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857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ocx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北宋山水宫苑

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

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

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

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

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

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艮岳

  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

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毁。

宋徽宗赵佶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

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

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

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花石纲”。

  据记载,苑内峰峦崛起,冈连阜属,众山环列,仅中部为平地。

其中东为艮岳,东西二岭,有“介亭”、“麓云”、“半山”、“极目”、“箫森”等五亭。

南为寿山,两峰并峙,列嶂如屏,瀑布泻入雁池。

西为“药寮”、“西庄”,再西为“万松岭”,岭畔有“倚翠楼”。

艮岳与万松岭间自南往北为濯龙峡。

中间平地凿成大方沼,沼水东出为“研池”,西流为“凤池”。

此外因境设景,还有“绿萼华堂”、“巢云亭”等,寓意得道飞升的有“祈真磴”、“炼丹亭”、“碧虚洞天”等。

宫门位于苑的西面。

金明池

  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市城西的南郑门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和吕庄以东和西蔡屯东南一带。

金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原供演习水军之用。

宋太平兴国七年(881),宋太宗幸其池,阅习水战。

政和年间,宋徽宗于池内建殿宇,为皇帝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

金明池周长九里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围墙,设门多座,西北角为进水口,池北后门外,即汴河西水门。

正南门为棂星门,南与琼林苑的宝津楼相对,门内彩楼对峙。

在其门内自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桥面宽阔。

桥有三拱“朱漆栏盾,下排雁柱”,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骆驼虹”。

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

北岸遥对五殿,建有一“奥屋”,又名龙奥,是停放大龙舟处。

仙桥以北近东岸处,有面北的临水殿,是赐宴群臣的地方。

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

沿岸“垂杨蘸水,烟草铺堤”,东岸临时搭盖彩棚,百姓在此看水戏。

西岸环境幽静,游人多临岸垂钓。

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是描述当时在此赛船夺标的生动写照,描绘了宋汴梁皇家园林内赛船场景。

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明池的诗篇。

金明池园林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到明代还是“开封八景”之一,称为“金池过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大水后,池园湮没。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摘 要:

一、大观园探胜

  

(一)大观园的“景区”划分

  

(二)大观园诸景区的特色

  (三)大观园的山和水

二、曹雪芹造园思想新探

  

(一)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

  

(二)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

  (三)景区要“以山相隔”、“以水相联”

  (四)“诸景备”的造园原则

  (五)景区和庭院建筑的人物性格化

  (六)绿化要贴切景区主题

  (七)水路游园是可供选择的游园方案

  (八)要敢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九)要敢于突破传统造园理论;大胆创新

  曹雪芹何时撰写红楼梦?

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乾隆九年至十九年(1744-1754),也有人说是乾隆十四(1749)年至二十四(1759)年。

我们若将两说综合合并,谓红楼梦写于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之间,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

  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是北京城区和西郊一带园林建设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

乾隆在位六十年,搞了五十年的园林建设。

头十年主要搞皇宫内苑的修缮,接下来便是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

他集中力量在北京城区和西郊一带大造园林,一气搞了十五年。

乾隆二十四年以后,才把建设的重点移往承德、东北及江南等地。

在皇帝大力倡导下,朝庭的王公贵族们便尾随其后,西郊一带的王公园、贝子园、公主园……等纷起效尤,一时在北京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造园高潮。

其建设规模之大,景点数量之多,建筑质量之好,在我国造园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的问世和北京园林建设高潮同步,很难说这是偶然的巧合。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写得那么逼真传神,不可能完全出自作者的臆造。

它必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多年来,红学界从文学、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研究曹雪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里,我们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筑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因是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出现失误,易于取得人们的谅解,故不辞鄙陋,撰写此文,希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一、大观园探胜

  我们询问不少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问大观园里哪一处的景色最好?

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回答都差不多--稻香村。

这也难怪,在花簇绵锈的大观园中,倏尔出现一片田园风光,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为之耳目一新。

请看: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草掩护,有几百株杏花,若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拓,各色树雅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

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看了这段文字以及书中其它有关稻香村的描写,就会理解为什么大家那么喜爱稻香村了。

  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稻香村的完整性。

你看,一侧有斜阻的青山,将它与潇湘馆等景点隔开;另一侧有山坡,转过山坡才能看到下一个景点;背面是“背山山无脉”;前面是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的农田。

可见它前后左右,四界分明,自成体系;就是把它从大观园中游离出来,其意境情趣也不致受到太大的影响。

在建筑学上,园林中这种空间完整、特色鲜明、可以与周围景色隔离开来的地段,叫作“景区”。

稻香村是大观园中一个独立、完整、富有特色的景区。

为行文方便,我们称它为“稻香区”。

  用“景区”的观点来分析大观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来大观园是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的。

如果对六个景区的范围、特色及在大观园中所占的位置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等于了解了大观园。

不然,园子那么大,庭院那么多,山水林木,五花八门,-要介绍清楚都不容易,还怎么去一一评价它们的得失?

  “从'景区'人手”,是我们经过长期摸索后找到的一条捷径,下面就沿着这条捷径,来剖析大观园。

  

(一)、大观园的“景区”划分

  大观园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已如上述。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各景区的主要建筑、景致、和它们的相对位置作了详细的介绍。

为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不妨跟着贾政的游园路线,再绕园一周,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对六个景区进行艺术概括的。

  

  贾政等穿过石洞“曲径通幽处”以后: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

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林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桥上的亭子即沁芳亭,翠竹中的修舍即潇湘馆。

  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个“景区”。

结合书中其它描写,我们知道这里花木繁茂,溪水纵横,建筑之华丽,连元妃看了也深叹奢华过度。

它是人间花柳繁华之地的缩影,贾府富贵风流的象征。

因其位于大观园的前部,故命名为“园前区'。

  从“园前区?

转过斜阻的青山是“稻香区”,转过稻香区旁的山坡是另一批新的景点。

计有:

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笆蕉坞等。

从景点的名称可以看出,这里是园主人观赏花卉的地方,'是大观园里的后花园。

我们把它叫作“花圃区”。

  自“花圃区”沿盘山小道,攀藤俯树,翻越“大主山”,过朱栏折带板桥,迎面便是一座小小的庭院: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贾政道:

'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

  这就是后来归宝钗居住的蘅芜苑。

离蘅芜苑不远,是大观园的正殿和东西配楼等一组建筑(后文简称“省亲别墅”)。

书中将这组建筑.描写得金碧辉煌,十分气派。

只见它:

  

  “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圩,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璃头……。

只见正面出现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从上面的描写看,这组建筑的华丽程度,远远胜过园前区。

它仿若天上的宫阙。

因此,我们把这组建筑连同蘅芜苑一带,统称为“天上区”。

  

  贾政等游览至此,适有人等着回话。

对园内景色,便不能细看。

于是一路行来:

  

  “或请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

  接着便进了怡红院,游览完怡红院,出后门,只见:

  “院中满架蔷薇、宝相。

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

忽见大山阻路……。

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干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

  至此,贾政等游园乃告结束。

  我们将白天上区至怡红院一片景区,命名曰,“寒塘区”;自怡红完院后门至大门一片景区,命名曰“葬花区”。

  这样我们便跟随贾政游览完大观园的六个景区,还给它们命了名。

它们的名称是:

园前区、稻香区、花圃区、天上区、寒塘区和葬花区;

  如果设想大门和“省亲别墅”在同一南北轴线上,根据贾政的游园路线,可画出各景区的相对位置图(如图)。

  除上面六个景区外,园内还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水池。

书中没有正面写这个水池,但却多次暗示这个水池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

  红楼梦第四十回至四十一回中说:

贾母在缀锦阁摆宴,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

  “贾母说:

'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

不一时,只听得萧管悠扬,笙笛并发。

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采,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一曰“借着水音更好听”,又曰,“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可推知缀锦阁和藕香榭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

缀锦阁在天上区,藕香榭自当在天工区的对岸,相当于园前区的位置。

亦即天上区与园前区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

  第七十六回中写道:

园里有一座“洼而近水”的凹晶溪馆,“爱那浩月清波的”可以来此赏月;中秋之夜,黛玉、湘云来这里赏月时: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

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池)沿上一带竹栏棚接,直通那边藕香榭的路径。

”“只听那(水中)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  

  这段文字说明,在凹晶溪馆近旁有一个很次的水池,水池的池沿和水面,都与那边藕香榭的池沿和水面相连。

(凹晶溪馆属寒塘区)。

  红楼梦称,“紫菱洲蓼溆一带”,可见两处相隔不远。

紫菱洲上建有迎春院,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水洲,水洲周围,也应有一片相当宽阔的水面。

蓼溆一带属花圃区,与天上区相邻,故紫菱洲四周的水面与天上区前的水面是连通的。

  天上区和园前区之间的水面,凹晶溪馆前的水面,紫菱洲四周的水面相互连通以后,形成一个更大的水面。

它北滨天上区,南抵园前区,一侧靠寒塘区,另-侧接花圃区,正好位于四个景区的中央,我们把它命名为“中央水池”。

  除大门及后门一带外,大观园的六个景区和一个中央水池,我们便介绍完了。

据此,我们结合红楼梦中有关大观园的其它文字资料,绘制了一张《大观园平面复原示意图》(后简称《附图》)。

在绘图过程中,自然要考虑不少的问题。

我们将考虑过的问题略加整理,作为示意图的说明。

示意图和示意图说明附后,供读者阅读本文时参考。

  

(二)、大观园诸景区的特色

  

  “景区”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正如园林设计师们所常说的那样:

“没有特色,便梅有景区。

  大观园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各景区都有鲜明的特色。

稻香区自不必说,园前区华屋精舍、佳木奇花,一派兴旺景象,也非同一般。

然而,其它几个景区,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曹雪芹在塑造这几个景区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用了文字上的其它手法。

陆游有一首写沈园的诗;仅四句,其词是: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不复旧楼台,

  伤心桥下碧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四句诗没有一句正面写沈园,但读后却可以想象出沈园过去的绚丽繁华,和而今的荒凉冷落。

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就拿黛玉葬花来说,纵使书中对黛玉葬花处周围的景色只字未提,但在读者的心目中,它一定是一处非常清静、非常幽美的地方,一位朋友说得好,“一个黛玉葬花的故事,抵得上一篇上好的描写风景的文章。

  下面着重谈谈葬花、寒塘、天上三区的景色特点,以及曹雪芹用了哪些手法,来烘托、刻画它们的特色的。

  葬花区

  曹雪芹正面描写葬花区时着墨不多。

只说这里有“花障”、“满架蔷薇、宝相”、“清溪前阻”、“大山阻路”等等,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地方。

但若提醒说,黛玉曾经在这里葬花,人们便马上会对这片景区产生美好的联想。

画家们在画工笔画时,有一种技法叫“渲染”,即一层一层地在画面上着色。

每着一次色,效果便好一成。

“渲染”的次数愈多,画面上的形象便愈清晰。

描写景物时也是这样。

一个幽美的故事等于一次“渲染”,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同一景区发生,景区的特色也会愈来愈鲜明。

故事常常带有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同样能转移给景物,其效果往往是正面描写所难于作到的。

  我们将大观园中发生的故事作了整理,并参照《附图》,逐一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

这不仅因为葬花区发生的故事最多,更因为有关“儿女情”的风流韵事几乎全部都发生在这里。

其它一些如拾遗物、小解等故事或情节,也颇具特色。

现将在葬花区发生的故事,分类整理如下:

  甲 有关“儿女情”的风流故事

   1) 司棋与潘又安在大门附近的“山石背后”幽会;(第七十一回)

   2) 红玉与坠儿在滴翠亭谈私房话;(第二十七回)

   3) 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蔷”字;(第三十四回)

   4) 宝玉在池沿的芙蓉树下祭晴雯;(第七十八回)  

   5) 宝玉和黛玉在沁芳闸桥边读《西厢记》、葬花;(第二十三回)

   6) 黛玉在花冢的山坡那边吟葬花辞;(第二十七回)

   7) 黛玉没有叫开怡红院的门,后又见宝玉送宝钗出来,便立在墙角边呜咽走来;(第二十六回)

   8) 黛玉路经梨香院墙角上时闻艳曲,不觉心痛神痴;(第二十三回)  

   9) 紫鹃在沁芳亭背后的桃花底下“情辞试忙玉”。

(第五十七回)

  除“儿女情”的故事外,颇具特色的故事或情节计有:

  乙 拾到重要遗物的情节两起

   1) 翠缕在蔷薇架下拾到金麒麟;(第三十一回)

   2) 傻大姐在“山石背后”拾得绣春囊。

(第七十三回)

  丙 节日下来此春游的情节两起

   1) 宝钗捕蝶(第二十七回)

   2) 芒种节凤姐等在滴翠亭附近春游。

(第二十七回)

  丁 有关小解的情节三起

   1) 宝玉在园门附近的“山石背后”小解;(第五十四回)  

   2) 袭人拟在大门附近的“山石背后”小解;(第七十一回)

   3) 司棋从滴翠亭附近的石洞里出来,一边系裙子。

(第二十七回)

  上面十六个故事或情节中,除最后四个外,都是见诸红楼梦回目中的重要故事。

曹雪芹把这么多富有特色的故事汇集于葬花区决不是偶然的,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用一个又一个幽美的故事来塑造、渲染葬花区。

  典型环境有利于渲染、烘托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反过来,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也有利于渲染、烘托典型环境。

葬花区经过十六个故事和情节的反复渲染、烘托,它的形象、意境、气氛、情调完全表现出来了。

  

  有关“儿女情”的故事告诉我们,葬花区是一个幽美、风流的景区;拾遗物、小解等情节,寓意这里冷僻、寂静、行人稀少;住在花柳繁华之地的大观园里的姑娘小姐们,节日下来此春游,说明这里的景色,有别于其它景区,更接近天然野趣,有一种清新粗犷之美。

可见葬花区是一个清幽寂静、淡雅风流、自然清新、饶有情趣的景区,其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从《附图》看,葬花区的面积不大,位于大观园一角。

这使我们联想到现代园林中特意为青年男女安排的“谈情说爱区”。

北京不少公园都有这样的“谈清说爱区”,区别仅在于我们想象中的葬花区更加幽美而已。

  

  下面这张葬花区平面示意图标明了各个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可供读者参考。

  

葬花区平面示意图

  1.黛玉吟葬花词处(花冢的山坡那边)  

2.宝玉、黛玉读《西厢》、葬花处(沁芳闸桥旁)

  3.宝玉祭晴雯处(池岸边)  

4.红玉、坠儿说私房话处(滴翠亭内)

  5.风姐等春游处(滴翠亭附近山坡上)  

6.黛玉呜咽处(墙角边)  

  7.龄官画“蔷”、翠缕拾金麒麟处(怡红院后门外蔷薇架下)    

8.黛玉闻艳曲处(梨香院墙角处)  

  9.宝钗扑蝶处(滴翠亭前)  

10.紫鹃情辞试忙玉处(沁芳亭背后)

  11.司棋幽会、傻大姐拾绣春囊、宝玉等人小便处(大门、前角门附近的石背后)  

  寒塘区

  即天上区沁芳闸(大桥)以南,怡红院以北的一片景区。

曹雪芹在形容这片景区时,只泛泛用了七句短语:

  

  “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研,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

  脂砚斋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一则评语,提示是指嘉荫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拢翠庵、芦雪亭、暖香坞等建筑。

将这段话与脂评相对照,可知“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系指暖香坞等建筑而言。

  暖香坞等建筑是惜春居住、游乐的一组建筑,包括暖香坞、蓼风轩、藕香榭等。

前面已经提到,藕香榭在天上区对岸,属园前区。

从寒塘区的芦雪庵去暖香坞,尚需路过藕香榭,可见暖香坞等建筑均属园前区。

这样,专门用来形容寒塘区的语句,只剩下了前面五句。

  在剩下的五句中,四、五两句有明确含意,“山下得幽尼佛寺”指傍山临水而建的芦雪庵,“林中藏女道丹房”指建于嘉阴堂林木之后的拢翠庵。

故泛指寒塘区景色的只有三句话,十五个字。

即:

  “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

  茅舍、清堂、石垣,花踞,说明本区的建筑十分简陋寒碜。

这是寒塘区的第一个特点。

  作者对寒塘区的建筑作一般的描述以后,又挑出其中两栋作了详细的刻画。

  其一:

芦雪庵

  “盖在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踊。

推窗便可钓鱼,四面都是芦苇掩覆。

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  (第四十九回)

  其二:

凹晶溪馆

  “……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

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守夜。

”(第七十六回)

  凹晶溪馆的栏杆是用“直棍”做的,“从头数到尽头,止得十三根。

”(栏干中距按20cm计算,总长不足3M。

  两处建筑,一处“茅檐土壁、槿篱竹屑,”一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

一直棍”作栏杆。

寒碜简陋可知。

不要说与天上区、园前区、花圃区的建筑无法比拟,就是与稻香村相比,也要等而下之。

  

  人们常常根据林木、花卉、饰物等的观赏价值来评定它们的档次,如松、柏、槐、柳等被视为高档次林木;牡丹、芍药、兰、菊等被视为高档次花卉;石板、方砖墁路优于泥泞小径;石栏更视为上品。

故造园时多选用高档次的林木花卉、石栏砖径,以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

但寒塘区却反其道而行之:

池边是河滩地,河滩上掩覆着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芦苇,池沿的栏干是竹子做的,道路是逶迤穿芦度苇的小径。

这还不算,最有意思的是这里有一座“清堂”,取名嘉荫堂。

嘉荫者,树荫嘉美也,树则未必嘉。

想系一片观赏价值不高的野杂林。

故妙玉称之为怪木。

妙玉诗:

“木怪虎狼蹲。

  可见寒塘区的第二个特点是建筑物档次低下,景色荒凉。

  寒塘区的第三个特点,是它被三个凄楚的故事,抹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曹雪芹在寒塘区安排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贾母在凸碧山庄中秋夜宴。

这次夜宴是贾府从没落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酒未开酹,贾母便叹息人少。

宴会进行得冷冷清清。

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气氛。

  第二个故事是黛玉湘云在凹晶溪馆夜深联句。

凹晶溪馆的景色本来荒凉,更兼夜深人静。

黛玉湘云的联句诗中,一再出现“更残”、“漏涸”、“酒尽”、“笑寂”、之类“颓丧”、“凄楚”的句子,联句的最后两句,把“颓丧”“凄楚”的感情推向高潮。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全诗所渲染的意境,真有如“寒塘冷月”,好不凄凉冷淡!

  第三个故事是鸳鸯拒婚。

地点在芦雪庵附近(请参看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及《附图》)。

鸳鸯是荣府最有脸面的丫头。

上有贾母的宠信和庇护,下有众丫头们(包括宝玉等)的同情和支持,在贾赦的淫威下,终究逃脱不了一命赴黄泉。

充分反映了贾府丫头们的悲惨命运。

  简陋的建筑;荒凉的景色,凄楚的故事,令人动容,这就是寒塘区的特色。

它和稻香、葬花等景区的特点完全不同,是大观园中特色鲜明,最富于魅力的景区之一。

  妙玉有一段题咏寒塘区夜景的诗,可看成是曹雪芹对寒塘区的艺术概括。

诗曰:

  “露重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圩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矗灵朝光透,罘眉晓露屯。

  振林千树乌,啼谷一声猿。

  诗中的“萦圩沼”、“寂历原”、“神鬼搏”、“虎狼蹲'、“一声猿”等辞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不仅仅是寒塘冷月,而是险恶丛生的悲惨世界了。

  天上区

  天上区的“省亲别墅”和衡芜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省亲别墅”富丽辉煌,衡芜苑简洁朴质,两处对比强烈。

将它们放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很维看出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但是,如果读者搞清了花溆萝港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后,便会对天上区有-个全新的理解。

  萝港,是大主山下一条穿山水道,可以行船。

游人只有乘船通过萝港,才能进入天上区。

萝港的出水口叫“花溆”,进水口叫“洞口”。

关于“花溆”的景色,书中写道:

  “水声潺潺,泻出洞口,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  (第十七至十八回)

  “洞口”外的景色则:

  “只见:

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圩。

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  (同上)

  水面落英浮荡,使我们联想到《桃花源记》有关“武陵源”的描写: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近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

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千旷,房舍俨然……'

  书中明写花溆、洞口,实则暗示萝港即大观园里的武陵源。

为提醒读者注意,作者还借众门客之口,点明它是“秦人旧舍”,是“武陵源”。

按“武陵源'的标准含义,花溆以外,是人间大干世界,洞口以里,是“世外桃园”。

亦即萝港以外的花圃、稻香、园前等区是人间,萝港以里的天上区,是“世外桃源”。

  作者并没有把天上区看成是“世外桃源,的简单再现,而把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