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54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铃薯栽培技术.docx

马铃薯栽培技术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二00四年六月

 

马铃薯种植技术

种苗生产

   茎尖脱毒为了获得没有病毒的马铃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了茎尖脱毒技术。

即把感染了病毒、出现退化症状的植株,在无菌操作下,将植株或分枝或块茎上芽的顶部生长点剥离,进行组织培养。

经过4个月左右的培养,茎尖即可长成小苗。

这些小苗长到4-5片叶时即可切段繁殖。

繁殖的茎尖苗首先要作病毒检测,经过ELISA或指示植物接种等方法检测,淘汰仍带有病毒的茎尖苗,保留确实无病毒的茎尖苗。

这个过程就是茎尖脱毒。

  

   应当指出,剥取、培养的茎尖有几十个或几百个,经过检测最后留下无病毒的茎尖苗只有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淘汰的带毒苗是大量的,因此,培养成活的茎尖苗在未经检测前不能认为是脱毒苗,不宜繁殖推广。

只有经过检测而无病毒的茎尖苗才是真正的脱毒苗,才能用于种薯生产。

利用脱毒苗生产的各级种薯为脱毒种薯。

种马铃薯一定要用脱毒种薯

   马铃薯又叫土豆、洋芋,667平方米产量1000-3000公斤,每公斤1.0元左右;因其植株矮小,适于间作套种,经济效益较高,深受农民的欢迎,在河南省发展很快。

   引起马铃薯退化的内因是病毒。

马铃薯感染病毒后,表现有花叶类型、卷叶类型和束顶类型,有的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失绿,有的表现为叶片卷曲坏死,有的表现为植株顶部叶片变色、卷缩,块茎变小、龟裂、变尖,内部网状坏死,严重者失去发芽能力,不能作种,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80%以上,病情逐年加重,最后失去种用价值。

马铃薯是性喜冷凉的作物,河南、安徽及山东等省一般夏季酷热、冬天寒冷,在马铃薯生态区划上属于中原春、秋二作区,是历史上马铃薯退化最严重和就地留种最困难的地区。

   马铃薯脱毒去除了主要病毒,恢复了原品种的特性,达到了复壮的目的;同时在脱毒过程中也将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细菌病原物一并脱除,脱毒微型薯没有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别旺盛。

马铃薯经脱毒后比普通马铃薯产量增加30%~50%,加工率高,口感好。

未脱毒马铃薯大田留种,种植以后表现极差,产量极低。

因此,种植马铃薯一定要选择脱毒种薯。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已经成功地在河南省首家研究出“高效马铃薯茎尖脱毒、快繁及微型薯诱导繁育技术体系”,年生产马铃薯脱毒网室微型薯50万粒以上。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微型薯)重量一般在0.0014-0.1578克,外观与绿豆或黄豆一样大小,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周年繁殖,与脱毒试管苗相比,更易于运输和栽插成活。

脱毒小薯是采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或试管薯在防虫网隔离条件下直接生产的种薯,种薯重量为2-20克之间,马铃薯脱毒微型薯良种繁育体系如下图所示:

   脱毒苗、试管薯(微型薯)→原原种(脱毒小薯)→一级原种→二级原种→一级良种→二级良种→农民用种

   微型薯良种繁育体系减少了种薯繁殖周期和有关环节,能够有效保证质量,显著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加快脱毒薯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减少用种量,显著地降低种薯调用成本。

目前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在利用微型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网室脱毒微型薯可以用于生产马铃薯脱毒原种和大田生产,解决了马铃薯切块及切块引起青枯病、环腐病等流行、发生的问题。

田间杂草防除

   马铃薯田间杂草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导致马铃薯减产。

杂草防除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药剂防治三种方式。

机械除草主要利用翻、耙、耢等整地方式,消灭耕层杂草。

   人工除草应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

苗前铲地可以将表层已萌发的杂草嫩芽根系切断,使嫩芽暴露于地面晒死,除草效果好,另外可提高地温有利于出苗。

苗出齐后,即团棵期,结合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铲第二遍地,将杂草连根铲出晒一两天后进行培土。

发棵期株型已定型,此期为促使植株形成粗壮叶茂的丰产型植株,应铲第三遍地,清除田间杂草,进行第二遍培土。

   药剂防除杂草应主要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

因马铃薯叶片对除草剂敏感,所以用药要慎重。

一般用50%乙草胺乳油1--1.2升兑水380公斤喷于垄表,然后覆盖地膜,除草效果可达90%。

另外,可用赛克津每公顷使用药1.5公斤加水40公斤喷洒,可杀死多种杂草。

   农田杂草的防除,应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即播前以机械方式消灭一部分杂草、播种后出苗前用药剂防除一部分杂草,团棵及发棵期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人工除草,这样利用综合措施可基本消除田间杂草,增产效果一般在10%以上。

马铃薯田间管理要点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作物。

要取得其高产高效必须在田间管理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中耕除草幼苗前期,应以促根、促匍匐茎为主。

出苗后至现7片~8片真叶前,幼苗生长缓慢,温度低,需水量少,应多中耕,少灌水或不灌水,以利增地温,促使扎根好,匍匐茎伸长快。

干旱时可在出苗后浇一水,但浇后及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利于促发壮苗。

幼苗后期匍匐茎开始形成后,地上部生长加速,为促进茎叶生长,形成较大叶面积,应适当浇水,并依据幼苗生长情况追施速效N、P、K肥,继续中耕并培土,逐渐加厚培层。

二、肥水管理马铃薯显蕾前,适当控制浇水,显蕾时应灌大水一次,进行蹲苗,以控制地上部徒长,促使块茎肥大。

蹲苗结合中耕,继续进行培土。

蹲苗后保持土壤湿润,增施P、K肥,并配合N肥,充分满足块茎膨大对肥水的大量需求。

三、摘除花曹,节约养分当马铃薯显蕾时,应及时摘除,集中养分供给块茎生长。

四、配合喷施叶面肥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降低,满足不了植株生长的需要。

为此,可配合使用叶面肥来弥补不足。

具体做法是:

在收获前15天左右,喷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产效果显著。

五、应用化控技术生长期为防止地上部徒长,可喷100ppm的多效唑或50ppm~100ppm的壮丰安,每亩需50公斤水溶液。

六、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为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马铃薯鳃金龟、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瓢虫等。

防治措施:

病毒病可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在发病期可喷洒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

1:

200波尔多液,每7天~10天喷一次,连喷2次~3次,效果比较明显。

马铃薯鳃金龟幼虫在发生期用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8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进行灌杀;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瓢虫发生时可用10%菊马乳油1500倍液进行防治。

马铃薯生长特性——幼苗期(第二段生长)

   从出苗到第六叶(早熟品种)或第八叶(中晚熟品种)展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叫团棵,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

是马铃薯的幼苗期。

此期的生长中心仍为茎叶和根,但生长量不大。

叶片展开的速度很快,约二天发生一片叶。

此期间,第三段的茎叶

   已分化完成,顶端孕育着花蕾,侧生枝叶开始发生。

出苗7—10天发生匍匐茎,团棵前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

幼苗期15—18天,但此期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开始进入“块茎”过程,因此,栽培上应以促根、壮棵为中心,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协调分化与生长。

马铃薯生长特性——休眠期

   马铃薯从种薯播种、土壤耕作、施肥灌溉、中耕培土直到一系列的生理活动。

栽培马铃薯的目的是要获得块茎的优质高产。

这就需要按照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活动的特性联系外界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才能对产量形成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马铃薯生长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时期、三段生长的规律性变化。

   马铃薯块茎收获后,放到适于发芽的条件里,也长时间不发芽。

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的自然休眠,是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

休眠期的长短关系到块茎的贮藏性、播后能否及时发芽。

这个问题在二季作区尤为重要。

二季作区夏收秋种,应选择休眠期短的品种。

   块茎的休眠期长短受贮藏温度影响比较大,温度0—4℃块茎休眠期大大延长,而在25℃左右的温度下,因品种不同休眠期从1个月到3个月不等。

马铃薯块茎芽休眠的原因,据研究认为,由于块茎内部产生一些抑制生长锥的细胞进行分裂和生长的多元酚类抑制物质,如脱落酸,抑制β~淀粉酶蛋白酶和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这个抑制作用与赤霉素的作用正好相反。

又如很早发现的叶绿原酸存在于块茎皮内,由鸡钠酸和咖啡酸脱水合并而成。

在块茎成熟过程中咖啡酸不断积累,从而抑制生长过程。

在发芽时,咖啡酸完全消失,叶绿原酸增加,从而刺激生长过程。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受酶的活动方向所决定,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马铃薯生长特性——结薯期(块茎的形成)

    第三段生长完成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期。

此期茎叶发展日益减少,基部叶片开始转黄枯落,地上部分的养分向块茎输送,块茎迅速膨大,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50%左右的产量在这段形成。

结薯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病害和品种的熟期性影响,一般30—50天。

此期重点为保秧攻蛋延长结薯期。

马铃薯生长特性——发芽期(第一段生长)

   马铃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发芽期,此期进行主茎第一段的生长。

   随着休眠解除,芽的生长锥细胞分裂和相继地增大随之加强起来。

于是,发生芽的伸长生长和叶原基的增多,生长锥变成半圆球状,最后形成一个明显的幼芽出土时,主茎上的叶原基已分化完成。

这一期进行主轴第一段生长。

第一段基部贴近芽眼的几个茎节,发生主要吸收根系。

位于地下的这一段主茎,一般有8个茎节,每节发生或分化匍匐茎,是结薯部位。

匍匐茎侧下方发生3—5条匍匐根,为块茎提供养分和水分,特别对磷的吸收能力强。

同时此期还进行着主茎轴第二、第三段的茎轴与叶片的分化生长,以及主茎轴顶端花芽及下方两侧枝的分化。

这一阶段是马铃薯建立根系、发苗、结薯和第二段和第三段进一步生长的基础。

此段生长的中心是芽的伸长、发根和形成匍匐茎,营养和水分主要靠种薯,按茎叶和根的顺序供给。

生长速度和好坏,受制于种薯和发芽需要的环境条件是否具备。

解决好第一段的生长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基础。

马铃薯生长特性——发棵期(第三段生长)

    从团棵(第6—8叶展平)到第12或第16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序开花,晚熟品种第二花序开花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发棵期。

此期间,马铃薯的主茎开始急剧拔高,主茎叶已全部建成,并有分枝及分枝叶的扩展。

根系继续扩大,块茎膨大到鸽蛋大小,块茎的干物重已超过此期植株总干物重的50%以上,说明生长中心已由同化系统的建立转向块茎生长。

   所以,第三段生长是以发棵为中心,建立强大同化系统(茎叶)的重要阶段。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整地

   马铃薯种植遍及全国各省,按生态类型分主要有四大区域,包括北方—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和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各区所需品种,栽培措施都有所不同,但根据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欲获得高产,在栽培技术中仍有共同之处。

   马铃薯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为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肥力因素,为马铃薯根系和匍匐茎、块茎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马铃薯块茎播种后产生的根系为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

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强大的根系,可以增强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源源不断输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增强,光合产物增多,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深耕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

据黑龙江、山西、甘肃研究报道,耕深15--18厘米时,松土层可达30厘米,较浅耕的增产10%。

耕深达到36厘米的,比耕深18厘米的可增产63.1%。

可见整好地是马铃薯高产的前提。

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先进的、综合的农业技术,为马铃薯幼苗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是促早熟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从“早”字出发,总的要求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

促进幼苗长成健壮植株,充分发挥植株的内在增产潜力,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为早结薯、多结薯、结大薯、结高质量薯创造良好的条件。

开花前争取早追肥、早培土,开花后6天,看地、看苗浇水,促棵攻薯,以薯控棵,保持薯棵平衡生长,防止疯长和早衰。

   田间管理的时期包括播种后至收获前这段时期,分为出苗前、查田补苗、生育期间田间管理(包括幼苗阶段、发棵阶段、结薯阶段等)。

一、除草

   杂草与马铃薯争水、争肥、争阳光、争空间,对产量影响很大。

而且杂草还是很多害虫的寄主,向马铃薯传播病虫害。

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净的原则。

   人工除草的优点在于既除草又松土,对提高地温、保墒有利。

缺点是费工、费时。

人工除草分为苗前铲地、苗后铲地。

苗前铲地对早春性杂草和宿根性杂草的铲除效果好,还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出苗。

苗后铲地一般待马铃薯出全苗后除草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以达到根深叶茂。

视田间草情,于发棵期铲二遍,促进植株长成丰产株型。

一般铲完地后,结合中耕培土,对杀灭杂草,促植株健壮有利。

   药剂除草的优点是省工。

结合地膜覆盖,除草效果可达90%以上。

一般采用播前混土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较好。

如用50%乙草胺乳油,每公顷用1—1.2升加水380公斤,播种后喷雾,然后覆盖地膜,可比不喷药覆盖地膜增产10%以上。

二、培土

   马铃薯每个叶腋在黑暗条件下都可萌发匍匐茎,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因此,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茎节数,有利于多发匍匐茎、多结薯。

同时,培土还可以防止块茎外露形成青头、绿肩,影响商品性。

培土与中耕是一致的,中耕为根系和块茎的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增温保墒。

中耕培土一般2—3次,头遍要深耕少培土,以后要浅一些,同时多培土。

三、追肥

   迫肥在团棵期追肥较适宜,发棵中期后一般不再追肥,特别是氮肥。

团棵期追肥以氮肥为主,作用大,速效,对营养器官建造有利。

一般每公顷追施37—45公斤纯氮为宜。

过多易引起徒长,影响结薯。

追肥后,中耕培土,使肥料全部进入土层内。

无旱时,追肥后要立即浇水。

叶面追肥用量少、效果快、成本低,更易于被农民所接受。

马铃薯叶片大,叶面上有茸毛,对喷洒溶液有较好的吸附能力。

根外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浓度要控制在1.5%—2.0%以下。

四、灌溉

   马铃薯块茎中含大量水分,平均含水量近80%,茎叶繁茂,蒸腾量大。

所以在整个生育期间,特别是进入结薯期后,需大量吸收水分,土壤水分不足难以丰产。

一般认为每形成1公斤干物质,需消耗300—600公斤水。

没有充足的水分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水分和养分提供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记。

   马铃薯生育期间的需水规律是指导灌溉的标准。

播种前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不需灌水,如严重春旱,应先灌水,待水分被土壤吸收后,再播种,切忌播后灌水。

出苗后一段时间,需水不多,只要不旱也不必浇水。

团株以后到开花期,地上部分植株旺盛生长,气温也逐渐升高,茎叶生长旺盛,根系也迅速扩大伸长,此期需水量较大。

约需全发育期总需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一阶段如缺水,植株发育迟缓,发棵不旺,难于丰产。

另外,此期匍匐茎顶端已开始膨大,缺水会影响膨大速度与结薯数量。

这一阶段要根据天气及土壤水分含量情况,灌1—2次水,使土壤见干见湿。

马铃薯现蕾期是由发棵阶段向结薯阶段过渡的转折期,体内养分的分配也从茎叶生长中心转向供应块茎的迅速膨大,茎叶生长变缓,甚至停顿,此期不需过多的水分和养分,否则易引起徒长。

此期约10—15天,原则上不灌水。

结薯期是块茎形成和迅速膨大时期,结薯盛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一半以上,要保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即提起成团,离地一米落地散开为宜。

   结薯后期,即收获前一周至10天,要停止灌溉,利于收获。

五、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生育期间经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块茎品质。

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期,危害程度各地均有不同,了解和掌握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经验很重要。

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旱易发生虫灾,涝易发生病害。

根据当地天气长期预报及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早防治,预防为主,可大大减少投入。

六、收获技术

   收获技术是田间管理的最后环节,关系到提高商品质量问题,所以必须引起重视。

马铃薯成熟时,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块茎的皮相当嫩,稍不注意就会破皮。

块茎破皮后,极易感染病菌,同时破皮处变褐,影响商品性。

收获前一周至十天,应先将秧棵割掉,使块茎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

另外,收获时,人工捡拾堆放小堆,田间晾晒。

人工捡拾时,随时进行分级,把破损薯、病薯单放。

晾晒1—2天后,运回贮藏地点,贮藏地要干燥、通风、遮荫。

有的地方收获后用土埋假贮,防止块茎见光变绿。

总之,收获时要尽量减少破皮和破损块茎数量,晾晒一下是为了使块茎蒸发一部分水分,减少贮藏时的损失。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施肥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机肥。

因为有机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另外,马铃薯生育期短,种植地区又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差。

因此,马铃薯的施肥最好播种前一次施足底肥,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在播种前施入效果更好。

因为磷钾肥与有机肥混施,有利于提高磷、钾肥的肥效,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以便马铃薯根系充分发育后土壤能不断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

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不可盲目施用。

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为避免植株徒长,可将全部氮肥的三分之二作为基肥施入,留三分之一做追肥用。

   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不同的生育阶段需要的养分种类和数量都不同。

幼苗期吸肥很少,发棵期陡然上升,到结薯初期达到吸肥量顶峰,然后又急剧下降。

按氮、磷、钾三要素占总吸肥量的百分比计算,从发芽期到出苗氮磷钾分别占6%、8%和9%;发棵期分别为33%、34%和36%;结薯期分别为56%、58%和55%。

   根据马铃薯需肥特点,农户可根据土地状况,包括土壤肥力、投入肥料的资金能力、灌溉条件,来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施入数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

本着经济有效、促早熟高产的目的,应确定以农家肥、底肥为主,化肥、追肥为辅的原则。

化肥使用须氮、磷、钾配合。

前期追肥一般不宜单追尿素,特别是结薯之后不应盲目追氮,易造成浪费和相反效果。

增施磷肥促早熟高产,缺钾地区施钾肥增产相当明显。

   有机肥要经过充分腐熟。

肥料的用量应根据肥料种类、成分、土壤肥力、气候条件、马铃薯对三要素的需求量及当地施肥经验来确定。

根据试验结果,每生产500公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公斤、磷1公斤、钾5.5公斤。

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如果每亩可生产500公斤块茎,而计划亩产1500公斤块茎,则需补充施纯氮5公斤、磷2公斤、钾11公斤。

如果用含氮量为0.56的猪粪肥,则需要893公斤猪粪肥作为基肥施入,其余不足的磷、钾肥以化肥补足。

施肥量计算公式如下:

   肥料用量(公斤/单位面积)=100/肥料含纯养分百分率×需施纯养分重量(公斤/单位面积)

   其中需施纯养分重量根据计划产量和土壤具备的基础供肥量确定。

试验土壤肥量可采取在田间抽几平方米不施肥来计算产量确定土壤基础肥力。

有条件的可请土肥站对土壤养分进行化验确定。

   以上仅为理论数据,实际上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类生物体,含有大量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养分的释放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土壤矿物组成对养分的释放和固定也不同;有机肥施入土壤中当年的利用率一般为30%左右;有机肥中的养分和化肥中的养分有一部分会随降雨或灌溉流失等等,因此实际施肥量应高于理论数。

根据生产经验,有机肥每亩施用量在1—2吨之间,其中2/3作底肥,1/3作种肥施入。

为充分经济有效利用有机肥,无论底肥、种肥,都沟施,集中肥效。

底肥深施于种薯下层,利于发根后吸收利用。

化肥每亩以l0公斤尿素、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混合作种肥沟施较为经济。

   在化肥施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做种肥时,不要接触种薯切块;撒施后先拌土然后再摆薯块;追肥时应尽可能靠近根系周围,最好开沟、拌土、覆土5厘米,千万不要撤在根际周围地表上,一来挥发损失,二来即使中耕培土或是灌溉渗入,由于肥在表层,容易诱发马铃薯的匍匐茎变成地上茎,或增加块茎裸露的数量,变成绿皮薯或绿肩薯,影响商品品质。

 马铃薯贮藏技术

   马铃薯贮藏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用、加工和种用品质。

食用商品薯的贮藏,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避免见光使薯皮变绿,食味变劣,使块茎始终保持新鲜状态。

加工用薯的贮藏,应防止淀粉转化为糖。

种用马铃薯可见散射光,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是贮藏的主要目标。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避免块茎腐烂、发芽和病害蔓延,保持其商品和种用品质,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

   马铃薯贮藏期间要经过后熟期、休眠期和萌发期三个生理阶段。

后熟期:

    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还未充分成熟,生理年龄不完全相同,大约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称为后熟期。

这一阶段块茎的呼吸强度由强逐渐变弱,表皮也木柱化,块茎内的含水量在这一期间下降迅速(大约下降5%),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

因此,刚收获的马铃薯要在背荫通风处摊开晾晒15天左右,使运输时破皮、挤伤、表皮擦伤的块茎进行伤口愈合,形成木栓层和伤口周皮并度过后熟阶段,然后再装袋入库或窖。

休眠期:

   后熟阶段完成后。

块茎芽眼中幼芽处于稳定不萌发状态。

块茎内的生理生化活动极微弱,有利于贮藏。

0.5—2℃可显著延长贮藏期。

萌发期:

   马铃薯通过休眠期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幼芽开始萌动生长,块茎重量明显减轻。

作为食用和加工的块茎要采取措施防止发芽,如喷抑芽剂等。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前后期要注意防热,中间要注意防冻。

马铃薯在贮藏期间块茎重量的自然损耗是不大的,伤热、受冻、腐烂所造成的损失是最主要的。

因此要了解和掌握马铃薯贮藏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贮藏期间的损失。

   首先,仓库或窖要清理、消毒,通风换气,使库(窖)内湿气排除、温度下降。

对要入库(窖)的马铃薯,先晾晒,使其在库(窖)外渡过后熟期,然后装袋码垛,垛不要高,一般码五袋高,两列并排为一行,行与行之间要留半米左右的通风道,行的长度视库(窖)的大小来定。

包装袋最好选用网眼袋,利于通气散热。

要用木杠将袋子与地面隔开,利于地热及土地湿气的散失。

马铃薯贮藏期间的温度调节最为关键。

因为贮藏温度是块茎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温度过低,块茎会受冻;环境温度过高会使薯堆伤热,导致烂薯。

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温度在-1--3℃时,9个小时块茎就冻硬;-5℃时2个小时块茎就受冻。

长期在0℃左右环境中贮藏块茎,芽的生长和萌发受到抑制,生命力减弱。

高温下贮藏,块茎打破休眠的时间较短,也易引起烂薯。

最适宜的贮存温度是,商品薯4—5℃,种薯1—3℃,加工用的块茎以7—8℃为宜。

   环境湿度是影响马铃薯贮藏的又一重要因素。

保持贮藏环境内的适宜湿度,有利于减少块茎失水损耗;但是库(窖)内过于潮湿,块茎上会凝结小水滴,也叫“出汗”现象。

一方面会促使块茎在贮藏中后期发芽并长出须根,另一方面由于湿度大,还会为一些病原菌和腐生茵的侵染创造条件,导致发病和腐烂。

相反,如果贮藏环境过于干燥,虽可减少腐烂,但极易导致薯块失水皱缩,同样降低块茎的商品性和种用性。

   马铃薯无论商品薯还是种薯,最适宜的贮藏湿度应为空气相对湿度的85%一90%。

   商品薯贮藏应避免见光,光可使薯皮变绿,龙葵素含量增加,降低食用品质。

种薯在贮藏期间见光,可抑制幼芽的生长,防止出现徒长芽。

此外,种薯变绿后有抑制病菌侵染的作用,避免烂薯。

另外,贮藏期间要注意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