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716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纲要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规划纲要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规划纲要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规划纲要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规划纲要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划纲要作业.docx

《规划纲要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纲要作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划纲要作业.docx

规划纲要作业

1、简答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意义?

答:

作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温家宝总理说:

“以改革促发展。

”这表明未来中国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纲要》最重要的特点是瞄准了目前我国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力图突破难题,进行创新,《纲要》的出台主要立足于解决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了以下的重要文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10年《关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化已经影响到了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人类发展观念发生转变,过去是单向的、只强调经济发展,现在有学者归纳出社会发展观等于国民幸福指数。

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善治,二是经济的发展,三是文化教育的发展,四是环境保护。

一个最为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在人们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的情况下,高考仍然充当着强大的指挥棒。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学生、家长到老师、学校,包括地区教育管理机构的共识是,教育要向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方向去努力。

有学者感言:

“经过重重考试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在四年教育之后,常常既没有被获得灵魂上的解放,视野上的开阔,也没有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

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

我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社会,大多数人渴望通过考试来获得多一点的生存空间,但教育却成为我们社会最大的资源浪费…”

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

调查显示,26.4%的公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领域,19.3%认为是高等教育。

对于义务教育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成公众认为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另外,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农村办学条件问题、乱收费以及学生课业负担重问题也均有较高的提及比例。

2、谈谈在你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具体体现《规划纲要》关于“育人为本”方针。

答:

《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但就中小学语文教育而言,由于“育人为本”彰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而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纲要》指出:

育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根据这一精神,语文教育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才能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为哪“三个优先”?

答:

“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4、简括《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

答:

即: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5、《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提出了哪六项改革任务?

答;即: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6、《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是什么?

素质教育理论、理念怎样更好地落实到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答:

(一)《纲要》指出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

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学会做人。

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

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强调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能力为重

“教育的四个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其中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核心支柱。

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三)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家教、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德、智、体、美、老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战略主题。

7、《规划纲要》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提出了哪些重要举措?

答;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三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四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切实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8、《规划纲要》多次强调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谈谈中小学教师当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答:

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即教学公平)是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它关注的焦点,就是在一个有几十位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平等地对待不同个性、特长及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

一、小学课堂公平的界定

从现实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课堂教育公平是指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不以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的不同,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空间、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外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维护课堂教学公平主要是教师的责任。

[[2]]小学课堂公平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观察总结,认为课堂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的课堂学习身份

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有一个公平的准则,从而保证课堂公平的实现。

这个准则要在课堂纪律,成员人格尊严,学生学习机会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使成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法”可循。

其次,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学习成绩,生活背景等原因而区别待遇。

其次,教育公平要求在课堂中,成员的社会结构应该是平等的。

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都是受教育者,他们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公平的,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好生”与“差生”之间,他们都应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地位是平等的,应该享有同样的课堂权利。

再次,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主体的能力是平等的。

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比较难以做到,但是这点确是课堂教学公平实现与否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打上标签,区分好生和差生,不能对学生妄下定义。

教师应该在意识中相信每一个学生拥有同样的能力,都可以通过教育成才,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的动力与勇气。

把爱分给每一个学生。

2、公平的享有课堂资源

课堂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环境资源,学生资源等。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小学课堂的主人,应该平等的享有这些教育资源。

教师资源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的互动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在互动的时间上合理的分配,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互动环节之中。

在互动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注意互动内容的平等性。

要使每个学生都机会进行同性质的互动机会,而不能将后进生排除在回答难题的名单之外。

课程资源的公平是指学生能平等的接触教材,参与讨论,平等的享有教学仪器的使用权利。

环境资源公平要求学生所处的课堂空间,即他们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都能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论坐在哪个位置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同样有利的。

学生资源的公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平等的定位,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分。

3、公平的课堂评价

评价过程包括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四个方面。

课堂公平表现在:

第一、评价理念上要做到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两者在评价中都能表现出来。

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成长,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是不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的,是否符合社会对于个体的道德、行为的规定。

第二、从评价主体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都应该具有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权利。

从传统来说,评价主要是教师行为。

如今,新的评价理念从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出发,要求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从而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增加评价内容和评价角度的的全面和公平。

第三、从评价内容上看,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环境、知识结构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时间和程度的区别。

在评价之中,对于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目标的学生应该给以表扬和支持,同时对于全力努力的学生,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在评价时,也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能总是以一个规则来对待不同的学习内容。

评价要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达到小学课堂公平的途径:

1、增强教育公平的意识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那么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教育公平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具备捍卫教育公平的勇气。

首先,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放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以身作则,平等的和学生交往,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群体之间的公平交往。

教师公平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而根据条例的规定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后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反思:

这节课我有没有将我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我有没有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参与交往?

我有没有情绪化的对待学生……通过不断的反思,一步步将公平的意识融化到行动之中。

其次,学生也要增强教育公平的意识。

学生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

对于自己在课堂中享有的权利,学生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师生之间是公平的,学生之间也是公平的。

在这个观念的支撑下勇敢地投身课堂中,捍卫自己的课堂权利,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要实现教育公平,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和热爱学生,尊重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展开想象,充分的开展课堂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动力。

只有对学生有着满满的爱的教师才会真正去关心学生的发展,去为学生公平的享有课堂权利而努力。

教师的尊重和爱应该是平等地分给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到教师本人对他的关怀。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爱。

由教育实践可知,受教师喜爱的学生往往是一些听老师话并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不大听老师话,并且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爱往往比较爱不起来甚至感到厌烦,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大多发生在教师和“差生”之间。

这种矛盾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是由于教师对后进生的不正确的看法并且外化为行为引起的。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不仅要针对好生,更要洒向后进生,与后进生交往的时候,要把他们看作是人才而不是蠢材,对他们具有足够的期待并且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感受到那种期待。

教师要努力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对学生有一个正确、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来,教师才能激起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尊重和爱不应该是带有功利色彩的。

所以,教师必须洁身自好,有意识地抵制社会中不良风气的侵袭,抵制名利的诱惑。

,这样,不仅是对自己师德的一次历练,也为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保证。

3、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有同样成才的可能,教师不能够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由于各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构成等都不相同,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能够很轻松地解决,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十分努力,但是成果却不如那些并不是很用功的学生。

如果教师只看成绩,对他们同等对待,那么对于后一种学生就是很大的不公平。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构成和智力水平因材施教。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设计的深度、广度、进度都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为了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B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C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

D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在对学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就需要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

对于头脑灵活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更深层次的要求,从而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以免他们在对已有知识了解后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

对于肯学习却不得法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的努力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刻苦学习。

同时,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中等生的学习状况,适当提问,来维持和增加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语言、动作。

对学生了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从而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找到各自发展最好的定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那么学生就能在教学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化被动为主动,和教师共同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课堂。

9、《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哪些要求?

答:

《规划纲要》第十九章(五十九条)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

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第六十条)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发网络学习课程。

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

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

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10、结合《规划纲要》相关内容,谈谈语文教育要更新怎样的人才培养观念?

这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有什么一致的地方?

答: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人才观念是人们对于人才培养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看法和基本观点。

人才培养观念是一切教育的先导,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一)全面发展观念

全面发展观念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观念,包括: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与针对性。

2.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3.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养成健康人格。

4.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开齐开好艺术类课程。

5.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人人成才观念

人才是世界上的第一资源!

人人成才观念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人人都能成才,人的才能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但环境和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只要为每一人提供适合的教育,他都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2.人人都有权成才,接受教育发展自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每一个人成才服务。

3.为人人成才服务,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在集体教学的情境下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才的机会。

(三)多样化人才观念

多样化成才观念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人人成才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成为相同的“标准件”,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拔尖人才”。

人才是有规格和层次的区别的。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和普通劳动者。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我们的成才理想。

2.要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成才培养就要多渠道、多模式、多规格、多途径,要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为各种人才的成长铺就广阔的道路。

3.人才的多样化发展要建立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尊重个性特点和个性选择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

(四)终身学习观念

终身学习的特点:

1.终身性。

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综合。

2.全民性。

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

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

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

(五)系统培养的观念

是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观念,人才成长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而必须使得个学段各级学校教育的培养互相衔接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人才培养系统,使得教学、实践、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地配合起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保证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多样性。

11、分析论述题:

一位家长讲,我孩子上小学3年级,语文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特别的多,基本上光语文作业完成都需要2个小时,做作业到晚上10点以后是经常的事情,每天写一篇日记,难为的我天天上网找,抗议这种添鸭式的教育方式;忘了说了,这个语文老师是农村学校的老师招聘到市里的学校的,估计是由于招聘的,工作压力大,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作为一名家长,我提议学校的知识在学校解决,不要将应在学校进行的练习变成作业的形式占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

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时少不了必要的练习,完全可以在自习课上由教师指导进行。

想一想,现在的小学生每天能有自习时间吗?

教师还像我们当年上学时那样用心辅导学生的练习吗?

小学生回到家里做作业,得家长辅导,但有时家长辅导不了。

有时,家长的辅导和教师的要求不一致,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1)该家长指出了多少年来社会一直在关注的“减负”,就此谈谈小学课业负担原因?

《规划纲要》对减轻学生负担做了哪些要求?

(2)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小学教育怎样从“减负”入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答:

1、小学课业负担原因:

(一)价值观问题

1.功利主义伦理价值观(把考分作为评价标准),考分决定了能不能考上大学,由于有这样一个价值目标,就产生了为分数不惜一切代价的学习态度,在行为上现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自己的长远利益,远期利益,不惜付出身心健康为代价。

2.“不吃苦不能成人”的传统。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加重学生负担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不能承受重负就被指责为不求上进,老师不对学生加重学业负担就被指责为不负责任。

(二)教育自身问题。

教育本来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应该以社会需求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标准。

而在现实中,我们的评价被直接效果的升学考试作为标准。

(三)经济问题

当应试成为教育目标,在考试中追求高分为最大的功利价值的时候,当学校采取低效率高消耗的过程来促进学习的时候,课后补课、假期补习、专家讲座、暑期讲座、练习题、考试题、模拟题、题库、题海等出版物大行其事。

补习班和补习出版物都已经形成产业,而与其相呼应的就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规划纲要》对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

《规划纲要》指出: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2、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小学教育怎样从“减负”入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减负增效”意识。

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发展的质量;树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育人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倡导教学民主、教育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狠抓素质教育。

①“减负增效”的关键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真正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或者说是不完全教育,从学校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围着分数和升学率转,沉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尽管“减负”乃至“救救学生”的喊声不绝于耳,但总不见效。

②教书育人是教育者神圣的天职,但不能只满足于传授书本知识。

考试成绩是学生诸多能力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他的综合素质,只有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的目的。

③要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以课堂教育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