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642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docx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复习笔记麦秀梅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By131麦秀梅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什么是社会研究?

1)针对社会世界提出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是经验的,非思辨的

3)给出答案

具体方法和技术

1 研究的具体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2 资料收集方法:

自填问卷法,结构访问和无结构访问方法,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

3 资料分析方法:

概念操作化,问卷资料的编码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社会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1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 研究本身对研究对象的干扰

3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4 研究收到特定的制约(自然条件、政治、伦理=)

5 研究者保持客观地困难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研究方法——具体方法和技术

方法论

两大类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哲学基础

科学主义

如实验和统计分析

人文主义

如对社会生活和事物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如实的、自然的描述)

对社会现象性质的理解

认为社会世界与自然界那样是客观的

认为社会现实是主观的

关心的问题/研究的目的

强调对行为的简单归因

注重对特定行动的解释

解释社会现实的方法/研究过程的逻辑

法则取向逻辑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

理论建构取向

描述和归纳

文字和图片

什么是统计报表?

什么是叫法则取向?

定量研究:

(数学·客观)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现象间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

主要研究客观事件。

定性研究:

主要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的性质,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过程)的、详细的考察,从而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

主要研究主观事件。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

社会研究中理论的概念: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的层次

宏观理论:

关注巨型社会,为社会研究提供背景知识、理论视角

中观理论:

以特定领域的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对象,提供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微观理论:

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经过经验验。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解释范围广泛;解释精确;结构简练。

好理论

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变量、命题与假设

概念:

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概念由定义构成,这种定义是语言的,有时也可以以数字的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指明和限定所指的现象。

概念的层次

概念可以表示社会世界中(可以直接观察的)有形事物或现象,也可表示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就越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描述。

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低,其涵盖面也就越小,特征也越明确。

概念的功能

a.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

b.使许多类似的现象在同一概念的范围内得到了说明;

c.概念所形成的思想网络,指引着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

概念是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

有用的概念

所指现象潜在可观察的、精确的、具有理论重要性

概念的两种类型

(常量)仅仅标识某类现象

(变量)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他们反映出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在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变变异情况。

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

变量的分类

a.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

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比率变量

b.根据变量见相互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

变量在社会研究中地位

理论由变量语言构成,目的是描述不同变量及其不同属性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

命题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者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

假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可以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假设的三种陈述形式

a.条件式陈述:

如果A则B(解释性研究)

b.差异式陈述:

A不同,B也不同(描述性研究)

c.函数式陈述:

A是B的函数A=f(B)(社会研究中很少见)

假设的来源

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

假设的作用

1)可以为调查研究指明方向,假设所包含的指标或变量,实际上已经说明了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是问卷设计的基础。

2)假设是理论的潜在形式,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方式,它在建构理论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第三节理论与研究

社会研究中的两种推理方式

演绎推理(起检验理论的作用)

归纳推理(起构建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

理论构建的过程

a.从观察到概括:

即由经验现象的观察上升到共性的结论(观察——形成概念——构建)

b.从概括到理论:

提出理论,获得对现象(反复观察到的规律或两个变量间关系)的解释,达致对现象的理解理解。

理论检验的步骤

理论——命题——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理论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研究问题的概念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中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的领域

来源

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这几条标准是:

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重要性:

所研究问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有多大用处?

可是理论方面的,也可是实践方面,或两者皆有

创造性:

可行性:

受到主观客观的限制。

主观条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设计问卷、会做访谈和观察)

客观条件——研究时间、研究经费、文献资料获取、相关部门或研究对象是否配合、研究为是否违反、、、、

合适性:

研究问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特点,如兴趣,熟悉程度

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明确化:

界定、陈述

明确化的方法

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含义:

也称文献考察和文献评论。

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作用

a.了解本领域的研究成果

b.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c.提供背景资料

 

第四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目的

探索性研究主要目的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了解;

以获得初步认识;

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描述性研究

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描述性研究对调查研究方法的要求

采取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以问卷(结构式访问)方式手机资料

以统计方式处理资料

结论能推论到总体

解释性研究

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

侧重于发展社会世界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或者是:

以发展和丰富社会理论为目的的社会研究。

应用性研究

指那些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第四节分析单位

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分析谬误

a.区群谬误:

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下结论的现象。

b.简化论:

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第六节研究计划书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测量的概念

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用数字或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

作用

对事物的属性做定量的说明(即确定特定属性的水平)

对事物的属性做定性的说明(即确定特定属性的类别)

测量的四个要素

a.测量客体

b.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或者说是研究问题或研究内容

c.测量法则,即测量规则的标准

d.数字与符号:

(测量使用的数字或符号有的具有数学特征,即可以运算;有的不具数学特征,但可以表示等级高低;有的不具数学特征,只表示某种类属的符号。

测量的层次

定类测量=、≠(区分类别)

定序测量>、<(次序区分)

定距测量+、-(距离区分)

定比测量x、÷(比例区分)

SPSS中:

名义——定类;序号——定序;度量——定距

正确测量的三个条件

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

概念(对事物或现象的抽象)

——变量(具有一个取值以上的概念)

——指标(表示变量含义的具体事物)

——取值:

(事物1,事物2)

操作化含义

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的指标的过程

操作化的方法

1)澄清与界定概念

2)发展测量指标:

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研究)

 

第三节量表

指数,也称总价量表

有一组反应人们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

特征

每个问题的方向是相同的,计分的方向也相同。

回答的类别是两个,“同意”和“不同意”,同意给“1”分,不同意给“0”分。

分数累计相加后就得到这个量表测量的态度分数。

李克特量表

是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的形式

特征

增加了反向问句

正反问句各占一半

答案类别增多,人们的态度更能清晰表现出来

注意积分

分辨力的计算

a.把全体的总分排序

b.25%最高分的平均分—25%最低分的平均分=|分辨力系数|

c.分辨力低的陈述,制作量表时应该删除。

语义差异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的形式是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每个反义词之间分为七个等级(每一等级分数从左至右分别为7、6、5、4、3、2、1或+3、+2、+1、0、—1、—2、—3)

研究设计者要标明在适当位置表什么符号

 

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

即可靠性,值得是采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再测信度

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对同样的对象先后测量两次

缺点

前后两次测量时间收某些时间、活动的影响,导致后一次测量的结果客观上发生改变

复制信度

两个平行测验施测的结果的一致性。

如四六级考试A、B卷

关键:

复本要在形式、内容、难度和题量方面相一致

折半信度

what

效度

也称测量的准确度。

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真正测量出事物属性的程度。

表面效度

测量所选择的项目“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评价测量具有表面效度的步骤

a.概念是如何定义

b.所收集信息是否与该概念密切相关

c.做出结论

表面效度缺点

凭主观判断,缺乏标准的、可重复的程序保证

准则信度

结构信度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效度高,必然信度高

高信度,不保证效度高低

第六章抽样

样本

从总体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元素

抽样单位

初级抽样单位、次级抽样单位和终极抽样单位。

抽样框

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制作抽样框时该注意的问题

1 资料来源(权威机构跟狗价值)

2 资料时效(离调查时点越近越好)

3 覆盖范围(尽可能覆盖全部研究对象)

参数值

也称总体值。

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如,某一工厂工人的平均收入,某事待业青年的平均年龄

统计值

也称样本值。

它是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抽样的类型

1)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

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置信度

又称置信水平,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把握程度。

如置信度为95%,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是95%。

置信区间

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置信区间反映的是抽样的精确程度。

置信区间越大,误差范围越大,抽样的精确度越低。

抽样的作用

由部分认识整体

抽样的一般程序

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a.界定总体:

视线了解和掌握总体的结构和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研究目的明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

b.抽样框:

收集全体抽样单位的名单,统一编号。

(当存在多阶段抽样时,需分别编制不同的抽样框)

c.决定抽样方案:

根据···决定用那种抽样方法。

d.实际抽取样本:

事先抽好样本,或实地抽取样本。

e.评估样本质量:

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

抽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

可测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步骤

1 将总体名单编号1—N,形成抽样框

2 准备N张卡片,每张卡片与总体名单对应编号,放进盒里

3 随即抽取号码n张

4 找到相应号码,形成样本

优点:

操作简单

缺点:

总体N规模很大,样本n也很大时,抽样过程比较麻烦。

系统抽样具体步骤

(又称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最为简便的随机抽样

1 将总体编号,制定出抽样框

2 计算出抽样间距:

K(抽样间距)=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3 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随即抽一个个体A

4 在抽样框中,每隔K个个体抽一个,即所抽编号为A,A+K,A+2K···

5 将n个个体合起来,形成一个样本。

注意:

避免在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具有次序上的先后,等级上的高低之分。

避免在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上与抽样间隔相对应的的周期性分布的排列。

优点:

操作简单,分布均匀

缺点:

抽样名单存在循环特征时,会产生顺序偏误;异质性时精度差;总体数目大时难以制作抽样名单

分层抽样步骤

(又称类型抽样)

1 将总体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个层次

2 在每个层次中按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一个子样本

3 把几个子样本构成总体的样本

适用:

层间异质性高,层内同质性高

优点:

降低抽样误差;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以及比较研究。

整群抽样

大规模的调查特别适合

优点:

以群体为单位,编制抽样框容易;简便易行,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提高效率。

缺点:

样本分布面不广,代表性差,使得结果的偏差较大。

多段抽样

适用范围:

总体规模特别大,总体分布范围特别广,对象层次特别多。

每个阶段采取简单抽样或系统抽样

注意

类别与个体之间保持平衡,最好的做法是类别多一些,个体少一些,但代价比较大。

不足

抽样误差比较大

克服

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