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691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详细大纲新唐诗宋词的美建MicrosoftWord文档

着李老师学完这堂课,第一次发现唐诗宋词的美,也是第一次很积极的完成每个作业。

自7月份学完已经两个月过去,终于有时间把原记录在印象笔记中的内容整理出来咯。

【第1课人间正道是沧桑】(week1)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

楚骚:

(1)指战国屈原所作的《离骚》;

(2)泛指《楚辞》。

汉赋:

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骈语:

四六对偶的语言。

唐诗:

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宋词:

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元曲:

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伺候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鲁迅

唐代诗歌体裁:

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古诗、乐府、律诗、绝句

古体诗:

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乐府:

汉族民歌音乐,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诗体、作家、流派、风格,是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与否的几个重要“参数”。

唐诗繁荣的原因:

1、丰裕的经济基础

唐朝农业有较快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达;

(2)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3)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

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

(4)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

(1)丝织业发达;

(2)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朝商业繁荣:

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清明的政治环境

文化政策:

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符合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

帝王爱好:

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文禁松弛:

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

3、风行的诗赋取士

唐朝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成为取禄利的正路。

科举制度推动人文广泛涉猎典籍,增强文化修养。

4、活跃的社会思想

侠儒释道——风骨、兴寄、兴象、文辞

儒、侠在社会思潮总体中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

宗儒,大体上指明了唐人的政治方向;任侠,更多地显示了唐人的人格精神。

5、深厚的文化基础

唐代诗人创立了一代新风,是建立在多方面地继承既有的优良文学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6、庞大的寒士群体

大致上指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可以包容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张若虚、陈子昂】

盛唐:

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

中唐:

白居易、韦应物、韩愈等。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

诗自有初、盛、中、晚

非世之初、盛、中、晚

唐,封建时代上升期

宋,封建时代成熟期

宋代的哲学思维更通向人类的心灵世界。

宋代文人在内在精神领域中的独立主体意识大大增强。

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至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因而,内省与思辨是宋代文学的特征之一。

宋代文学之俗,这个“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宋词之俗是世俗的俗,这种世俗性正式词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本质所在。

对于宋词这种世俗文学而言,不论语辞的典雅与否、技巧的纯熟与否、意象的精巧与否,都是知识外在的表象。

【第2课科举制度的起源】(week2)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

春秋及以前“世卿世禄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开始到1905年清末颁布新政废除科举,共1300年。

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之一:

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不包括贱民阶层),突破了魏晋南北朝依赖的贵族世袭政治制度,为广大下层寒士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广阔前景。

之二:

崇尚文学、人文,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以诗取士。

三种身份来源:

生徒、乡贡和参加制举的考生。

不能参加考试的:

女子;工商之民;曾经犯法者;官司奴婢、周县小吏;在居丧期间或犯父祖名讳者。

行卷。

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

送诗文。

为引起有名望的人的关注。

省试之后是殿试。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除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之外,还有入幕府的方式。

方镇,即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方镇之下有幕府,形成幕府制度(安史之乱之后)。

文人入幕的过程:

科举及第,服务方镇,入朝为官。

在选择方镇上要讲究选择盛府和地区。

唐代文人入幕规律:

(1)文士入幕在安史之乱前后有较大变化,盛唐时期入幕的人数比较少,文学家甚少。

(2)西川、淮南作为唐代大镇,拥有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地位,是文士入幕最集中的地方。

(3)从入幕文士的素质看,进士及第入幕者占大部分;从文学家入幕执掌看,为掌书记者多;从文学家占籍考察,北方者居多,参幕则多在南方。

入幕文士的心理特征:

(1)求名躁进。

无奈心理——岑参的《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有明显的体现。

(2)纵情娱乐。

高适的《燕歌行》和杜牧为例。

(3)逐利趋势。

欧阳詹的《送张尚书书》中就有逐利的痕迹。

个别文士有义利之分,不愿为利和势放弃自己的节操。

文人写边塞诗与入幕和不入幕有很大区别。

入幕者会从具体到战争胜负与双方力量的转移,旁观者则是人道主义立场进行考察,一个是远观,一个是近玩。

入远幕和入近幕对文人的心理影响都不一样,创作中会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没有入幕的诗人作品,即使写边塞诗也是大多受到传统征戍的影响,雄浑辽远,悲壮沉郁,苍茫凄凉,描写边塞苦寒士卒劳苦。

入幕和游边也不同,唐人游历大多在幽燕一带,受燕赵慷慨之气鼓舞,幽燕一带又比较太平,战乱较少。

特点:

(1)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

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

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

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旗亭画壁,一方面表明唐诗是可以唱的,另一方面表明唐朝人精神文明发达。

分析岑参的边塞诗比高适更有特点的原因:

(1)超越了自我。

内容上,超越了过去对和谐的自然景观的偏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表现;审美趣味上,表现出对纤细的疏远和对悲壮的追求;形式上,克服了吴均、何逊体的诱惑,努力用七言古诗表现边塞风光、中亚风情。

(2)超越了历史。

舍弃乐府旧题,如《从军行》、《陇头水》、《关山月》等;开拓了边塞诗的叙事内容;突破了前人以五言为主写作边塞诗的形式。

(3)超越了时代。

岑参重创新,突破传统乐府诗的范式,以描写奇异风光和自我感受为主,拓宽边塞诗的内容。

人生得意除了金榜题名外,就是得一知己,此为一大幸事。

第一个层面为知赏,是“知己情结”中比较官方的、比较功利的一部分。

知赏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知识阶层中的主动进取跟被选择的矛盾。

一方面士阶层的逐渐膨胀,另一方面入仕致用的途径又愈加狭窄,士的被动型、被选择性更为突出,所以对知赏的愿望就愈发强烈,惟其有相应的德行与才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推荐与提拔。

李白的自荐信尤其表明了文人渴望得到上级的知赏,这种意识导致古代出现大量的干谒诗。

在中国古代,如果能够获得一位在上者、在高位者的知赏,自己就能得到提拔与重用。

因此,知赏情结是古代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内心隐蔽的心理。

知音与知赏不同,知赏有地位之分,知音却是平等的,不需多言语,自有默契。

白元之交(白居易和元稹)。

【第3课人生在世不称意】(week3)

1、宫女失恩

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畸形不合理。

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

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宫怨诗。

这些宫怨诗可以是嫔妃写的,也可以是文人拟作。

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被称为是“后世宫词之祖”。

宫怨诗,在现实方面表达宫女的怨恨。

但许多时候文人会借用宫怨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也通过宫怨诗表达对宫女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嘲讽。

2、举子落第

客观原因:

(1)应考举子多,录取率低

(2)集权的干预

(3)考官取人的随意性

主观原因:

(1)举子的性格

(2)考场捣乱

落第后的归宿:

(1)归隐

(2)入幕

(3)再考

(4)浪迹天涯

3、文人遭贬

原因:

(1)党争

(2)忤逆龙颜

南方文学特色:

受屈原离骚的影响,有怨愤精神。

韩愈成为反对派的原因:

(1)自视出身高门,门阀观念,不屑与东南文士合作

(2)吸取长兄韩会结党的教训,采取保守态度

(3)与宦官关系微妙

以“病”为诗的主题兴起

(1)回避安史之乱引起的动荡的政治生活,转向私人话题,贴近日常生活

(2)与地域有关

——心病

怀才不遇,是无可躲避的现实,从古至今皆有。

相思之苦,对爱情、友情、故乡的相思。

代表人物,李贺。

对李商隐的分析:

(1)时世,历经六皇

(2)家世,一脉单传

(3)身世,幼年丧父,仕途坎坷,党争牵累

(4)性格,敏感、执著,内向、软弱

对命运、世情、情绪的感慨较多

【第4课人世几回伤往事】(week4)

1、咏史怀古诗

(1)临古地

(2)念昔人

(3)忆往事

“废墟”代表的普遍的美学体验。

(1)“时间性”和“瞬间性”两个维度。

(2)废墟与诗人的主体联系。

废墟以部分指向整体,诗人以某个残留的废墟片段重构过去整体。

诗人与废墟之间的联系:

(1)作家意识。

“以天下为己任”

(2)政治意识。

借古讽今

(3)时间意识。

叹昔盛今衰

(4)自我意识。

感慨个人遭遇

2、常被唐诗宋词吟咏的古地:

历朝的建都之地(金陵、长安、洛阳)

都城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1)悠久的历史名都地位

(2)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积淀

(3)反复的历史变迁

(4)伤悼之情

3、都城怀古的基本主题

(1)缅怀昔日风流,感慨今日凄凉

(2)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3)对人事兴替的思索与总结

4、废墟的第二种类型: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故宫、祠庙、陵墓

代表:

骊山。

具有众多的帝王行宫,众多的名人故事。

骊山怀古的基本主题:

(1)政治装点的骊山咏唱

(2)回顾历史,批判感伤

5、第三种废墟: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基本主题:

咏怀历史事件。

第四种废墟:

与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遗迹

基本主题:

咏怀历史人物

6、念昔日之王

(1)历代的君王

•治世明君,诗人正面立论,大处着眼,对明君的功绩肯定向往。

•毁誉不一的开国君主或盛世君主,大多从否定面入手以为今人提供借鉴。

•荒淫无道、忠奸不辨的误国之君,反面批判以劝诫当世。

7、念嫔妃名姬之王昭君

(1)色之于昭君

(2)元帝之于昭君

(3)匈奴之于昭君

毛延寿之于昭君:

(1)政治层面,代表软弱和亲的政治

(2)文化层面,代表华夷之辨的观念

(3)人生层面,千百年来人才淹没的共同悲剧

昭君题材的内涵寄托:

(1)针砭时弊,揭露黑暗

(2)揭露和批判嫉贤妒能,埋没人才的现象

(3)怀人伤己,同病相怜

(4)感慨人生穷通变化

8、念历代文人贤士

寒士才学高深、积极入世,具有立功才能志向的特征。

(1)才华绝代、文学斐然,有治世之心

(2)没有得到重用,仕途不顺,空有爱国心,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咏史诗表达“士不遇”,其感怀、追忆大致包括: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

(2)针砭时弊,讽刺时政

9、念历代圣贤、英雄人物

诸葛亮的典型意义:

政治家和文人名士的复合型人物。

武侯题材的基本主题:

(1)唐人淑世情怀的空前高涨

(2)凸显唐人对君臣关系的理想化体认

(3)折射了道德比权力更强大的价值观

念昔人(帝王、嫔妃、文士、英雄)主题的共同点:

托古人以自况。

融入了作者的文化寄托,结合了封建士大夫传统文化积淀的政治理念,包含了个人情感的诉求,充满了社会人生难测的悲剧色彩和世事沧桑的厚重感。

10、忆李、杨往事

李杨故事由史入诗的审美原因:

(1)矛盾之美(政治人伦),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

(2)震撼之美,政治动乱,爱情破碎,佳人玉陨

(3)悲情之美,红颜薄命、英雄失路、故宫离黍

李杨题材的基本主题:

(1)写实

(2)感伤

(3)反思

11、李煜忆故国兴亡

一国之君,帝王之尊,沉湎于宫廷的轻歌艳舞、缠绵恩爱,无治国之能,最终帝国覆灭被囚。

【第5课 在线答疑】(week5)

1、李清照的《声声慢》

对诗词的体悟在于不断诵读,不宜增加过多的讲解,以自身对当时诗人或词人的心态以及对历史的了解为背景进行品味。

《声声慢》以叠词叠字开头,双音叠韵,渲染一种由声音引起的情绪铺垫。

“乍暖还寒”指的是酒后吹风,如此理解更为恰当,且后有“三杯两盏淡酒”,酒之淡是由品酒之人心中不快而生,而不快的原因是由于见“雁飞过”引起思乡之情,而如今的家国已非原有模样,有一种伤国之痛,后面又以黄花自比,以身世自哀。

2、岑参之名

老师认为应当读can,而非shen,仅一家之言。

取名之源:

(1)效仿先人。

兄长岑况,源于儒家荀子荀况之名,而岑参则以儒家曾参为名,所以读can。

(2)家族三代宰相。

伯父之诗《参迹枢揆》,重振相国家声。

岑参之名出于诗文中有韵脚,“参”属覃部,也应该读can。

3、方镇与幕府

(1)方镇与藩镇之别

近义词。

但藩镇更偏向于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是“分裂割据”的代名词。

方镇则多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2)幕府

一是指将帅的军府;二是指将帅或将军。

古代所说“幕府”即两类,一是古代军旅外出征战所居的帐幕(地点);二是历代官吏进行“文治”的参谋、助理机构(机构)。

中国幕府的“便宜置吏”为唐代后期藩镇的“擅置吏”和“赋税自私”埋下隐患。

封建时期的幕府从来没有主宰过军事和政务,但日本则不同,幕府是实际的政治中心。

4、宋代人口

10%在城市,是前工业化的农业社会最高极限。

(通过一些数据和地理版图分析认为合理)

5、宋词与宋诗之高低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含义:

(1)“盛”,繁荣发达的程度;

(2)“佳”,文学成就的高下;

(3)“代表性”和“独创性”。

【“盛”和“佳”要区分开来】

针对“盛”进行横纵向比较:

(1)横向:

根据存有的数量,宋诗的数量大于宋词的数量。

(2)纵向:

词体文学发展到宋诗已至巅峰

从文学成就来讲,宋诗宋词难分高下;从个体而言,有以诗胜词的,如苏轼、陆游,有以词胜诗的,如李清照、辛弃疾。

6、宋词女性化的特点

女性化是总体的特征。

宋词起源于酒宴享乐的俗乐,题材上侧重于美人爱情、伤时惜别、人生迟暮,风格崇尚完美幽约、清切细丽,基调以感伤哀怨、回肠荡气,境界比较令人遐想。

这是宋词的出生环境。

宋词的发展:

从歌者之词,用唱的,发展为诗歌、诗人之词,再到词匠之词,逐渐脱离音乐的束缚。

也有例外,南宋时出现了豪气万丈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的特点,如辛弃疾等。

但即使是辛弃疾这样豪情万丈的词人也有女性化的特点,即男子作闺音,假装的艺术。

北宋初期,词被称为末枝,登不了大雅之堂。

多用于宴会上,会涉及情色,没有情感的表达。

7、诗品与人品的关系

柳宗元、韩愈之例。

对文学作品无法作出定论,同理于人品。

明清之际诗人投靠之后始终活在忏愧中,生活极其煎熬。

这是无法从诗品分析人品的原因之一。

诗品好不意味着人品一定好。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诗品好,人品差:

潘岳、汪精卫。

诗品一般,人品好,如文天祥、于谦。

诗品、人品俱佳:

杜甫、苏轼。

8、如何写古诗词

(1)格律的运用,平仄、韵律。

(2)写简单的绝句,脑海中要有画面感。

也不能完全局限于格律。

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展现的不应该是豪放,而更多是清旷。

【第6课 人间有味是清欢(上)】(week6)

1、贪欢是相对于清欢和寡欢而言的。

贪欢不仅是贪恋物质或物理的生活,而是痴迷于某种技艺或物品,对其极度迷恋。

古代文人“四好”——琴棋书画

棋,以围棋为主。

2、宋代文人之围棋轶事

宋太宗以“棋势”考校群臣,引领了宋代的棋风。

宋代以“弈棋”作为判断人物的重要标准。

3、围棋轶事之欧阳修

欧阳修失意之时,琴、棋、书、酒、金石成为精神伴侣。

与法远“因棋说法”,表明佛教东渐,禅宗产生后,宗教对时事的适应。

4、围棋轶事之苏轼

沉迷于棋声。

古人喜好下“让子棋”。

5、南宋皇帝与文人的围棋轶事

讲到陆游,一年四季都在下棋。

围棋是陆游排解精神痛苦的良好伴侣。

6、围棋赌诗

谢安赌墅,羊玄保赌郡,梁武帝赌奇石,但王安石围棋赌诗,仅此一例。

王安石对围棋的态度很矛盾,认为围棋可以下,但不可以棋废事,与其为人耿介以及政治上的伟大抱负相关。

还认为若世间万物都以“功利”二字计量,娱乐就无意义了,意指下棋的输赢。

曾力劝叶致远。

7、帝王享贪欢之弊端

喜好达到痴迷即成了贪欢。

唐玄宗善乐,好羯鼓,曾作《雨霖铃》和《霓裳羽衣曲》,物极必反,因过于沉迷乐曲,史乱袭来。

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被指代亡国之音。

即使痴迷的物品或技艺是好的,但过于痴迷则有相反的结果。

【第7课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week7)

1、寡欢之文人的隐逸情结

贪欢中例举唐宋文人的日常生活,以围棋为代表,辅之大量的事例来表明“贪欢,痴迷是需要限度的”。

寡欢则是指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的隐逸之事,最直接的表现是遁迹山林,归隐梦让文人痴狂。

文人对隐逸生活的推崇和向往的倾向导致了隐逸文化的形成,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隐逸,是古代文人为了追求自我而选择与社会相隔绝的生活方式。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隐士也大多指的是隐居不仕之士。

士得是知识分子,还得是贤士。

独善其身会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兼济天下。

古代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两条路:

出仕之路和归隐之路。

隐士之词最早出现于战国之时。

隐士的别称:

高士,齐国鲁仲连;处士;逸士;高人;逸民;征士;征君。

折射着隐士身影的词语:

畸人,狂士,酒徒。

2、隐逸的类型

《后汉书逸民列传》讲隐士分为六类:

(1)隐居以求其志

严格上讲并不是真正的想去过隐逸生活,不过是以隐居为手段而求达行其志于天下的目的,在文章中表达归隐的愿望,内心的独白却是“当政者启用”,是以退为进的方式。

(2)曲避以全其道

为了保全所信仰的道义而躲避与自己不可调和的社会,消极避世,合心是老庄思想的“无为”之道,在改朝换代之际表现得极为明显。

(3)静己以镇其躁

对心境的一种要求,是文人们闲情逸致的体现,是最不具功利和外部因素干扰的隐逸倾向,

(4)去危以图其安

远离危机,图得平安。

是经历了世间磨难之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以苏轼为例,历经几番贬谪之后对政治彻底失望的表态,死亡的考研使其体会到外间世界和生存环境的严酷,导致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促成了人生思想的成熟和创作态度的转变。

(5)垢俗以动其概

(6)疵物以激其清

第五种和第六种都是文人清高的一种体现,这种归隐思想也最具理想主义,是文人不同流合污,高举“举世皆醉我独醒”的道义旗帜,与黑暗的现实做彻底地切割。

3、不同社会阅历下的隐士分类

(1)终身不仕,如许由,林逋。

(2)先隐后仕,如姜子牙,诸葛亮,李泌。

(3)先仕后隐,如王通(王勃爷爷),范蠡,陶渊明,韩世忠。

(4)忽隐忽仕,如种放。

(5)仕而趋隐,如东方朔。

(6)隐而趋仕,如卢藏用,陈继儒。

4、隐逸的原因

隐士大多有孤高特立、独来独往的性格,但并不寂寞,有志同道合者围绕相随,隐士都有自己的同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特殊的隐士时代。

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中说“其实隐士之所以形成,从主观方面来说,完全是由于个人主义或失败主义这两个因素的作祟。

凡是隐士,不是个人主义者就是失败主义者。

个人主义者:

许由,庄子,嵇康。

文人的隐逸倾向,是个人主义与社会冲突的产物。

失败主义者:

伯夷,罗隐,

5、文人隐逸倾向的三个支持条件

(1)古代中国是一个发达的农业社会。

小农经济让隐逸生活有了可能,在现在人们关系密切的情况下无法产生隐逸。

(2)传统的逃避哲学思想深入文人阶层。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文人的隐逸思想产生影响。

儒家之隐逸——正义原则

道家之隐逸——自由原则

佛家之隐逸——宗教原则

文人大多自视甚高,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们愤然离去,逃避的哲学思想也正是引发他们归隐之心的根源所在。

(3)历代主流舆论对文人归隐的推崇。

归隐之人都是贤德之士,历代的主流舆论对隐逸都持有肯定的态度,所以文人们认为隐逸是十分光荣的事,巩固了文人隐逸的倾向。

6、隐逸文化的影响

积极的角度:

(1)丰富了审美文化的内涵

“隐”和“逸”两种境界。

“隐”初级境界,技术操作境界或“术”的境界。

“逸”高级境界,艺术审美境界或“道”的境界,超凡脱俗、不拘常规、不限法度、自然自在的审美形态,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2)为艺术样式的丰富和发展补充了养分

就隐逸和文学来说,因为有了隐逸而有了游仙诗、山水诗、田园诗。

关于隐士,古有大隐、中隐、小隐的说法。

归隐,贵在心迹而不在行经。

隐士不仅要懂得“隐”,而且要具备“士”的条件。

7、衣锦还乡的情怀

衣锦还乡的情节原因有两个:

(1)家乡人了解自己的底细,发迹前后的巨大反差更容易在父老乡亲面前得到羡慕。

(2)世上总有一些势利人,有点“心里报复”的味道。

韩琦,深得“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精髓,超脱一般人的衣锦还乡的境界。

“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8、既可爱又可敬的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令后人无比敬仰的人。

可爱之处:

为身着囚服还是官服而纠结;给苏辙写诀别书。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具有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文。

苏轼拥有难能可贵的是超脱旷达的情怀。

(1)离别——“离别是常态,相聚是例外”

(2)思想——“此心安处是吾乡”

(3)年华——“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达观精神的典型体现:

“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8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week8)

1、儒家生死观

儒家生死观主要重视生、追求道德超越

对生的重视:

重视人生、乐天知命(乐生而讳死)

儒家对生死观的态度:

(1)首先是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立德”最高价值(成仁、取义);“立功”乃功垂天地、惠及后世;“立言”即著书立说,留下思想给后人作为精神财富

(2)其次,子孙家族的嗣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安死”——慎终,丧葬礼;追远,祭祀礼

2、道家、佛家生死观

道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重视生命,重道轻礼

把求得生存与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