问:

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或课件展示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防锈方法。

4.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防锈方法?

为什么能够防锈?

5.教师小结:

生产、生活中的防锈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擦干、喷漆、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不锈钢也能防锈,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其他金属。

3.变色花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三、教学设计

(一)魔术导入

1.谈话:

(出示纸花)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表现最好的同学送一朵我亲手制作的纸花。

(停顿片刻)老师发现同学们好像不太喜欢它,啊!

老师忘了给花浇水了。

2.表演魔术。

3.提问:

对于这朵变色花,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4.学生猜想、讨论、交流。

(二)实验解密

1.讲解:

上课前,老师分别用白醋和碱水浸泡了花瓣和花叶,喷的是紫甘蓝水。

不相信的话,你们就来试试。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教师讲解:

教科书P36内容

5.学生解释纸花变色的秘密。

(三)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

2.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四)动手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的物品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制作方法。

2.教师讲解。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分组用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的物品,并记录检测结果。

5.学生交流、汇报并教材上的资料。

9教师小结: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

4.洗衣服的学问

一、预期学习结果

1.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2.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

3.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难点:

学会控制变量。

教时1课时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我们平时衣物上会沾上各种污渍,如油污、菜汁、墨汁等,你们知道怎样洗去这些污渍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进行假设

1.提问:

哪一种污渍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最好呢?

把你们的猜想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2.学生猜测、填写记录表里。

(三)讨论变量,制定实验方案。

1.谈话:

请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哪种洗涤用品去污能力最强。

注意: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要重点考虑如何控制变量。

2.小组讨论并汇报。

3.教师小结:

在这个实验中,用水量要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的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所不同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

(四)小组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五)交流研讨。

1.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2.教师记录各组研究结果。

3.小结:

通过实验,同学们找到了去除各种污物的最佳洗涤用品,不同的洗涤用品去污的能力是不相同的。

4.学生看书读小资料。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1.登月之旅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观看录像。

2.谈话:

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3.提问:

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呢?

(二)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与了解。

1.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发射了一颗卫星,同学们对它了解吗?

2.组织交流:

为什么命名为“嫦娥”?

3.组织学习资料,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与取得的成绩。

(三)实验探究陨石坑的形成。

1.今天我们就来模拟曾经在月球上发生过的陨石撞击实验,进一步了解陨石坑的形成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想做吗?

我们怎么来实验呢?

2.组织汇报实验设计方案,请其它同学帮助完善设计。

3.师对学生的汇报给与肯定和修正,鼓励认真实验,及时记录。

4.组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和预测进行对比。

5.如今我国的“嫦娥1号”已经顺利发射,对月球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真的的奔月了,千年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对这些你们有什么感言吗?

6.学生自由发言。

2.太阳系大家族

一、预期学习结果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做阳光施舍与斜射形成温差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难点:

探究行星与太阳系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日地运动

1.出示三球仪。

2.质疑: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二)认识四季成因

1.实验

2.讲述:

教科书P45内容

(三)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1.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播放太阳系星体运行录像。

4.学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谈话: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教师总结。

3.看星座

一、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什么事恒星,什么是星座。

2知道银河系的概况。

3.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看夜空,认星座。

难点:

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三、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星空图)教师谈话引导,学生欣赏。

2.交流观星感想。

(二)引导建立“我的星座”

1.模拟出示星空景象。

2.学生操作。

(三)认识并指导观察常见的星座

1.重点介绍“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

1.出示不同季节的星空图,比较有什么不同,是否能在同一位置找到大熊星座。

(四)认识银河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0上的文字介绍。

2.活动:

说说观察银河系后的想法。

4.探索宇宙

一、预期教学效果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

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二)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谈话: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

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一次《宇宙探索》(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交流:

仰望太空,你对那些星星比较熟悉和了解?

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录像,展示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3.讨论:

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缘故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4.谈话: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5.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

6.谈话过渡:

古人不但为各种天象编写了许多神话传说,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