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458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docx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

一节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课的境界

——《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课堂实录

执教老师:

(课前每个同学发6首唐诗阅读材料,带注释,其中两首没学过。

学生自由读一分钟,熟悉阅读材料。

一、观察导入,发现古诗中的共同点

师:

你发现这些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

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

师:

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唐诗。

(那好,我们来看……有学生举手,师示意学生发言。

【评:

老师很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当有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停下来让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的课堂会显得比较从容,并非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教学。

生:

都是有关于孤独的诗。

师:

你很爱思考。

生:

都是写景的诗。

师:

写景的背后其实还有东西。

生:

写情。

师:

是的。

在古诗中,写景都是为了写情。

究竟怎么写,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次发现之旅。

【评:

导入从观察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六首诗的共同点,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本节群文阅读要贯穿的一种学习方法,为整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江雪》,提炼赏析方法

师:

我们先看前两首诗《独坐敬亭山》和《江雪》。

学过吗?

生:

学过。

师:

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

没有。

师:

好。

那就用你的声音把这首诗传递出来。

生:

齐读。

(声音整齐洪响亮,但情感较苍白,有唱读现象。

师:

很整齐,声音很洪亮。

师:

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写法上你找到共同点了吗?

【评:

仍然是找共同点,老师提问指向性强,给学生的观察思考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生:

都是借景抒情。

师:

这是写法上的。

生:

诗人都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孤独。

师:

这两首诗中都体现出来了这两个字。

具体诗句在哪里?

生:

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都有孤和独。

师:

内容上都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

都有鸟、山。

师:

具体句子在哪儿?

生:

千山鸟飞绝。

众鸟高飞尽,独坐敬亭山。

师:

诗里还有一个共同点,找到了吗?

生:

有人。

师:

对,写诗歌里面不能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了情感。

刚才有同学说这两首诗都是写孤独的。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是孤独的?

生:

孤舟、独钓,都是用了孤独两个词来表达的。

师:

直接用这样的字眼,有这样的关键字。

(板书:

关键词)还有吗?

生:

众鸟和孤云形成对比。

师:

也就是说鸟这个时候都去哪里了?

生:

飞了。

师:

孤云去哪儿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

去。

师:

这是关键的字词。

还有吗?

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绝”和“灭”也能感受到。

师:

连个人也没有了。

(板书:

景物衬托)其实第一首中还有一处也能感受到。

生:

只有敬亭山的只有。

师:

这个山和自己能对话么?

生:

不能。

师:

相看两不厌说明了什么。

生:

两应该指诗人和敬亭山。

师:

也就是说没有人和他对话,只有山。

歌德曾经说过: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表面,另一只眼睛看到的是纸的背后。

我们从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孤独。

其实,文字的背后,还有一些东西。

你发现了吗?

生:

除了表达自己的孤独,还想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从第一首下面的注释——李白青年时期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感到人生在世不称意。

师:

第二首诗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

这首诗是作者因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一年后所写,此时他一方面收到皇帝的罪责,内心恐惧,另一方面虽然革新失败,但让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师:

作者依然坚持自己内心的主张。

所以我们来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抓住关键的字,还要找到那些景物的衬托,还有结合注释,联系作者的经历,这个也非常重要。

(板书:

结合注释联系作者经历)

【评:

从以上学生的发现中,都是在诗的表面寻找关键字词。

必要时老师的一个引领,就会使学生的关注点从表面走向背后。

至此,赏析古诗的几个方法在学生自主的观察中被发现,接下来,自然过渡到读的品味。

师:

那么,读这样的诗歌,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

要读出情感。

师:

情感该如何传递出来?

生:

要低沉地读。

师:

还要注意什么?

生:

还要联系作者的经历。

生:

也可以重读诗中的关键字。

师:

你试着读读。

生:

读第一首。

(语速放慢,比刚开始有了些感觉)

师:

很好,还有没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生不语。

师:

下面我来读第一首,你们来思考第二首该怎样读?

师配乐范读。

【评:

古诗的朗读,音乐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音乐声缓缓响起,如泣如诉,悠长凄婉。

老师的范读在此很重要,对学生朗读是一种很直观的指导。

生:

读第二首。

(比刚开始有了些感觉)

师:

我读的时候,你听的认真。

你跟着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情感。

【评:

这一环节,以前两首为例,进行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从文中找到文本的共同点,提炼出方法,并遵循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后面群文阅读教学,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自主学习、交流一组唐诗,体会唐诗中的孤独

师:

其实描唐诗的孤独有很多,我们再看下面这一组诗,有两首大家没有学过,请大家出声地读两遍。

要求用刚才我们品读的方法,找关键词、景物的衬托以及结合注释和作者经历边读边做批注,一会儿找同学来分享一下。

【评:

自主学习目标必须清晰,学生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生:

自由读《芙蓉楼送辛渐》、《孤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下独酌》

师:

巡回指导,提示《月下独酌》中“行乐须及春”乐字的读音。

可以画关键字,可以看哪些注释对自己有用。

可以批注自己喜欢的一首。

师:

找四位同学每人读一首,其他同学思考,你认为这些诗如何能读得更好?

生:

依次读这四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得比较流畅,《孤雁》读得很生疏。

师:

(和蔼对该生说)再读一遍,这一遍应该会读得更好。

生:

重读。

师:

这回比第一次好多了。

【评:

心中有人,课才算得上是好课。

徐老师这一细微的举动,正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在学生因为紧张读得磕磕绊绊时,能给学生再一次机会,让学生重拾自信。

不以课堂流程走完为目的,以学生为重,走得从容些,可以听得到生命绽放的声响。

生:

读《芙蓉楼送辛渐》,比较流畅。

生:

读《月下独酌》,也比较流畅。

师:

感谢四位同学。

其他同学来谈谈你认为怎样读出诗中的孤独。

【评:

从“我发现”到“我认为”,是徐老师课堂引领的第二次深入。

在学生掌握了赏析古诗的方法之后,需要运用手中的“武器”来自己磨练。

“我认为”把学生引领到对“孤独”主题的深入思考上。

生:

比如“对影成三人”,我理解的是作者把影子和明月当成了朋友。

师:

这里不单是写我一个人,还写了两个朋友,更体现了我的孤独。

生:

我觉得应该读慢些。

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它不仅读得慢,还读出了节奏感。

生:

把诗中的关键字读重些。

师:

哪一首?

举个例子。

生:

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

师:

为什么“倍”要读重音?

生:

因为他在异乡,他在过节的时候,会更想念家乡的亲人。

师:

那你的意思是在不过节的时候呢?

生:

也会想念。

师:

你要说什么?

生:

平常也会想念,过节的时候会加倍的想念。

师:

你说的太好了,所以这个倍字要重读。

还有吗?

你认为哪些地方还可以怎样读?

【评:

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内心情感,读慢、读重音都是所掌握技巧的运用。

生:

我从《孤雁》中的第一句,这句写出了诗人想要邀孤雁饮酒,可孤雁不理他,而是在呼唤自己的同伴,这里能体现出鸟的孤独,也就是诗人的孤独。

生:

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有些瑕疵。

因为这句的意思是这个孤雁不喝水也不吃东西,而是在声声鸣叫在思念自己的同伴。

师:

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呢?

我们要透过表面的文字联系注释和诗人背景来思考。

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杜甫万年多病,他的好朋友都离他而去,作者可能把自己比成孤雁,来表达自己孤独的一种情感。

师:

你的理解非常好。

我哦们读一首诗会发现,其实诗中的那些景物并不是客观的那个景,有时候是作者的一种化身。

【评:

从关键词到到景物烘托到社会背景到联系课下注释,学生逐渐从文字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去探讨诗人的内心情感。

师:

还有哪一首诗你有话要说的?

就像这个同学说的,诗中的景物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其他诗中有么?

生:

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师:

为什么这里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孤独情感。

生:

注释上“无情游”的意思是忘却世俗交情的友谊与交往。

师:

这是说我和影子和月亮是一种忘却了世俗的交情,否则就无法感受到这种情感。

【评:

对孤独的理解渐入深处。

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人把朋友送走之后,楚山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人。

师:

你把山也比做了作者一样。

生:

我觉得他和他的朋友分离了,所以他觉得这个山和他一样是孤独的。

生:

他和朋友分离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孤独。

师:

王昌龄只有辛渐一个朋友,而他又要去洛阳了,他感觉到一种孤独。

生:

寒雨连江夜入吴中的寒字,也让作者感觉到很孤独。

师:

这就是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冰心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家人的想念。

师:

这里看似是送别诗,其实是在写诗人自己的。

生:

品质。

【评:

读懂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古诗中,一切景语都是作者特定的,与自己的情感表达有关联的,写景就是在写自己的品格与操守。

师:

指的是自己没有受外界的影响,依然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格。

我们读就是要读出诗中表达的这些情感。

师:

还有哪首诗没读?

月下独酌。

几个人?

怎么理解三个和一个。

生:

其实就是他自己,剩下的不是人,而是景。

师:

这里有两句话,我虽然有月亮和影子在陪我喝酒,但是他们不懂我。

你能找到吗?

生: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的理解是他们都不能像真的朋友一样对待我。

师:

他们只能和我一起喝酒,只是随着我,但不能和我做心灵的交流。

师: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孤独是什么样的?

生:

是送别时候的一种自我的坚守。

师:

在《孤雁》当中,孤独是什么?

生:

是失去亲人和家人的一种孤独。

师:

诗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孤独就是战争中的那只孤雁。

生:

孤雁就比喻诗人自己,脱离了群众,和故人分散了。

师: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孤独是什么?

生:

是在异乡对亲人的一种思念。

师:

月下独酌中的孤独又是什么?

生:

作者在月下饮酒,没有人能理解我心里的意思。

师:

是外人不可理解的一种孤独。

师:

我们读的四首诗,谁能来读一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读。

师生合作读:

师第一首,生齐读第二首,其余四位同学依次读剩下四首。

师:

配乐读第一首。

生:

配乐齐读《江雪》

生:

依次读剩下四首。

【评:

浪漫——精确——综合过程的体现,从开始整体感知六首古诗,到精确赏析孤独主题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到最后综合感受孤独在诗中的体现,学生逐渐领悟到孤独并不是空虚,也不是寂寞,更不是对生活的消极逃避,而是有着多种丰富且立体的体验。

四、拓展积累“孤独”诗词名句,感受孤独的境界。

师:

在中国的唐诗中,还有很多描写孤独,带有孤独的字眼的诗歌,你还记得吗?

比如李白的——

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

王昌龄《从军行》里说——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

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

王维《竹里馆》开头是这样说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其实在宋词里也有这样的诗句,比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比如“小园香径独徘徊”……

【评:

这个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归类阅读“孤独”主题的唐诗宋词经典的大门,学生课下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赏析诗词的方法进行自由阅读探讨。

五、练笔作业

师:

孤独不是空虚,不是寂寞,那是一种自我的观照,更是一种心灵的超脱。

今天上午我写了一段话,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这样的体验,我读给大家——

“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寻了个位置坐下。

曾经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如今变得安静了许多,我悄悄地从背包里取出一本小说,同时用目光向周围扫视了一圈,我看到候车室里的乘客都安静地低下头,他们专注地盯着双手中的手机,大拇指、食指迅速地在点触,变换着脸上丰富的各种表情。

我没有发现一个人和我一样瞪着一本书,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像犯了错误的孩子,忙把头低下。

这个世界里似乎只有我和别人不同,也许他们的专注并不会发现我和他们的异样吧。

【评:

读写结合,是扎实课堂的体现。

读是感悟文本,写是体悟自己。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若没有老师的范文引领,要正确理解或表述孤独的情绪或体验,坡度有些过陡。

徐老师范读自己写的关于孤独体验一段话的环节一方面为学生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写作的引领。

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采用这节课学习描写“孤独“的方法,以“孤独”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群文阅读课中的“孤独”

 

——评徐文祥《唐诗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群文阅读课

 

孟州党玲芬

 

6月5日,在安阳市文峰区名师工作室联盟语文展示活动上,我聆听了徐文祥老师作的一节《唐诗里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主题古诗群文阅读课,我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攀登着一座高山的过程,听到了学生在步步深入的鉴赏品析中离懂得

 

真正的“孤独”越来越近的声音。

 

首先,本节课主题确定的点有深度和高度,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课,徐老师围绕“孤独”这一主题选择了《独坐敬亭山》、《江雪》、《芙蓉楼送辛渐》、《孤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月下独酌》6首唐诗,引领学生感悟“孤独”这一主题。

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

孤独是独一无二的王者,王者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的独行。

但是对并无太多人生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孤独的理解与体验究竟能达到何种高度与深度,这对老师是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孤独又是一种境界,孤独是对自我的观照。

若学生可以获得关于“孤独”的启蒙,这颗种子便会在他心里生根,年月渐久,一定会对人生有着更为敏锐的觉察力与感悟力。

 

其次,本节课中徐老师有意识地渗透阅读策略,教给学生提炼赏析古诗的方法。

在我国浩瀚的唐诗宋词里,“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孤独往往会和诗人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内心志向密切相关。

诗人除了通过借助某种特定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外,还总会把自己真正的志向隐藏在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徐老师以《独坐敬亭山》和《江雪》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内容、情感、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学生自主归纳出了找关键字词和景物衬托的方法来品味诗中的孤独。

徐老师又逐步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课下注释、作者背景经历、想象联想等方法来体会诗人为什么会孤独,孤独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然后并再用归纳出来的赏析古诗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余4首古诗,学习运用本节课已掌握的阅读策略进行批注,并交流如何读出作者的孤独。

在合适的配乐下,学生的朗读也越来越有味道。

 

第三,本节课给人一种大境界之感,做到了温度、深度、广度有机地统一。

课堂上徐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古诗,从关键字词的表述到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暗示,从课下注释中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到对作者背景及生活经历的了解,从“我发现”对“孤独”主题的浪漫感知,到“我认为”的与文本、与老师、与同伴、与诗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逐渐领悟到孤独并不是空虚,也不是寂寞,更不是对生活的消极逃避,而是有着多种丰富且立体的体验,有《芙蓉楼送辛渐》中内心品质的冰清玉洁,有《孤雁》中遭遇他人不解时的自我坚守,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亲人加倍的思念,有《月下独酌》中无人理解的落寞,对孤独的内涵有了多方位的理解。

接着又拓展积累带有“孤”与“独”的其它诗句,再延伸到宋词,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归类阅读“孤独”主题的唐诗宋词经典的大门,学生课下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赏析诗词的方法进行自由阅读探讨。

最后,徐老师又把孤独从诗中带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努力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品味真正的孤独。

徐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了自己遭遇的孤独:

“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寻了个位置坐下。

曾经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如今变得安静了许多,我悄悄地从背包里取出一本小说,同时用目光向周围扫视了一圈,我看到候车室里的乘客都安静地低下头,他们专注地盯着双手中的手机,大拇指、食指循迅速地在变换着脸上丰富的各种表情,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像犯了错误的孩子,忙把头低下。

我没有发现一个人和我一样瞪着一本书,这个世界里似乎只有我和别人不同,也许他们的专注并不会发现我和他们的异样吧。

”这是一种引领,在课堂最后带给学生意味深长的思考。

我想,当他们慢慢长大,孤独袭来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记起生命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老师,让自己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有孤独的体验,并且告诉自己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

 

第四,这节课中所折射出的是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底蕴。

毋庸置疑,这样大境界有温度、厚度与广度的课堂,必然是由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素养决定的。

徐老师是有着深厚的古诗词素养积淀的老师。

藏书上万册,博学多才,精通古今。

准备一节课,他仅仅阅读的相关主题书籍就要达几十本,并且还深入钻研,做古诗词的小专题研究。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专业自信,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在课堂上也能才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学生因为紧张读得磕磕绊绊时,能给学生再一次机会,让学生重拾自信。

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分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逐渐把学生带向深处和高处。

 

最后,我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徐老师商榷。

一是能够体现课堂效果的莫过于学生是否有所获,知识、技能或情感价值观,更关键的是看学生课堂上的起点是什么程度,课结束后又达到什么效果。

如果在初读四首诗的时候指名的四位同学,在课结束时徐老师还选择他们来读,是不是能更好地展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二是徐老师的ppt制作是有着出神入化之功的,无论从选择底色风格还是配图,从动画设置到背景音乐的选择,都为课堂锦上添花,简约且有韵味。

但在配乐联读四首诗时,如果呈现的ppt左下角的绿叶红花去掉,只留下动态水滴和古诗配画,我想会更符合孤独主题的意境。

 

总之,这样的课堂是从容的,是冷静的,是实在的,是润泽的,是余味缭绕的。

课堂如果能像一杯茶值得一品再品,那便是有价值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