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845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docx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

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

1简述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相色谱法原理为基础而设计的色谱方法。

仪器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柱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2仪器及性能要求

2.1仪器应按国家技术监督局“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的要求作定期检定。

2.2气路系统

2.2.1气源载气有氮,氦,氢等,常用氦或氮作载气。

氮气纯度最好使用99.99%的高纯氮。

但在填充柱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也可以采用99.9%纯氮。

际工作中药在气源与仪器之间连接气体净化装置。

气体中的杂质主要是一些永久气体、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水蒸气,一般采用装有分子筛(如5A分子筛或13X分子筛)的过滤器以吸附有机杂质,采用变色硅胶除去水蒸气。

要定期更换净化装置中的填料,分子筛可以重新活化后再使用。

活化方法是将分子筛从过滤装置中取出,置于坩埚中,置于马福炉内加热到400-600C,活化4-6h。

硅胶变红时也要进行活化,方法是在烘箱中140C左右加热2h即可。

大部分气相色谱仪器本身带有气体净化器,也要注意定期更换填料。

即使注意的仪器,也应该在气源和仪器之间附加一个净化装置。

目前氮气和氢气气源主要有高压钢瓶和其他发生器两种,高压钢瓶的气体纯度高,质量好,但是更换不方便。

气体发生器使用方便,但是气体纯度不高。

另外,空气压缩机是以实验室空气为气体来源的,且有一些空气压缩机可能将油带入气体,故有机杂质含量可能会高一些,要注意经常更换净化装置。

2.2.2气路连接、气流指示和调节如果采用高压钢瓶,在安装气瓶减压阀时,应先将瓶口联结处的灰尘擦干净,将瓶口向外,旋转阀门开关放气数次,吹除灰尘,将减压阀用扳手拧紧,再用联接管将减压阀出口联至气相色谱仪。

用检漏液(表面活性溶液)检查连接处气密性。

2.3进样系统进样量的大小、进样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柱的分离和最终定量结果。

进样系统包括样品引入装置(如注射器、自动进样器以及顶空进样器)和汽化室(进样口)。

2.3.1进样口和进样口技术

2.3.1.1填充柱进样口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进样口,该进样口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样品汽化室,所有气化的样品都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进样口可以配置、也可以不配置隔垫吹扫装置。

这种进样口可连接玻璃或不锈钢填充柱,还可连接大口径毛细管柱作直接进样分析。

2.3.1.2分流/不分流进样口是最常用的毛细管柱进样口。

它既可用作分流进样,也可用作不分流进样。

与填充柱进样口相比,该进样口有分流气出口及其控制装置,除了进样口前有一个控制阀外,在分流气路上还有一个柱前压调节阀,而且二者使用的衬管结构不同。

分流进样适合大部分可挥发样品,能够有效的防止柱污染。

分流进样的适用范围宽,灵活性很大,分流比可调范围广,为毛细管气相色谱的首选进样方式。

分流进样的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ul,最好控制在0.5ul以下,常用的分流比为10:

1-200:

1,样品浓度大或进样量大时,分流比可相应增大,反之则减小。

采用分流进样时要注意分流歧视现象(是指在一定分流比条件下,不同样品组分的实际分流比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进入色谱柱的样品组成不同于原来的样品组成,从而影响定量分析的准确度)。

不均匀汽化是分流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在载气中的扩散速度不同,所以,尽量使样品快速汽化是消除分流歧视的重要措施,包括采用较高的汽化温度,也包括使用合适的衬管。

一般来说,分流比越大,越有可能造成分流歧视。

具体分析中药消除分流歧视,还应注意色谱柱的初始温度尽可能的高一些,另外,在安装色谱柱时要保证柱入口端超过了分流点,二是要保证柱入口端处于汽化室衬管的中央。

通常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在分流进样不能满足分析要求时(主要是灵敏度要求),才考虑使用不分流进样。

2.3.1.3冷柱上进样冷柱上进样就是将样品直接注入处于室温或更低于温度下的色谱柱内,然后再逐步升高温度使样品组分依次汽化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避免样品的热分解及汽化室死体积对样品稀释与扩散作用,适用于分析热不稳定化合物。

此操作需要特殊的注射器,而且容易有大量的不挥发样品结在色谱柱进口端造成色谱柱的污染。

231.4程序升温汽化进样程序升温汽化(PTV进样就是将液体或气体

样品注射入处于低温的进样口衬管内,然后按设定程序升高进样口温度。

此进样方式不需要特殊注射器,可有多种操作模式,即分离模式、不分流模式和溶剂消除模式。

PTV进样有以下优点:

1.消除了注射器针头的样品歧视,这与冷柱上进样类似;2.可以实现大体积进样(LVI);3.抑制了进样口歧视(即分流歧视);4.可除去溶剂和低沸点组分,实现样品浓缩;5.不挥发物质可滞留在衬管中,保护了色谱柱。

PTV进样适合于大部分样品的分析,特别是开发方法时或筛选样品时应首先考虑这种进样方式。

2.3.1.5大体积进样采用比常规气相色谱大几十到几百倍的进样量

(5-500ul),能够有效成倍的提高分析灵敏度,同时可以降低对样品处理的要求。

在冷柱上进样口和程序升温进样口可以实现大体积进样。

通常,采用PTV进样口

进行大体积进样,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经常检查隔垫并及时更换。

2.3.1.6顶空进样技术气相色谱顶空进样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中的残留有机溶剂分析。

顶空进样是通过样品基质上方的气体成分来测定这些组分在原样品中的含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样品净化方法。

根据取样和进样方式的不同,顶空分析分为静态和动态。

静态顶空就是将样品溶液密封在一个容器(顶空瓶)中,在一定温度下(顶空温度)加热一段时间(顶空时间)使汽液两相达到平衡,然后取气相部分进入气相色谱分析,药物中的残留有机溶剂分析通常采用这种顶空方法。

动态顶空是利用流的的气体(通常采用氦气)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吹扫”出来,再用一个搜集器将吹扫出来的物质吸附下来,然后经热解吸附样品送入气相色谱进行分析,这种技术通常叫做吹扫-捕集进样技术,在环境分析应用最为成熟。

在进行药物中残留有机溶剂检查时,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顶空温度。

对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通常选择较高的顶空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扰。

顶空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0min,以保证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

顶空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通常不应超过60min,否则可能使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顶空样品瓶最好只用一次,若反复使用,建议的清洗方法是:

先用洗涤剂清洗(太脏的瓶子可用洗液浸泡),然后用蒸馏水洗,再用色谱纯甲醇冲洗,置于烘箱中烘干备用。

顶空进样分为手动进样和自动进样,由于手动进样的压力,温度以及进样量难以控制,导致分析结果的重现性差,建议采用自动顶空进样器。

2.3.1.7热裂解进样技术将待测样品置于裂解装置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加热使之迅速裂解成可挥发的小分子产物,然后将裂解产物转移到色谱柱直接进行分离分析。

热裂解进样技术通常应用于生物大分子分析。

2.3.2气化室衬管容积是影响分析质量的重要参数,基本要求是衬管容积至少要等于样品中溶剂在设定温度、压力下气化后的体积。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衬管容积与样品的匹配性。

2.3.3进样密封硅橡胶垫应先加热老化,除去挥发性物质再用,并注意经常更换,另外也要注意经常更换衬管上端的密封硅橡胶圈。

2.4柱箱柱箱温度的波动会影响色谱分析结果的重现性,因此要求柱箱控温精度在土「c,且柱箱温度波动小于0.1C/h,温度梯度应小于使用温度的2%。

温度控制分恒温和程序升温两种。

2.5检测器气相色谱的检测器有: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俘获检测器(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氮磷检测器(NPD、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AED、红外光谱检测器(IRD)等。

在药物分析中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是最常用的检测器。

2.5.1FID检测器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5.1.1气体流FID检测器需用3种不同的气体:

载气、氢气和空气,由于毛细管柱的柱内载气流量太低(常规柱为1-5ml/min、,不能满足检查确定最佳操作条件,所以使用毛细管柱时要采用辅助气(尾吹气、,即在色谱柱后增加一路载气直接进入检测器,就可保证检测器在高灵敏状态下工作,尾吹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消除检测器死体积的柱外效应。

一般情况下,氮气(尾吹气+载气、、空气和氢气三者的比例接近或等于1:

10:

1时,FID的灵敏度最高。

2.5.1.2检测器温度温度对FID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噪声的影响不显著,为防止检测器被污染,检测器温度设置应不低于色谱柱实际工作的最高温度,一般情况下,检测器的温度不应低于150c。

2.5.2TCD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5.2.1检测器温度和载气流速的波动影响稳定性,故必须稳定。

检测器温度一般设定与柱温相同或高于柱温。

2.522载气种类对TCD的灵敏度影响较大。

原则上讲,载气与被测物的传热系数之差越大越好,故理想的载气为氦气。

若不需高灵敏度时,也可采用氮气。

氢气的热导系数大,也可作为分析某些品种的载气,但必须注意通风和安全。

2.5.2.3在检测器通电之前,一定要确保载气以及通过了检测器,否则,热丝就有可能被烧断。

同时,关机时一定要先管检测器电源,然后关载气。

任何时

候进行有可能切断通过TCD的载气量的操作,都要关闭检测器电源。

2.5.2.4载气中有氧气时,会使热丝寿命缩短,所以,用TCD时载气必须彻底去除氧。

而且不要使用聚四氟乙烯作载气输送管,因为它会渗透氧。

2.5.3ECD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531ECD是灵敏度最高的气相色谱检测器,ECD勺放射源一般采用63Ni,ECD勺操作温度一般为250E〜300C,通常不应低于250C。

2.5.2.2ECD可以采用氮气作为载气,也可以采用含5%甲烷的氩气作为载气。

ECD对电负性成分灵敏度高,故要求载气纯度高,至少要在99.99%以上,检测器的温度对响应值有较大影响,要求检测器的温度波动必须精密控制在±

(0.1〜0.3)C之间,以保证响应值的测量精密度在1沱内。

2.5.2.3ECD要避免与氧气或湿汽接触,否则噪声会明显增大。

因此,载气和尾吹气都要求很好地净化。

2.524因为ECD都有放射源,故检测器出口一定要用管道接到室外,最好接到通风出口。

没有经过特殊培训的人,不能自己拆开ECD每6个月要进行一次放射性泄露检查。

2.6色谱柱色谱柱的好坏主要决定于色谱柱。

气象色谱柱按照色谱柱内径的大小和长度,可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前者的内径在2〜4mm长度为1-10m左右;后者内径在0.2〜0.5mm长度一般在25-100m=

2.6.1填充柱

2.6.1.1柱材、柱长与柱径用作填充色谱柱管的材料通常有不锈钢管、铜管、铝管、铜镀镍管、玻璃管以及聚四氟乙烯管等。

常用有不锈钢管和玻璃管,不锈钢管主要优点是坚固、耐用,但不适用于不稳定的化合物,玻璃管无以上缺点,但易破碎。

柱长常用2〜3m以2m最为常用。

柱径一般为2〜4mm细径柱的柱效比粗径柱高。

柱形状有U型和螺旋型,使用U型时柱效高。

填充柱的柱管在使用前应该经过清洁处理和试漏检查。

2.6.2填料气相色谱柱填料分为三类:

吸附剂类、多孔性高分子微球和涂布固定液的硅藻土类载体,吸附剂常用于气体分析,在此不作叙述。

现将其余两类作简要介绍。

2.6.2.1多孔性高分子微球(GDX,它是以苯环为主链的交联高分子,常用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的共聚物,常用不同的制备条件和原料,可合成具有不同极性的微球。

商品型号不同,适用于不同极性的化合物。

2.6.2.2硅藻土类载体,分为红色和白色载体两种。

2.6.2.2.1红色载体是将天然硅藻土粉碎,并压成砖型,在900T以上煅烧,由于生成氧化铁而产生红色。

红色载体表面积大(4m2/g),空穴密集,孔径小(1um),结构紧密,机械强度好,但表面活性中心多,吸附性较大,适用于非极性固定液,适用于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若分析极性物质时会有色谱峰拖尾现象。

在药物分析中较少使用,在商品有上海试剂厂生产的201载体。

26222白色载体在天然硅藻土中加入少量碳酸钠助溶剂,在900C

高温煅烧后,氧化铁变成了五色的硅酸钠铁络合物,使原来浅灰色的天然硅藻土变成白色。

白色载体的表面积小(1m2/g),孔径粗(9um),结构疏松,寄希望强度不如红色载体。

但它表面活性中心显著减少,吸附性小,适用于极性固定液,可用于分析极性或氢键型化合物。

药物分析选用此类载体为宜。

2.6.3固定液对固定液的要求:

在操作范围内蒸汽压低,热稳定性好,样品各组分在其中应有足够溶解能力,选择性高,即对两个沸点相同或相近但属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尽可能高的分离能力。

固定液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组成。

一般按“相似相容”的原则,即组分的结构、性质与固定液相似时,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因而保留时间最长;反之,溶解度小,保留时间短。

如烃类化合物最好使用烃类固定液;而极性化合物用极性固定液,如醇类用聚乙二醇等。

但选择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结合具体的试验情况综合考虑。

2.7毛细管柱毛细管柱由于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等特点,自从1958年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柱易裂碎,安装不方便,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从1979年出现了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FSOT以来,由于是采用石英在高温下特殊拉制而成,化学惰性好、强度大,有一定弹性且不易折断,安装、使用方便。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商品柱,能够满足不同试验要求,毛细管柱的使用日益广泛。

3开机操作

3.1检查仪器上的电源开关,均应处于“关”的位置。

3.2选好合适的色谱柱,柱的两端应堵有盲堵。

3.3取下盲堵,分清入口端及出口端,套好石墨密封圈及固定螺母,小心装于仪器上,拧紧固定螺母,但也勿过紧,以不漏气为合适。

换下的色谱柱,应堵上盲堵保存。

3.4开启载气钢瓶上总阀调节减压阀至规定压力。

3.5用检漏液(表面活性剂溶液)检查柱连接处是否漏气,如有漏气应

检查柱两端的石墨密封圈或再略加紧固定螺母

3.6打开各部分电路开关,打开色谱工作站,设定进样口(汽化室)、柱温箱、检测器温度和载气流量等色谱参数。

开始加热。

3.7待各部分设定参数恒定后,开启氢钢瓶总阀、空气压缩机总阀,同载气操作。

3.8按下点火按钮(对于FID检测器来说)(有些仪器在检测器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后有自动点火功能),应有“扑”的点火声,用玻璃片置FID检测器气体出口处,检视玻璃片上应有水雾,表示已点着火,同时显示屏上应有响应信号。

注意:

对于带有自动点火功能的仪器来说,有时工作站已显示点火成功,但是实际没有点火,所以每次试验都应该用玻璃片进行检视,以确保点火成功。

3.9调节仪器的放大器灵敏度等,走基线,待基线稳定度达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可进样分析。

气相色谱常用的进样方法有手动进样、自动进样、顶空进样等,在用微量注射器手动进样时,精密度决定于操作的熟练程度,各步操作应尽量一致。

好的进样技术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针对常规液体样品):

3.9.1选用合适的注射器GC分析最常用的是10卩I微量注射器,其进样量一般不要少于1卩I。

如果进样量要控制在1卩I以下,就应采用5卩I或1卩I的注射器。

此时要注意:

5卩I或1卩I的注射器往往是将样品抽在针尖内,因此观察不到针管中的液面,故很可能抽入气泡。

取样时应反复推拉针芯,以确保针尖没有气泡。

3.9.2注射速度要快注射速度慢时会使样品的汽化过程变长,导致样品进入色谱柱的初始谱带变宽。

正确的注射方法应当是:

取样后,一手持注射器(注意防止汽化室的高气压将针芯吹出),另一只手保护针尖(防止插入隔垫时弯曲),先小心地将注射针头穿过隔垫,随即以最快的速度将注射器插到底,与此同时迅速将样品注射入气化室(注意不要使针芯弯曲),然后快速拔出注射器。

注射样品所用时间在汽化室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且每次注射的过程越重现越好。

3.9.3避免样品之间的相互干扰取样之前先用样品溶剂洗针至少3次(抽满针管的三分之二,再排出),再用要分析的样品溶液洗针至少3次,然后取样(多次上下抽动),这样基本上可以消除样品之间相互干扰(记忆效应)。

3.9.4减少注射歧视所谓注射歧视是指注射器针插入GC进样口时,针尖内的溶剂和样品中的易挥发组分首先开始汽化;无论注射速度多快,不同沸点的组分总是有汽化速度的差异,从而造成定量分析的误差。

所以必要时应使用热针技术进样或溶剂冲洗进样技术。

前者是指取样前先将注射针插入汽化室预热一定时间,然后再按正常方法进样;后者是取样前先在注射器中抽入一定量的溶剂,再抽取样品。

这样再注射样品时,溶剂有可能将样品全部冲洗进入汽化室。

相比之下,溶剂冲洗进样的操作较为简单有效,但应注意所用溶剂量太大会造成色谱柱超载。

3.10分析完毕后,待各组分流出后,先关闭氢气和空气,再进行降温操作,将进样口、柱温箱、检测器以及顶空进样器的温度均设置为40C(或更低),待

到各组件的温度降到40C以下时,一次关闭载气,关工作站和气相色谱仪。

如果要取下色谱柱,则取下后应将柱两端用盲堵堵上,放在盒内,妥善保存。

4样品的测定

4.1仪器系统适用性试验应符合药典或部颁标准品种项下的要求。

4.2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供试品和对照品各2份,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方法,准确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按规定用内标法或外标法进行测定。

4.3预试验初次测定该品种时,可先经预实验以确定仪器参数,根据预实验情况,可适当调节柱温,载气流速,进样量,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使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分离度、峰面积或峰高的测量能符合要求。

4.4正式测定正式测定时,每份校正因子测定溶液(或对照品溶液)各进样2次,2份4个校正因子响应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不得大于2.0%。

多份供试品测定时,每个5批应再进对照品2次,核对一下仪器有无改变。

5原始记录

气相色谱分析的原始记录,除按一般药品检验记录的要求记录外,应注明仪器型号,色谱柱型号,规格及批号;进样口,柱温箱及检测器温度,载气流速和压力,进样体积,进样方式,并附色谱图及打印结果。

6填充色谱柱的填充及其他维护

6.1柱清洗不锈钢新柱先用温热5%^10%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泡,抽洗除去管内壁的油污,然后用自来水洗至中性。

如果用1:

20的稀盐酸水溶液重复处理一次,贝冋显著降低柱内壁的吸附作用。

玻璃柱可用稀硝酸(5%-10%浸泡,再用水、乙醇清洗,烘干。

为了减少拖尾现象,可作硅烷化处理:

方法是用5%二氯二甲基硅烷(DMCS的甲苯溶液浸泡5〜10min,倾出后,用甲苯冲洗1次,再用甲醇冲洗,然后再烘干。

处理了的空柱子如不立即使用,两端应用套子套好。

6.2填料颗粒大小的选择选用颗粒直径有0.25〜0.18mm(60〜80目),

0.18〜0.15mm(80〜100目),0.15〜0.125mm(100〜120目)3种,要求粒径均匀,在20目以内,装填后颗粒间孔隙一致,减少涡流扩散。

一般2〜4mm直径

柱,2〜3m柱长,使用0.25〜0.18粒度比较合适,柱前压较低。

如果使用于难分离物质对时,可用0.18〜0.15mm使不超过2m0.15〜0.125mm粒度,最好用于1.5m长度以下的色谱柱。

6.3固定液的涂布

6.3.1固定液涂布量白色载体用作分析柱的涂布量一般可选10%。

6.3.2蒸发法先将一定量的固定液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溶剂中,加入一定量的过筛的载体,注意载体加入后能被溶剂全部浸没,轻轻搅动后,移入蒸发皿中,在通风橱中使溶剂挥发,在挥发的同时不断地轻轻搅拌载体,直至溶剂挥发后,再移入红外灯下使溶剂挥发干燥,移入烘箱中100〜120C烘2h。

如果涂布硅酮类固定液,如SE-30,在室温溶剂中溶解完全需16h以上,应使用回流加热法,即将溶解在适宜溶剂中的固定液,置于回流瓶(磨口)中在水浴上加热回

流1h,使固定液溶解完全,放冷,加入一定量的载体,再加热回流2h,将载体

和溶剂移入蒸发皿中,以下操作同上述方法。

此种蒸发法固定液在溶剂蒸发时有爬逸现象,造成涂布不均匀,可于蒸发时使用旋转蒸发仪,但这样容易使载体破碎,故应多涂布一些,烤干后再过筛一次。

6.3.3过滤法有很多文献推荐这种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固定相涂布均匀,

这对低浓度的固定相尤为重要,另外也很少发生载体破损现象,但是难以得到再现的、精确的固定相含量。

即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固定液,溶于溶剂中,使成一定浓度的固定液,用本法涂布固定液时,配制的固定液的浓度与预期载体上的固定液含量的关系必须由经验确定。

如用白色硅藻土载体,固定液溶液浓度约与预期的载体上固定液含量(重量比)相同。

如用烘硅藻土载体,固定液溶液浓度约为预期的载体上固定液含量的一半。

因为红色载体每克吸收溶液1ml,—半白色载

体吸收溶液约2ml。

操作方法:

先将配制好的溶液置于抽滤瓶中,溶液用量约为载体重量的4倍,称取一定量的载体(通常为25g左右),分散于固定液溶液中,缓缓减压抽空后,再旋动抽滤几分钟以便释出载体中的空气,使溶液渗入到载体颗粒中,然后放气。

轻轻地旋动抽滤瓶。

将载体悬浮起来,迅速一次倒入布氏漏斗中,使形成光滑平整地载体层,抽滤时,真空度应尽可能地保持低,待抽滤到开始出现滴状时,立即停止抽滤,把载体转移到蒸发皿中,铺平,自然挥发干燥,然后在100C烘干。

如果得知载体上涂布固定液的含量,可由蒸发滤液称取残渣重量或制取好的载体用索氏提取器测定固定液重量。

6.4填充柱的填充在柱出口处塞上小团玻璃棉,用一个绸布包住出口处,接上真空泵,把填料小量分次装入柱中,一边装一边震动(可用漩涡振荡器)或轻轻敲打柱子的各个部位,使填料在柱内填充均匀、紧密,待填料装满柱子以后,把玻璃棉塞上入口处。

填充时注意:

柱要填充的紧密均匀,尽可能无死空间,敲打不能过猛,以免载体破碎,并注意抽气的一端与检测器相接,而另一端接至汽化室。

6.5填充柱的老化填充好的柱应进行老化处理才能使用,老化的目的是

除去填充物中残留挥发性成分,并使固定液再一次均匀牢固地分布在载体表面上,久未使用的色谱柱在重新使用前亦需再作老化处理,一般处理方法是将柱装入色谱仪中使载气缓缓通过色谱柱,然后在高于正常温度20〜50C、而不超过

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时加热24h。

为了避免柱污染检测器,在老化过程中不要将柱出口与检测器连接,让其放空,如有条件,可以用程序升温方法老化柱,效果更好(以每分钟2〜5C的速率吧温度升高到老化温度保持12〜24h)。

有些硅酮类的固定液如SE-30,可用一种特殊的顺序增强惰性及柱效,即保持250E柱温1h,同时通氮气除去氧和溶剂,停止通氮气,加热至340E,维持4h,然后降温至250°C,同氮气老化直至基线稳定,如测定易分解的生物碱如硫酸阿托品含量时,色谱柱必须经过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