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571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docx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计

算出错的原因分析的报告

元子街镇中心学校张旭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从低年级的一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到中高年级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简便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而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

但是,近几年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并且直接阻碍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

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易忽视的是,我们的许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认识上的错误,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都归为“粗心”,一部分老师只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致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

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与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二)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们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

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

例如:

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约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

教学中要阐明数与计算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其表现在:

A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改进和学法指导。

B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为克服这些弊端,改革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三、对课题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错误类型分析

错误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只要结果不对就是错误。

如:

34-16=16、5×6=11、42+18<60等都是错误,如果只考察结果,以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为标准,那么这些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应该打个“×”,但只停留在“对”或“错”的标准是不行的,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纠正和改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但由于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犯的计算错误也是不同的,具体错误类型可归纳如下:

1、口算错误

口算错误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基本计算上的失误,这种错误主要以下两种情况。

(1)计算失误。

例如:

(1)6+45=52  

(2)154-78=88

(2)口诀混乱。

例如:

(1)2×6=18  

(2)6×8=38

2、方法错误

方法错误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因方法不对而产生的计算错误。

这种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计算法则错误。

例如:

365+74=1005   365               47÷8=6……1

                   +74

 1005

(2)运算顺序错误。

例如:

34-16+14=34-30=4

(3)算理不清。

例如:

(1)0×8=8  

(2)0÷8=8

3、其他错误

(1)误认。

误认这种错误是属于感知性错误,是由于学生审题时看错或认错而出现的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在小学生计算中是比较常见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见图表:

举  例

错误情况分析

错误

正确

23-15=8

12+9=21

32-15=17

12-9=3

抄错数或符号

47÷8=5……7

55÷8=6……7

 

抄错题目

3+4=12

24÷4=20

250+300=280

3×4=12

24÷4=6

250+300=550

看错数或符号

(2)误写。

误写也叫笔下误,就是本来计算正确,但在写答案结果时出现了笔误而产生的错误,这种错误在小学生计算中也经常发生。

例如:

957-709=284

                957

-709

248

 (3)误算。

误算多发生在多位数加减的过程中,在某一位进行计算时,发生了加减的混乱,该加的减了,该减的加了。

比如计算时进、退位搞错,有的该退位的不退,不该的退的又偏偏退了;不该进位的进了,该进位时又忘了。

退位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用减数的个位减去被减数的个位。

(二)错误比例分析

针对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教学,我做了个实验:

576÷18    930÷31    7200÷900    1995÷21    

2303÷47    382÷80     1434÷16

经过批改,我把全班21名学生出现的错误归类如下:

 

错误情况

错误人数

占错误比例

题目抄错

2人

9.5%

竖式格式错

4人

19%

横式后结果不写

3人

14.3%

口算错

5人

23.8%

方法错

2人

9.5%

合计

16人

76.2%

四、原因分析

(一)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 。

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

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

这就造成小学生的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

例如把 54 写成45;把×写成+;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一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

  

2、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品质的好坏,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种。

那小学生的注意品质是怎样的呢?

小学生注意广度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慢慢广大。

小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作研究,发现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的为25分钟。

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小学生同样不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正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经验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品质差,所以在计算时往往容易造成错误。

小学生在算一道题目时,特别是碰到数目较大,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错误,例如:

1200-35×4÷7+80=1200-140÷7=1200-20=1180,又如在初学用竖式计算整数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从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乘法题后,其思维停留在乘法上,以致“张冠李戴”。

有些学生的注意不稳定,明明在做加法,突然听到同学说声“减”,就错将加法做成了减法,从而造成错误。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

如 4-2=3-2=2=2。

  4、记忆的影响 。

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

小学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

5、思维的惰性的影响。

我们大家可能都曾发现这样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即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错误几乎是相同的。

如:

3/4+3/4=6/8,0×7=7等。

这种现象特别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老师今天才手把手的纠正了过来,明天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让人大伤脑筋,这就是思维的惰性造成的。

所谓思维的惰性,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按照严格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形式,也不按照归纳或演绎来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而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印象,凭直觉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

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尤为突出,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当学生熟记了某一计算法则或原理后,即使亲眼看到条件已经改变,但还是套用原来的法则和原理,而不做相应的变动,缺乏根据新的情况,自觉地调整已经习惯了的经验和思维的能力。

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培养他们聚合、发散、递进、逆向、类比、转化和迁移等思维能力,克服和消除思维惰性对计算的影响。

  

  

(二)从小学生计算能力来看   

  1、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

四则运算的法则是根据实例总结出来的,如按一般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计算过程中知识性的差错就比较多。

例如:

2448÷12=?

 有的学生错算为24。

这种错误是对不够商“1”的除法笔算法则理解不清。

针对这种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使学生懂得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下面的各个数位都必须有数字,否则商的数值就会发生变化。

   

  2、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计算多样性,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质量。

例如计算 0.87×99=?

 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

但是教师提示一下,如果把99看作 (100-1),原式变为 0.87×( 100-1 ),这样即容易算对又省时。

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当重视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巧。

  (三)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计算错误  

  数值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情况复杂,一步有误,全盘皆错。

因此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证。

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应包括四方面:

即细心审题、认真计算、正确估算、仔细检查。

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生计算时,记住这样六句话:

计算之前先看题,先算乘除,同算加减,有了括号要先算,能够简便则简便。

(四)负迁移对小学生计算问题的干扰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式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常常出现心理学上的“痕迹性错误”。

  如:

计算混合式题1000÷25×4这道题时,正确的运算顺序应该是从左到右,但由于学生对25×4=100非常熟悉,就会错误的先计算25×4=100,后计算1000÷100=10;由于负迁移的干扰,导致学生出现了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总之,只要老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检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