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743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docx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国家与革命》

读书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手机号: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本书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

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

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

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

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

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章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

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

“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

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

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更完全的民主:

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

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

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

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

既然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

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

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

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

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

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

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

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

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