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177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下册

模块六教学实施★★

第一章课堂的组织与教学情况的创设

第一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真正奠基者。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考试提示】掌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组织形式

特点

个别教学

最早

班级授课制

最普遍

导生制

“贝尔.兰卡制”,学生带学生,解放老师

分组教学制

分重点班

道尔顿制

“契约书教育”,利于学生独立能力,但外在环境、设施要求较高,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性高。

文纳特卡制

1、按照学科自己学习;2、通过组织形式实践性强。

特朗普制

“伊德.特朗普”灵活课程表: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

【考试提示】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意义。

考察方式:

选择题

掌握层次:

了解

(一)课堂教学组织的含义

课堂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架,这个组织框架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的主观条件,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构成方式。

(二)课堂教学组织的意义

1.没有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就不复存在。

2.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和途径

3.教学组织形式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考试提示】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与原则。

考察方式:

选择题简答题

掌握层次:

理解

题型示例:

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优缺点是什么?

2.简述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额基本原则。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类型

优点

缺点

班级授课形式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

3、有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作用;

5、有利于系统传授各科知识。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

3、容易使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分组教学形式

更能符合学生个体的水平,便于因材施教。

1、很难确认学生能力水平;

2、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

3、副作用大,快班学生容易骄傲,普通班级学生积极性普遍较低。

半圆式教学形式

1、空间较大,有利于展开一些较大的教学活动;

2、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监控课堂。

分层次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于学生的层次区分较难判断。

个别教育形式

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1、系统化、集中化程度低;

2、速度慢、效率低、随意性强,只适合用少量学生。

二、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

(一)创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兼顾公平、平等

(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倡导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教学情景创设的主要方法

一、教学情境

【考试提示】

考察方式:

选择题

掌握层次:

了解

广义:

教学情景是指作用于学生主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映的客观环境。

狭义:

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额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要素:

1.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因素、相关学科的因素。

2.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

3.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感因素,具有学生参与的角色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考试提示】了解小学教学情景创设的方法

考察方式:

简答

掌握层次:

了解

(一)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的新颖性,可以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可以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性,可以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

4、创设问题情境的竞争性,可以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5、创设问题情境的可延性,可以使学生精于创新学习;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接近性原则;

4、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5、层次性原则;6、合作性原则。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

1、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2、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经历;

3、认真筛选丰富的课程资源;4、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

5、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6、做好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案。

第三节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一、教师教学行为

(一)教学行为的含义

解决教学是社么,教学过程是什么的问题。

(二)教学行为的特征

1.教学行为的目的性2.教学行为的规范性3.教学行为的一致性

4.教学行为的创造性5.教学行为的角色性6.教学行为的角色性

7.教学行为的有效性8.教学行为的社会性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

(一)教师口头语言

要求:

1.发音2.情感3.气氛,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教师体态语言

要求:

在表情、眼神、手势、服饰等方面要体现内在的素质,和强化促进的效果。

(三)教师书面语言

要求:

直观、引导、有重点、逻辑、严密、通俗、趣味归纳等,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学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2、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考试提示】

考察方式:

简答为主选择题

掌握层次:

理解

题型示例:

常见教学方法有哪些?

优缺点是什么?

我国小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

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都曾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可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采用谈话法,事先要准备好谈话内容和谈话过程的安排,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提出相应问题。

最后,谈话后要进行归纳、总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包括:

所讨论的问题具有吸引力;教师要在讨论中多启发学生;教师在讨论结束时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完整的知识,做好讨论总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一般会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起来运用。

5.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能根据教学需要创造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看到事物(或现象)变化的因果关系。

因而,实验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6.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空间;(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第二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一)动机与兴趣

【考试提示】

考察方式:

选择题

掌握层次:

了解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倾向。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对象活动的内在倾向。

(二)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4.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

5.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考试提示】

考察方式:

选择题

掌握层次:

了解

题型示例:

家长的表扬属于小学生学习的()动机。

A外部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动机:

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属内驱力:

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需要

a.学习者和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b.学习者从长者方面博得的赞许或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地位

c.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此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

三、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2.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

3.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呈倒“U”形,学习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的效率最高。

4.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5.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学习动机的作用

1、定向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朝向具体的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2、激发和维持作用;

3、调节作用:

决定何种结果可以强化,进而调整和改善学习。

五、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

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现代的S-R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

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

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

事实上,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

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但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

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

三、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

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劝说。

d.情绪唤醒。

四、归因理论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可控

可控

能力

持久努力

情绪

一时努力

任务难度

他人偏见

运气

他人帮助

五、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意向。

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

①对成就的需要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③成功的诱因值。

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

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

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

另外,追求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

学习动机理论的分类的总结表:

理论类型

特点

应用

强化理论

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奖励、表扬等外部强化手段。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强调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关系

给予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的满足,促使学生实现较高目标。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影响动机的激发。

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得信心十足,精神饱满。

归因理论

(美.韦纳)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

分析学生对失败的归因,正确引导学生向“内部稳定可控制的”理论,促进学生努力。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Ts(追求成功的倾向)=Ms(成功的动机)+Ps(达成目标可能性)+Is(自豪感)Is=1-Ps

力求成功的意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尼科尔斯)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掌握型目标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不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儿童学习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二是受儿童个性特点的制约。

儿童兴趣爱好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及深刻性;儿童意志品质的好坏,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志向水平的高低,影响动机水平的发展;儿童的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受儿童年龄特征的影响。

年龄越小,学习动机愈具体,以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导;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学习动机便逐步向间接的、远景性的方面发展。

【考试提示】

考察方式:

简答

掌握层次:

了解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题型示例: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从无到有)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

2、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提供达到目标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现有的学习动机的迁移,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5、注意归因的倾向;

7、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题型示例: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低到高)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易度,控制动机水平;

3、利用反馈信息,给予适当评定;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动机;

5、设置课堂环境,搞好竞争合作;

6、进行归因训练;促进继续努力;

7、进行成就训练,提高自我效能。

 

第三章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能力的概述

(一)能力的含义

【考试提示】了解

常见题型:

选择题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只有那些最必需的心理特征才叫能力。

在活动中人们还可以表现出气质、性格、兴趣等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对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也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与能力相比,这些都是次要的,没有能力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特征,有关的活动便函不能顺利完成。

在不同的活动中,各种能力因素有机组合,共同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它必须与其他心理的、非心理的因素共同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

个体的特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知识技能、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健康状态等。

在以上诸因素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能力高的人比能力低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在更的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种种形式存在的信息。

而在推证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则属于能力。

技能是人们通过训练后获得的某种操作方式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密切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另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骒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虽然能力离不开知识和技能这两个基础,但它们之间绝不能划等号。

一个人可能靠死记硬背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但我们不能凭此认定他有一定的能力。

能力不表现为知识、技能本身,而是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掌握知识技能时所出现的快慢、深浅、难易以及巩固的程度。

(三)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且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的综合也称为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

它可以保证某种专门活动顺利进行或取得高效率。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活动是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往往有先天的成分,但必须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发展。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特殊能力和发展能有效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人要顺利地进行某种活动,必须既有一落千丈般能力,又具有与某种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人们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人的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密不可分。

人们常常是先模仿,再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根据个体一生中能力的不同发展趋势、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可将能力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而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

因此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

一般人的流体能力在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晶体能力指人们获得语言和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能力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只是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可见,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达到成熟和出现衰退的时期也是不同的。

晶体能力依赖于流体能力。

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经历,如果其中一个有较强的流体能力,那么他必将表现出较强的晶体能力。

然而如果其中一个有较高流体能力的人生活在贫乏的智力环境中,那么的晶体能力的发展将是低下的或平平的。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的提取信息的能力。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是人们以操作技能为基础,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并不是截然对立。

不通过认知能力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就不会有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反过来,操作能力不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感染力、判别决策的能力、调解纠纷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组织团体、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考点提示】了解能力的分类

考察方式:

选择题

题型示例:

1.流体智力主要决定于(),发展趋势是先提高后降低,一般在20岁达到顶峰,30岁后逐渐降低。

A、先天因素

二、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考试提示】简单了解

(一)智力发展的趋势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各种能力能有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比另一个人成绩好,就表示他有较高的能力。

智力高度发展就称为天才。

与此相反,一个人的活动成绩不好,一般说他的能力较为低下。

能力落后是智力低下的一种极端表现,一般属于病理范围。

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发展和各个阶段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在儿童期间,能力有着飞跃式的发展。

这一早期阶段能力的发展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一生能力的发展水平。

有学者提出这样认识:

假如把17岁时人的能力看作是100%,4岁时就获得了50%的能力,剩下的有30%是4—8岁获得的,另外的20%在8—17岁获得。

近年来,对于能力发展高峰期的研究也有了一些进展。

一些心理学家用“横断法”和“纵向法”研究,认为人的能力一般在30岁左右达到高峰,50岁以始终保持这一水平。

50岁以后逐渐下降,越接近老年,衰退的速度越快。

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获得(%)

能力因素

年龄阶段

10--17

18--29

30--49

50--69

70--89

知觉

100

95

93

76

46

记忆

95

100

92

83

55

比较和判断

72

100

100

87

69

反应速度

88

100

97

92

71

3.智力结构的差异

人的能力活动,可以在其因素如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具体的差异,也称结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