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898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三第39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39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学生用书P249])

链接一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1.政治上:

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成立苏联;1936年颁布新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思想上: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落后的俄国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思想僵化。

链接二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

时间

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后

生产

关系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

政治

格局

西欧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

美德崛起,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美国崛起,逐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国际

经济

格局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美、德两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

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

[针对训练]

1.(2015·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列宁说:

“在经济战线上……我们就遇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使我们遭受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导致这一“严重失败”的原因是(  )

A.社会民主党人的叛卖

B.实行不符合国情的政策

C.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

D.过早地进行了政策调整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材料中“在经济战线上……我们就遇到了严重的失败”说明该政策存在着重大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苏俄的实际,与当时苏俄国情不符,故选B项。

其他选项都不是经济战线上的失败,均排除。

2.(2015·浙江诸暨高三期末考试)瞿秋白在旅俄日记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

……现在丰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很不稳。

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实行工业化政策后出现的变化

D.集体农庄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场景

解析:

选B。

题干中提到,以前物质贫乏,而现在物质丰富,且需要钱进行交易,这些表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情况就是承认市场价值发挥一定的作用且取得经济迅速恢复的效果,故A项错误;因为市场价值发挥了作用,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工业化政策实施后,市场价值规律已经不起作用,这与题干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所描述的景象出现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D项错误。

3.(2015·广东深圳高三调研)有学者评论说:

“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

”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

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

解析:

选B。

20世纪中叶,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国家对农民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进行剥夺,这些对农民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选B项;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时间不符,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是在20世纪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4.(2015·广东中山模拟)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创新和发展的表现。

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

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

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

(1)问依据材料“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即可以得出创新和发展的表现;第二小问需理解“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是什么,即从信仰、经济、政治三个角度回答,结合16到18世纪英国的这三个方面的史实作答;第三小问等同于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相对比较简单。

(2)问依据所学列宁的探索即为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废止了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第(3)问侧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作答;启示可以结合中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来回答。

答案:

(1)表现:

荷兰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条件:

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和完善,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影响:

缓和了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和发展,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二战后成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奠定了基础;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如高税率导致需求减少,巨额财政赤字引起通货膨胀,国有经济效率较低等。

(2)列宁: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模式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3)史实:

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施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

启示:

创新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适时改革创新;要善于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又要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走自己的路。

关联一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原因及认识

1.不同:

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他们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共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受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认识

(1)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

(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

[典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

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

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

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二,列宁与马克思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中国革命相对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特点?

简析其原因。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问实际上考查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2)问关键是要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中领会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精髓。

第(3)题,结合两国国情回答即可。

答案:

(1)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依据: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俄国革命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等。

(2)不同特点:

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原因:

中国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广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在农村能够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

(3)认识: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关联二 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苏俄新经

济政策

美国罗斯

福新政

中国改革

开放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巩固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维护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同

(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启示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

[典题训练]

2.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B。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属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的市场等手段来发展经济,符合题意,故①正确;苏联斯大林模式发展现代化采取的是纯粹的计划经济手段,故②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经常采用的计划经济手段,故③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的市场等手段来发展经济,符合题意,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3.(2015·山东泰安高三质检)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的能力。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

[学生用书P251])

主题一 世界经济文明的多样性——关注不同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

[热点综述]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开始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最后二者经过发展,不断相互融合,经济发展模式因时而变,与本国国情逐渐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知识通关]

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

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1)苏联模式:

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模式: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中国模式: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点训练]

1.1935年,某些批评者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甚至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此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新政(  )

A.推行国家干预经济

B.缓和劳资矛盾

C.扩大总统权力

D.关注弱势群体

解析:

选A。

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备选项中A、B、D三项是新政直接涉及的内容,C项在罗斯福新政中没有直接体现。

B、D两项在一些资本家的眼中符合材料中的“敲诈富人计划”,但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内容,并且罗斯福新政中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不过是一些目光短浅的资本家们反对新政的借口而已。

B、D两项的内容包含在A项中,故选A项。

主题二 重视农业关注民生——从罗斯福新政到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热点综述]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民生改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等问题。

“三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世界现代史上的罗斯福新政、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俄(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机制,以达到国家稳定、富强的目的。

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知识通关]

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中农业方面三大举措的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

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点训练]

2.(2015·安徽淮北一模)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记载:

“第二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街市上人山人海……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

多得很呢!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________很满意。

”横线上应该填上(  )

A.余粮收集制B.义务交售制

C.粮食税D.收购制

解析:

选C。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A、B、D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