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511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生态学课件.docx

园林生态学课件

园林生态学——绪论

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概念的形成及其研究对象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就是研究植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最早由德国学者E.Haeckel于1866年提出Ecology一词。

1935年英国学者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标志着现代生态学科的形成。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个体到生物圈各个

层次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规律。

包括:

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

系统、区域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各个水平的生态关系。

3、生态学的任务

A、揭示生物个体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规律;

B、揭示环境对生物种群、群落的影响,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C、阐明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系统稳定性与效率。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古生态学思想时期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中叶到生态学概念提出。

包括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瑞典生物学家Linneur、英国生物学达尔文、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丹麦生态学家Warming等是本时期的杰出代表。

3、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巩固时期)——19世纪未期到20世纪中期。

以生物种群研究与生态系统概念确立为主要标志,以美国生态学家Elton(1927年提出食物链)、Hopkins、Clements,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

4、现代生态学发展时期——现代技术与学科相互渗透有力促进生态学的发展,理论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为主的时期。

前瑞典首相克来门松夫人首先提出全球首脑级环境论坛,世界科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UNISCO于70年代提出MAB计划。

在这些大的生态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为前提,迅速兴起了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生态旅游等生态边缘学科的发展。

二、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一)城市化与生态城市

1、城市化进程(T0-1)

2、生态城市的特点:

A、城市环境现状:

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受严重污染破坏;人与建筑的高度密集,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热岛与温室效应,致使城市人居条件越来越恶劣。

B、生态城市的特点:

①生物与文化资源的和谐体;②具有完全的生存能力;

③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物质自我循环;④广阔的自然空间;

⑤维护人类健康、享受自然;⑥符合美学原则;

⑦提供文化发展,充满欢乐与进步;⑧是城市与社会科学规划的成果;

⑨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的特点

A、城市环境现状:

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受严重污染破坏;人与建筑的高度密集,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热岛与温室效应,致使城市人居条件越来越恶劣。

(二)现代园林的发展

——园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造园阶段、城市绿化阶段、大地景观规划与建设阶段。

三、园林生态学

——研究园林和城市绿化可能影响的范围内,人类生活、资源使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关系与调控途径生态学分支。

——研究城市中人工栽植的各种园林植物群落之间及其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一节:

城市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

指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一切因素的总和。

或是生物赖以生存因子的总和。

环境因子:

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

生态因子:

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等产生影响或作用的环境因子(ecologicalfactor)

二、环境的范畴与范围

根据环境的范围或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内环境等。

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1、自然环境:

指生物生存居所中一切的自然因子总和。

2、人工环境(artificialenvironment):

通过人为干预所形成的有别于自然状态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三、城市环境

1、城市环境的组成

城市环境:

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或人工条件的总和。

2、城市环境的特征

城市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高度的人工化;特定空间与区域;人文活动与地域层次;污染密集等特征。

3、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

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可能带来对环境主体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最大负荷量。

——如环境中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可承受或技术因素能净化的量时,就可以说是超负荷,就会产生环境污染;或某一城市中,当人口超过了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保障能力时,就会出现人口危机。

2)城市环境容量: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及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能满足城市人口各种活动的人口最大容许限度(量)。

*影响城市容量的因素:

包括自然、物质因素与经济技术因素。

3)城市环境容量的常见类型:

*大气环境容量:

聚集与环流扩散能力。

*水环境容量:

与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标准与水资源量有关。

Wi=Coi*Q*K

*土壤环境容量:

Wq=Ws-B(绝对量)

或质量容量Wq=M(Ws-B)

四、城市环境问题(第十章详讲)

第二节: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的原理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2、生态因子的特征

*综合作用:

*非等价性: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而起次要作用或从属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次要因子。

(例)

*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

(例)

*阶段性:

(例)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一个因子的存在与否或量的变化都会对植物产生直接作用的因子称为直接因子。

某因子的变化通过对其它因子产生影响继而对植物产生影响的因子为间接因子。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Liebig)提出。

生存与生长受最小需量的因子决定。

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提出。

(T01-01)

*生态幅:

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限制因子: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限制甚至引起死亡的因子。

第二章:

光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光的性质与变化

一、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光谱:

按太阳辐射波长顺序排列。

(T02-01)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常用能量单位表示,可以用J/(cm2min)或K/(cm2min),也可用照度单位表示Lx(米烛光)。

在大气层上层垂直于太阳的平面上所接授的太阳辐射强度是恒定的,为8.12J/(cm2min)或1.94K/(cm2min),这一数值称为太阳常数。

二、光照的变化

*光照强度在地表的变化与分配(T02-02)

1、光照强度的变化:

随时间的变化:

一日中,早晚太阳入射角小,光强较弱,中午最强;一年中,夏半年较强,冬半年较弱。

随纬度的变化:

纬度越高辐射越弱。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海拔越高辐射越强。

随地形的变化:

南坡较北坡的辐射强。

二、光的变化

2、日照长度的变化:

北半球地区,夏半年昼长于夜,冬半年夜长于昼。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T02-03)

二、光照的变化

3、光质的变化:

即光谱成分的变化

海拔越高,紫外光越强;或纬度越低紫外线越强;

早晚湿度大,水汽多,对红光的吸收较多,光透过大气时呈红色。

中午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行程短,紫外光和可见光成分增加,红外光减少。

二、光照的变化

4、光照在树冠或林冠中的变化:

(T02-04)

第二节:

光照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1、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补偿点:

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产物恰好抵偿呼吸消耗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光合产物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强度不再随光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值。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1、光合产物积累与光照强度的关系(T02-05)

2、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对叶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影响(T02-06)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3、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

阳性(生)植物:

只有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育健壮,在荫蔽或弱光条件下生长不良的植物为阳性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值均较高。

阴性(生)植物:

相反。

耐阴植物: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可在全日照下正常生长,也可适当荫蔽下正常生长的植物。

二、光照长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光周期现象:

植物对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或光周期反应。

光周期主要影响植物的开花与休眠。

植物开花对光周的需要可分为四个类型:

长日照植物:

当营养生长完成后,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黑夜长度才能开花的植物。

二、光照长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短日植物:

与长日照植物相反。

中日照植物:

只有在日长与夜长近相等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

开花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只要营养生长完成就可开花的植物。

日长与休眠:

三、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

红黄光有利于提高温度,促进生长。

紫外光具有抑制高生长的作用,但可促进茎的加粗生长以及促进开化。

绿光为反射光,对植物而言生理作用不大。

(T02-07)

第三节:

光能与植物产量的关系

一、光合效率

——指单位地面上植物光合作用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照能量的比率。

二、叶面积:

叶面积指数:

单位面积上植物总叶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

三、光合效率与叶面积的关系(T02-08)

三、光合能力与呼吸强度

光合能力:

指在CO2浓度正常条件下,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处适宜状态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大潜力。

呼吸强度:

植物维持自身生理活动进行的代谢消耗强度。

三、光合能力与呼吸强度

四、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从个体高光合能力与低呼吸消耗角度出发:

主要通品种改良获得。

*从群体效率角度出发:

提高叶面积指数,间套种提高空间光照利用率,多层结构的群落也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

覆种。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城市温度环境

一、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1、地表热平衡

地表辐射能量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其能量传递通过辐射、对流与传导三种方式来维系。

(T03-01)

地表热量可用下式计算:

R=(S+S’+Ea)—[(S+S’)a+Ee]

或R=(S+S’)(1-a)-r

2、温度的变化规律

*温度随空间的变化规律:

随纬度的变化:

纬度增加1度,年平均温上升0.5~0.7℃;

随海拔的变化:

海拔增加100米,年均温降低0.5~0.6℃;

温度的变化规律

*随坡向的变化:

南坡较北坡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气温较北坡高。

*随海陆位置的变化:

相同纬度沿海地区年均温略高于内陆。

*随地形的变化:

河谷地区易形成逆温现象,夏季闷热,冬季干冷。

一天中的变化:

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升高,凌晨日出前气温最低,午后1~2时气温最高。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年中的变化:

随季节可分春、夏、秋、冬四季。

热带地区年均温变化不明显,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变化。

节律性变温:

温度随时间的有规律变化。

非节律性变温:

受特殊天气条件影响而造成的温度变化。

如寒潮、热带低压等

二、城市温度条件

1、城市的热岛效应:

一般城市年均温较周围郊区高0.5~2℃。

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

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低、热容量高;人为排热;惰性气体与污染物造成的温室现象;高度密集的建筑对热交换的影响等。

2、城市小环境温度变化:

地被与植物群落局部环境的变化:

阻隔、吸收、反射、对流,夏季温度较周围低,冬季则暖。

第二节:

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温度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1、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生命与生理活动都限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有一最适温度;偏向最适温度以上或以下的任一边,生命活动效率都将降低;而超出所能耐受温度范围,则生命活动停止。

温度

生理活动

2、温度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有关各种酶与温度的关系而起作用的。

在适宜温度内,生理活动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2、温度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不同类型植物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是不一样的。

(T03-02)

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对植物萌动的影响:

植物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的解除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刺激,不同起源地的植物所需的温度刺激低限是不一样的。

温带植物:

8~25℃;高山植物:

5~30℃

亚热带植物:

10~28℃;热带植物:

15~30℃

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即是内源产物的累积过程,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T03-03)

低温对休眠的解除:

有些植物在花芽分化后即进入深休眠,必须要经历一不定的低温刺激才能解除休眠继而开花。

3、温度对植物生殖过程的影响

温度和光周期一样对植物的开花产生重要的影响。

低温春化:

多年生植物,在完成营养生长后,必须有一定的低温刺激才能诱导花芽的分化。

亚热带植物:

10~13℃温带植物:

8~10℃高山植物:

3~6℃寒带植物:

0℃以下。

第三节:

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变温包括节律性变温与非节律性变温:

一、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1、昼夜变温:

温周期现象(T03-04)

2、季节性变温与物候: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纬度每向北移动1°或经度向内陆移5°;或海拔上升124米,在春天或夏初,物候延迟4日,而在秋季则提前4天。

3、积温与植物分布

积温:

指一个物候周期内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

植物某一发育阶段,生物学0℃以上的积温量。

K=N(T-T0)

*活动积温:

植物在某一发育阶段中,物理学0℃以上的积温。

K=NT

3、积温与植物分布

温度与植物分布:

赤道带:

年活动积温≧9000℃,100N~100S

热带:

积温≧8000℃;Mi15℃以上。

亚热带:

积温4500~8000℃;Mi0℃

暖温带:

积温3400~4500℃;Mi-8~-1℃

温带:

积温1600~3400℃;Mi-8~-28℃

寒带:

积温低于1000℃;Ma低于10℃

二、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1)、低温危害:

A、寒害:

0℃以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B、冻害:

0℃以下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C、霜害:

0~4℃时,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低温伤害。

D、冻旱(或称低温生理伤害):

主要由于土壤结冰造成根无法吸水而引起的低温伤害。

此外还有:

冻举、冻裂等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2)、高温危害

A、皮烧(日灼伤):

叶片或树干表皮灼伤。

通常多发于冬季,或突然遭遇强光照射。

B、根茎灼伤:

土壤表面温度升高所引起的高温伤害。

C、高温生理伤害:

持续高温导致生理紊乱。

三、植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与温度锻炼

1、对低温的适应:

*低温适应:

芽鳞、蜡毛层、矮化等适应途径。

*抗寒性锻炼:

逐步北移、提高细胞质浓度和种子低温锻炼。

2、对高温的适应:

*高温适应:

角质层加厚、叶片退化、细胞质浓度提高等。

*抗热性锻炼:

逐步南移、间歇高温、种子高温锻炼等途径。

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一、植物体的热量平衡:

反射、蒸腾与热散射。

二、园林植物的降温作用:

第四章:

水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水环境

一、陆地上水分分布

1、水的形态:

三态。

2、地表水分循环:

(T04-01)

——地表总储水量约为:

138598.5X1012m3,其中咸水与高矿化水约占97.47%,淡水占2.53%。

地表水分平衡:

全球年均降水与蒸腾基本是平衡的,约为1100mm。

3、地表降水:

*地表降水的形式:

包括降雨、降雪、雾、露和冰雹等。

*降水与纬度的关系:

(T04-02)

*降水与海陆位置有关:

*降水与地形的关系:

*降水与季节的关系:

二、城市水环境

1、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主要表现在:

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污染和热污染三方面。

2、城市水资源短缺:

人均绝对值低和水质性水资源短缺。

3、城市降雨量高;

4、城市径流量大;

5、城市空气湿度低、云雾多。

第二节:

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1、水势与细胞吸水

细胞水势:

Ψw=Ψp+Ψs+Ψm

Ψp:

压力势;Ψs:

渗透势;Ψm:

衬质势

2、植物体的水分平衡(T04-03)

植物体的水分平衡取决于蒸腾(T)与吸收(A),常用平衡商T/A的值,当T/A=1或∠1时,植物体保持彭胀状态,反之有萎蔫之势。

第二节:

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植物含水量在特定时间内的水分盈亏度(WSD)可以用某组织实际含水量与饱和状态的含水量相比的百分比来表示。

WSD=(W饱和-W实际)/W饱*100%

3、根的吸水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吸水动力:

蒸腾拉力与根压

水的吸收运转:

土壤→根部表皮→根木质部→茎木质部→叶脉→叶肉组织→气孔→大气

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湿度、温度、土壤湿度等。

三、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水对种子萌芽的影响:

2、水对植物营养吸收的影响:

3、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四、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一、水生植物:

可以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三大类。

二、陆生植物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

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一、增加空气湿度

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三、净化水污染物改善水质

第五章:

大气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一、大气的基本组成

在标准状态下大气中主要气体按体积计:

氮(N2):

78.08%;氧(O2):

20.95%;

二氧化碳(CO2):

0.035%;

氩(Ar):

0.94%。

其他如氢、氦、臭氧、水气、微尘等约占1%。

*大气的变化规律:

随温升高,大气密度降低;随海拔上升,大气密下降,各气体含量也减少。

二、城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

在空气的正常成分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大量增加,超出大气自净能力,从而对动植物产生危害的现象。

城市中,由于各类气体的密集排放而造成大气污染。

(T05-01)

城市大气污染

1、污染源类型

点源与面源:

(从范围上)

自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

(来源上)

固定污染源与流动污染源:

(动态上)

2、污染物种类:

在形态上,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状污染物两大类。

两者对大气造成的破坏都十分严重。

颗粒污染不仅本身带来污染,而且也是很多固态污染物的载体。

城市大气污染物(T05-02)

气态污染物主要有:

(初级污染物)

A、硫氧化物:

主要为SO2和SO3

B、氮氧化物:

主要为NO和NO2;

C、碳氢化合物:

主要为各种烃类;

D、碳氧化物:

主要为CO2和CO等;

E、佛化物与氯化物:

HF和HCL等。

大气污染对城市的影响(T05-03)

三、空气的生态作用

1、氧气的生态作用:

呼吸作用吸入氧气,进行有氧代谢,提高代谢效率。

2、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

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3、氮的生态作用:

是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成分,也是参与叶绿素、线粒体等细胞器合成的重要元素。

第二节: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

一、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1、大气污染物的性质

A、氧化型:

能引起氧化危害的物质,如臭氧、过氧乙酰硝酸脂类、氯、佛化氢等。

B、还原型:

能引起还原危害的物质。

如NO2、SO2、酸雾等。

C、碱性型:

能引起碱性危害的物质。

如氨等。

D、光化学烟雾:

是次生污染物。

主是由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在光电作用下生成毒性很大的蓝色烟雾。

2、主要污染气体对植物的危害

A、SO2的危害:

SO2→气孔→SO3-2→亚硫酸盐类→破坏叶绿体、线粒体、细胞壁等细胞器,破坏气孔功能→导致叶片枯死。

T05-04、T05-05

B、氟化物的危害:

呈强酸性,进入叶片后,会破坏细胞壁、叶肉组织、与体内各种酶的合成,导致组织坏死与机能丧失。

(T05-06)

C、氯化物的危害:

作用机理与氟化物近似。

D、二氧化氮:

其危害与二氧化硫相似。

E、光化学烟雾:

主要是臭氧,进入叶片后,破坏叶肉组织与抑制光合作用,并破坏代谢作用。

二、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1、确定植物抗性的方法:

1)野外调查:

2)、定点对比栽培法:

洁净区与近污染区定点栽培比较。

3)、人工熏气法:

人工制备污染气体,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熏气,测定细胞器受损程度或内含物变化。

2、植物的抗性指标:

三级抗性指标。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态作用

1、降尘作用:

降低风速滞尘,使微粒沉降;吸附微粒。

2、吸收有害气体:

植物具有一定的吸收有害气体的能力,一部分累积于体内,一部分转化为低毒害性物质。

3、杀灭空气中细菌:

一些植物能挥发一些芳香物质或杀菌物质。

如樟树、桉树、松树等。

4、减弱噪音:

多孔体结构,吸音、反射等作用。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态作用

5、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6、增加空气负离子

7、监测与指示大气污染。

第四节:

风与园林植物

一、风的形成及其类型

1、风的形成:

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对流与涡流

2、风的类型:

季风、山风与谷风、焚风、台风等。

3、城市的风:

城市风的特点:

近垫面风速下降,涡流风与旋风多,易形成“管道风”。

第三节:

风与园林植物

二、风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1、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2~0.3m/s时,可增加蒸腾3倍;风速过大导致气孔关闭;长期同一风向导致偏冠(旗形冠)。

2、风对植物繁殖的影响:

对授粉与种子传播的影响。

3、风对植物的损害:

强风导致机械性损害。

第三节:

三、防风林带的生态作用(T05-07)

(T05-08),(T05-09)

第六章:

土壤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土壤性质与园林植物

一、土壤物理性质

1、土壤质地(T07-01)

2、土壤结构: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土壤颗粒的团聚体与土壤分层现象。

团聚体结构可分为:

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性质与园林植物

土壤成层结构是土壤的垂直成层,由上至下一般可分为:

腐叶层(枯落物层)、淋洗(淋溶)层、沉积层、母质层(风化层)、基岩层等。

3、土壤空气与水分

在土壤中水分与空气的比例呈负相关。

O2含量较大气低(12~15%),土壤含氧量多少会影响土壤离子电位,当含氧量低于5%土壤离子处于还原态,会影响根系吸收、呼吸与代谢效率,也会影响根系中各种生长激素的合成。

土壤物理性质

CO2含量较大气高,当土壤空气中CO2含量超过15%时会导致根系的生理危害。

二、土壤化学性质

1、土壤酸度:

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可以分为五级:

强酸性(ph≤4.5)、酸性(4.6~6.4)、中性(6.5~7.0)、碱性(7~8)、强碱性(﹥8)。

二、土壤化学性质

酸度与植物的营养有密切关系

土壤酸度通过影响矿物盐的溶解度而影响矿物元素的有效性;

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有机营养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

通过影响植物共生根菌的生长而影响树木的生长与生存;并影响植物的分布。

土壤化学性质

2、土壤矿质元素:

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氯、锰、锌、铜、硼、钼等16种是必要元素。

其中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大量元素;其他为微量元素。

*不同的矿物元素对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来自母质或有机物的矿物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