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384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北京101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昆曲中的“竹肉相发”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早出自房玄龄等撰《晋书》中的《孟嘉传》。

丝,指的是弦索乐器;竹,指的是笛子;肉,则是美妙的歌喉。

通俗地说,这句话是指在戏曲舞台上,弹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音乐的本然状态是最难能可贵的。

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

伴奏的笛声与歌唱的嗓音和谐相配,足以居诸乐之上。

回顾昆曲史,昆山腔在萌芽时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

在魏良辅、张野塘改良后,开始有了伴奏乐器。

三弦(曲弦)就是因昆山腔而诞生的。

再后来,在为昆曲演唱伴奏时,于弦索中合以箫管,又将原本没有主次之分的丝竹乐器,渐渐变成以曲笛为主奏。

曲笛讲求笛色,在伴奏中音色嘹亮却不掩盖唱腔,尺幅舒展却不影响剧情,连中有断,断中有连,将曲子中的顿挫转折表现得恰到好处。

以笛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及本身受吴地民歌的影响,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同样,谙熟传统乐器的知识阶层雅好笛、箫,将此引入主流社会的音乐生活,大加推崇,也就促使伴奏乐器逐渐变为以笛、箫为主。

不少原来擅长北曲的乐师都转而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到了晚明时期,昆曲清唱已经形成了以笛、笙、鼓板、三弦相结合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模式,竹笛

也因此定名为“曲笛”。

明末沈德符所说的“今吴下皆以三弦南曲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可以作为佐证。

在职业性的昆剧演出中,曲笛更是专门司职于随腔伴奏,成为标识性乐器。

江南丝竹的演奏,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

这是由它所用全部乐器的演奏风格决定的。

然而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则更高。

笛子必须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于是产生了颤、叠、震、打、赠、唤等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同时运用气息的控制,演奏出不同的腔,如从腔、带腔、润腔等等,形成了平稳悠长、强弱相宜、虚实相间、声若游丝的演奏技术,走向“致雅”的峰巅。

从乐器形制、音域和乐队构成的角度看,曲笛是中音笛,音色自然柔和,很能切合“肉声”腔调的特征。

所以,为昆曲伴奏的竹笛演奏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这被清代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之为“二绝”。

“熟”,指诸家唱法,无一不合;“软”,指细致缜密无处不入。

贴合诸家唱法的抒情性演奏,无处不入与唱腔贴切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竹肉相发,就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选自2015年第7期《书屋》,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

如用曲笛伴奏,笛色既讲求嘹亮,又不能掩盖唱腔,并能配合唱腔使得其表现得更完美。

B.由于知识阶层的雅好、推崇,许多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师开始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C.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江南丝竹形成了轻快、活泼、细腻、儒雅的风格,笛子则产生了更为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D.因为曲笛在音域中处于中音的位置,切合“肉腔”的腔调特征,所以很快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2.下面词语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一项是(2分)

A.尺幅:

读作chǐfú意思是“一尺长的图画”

B.标识:

读作biāoshí意思是“符号或标志物”

C.缜密:

读作zhěnmì意思是“细致精密”

D.日臻:

读作rìzhēng意思是“一天一

天完善……”

材料二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

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

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

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

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

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

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

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

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

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

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

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

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

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

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

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

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

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

①平剧:

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

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

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5.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述昆曲作为雅文化的具体表现。

(3分)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23分。

课内文言文,完成6-10小题。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问其故,而患之为……忧虑

B.宣子骤谏,公患之

紧急,强烈

C.致知在格物获得

D.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常规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使鉏麑贼之刺杀

B.明辨之,笃行之坚定

C.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通“境”国境

D.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坚持己见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做到克制自己的私心,使得一切回复到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C.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因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到在国都一样的教育。

D.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

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颖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

“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庄公寤生,惊姜氏惊:

使……受了惊吓

B.亟请于武公亟:

急切

C.缮甲兵,具卒乘具:

准备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语:

告诉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5.有人认为,共叔段虽“多行不义”,但庄公也有故意放纵之嫌,未尽到兄长之责。

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庄公这种表现分条概述。

(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诗歌,完成16-17题

种菊

贾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①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②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

①故故:

特意②蛩:

蟋蟀。

16.下列对这两首菊花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咏菊花诗中的两首,与《

咏白海棠》一样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诗书簪缨之族的文化生活情趣。

B.修辞的运用可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也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种菊》五、六句以“秋色”“寒香”比喻菊花,即可见一斑。

C.《问菊》中诗人既因“秋情众莫知”而问,亦因“唯有菊可认作知己而问。

D.菊花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最早从屈原开始,历代文人骚客多所咏之,借以抒发高洁的情怀,两首诗体现了曹雪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17.从这两首菊花诗可读出宝、黛不同的志趣和心灵,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5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乐乎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_____________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⑦_____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怀念老陆①

冯骥才

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水乡。

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相见,大家聚在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丛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从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我喜欢他这种无言的笑,温和、宽厚、理解,他总是欣赏着这些个性大相径庭的朋友们——甚至是享受着。

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祺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一次去苏州拜访他,他陪我游赏拙政、网狮诸园。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推开望去,又是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

“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清爽鲜美,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老陆微笑着说:

“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

”然后目光又是一闪,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

他不但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还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第一次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

,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轶闻的真伪,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

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开画展,租了一辆卡车,运满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凌晨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车子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

身在苏州的老陆听到消息,亲自关照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到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使画展得以顺利开幕。

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

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他的义气,他的友情,他的真切,都在这摆摆手之间了。

这一摆手,把人间的客套全都挥去,只留下一片真心真意。

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气质:

宁静、平和、清淡与透彻,还有韵味。

  老陆去世那些天,我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

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

我怀念老陆了。

〖注〗老陆:

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B.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20.作者笔下的老陆有着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3分)

21.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

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在《三国演义》前五十回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智士谋臣,他们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或妙语连珠劝诱游说;或奇谋妙策扭转乾坤;或巧言令辞翻云覆雨……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谈谈你对其中一个谋臣智士的看法。

②《红楼梦》中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来比黛玉和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曹雪芹这样作比的理由。

③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用情很深的书。

请讲述一个红楼故事,并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情味。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个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

学生遇到了作文软件,棋手遇到了对弈机器,医学遇到了克隆技术,太空遇到了载人飞船……科技令人惊叹,使人“任性”,也让人惶恐。

面对科技,人类会自信,会自大,也会自卑……

请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与科技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想象合理,立意自定,有叙述,有描写。

②“科技本身是不够的,一定要让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才可以让人理智。

——(美)史蒂夫﹒乔布斯

“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

——(美)蒂姆﹒库克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参考答案

1.C解析:

C原文“江南丝竹演奏的风格素来以轻快、活

泼、细腻、儒雅见长”,“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的是竹笛。

2.D

3.B

4.D

5.昆山腔风格流丽悠远,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为配合唱腔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细腻的伴奏技巧;曲辞多用辞藻典故,节奏纾缓,需要观众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

6.B解析:

宣子骤谏,公患之多次

7.D解析: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坚守不渝

8.D

9.C

10.C

11.B解析:

亟:

多次、屡次。

12.D解析:

A.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前个“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个表反问;C.前者为语气词,表揣测,可译为“大概”,后者代词它;D.均为代词,代共叔段

13.D解析:

“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14.您担忧什么呢?

如果把地挖到看见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何患”,宾语前置,1分;“隧”作动词,1分;大意2分)

15.①姜为之请制,公使居之;②蔡仲进谏,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③公子吕进谏,公曰:

“无庸,将自及。

”④子封曰:

“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厚将崩。

”(说明略)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

“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

“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

“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

”祭仲说道:

“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

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

”庄公说:

“多做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

公子吕说:

“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

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

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

“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

公子吕说:

“可以动手了。

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庄公说:

“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

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

“可以动手了!

”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

“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

”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

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

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

“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

”庄公说:

“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

”颖考叔说:

“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

颖考叔说:

“您担忧什么呢?

如果把地挖到看见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

“走进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

”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

“走出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

”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

“颖考叔真是个孝子。

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把这种孝心推及郑庄公身上。

《诗经》说:

‘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久赐予你的同类。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16.B

17.略

18.①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

寄身于天地之间。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⑤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