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586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9蝉导学案人教部编版3

19*蝉

国学名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自主突破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支撑(chēng)金蜣(qiāng)隧道(suì)汁液(zhī)

B.暴晒(pù)估量(liàng)臃肿(yōng)罅隙(xià)

C.刹那(chà)翘起(qiào)纤维(xiān)狭窄(zhǎi)

D.牲畜(chù)轧碎(yà)鳍状(qí)黏土(nián)

答案:

1.B解析:

“量”应读:

liá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喜欢顶干躁、阳光充足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僻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恢泥。

D.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答案:

2.D解析:

A.干躁——干燥,B.开僻——开辟,C.恢泥——灰泥。

3.文学常识填空。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

“蝉和蚁”、“”、“蝉的音乐”、“”。

作者,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

代表作《》,又名《》,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雨果称为“”。

答案:

3.蝉的地穴、蝉的卵法布尔《昆虫记》《昆虫的故事》昆虫的史诗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缝隙)

B.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什么也不知道)

C.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指对不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关心,处处关心。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

(声音嘈杂)

答案:

4.C解析:

“无动于衷”的意思是: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下列词语填入括号处正确的一项()

(1)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了我门前的树。

(2)我要()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3)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

(4)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

A.占据观察牢固往往B.占领考察坚固常常

C.占领观察牢固往往D.占据考察坚固常常

答案:

5.D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占领”的意思是:

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

“占据”的意思是:

用强力取得保持。

结合第

(1)句的句意此处应该填写“占据”;排除B、C两项。

“观察”的意思是:

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考察”的意思是:

实地观察调查。

结合第

(2)句句意此处应该填写“考察”。

排除A项,故选D。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

B.那空壳仍挂在树枝上,有时竟能保持一、两个月之久。

C.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应的地点——一颗小荆棘、一丛百里香、一根野草杆、或者一条灌木枝——蜕掉身上的皮。

答案:

6.C解析:

A项括号应改为破折号,B项顿号应删去,D项顿号改为逗号。

合作探究

7.结合全文思考: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8.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

为什么这么安排?

9.本文尾段说: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10.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例分析。

 

答案:

7.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8.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外——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

(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

(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4)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9.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

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10.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

如:

法布尔用拟人的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越”﹑“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的写了出来。

拓展延伸

11.扩展阅读《蝉和蚁》《蝉的歌唱》等文章,试比较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当堂测试

狼蛛的猎食

(1)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

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

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

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2)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

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

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3)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

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

看来它不是一个A        (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

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

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            (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

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

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

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

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

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4)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

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

比如我那实验室 

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

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5)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

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

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

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6)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

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

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7)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

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

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1.请在选文第(3)段A、B两处添上合适的成语。

A.                  B.                    

2.指出

(1)(5)(6)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第(7)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就像狼一样”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A贪得无厌  B持之以恒 

2.①摹状貌。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的外貌特征;⑤打比方。

把狼蛛比喻成人,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

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3.不能,“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①捕食动作敏捷。

②对猎物蛮横凶狠。

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总结反思

22.愚公移山

国学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魁父()荷担者()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

惩山北之塞惩:

毕力平险毕:

杂然相许许:

寒暑易节易:

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

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他。

其如土石何:

而: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4)古今异义

阳古:

今:

阴古:

今:

指古:

今:

曾古:

今:

诸古:

今:

荷古:

今:

毛古:

今:

息古:

今:

虽古:

今:

已古:

今: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

帝感其诚感:

毕力平险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3.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目标是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大家拥护的文字是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答案:

1.1.rènbīběnshuāngkuíchèncéngkuíhèwú

(1)方:

面积。

惩: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毕:

全。

杂然相许许:

赞同。

易:

交换。

苦:

愁。

“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指”通“直”,一直。

“陇”通“垄”,高地。

且:

将近/况且。

焉:

哪里/语气词。

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这件事/人称代词,他们/他。

其:

代词,他的/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

于:

/介词,到/向。

阳古:

山之南,水之北。

今:

太阳。

阴古:

山之北,水之南。

今:

阴天。

指古:

直,一直。

今:

手指。

曾古:

乃,并。

今:

曾经。

诸古:

之于。

今;各个、许多。

荷古:

负荷。

今:

荷花。

毛古:

草木。

今:

毛发。

息古:

叹气。

今:

休息。

虽古:

即使。

今:

虽然。

已古:

止。

今:

已经。

(5)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感:

被„„感动,被动用法。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

(1)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寇道

(2)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然相许

4.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合作探究

5.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6.移山的结果怎样?

 

7.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8.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6.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7.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8.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拓展延伸

9.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案示例: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当堂测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11.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案:

10.C11.

(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你太不聪明了!

12.C13.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

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自主突破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chéng)山之之塞(sè)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

要解决“”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的明确目标。

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

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反应。

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

最后得到了“”的主意才开始行动。

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1.B

2.D

3.C

4.A

5.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合作探究

 6.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7.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8.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9.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6.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7.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8.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9.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拓展延伸

10.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

10.有人提出“移屋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当堂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遏之,入见曰:

“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

“子何以知之?

”曰:

“其马力竭矣。

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1)使之钩百而反()

(2)稷之马将败()

(3)公密而不应()

12.翻译下面句子。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13.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

11.

(1)圆

(2)倾覆(3)闭口2.

(1)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

(2)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了3.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能承受的极限就必然失败。

【参考译文】

东野穗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

他驾驶马车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车轮压出的痕迹都是笔直的;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

车痕都像是圆规画出来的。

庄公觉得谁也超不过东野稷的驾车技术,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上奏道:

”东野稷的马车肯定要翻倒的。

”庄公很不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

不久,东野稷果然翻了车。

鲁庄公便问颜阖:

“您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

”颜闽说:

“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呢。

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