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301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docx

校本教材《塞上小江南张村驿》

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

 

 

富县张村驿中学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编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编委会

主任:

闫海潮

副主任:

周少权

顾问:

赵克礼

主编:

周少权

编委会成员:

李广元王驿虎张国盛陈永忠苏东红宋晓伟侯柳瑞孔民军戴书强姬竹青曹爱珍申爱红

摄影:

周少权

 

序言

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克礼

21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倡导在国家教材之外,学校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开设“校本课程”。

以期通过这种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校的不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县张村驿中学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由闫海潮校长亲自负责,安排周少权等十余位老师收集整理相关材料,通过全校上下协同努力,整理编写了“校本”教材:

《“塞上小江南”—张村驿》,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但是,历史学习的对象遥远而抽象,内容又是由远及近,这正和人类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难度很大。

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历史学起,则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历史产生亲近感,并由此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历史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人的情感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身边的山水、人物、乡俗、历史沿革入手,能使学生近距离、亲身感受家乡历史之悠久,家乡山水之美丽,家乡民风之淳朴,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更高层面的爱国情感和信念。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

因此,国家统编的历史教材,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各个地域的历史全部讲清楚。

乡土历史教材正是对这种遗憾的补充。

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国编教材的理解。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在中学教学中增加“乡土知识”教育,从近代新学兴起就出现了。

民国时的历史课程标准里,就已经特别强调乡土历史的重要性。

今天“校本课程”中的乡土历史教学,是对以往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周少权老师参加“国培计划”陕西省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时与我相识。

那次,我给他们上了一节课。

此后,周老师与我保持了长久的联系,我很为他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

几个月前,他将自己设计的“校本课程”提纲发给我,希望我能帮他提提意见。

数次书信来往,几经修改,他终于写成今天的这本书。

我很欣赏他做事的认真态度和敬业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这本带着老师殷切希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书。

2011年5月6日于陕西师范大学

 

前言

张村驿是陕西富县西部的一个古镇,这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地方,一方面源于她丰富灿烂的历史,另一方面,清水流碧的葫芦河,俊秀绵延的众山脉,遍布全川的大森林也都向世人展示着驿镇特有的迷人风采。

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秀丽的山川形貌,成为驿镇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我们在称赏一方水土时,总爱誉之为:

地灵人杰。

人与自然本是密不可分的,似乎充满了灵气的自然,总能赋予她养育着的人们一种超凡的禀赋。

以此而论,驿镇人算得上是“天资”独厚了。

勤勤恳恳地耕耘这片土地上的驿镇人民也正以他们淳朴善良、热忱友善的品格再次印证了这条沿用古今的准则。

如今,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驿镇人依赖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敏锐灵活的经济头脑,遵循着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针,向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奋进着。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自然是有义务也有责任来为此献策尽力的。

我想,有了这些充足的保障,驿镇人必定能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继而又工作在这里的我,自然也是有责任和义务来为建设家乡出把力的。

为此,我与同事们特地整理编写了这一校本教材,以期借助它教育本地的学生们,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认识自己美丽可爱的家乡,进而激发起因家乡而自豪、为家乡而骄傲的情感,并最终上升为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希望我的这份努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希望我及同仁的这份努力最终能获取更多切实的成绩。

也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都能够以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光荣事业,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出更多的贡献!

编者按

第一单元张村驿镇概况

导言:

张村驿是陕西富县西部的一个古镇,这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地方,一方面源于她丰富灿烂的历史,另一方面,清水流碧的葫芦河,俊秀绵延的众山脉,遍布全川的大森林也都向世人展示着驿镇特有的迷人风采。

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秀丽的山川形貌,成为驿镇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本单元将使你了解张村驿大致的轮廓。

张村驿镇位于县城西南约60公里的葫芦河川道。

古代为传送军书公文的驿站,1984年7月改社为镇。

该镇北与北道德、南与寺仙、东与羊泉、西与直罗等乡镇为邻,由“一川三沟一塬”组成(葫芦河川,王家河沟、党家河沟、芦村沟和白家塬);总面积330平方公里。

拥有农业人口2584户、10809口人。

葫芦河横贯全镇,年经流量11746万立方米,沿河两岸土地平坦、宽阔,土层深厚,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境内山青水秀、林草丰茂,渠溪成网、稻成方、米粮飘香,素有陕北“小江南”之美称。

青兰高速公路、黄直公路、横贯东西;富寺路、任张路与县城相连。

驻镇单位有:

医院、中学、小学、派出所、法庭、工商所、土地所、林场、电信所、邮电所、水文站、信用社、变电站、地税所、司法所等二十多个站所,每月六个集市。

镇政府住张村驿,全镇辖塘坊、芦村、芦村沟、广家寨、川口、四家岔、党家河、徐家沟、白土桥、张村驿、下河湾、高家坬、白家源、罗儿山、榆树、树坡16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

2010年来耕地面积21950亩,粮食作物面积13420亩,全年粮食总产5436吨,人均产粮50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35元。

张村驿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

其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独特,交通、信息便利,历史悠久,机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方圆百里无任何污染源。

境内有川口水库(最大储水量375万立方米),富张渠(全长19公里),大口井200余眼,提水站9个,并且水、电、路设施配套齐全,可实现有效灌溉面积8500亩;主要特色农作物有:

黄瓜、西红柿、玉米、水稻、烤烟、苹果、核桃等。

其中驿镇线麻种植历史悠久,罗儿山核桃个大、皮薄、香脆可口,称得上驿镇的名优特产。

丰富的淡水资源和温宜的气候条件,不仅为本地的农业生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且也为本地的渔、林、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张村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被称为“镶嵌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的那块有名的林带就在张村驿的西南部。

这里所存的森林资源,是黄土高原经人为破坏而后天恢复起来的次生林。

所以它不单单是一笔宝贵的资源财富,而且对考察黄土高原的植被演替,监测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科研价值。

因此,对于它的保护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决策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口号后的今天,我们更应加大对这一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使它永远地为我们及后世子孙的生存和发展造福。

驿镇境内资源丰富,其中木本植物有:

苹果、梨、核桃、杨、柳、榆、槐、柏、桑、枣、等各类林木240余种,水稻、小麦、玉米、烤烟、谷子、黄豆、高粱、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粮食作物15个种百余个品种之多,茵陈蒿、柴胡、远志、黄芩、薯蓣、党生、半夏、苍术等野生药材植物160余种,以及牡丹、芍药、月季、九月菊等观赏花卉40余种。

境内除了牛、马、驴、羊、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之外,还有野生兽类30多种、禽类70余种、昆虫及其他200余种。

早在30多年前,豹、狼、鹿等珍贵野生动物就曾频繁地在这一地带活动,可惜当时的人们不仅未能对它们实行有效的保护,反而不加节制地大肆捕猎,致使今日已难觅其迹了,其中有的动物种类还可能在本地已经灭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动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也随之加大,我们这才又偶尔能够惊喜地看到一些已阔别多年的动物朋友们开始再度现身露脸。

与地面的情况比起来,驿镇地下的矿产资源也毫不逊色。

石油资源现已使用采油井100余口,天然气已经中原油田探测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煤炭资源现已标明党家河75平方公里,储量1.5亿吨左右,现陕西富源公司已入住党家河,着手开采前的准备工作,芦村沟223平方公里正在详查勘探。

生活在这一方风水宝地上的驿镇人,素以诚实勤劳的品格而著称。

他们一生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安守本分、乐观知足,从不过分在乎个人得失。

驿镇人非常热情好客,不论是故友来访还是新朋登门,他们都会置酒造饭,坦诚相待。

这种好客之风,正显示出他们纯朴善良的天性。

来往这里的人,无不对此表示高度的赞赏。

如今的驿镇尚属经济落后地区,不论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教育水平上来讲,都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有很大的一截距离。

为此,我们只有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头脑理得更清醒一些,看清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依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特产资源优势,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和支持政府实施的“省级重点镇”建设工程,争取早日把驿镇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小镇,使这个“塞上小江南”赛过大江南。

相信,这也是我们每个驿镇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大家都一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来建设我们这可爱的家乡吧!

实践题目:

通过本单元,你已对家乡张村驿有了总体的印象。

那么除了本书中所介绍的情况外,你还了解到哪些情况呢?

可以从父母那里问一问,或从其他年长的人口中打听打听,看看书中的哪些地方还讲得不够具体。

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本部分更加完善。

第二单元悠悠岁月

导言:

时间似水,长流不息,历史是流淌而过的“今天”,今天将会变成“明天”的历史。

同学们,本单元就让我们去聆听有关驿镇历史的声音,感受驿镇天地玄黄,沧海桑田的变迁史。

1、发祥源流

富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山河壮丽,历史悠久。

驿镇地域辽阔,川、塬、山、沟、峁兼有。

张村驿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也是具有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民风淳厚,善事农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上古时代,“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带领先民们就在这一代繁衍生息,用自己创制的石器、陶器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事渔猎、采集以及植桑养蚕、种植庄稼等生产活动,过着氏族公社制的原始生活。

经各级文物部门普查证实驿镇境内有多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遗址类型的有:

芦村聚落遗址、徐家沟遗址、姜沟遗址等,而树坡遗址、代寺店遗址、沙梁遗址等则属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遗址类型。

这些文化遗迹,是驿镇先民在这块黄土地上的历史见证。

黄帝于阪泉之战胜炎帝,于涿鹿之野战胜蚩尤而奠定华夏民族的业绩。

“黄帝崩、葬桥山”,落叶归根,安葬故里,这是人之常情,地处桥山足下的驿镇先民们,就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孙。

2、历代张村驿

据记载,张村驿原名“张村”,因位于鄜州通往甘肃的古道旁,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此设驿站,遂名“张村驿”,沿用至今。

明时境内始设建制,隶属于鄜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好德乡永顺一里”,明末清初,战乱灾害,民逃地荒,清将明时的52里缩编为23里,清顺治十年(1653年)又缩为16里,改为“好德乡永顺三里”,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更名“嘉善二里”,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废鄜州,设富县。

民国初期基层行政机构仍沿清末十六里建制。

民国17年(1928年)废里设“互助区”;民国23年(1934年)改设“张村驿联保处”;1937年为嘉善乡,1940年——1947年为张村驿区,1947年3月——1948年4月,胡宗南部建“靖西乡”;1948年该地光复后又复为“张村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合作化前为鄜县五区;1956年至公社化前又名“张村驿区”,1958年8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后,张村驿更名为“火箭公社”;1959——1961年为洛川县张村驿公社;1961——1984年7月为富县张村驿人民公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展开,1979年实行“分组作业、联产到劳、小段包工”责任制,1981年全面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1984年进行政社分设,原来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改为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于同年7月改社为镇。

3、文物古迹及道路交通

境内文物古迹甚多,但因战火动乱,或因风雨侵袭而多遭破坏。

建国后,国家抢救了一批文物,保护了一批古迹。

不料10年“文革”使文物古迹又遭劫难,拆除捣毁,散落流失,损失颇为惨重。

现存的仅有以下几处。

梨树窑子石窟:

洞口高1.5米,宽0.92米,进深2.24米。

窟内共存造像25尊,主尊菩萨残高1.04米,石窟顶部刻有莲花形象,梨树窑子石窟内造像头部全部丢失。

窟内题记:

宣和五年四月三日陈上村曹宜勇曹同法心作观音殿子并十六罗汉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愿帝王万岁永超千秋施主父亲曹松施主母亲雷氏施主男曹全妻子李氏男僧喜弟曹□曹□处士史左

柳树窑子石窟:

洞口宽6米,高2.1米,进深7米;洞内高3.4米,洞内宽5米。

现存三尊佛像,破损严重,躺于地上。

第一尊残高1.1米,宽0.48米,无座;第二尊仅存脚部;第三尊残高1.3米,底座宽0.52米。

石碑:

圆首、圭形,龟座,碑身宽0.89米,高2米,厚0.19米。

碑阳刻双凤纹,碑阴刻双龙纹,碑首高米。

2009年7月,在青(岛)兰(州)高速公路富县境内施工过程中,发现一批北朝至宋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出土地点为一寺院遗址。

该处寺院,历代志书均无记载,亦未见相关的文字或碑刻史料,据当地传说,寺院名为“广仁寺”或“广年寺”。

现依照考古发现以地名命名的原则,将该遗址称为广家寨寺院遗址。

在青兰高速公路施工之前,已由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对该线路进行了前期勘探,然而遗憾的是,最终的勘探报告上并未提及该处遗址,致使遗址遭到大面积严重毁坏,整个寺院遗址仅剩两道墙基,地面上条石、砖瓦、石刻造像随处可见。

当地文物部门迅速将此情况上报,遂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在富县文物局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人员共发现佛教石刻残块300多件,包括大型石刻佛教造像、小雕像和造像碑,一些筒瓦、板瓦、瓦当、琉璃构件、鸱吻等建筑材料以及一批清代、民国的古钱币。

除一件小型造像质地为石灰岩外,其余均为砂岩,故保存状况较差。

从这些造像以及造像碑上的纪年文字看,有西魏、北周、隋代的造像碑及造像。

从其他造像的风格分析看,还有北魏、宋代的造像碑及造像。

此次发掘被列为“2009年度陕西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根据学者的研究,从甘肃庆阳到山西大同一线,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

黄陵的香坊石窟、富县的石泓寺、安塞的云岩寺、大佛寺、黄龙的普隆寺等石窟,都是北魏至西魏时期所开凿。

这次发掘的广家寨寺院遗址以及黄龙县隋唐时期的普隆寺遗址,都位于这条重要的通道上,同时,这次出土的大量的文物,特别是造像和造像碑数量巨大,风格多样,延续时间长,是目前已知陕西地区考古发掘出土造像最多的一次,对于研究陕北地区的佛教传播、宗教信仰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也为陕西地区的佛教考古和美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桃花砭上方寺:

清末,僧人隆智大兴土木,用十年时间建成上方寺一座,有寺殿、祠庙、客寮、厢房百余间,接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闻名遐迩的大寺院,文革期间被毁,尚有遗迹。

土法炼铁炉

1958年11月,“大跃进”全面展开,鄜县、洛川两万余名男女劳力(含中学生)在张村驿大搞土法炼铁,现有炼铁炉遗址多处。

五交古道: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在位时(357—384)始建五交城(今富县),兴修了从五交城出发的五条道路,史称五交古道,其中一条是向西经羊泉、张村驿、直罗、河上塬通甘肃庆阳。

大夏古道:

位于境内洛河与葫芦河的分水岭上,是东晋时期大夏王朝凤翔五年(417年)赫连勃勃为攻打后秦而修建的一条行军运粮道路。

古道北起大夏都城统万(靖边县北),经志丹县后于墩梁入富县境,顺山岭向东南延伸,经照八寺、北道德、越葫芦河经寺仙、南道德入黄陵界。

唐古道:

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因北征而东起三川(唐县置),经寺仙、太平沿山岭再经柏树店、磨子坪、天池湾、三面窑、月亮坪后,西出兴隆关直达甘肃陇东地区,所兴建的一条行军运粮道路。

此后,该路成为一条重要的商贸交通要道,境内路长30余公里,路宽6—9米,路基至今依稀可辨。

因唐古道而山脉得名古道岭。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物资运输主要靠牲畜驮运。

驮畜所走的道路称之为骡马大路,当时经驿镇的有鄜黄、鄜马、鄜庆、鄜定等4条骡马大路。

鄜黄路:

县城经羊泉,越葫芦河过瓦渣岭经隆坊至黄陵。

解放后以此为基础修建了黄直路。

鄜马路:

县城经羊泉、张村驿进川口沟过党家河、柏树店、黄陵县的双龙至旬邑县马栏。

1956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富张路。

鄜庆路:

县城经羊泉、张村驿、直罗、河上源于雷家角出境至甘肃庆阳。

鄜定路:

1941年8月,城关区副区长鲁中才组织14名劳力,28头驼畜,首次改到由县城出发,经羊泉、张村驿、直罗、于河上源入埝沟进入志丹县到达定边的盐池,缩短了行程,节省了运盐的费用。

4、部分村名的由来

代市店:

《鄜州志》为大市店,隋开皇三年(583年)曾在山岭修“大象寺”一座。

“大”古音读(dai)后演变为“代”。

明万历年间僧人精修诗曰“古寺群山里,巍巍居山巅,唐皇兴圣教,宋帝补缺残,千载香炉冷,一庭月色寒,从未兴废事,变换瞬息间”。

新城村:

相传,隋大业三年(610年)司农卿崔仲方在此筑堡治理葫芦河,此堡名为“新城堡”。

后演化为“新城”。

养马峪:

唐贞观初年(627年)尉迟恭为鄜州都督时在此设军马场,故名。

党海:

元顺帝时当地老百姓治理葫芦河,在此建村,因干支中亥属“水”,故名“当亥”,谐音演变为“党海”。

杜家庄:

元大德四年(1300年)直隶大名府杜某流放于此,遂成村落。

塘坊:

明天启九年(1629年)这里设塘汛,驻兵设防管理五座烽火台,故村为“塘汛”,又称塘防,后“防”谐音演变为“坊”。

桌子村:

清同治年间此处开设造纸作坊,得名“做纸村”,谐音演变为“桌子村”。

纸房沟:

1941年桌子村的纸坊迁到这里,故名“纸房沟”。

实践题目:

通过本单元,你已对家乡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除了本书中所介绍的情况外,你还了解到哪些情况呢?

可以从父母那里问一问,或从其他年长的人口中打听打听,看看书中的哪些地方还讲得不够具体,譬如:

关于张村驿一些地名的由来;驿镇某个地方的历史背景;驿镇古迹遗址,但在古代史籍中均未见详载,那么你又能打听到地方野史及民间传说中关于它们哪些更加的丰富信息呢?

第三单元秀美山川

导言: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张村驿的山美、水美、人的心灵更美。

在张村驿,那婉若蛟龙的绵延起伏的群山和那静如处子的清澈秀美的流水,让人无不感受着一种宁静祥和之美,正是这种自然的蕴藉赋予了驿镇人一种宽厚朴实、热忱友善的品质。

本单元,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村驿的山川里,来到驿镇的河流旁,亲身感受一下这里特有的气息吧!

1、地理水文

 张村驿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属大陆性暖温带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干寒。

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

这里,山峦起伏,沟壑密布,地貌形态较为复杂,但细加梳理,脉络清晰。

从整体上来看,张村驿大致上可分为大川川道区、川口沟沟道区、芦村沟沟道区、王家河沟道区、白家源塬面区。

大川川道区为居民集结聚居的中心地带,大约六成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此区内。

葫芦河干流从中穿流而过,河道两岸平坦宽广,田地肥美,适宜耕种,物产丰饶,是张村驿的主要产粮区。

而此区又可以张村驿为中心分为两个地带:

张村驿以西的塘坊到川口等四个行政村处在上游,其中塘坊村的稻田面积大,产量高,驿镇的水稻一年一熟,生长周期长,能够充足地接受光照、吸纳养分,所以粒粒清香,米质特佳。

而其以下至树坡村这四个行政村则处在下游。

因1996年7.31大水灾,使富张渠受损严重,现仅有仅有川口和张村驿两行政村的部分村组种植水稻。

川口沟沟道区,川口沟地貌状似“丫”形,从四家岔一分为二,从左边进入白土桥行政村;顺沟道右边直进,后有党家河、徐家沟两个行政村。

这里的河滩地几乎均为稻田,林茂草丰,山川秀美,森林分布面积很大,小河河水未曾遭受污染,少有泛滥成灾、浑浊含沙的现象,因而河里鱼、蟹、鳖等水生动物的数量丰富。

每年春、夏、秋三季,川口水库常有人横竿引线享受垂钓之乐。

芦村沟道区最早的居民是清末从四川省逃灾而来移民为主,其次是在民国至上世纪70年代从山东、河南、安徽、甘肃及陕南陕北等地的移民。

因四川人数相对较多,至今他们之中仍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四川方言口音。

民风十分淳朴,为人相当厚道。

因森林面积大,野生木耳、菌菇等的数量和种类也很多,因而此区的土特产也很有名。

位于沟掌的唐古道旁的磨子坪等地,自秦、汉以明代末年,村庄甚多,人口稠密。

磨子坪还设有集会,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但由于清朝政府的残酷压迫和民族纠纷,回民抗清运动兴起,清同治年间(1868-1869年),两万余众的回民在此与清军作战,致使战火四起,接连不断,无辜的百姓死于非命。

但现在早已荒凉无人,盛况不再了。

由于人口锐减,农田荒芜。

残存的母树,随风降种,在有利的地形及土壤、气候条件下生根发芽、遍地萌生,是天然植被逐步得到恢复,形成了现在大面积的次生林景观。

王家河沟道区与北道德接邻,沟内有高家坬行政村和黄家沟,人口相对不多。

白家源位于富县五指塬之一的柳池塬(无名指)的末梢,塬面以种植小麦和苹果为主,居民以陕北人居多。

张村驿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划分的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上一个川道区,三个沟道区和一个塬面区,其中流淌于川口沟和芦村沟的两条小河是境内葫芦河的最大支流,因而完全可以这样说:

张村驿全境均在葫芦河流域区之内。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护好森林植被以减少水土流失,避免对河水造成污染以便充分利用淡水资源,这些工作对张村驿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

葫芦河发源于甘肃省华池县川家岔,别名华池水。

因地势平坦,植被良好,流水清澈而可透视河底见到淤泥,故河呈黑色,因而又名黑水。

《鄜州志》载:

“水黑曰卢,故名卢河。

”因卢河而演变为葫芦河。

一说,其发源地之河水流迹屈曲迂回若葫芦状,故名葫芦河。

葫芦河流经甘肃合水县后,于张家湾乡雷家角村进入富县县境,又于代寺店村处进入张村驿地域,自西北而东南,流经桃湾、卢子庄、塘坊、广家寨、川口、张村驿、下河湾、罗儿山、寺峪、党海等21个村子,而后流入吉子现乡,最终在黄陵县境内的交口河一地注入洛河,为洛河的一级大支流。

葫芦河在驿镇境内流长约为30多公里,该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系网,蔓延触伸至驿镇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张村驿全境均在葫芦河流域区之内。

该河年均径流量11746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1996年的1240立方米每秒,最小则为1959年的0.00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为3.73立方米每秒。

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5万吨。

封冻期为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中旬,大约70天左右,冰厚0.44米。

近年来,冬季气温变暖,冻冰厚度日趋变薄。

张村驿境内葫芦河最大的支流是川口沟的小河,该河流长约3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为890万立方米,它于张村驿中学门口注入葫芦河。

此外,在张村驿境内还有野狐沟、百灵沟、芦村沟、王家河、平水沟、益水河、赤水河等数条葫芦河的支流小溪。

葫芦河河水一年中多时清澈,只是在夏季发洪时变为浑浊。

由于葫芦河流域区沟壑密布,丘陵绵延,人们多在山坡上开荒种地,暴雨倾泻时,雨水冲刷侵蚀,带走大量泥沙,使河水中含沙量骤然大增,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由此可见,虽然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但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则是主要因素。

1996年7月31日,直罗、张村驿普降暴雨,持续10多个小时的强降雨,12小时降雨量为246毫米,造成山洪陡涨,使得葫芦河的最大洪峰流量创历史纪录地达到了1240立方米/秒,超过警戒水位135立方米/秒的9倍以上。

由于洪水暴发时值深夜,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