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526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历史期末试卷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1.新中国在外交上始终不渝地奉行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一边倒”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A项;“一边倒”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和“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都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故排除B、C、D项。

【点睛】有鉴于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无论外交方针如何变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不会变化的基本要求。

2.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

“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边倒”政策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的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与题意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根据“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我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求同存异”原则是周恩来于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排除D项。

【点睛】“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这就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3.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说道:

“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

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这些原则”是指()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中印谈判时为了解决两国之间的边境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下列有关万隆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会议

②在大会上,针对一些国家代表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攻击,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万隆会议促进了朝鲜和印度支那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

④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大会上,针对一些国家代表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攻击,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因此①②④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促进了朝鲜和印度支那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而非万隆会议,所以③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①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

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排除法。

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

③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符合题意。

5.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并没有参加雅尔塔会议,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万隆会议是一次亚非会议,新中国并不是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故排除C项;开罗会议是在二战期间由中华民国和美国、英国参与的国际会议,并不是新中国参加的,故排除D项。

6.新闻照片《乔之笑》,它定格的历史瞬间是

A.《中苏友好助条约》的签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中美联台公报》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干关键词“新闻照片《乔之笑》”。

根据所学可知,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志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B项正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时间为1950年,故A项排除;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故C项排除;《中美联台公报》的签订是在1972年,故D项排除。

7.“乒乓外交”所反映的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打开

D.中苏关系改善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漫画中周恩来和尼克松打乒乓球的信息可知,这是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故C项正确;漫画体现的是中美关系,故AD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B项错误。

8.美国总统尼克松回忆1972年访华时说: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下列对尼克松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B.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中美两国结束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故选D;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最终解体,排除A;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1979年,排除C;1972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排除C。

9.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

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

据此判断,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原因是

A.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

B.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D.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可见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是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故选A;BCD部分符合题意,排除。

10.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图示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建交国家爱不断增多,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故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

1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即将取得胜利;在二战结束之后,以美苏为首的冷战也随之展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故选C项。

【名师点睛】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结束之后,以美苏为首的冷战也随之展开。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

美国在军事方面的举措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冷战开始形成。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冷战中政治方面的举措,故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经济方面的举措,故排除B项;“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在军事方面的举措,故选C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德国分裂的结果,与题意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13.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漫画中所示的局面正式开始形成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华沙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我们采取了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说的是冷战,冷战的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故选B。

A项是揭开了冷战的序幕;C项是冷战的经济方面的措施;D项的签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

冷战

点评:

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

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

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宣传上也是对抗的重要阵地之一。

14.“二战”后初期,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

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那里1946-19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这个数值完全不能支持人体的长期健康。

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

”结合这段材料指出美国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A.实施全面“冷战”

B.抛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实行的,包括了各种遏制措施,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欧洲“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的局面,故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

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可知欧洲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复兴欧洲经济,美国采取了马歇尔计划,故选C项;建立北约是美国在军事上采取的遏制苏联的措施,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关于“马歇尔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

D.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最终是为了满足美国自身利益,所以A、C、D的说法是正确的,故排除;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而非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项。

16.下列史料中,不能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A.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91年底苏联解体,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A项说法发生在1993年11月1日,与题文所给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A。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冷战”

17.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边外交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不结盟运动的有关内容。

注意时间是1961年,地点是南斯拉夫,与“结盟”不同的“艰苦的道路”应是不结盟运动,1961年,在铁托等人的倡导下,不结盟运动兴起,该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D正确,故本题选D。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是

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的振兴

④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19.仔细观察左下方的漫画(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局部战争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读图文材料,说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强国,虽然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强,但是美国希望继续独霸世界,并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满,故发出了“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的愿望,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

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

要注意世界格局演变的规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一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20.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五极世界格局B.巨人主宰的迹象

C.多极化趋势D.经济多样化特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特点的能力,切入点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局面,故C正确;A、B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

21.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

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

该学者认为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C.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通过对基本框架图的解读以及“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知美国在多极力量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故B正确;迄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A错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在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C表述错误;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故D错误。

22.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故A项正确;BC项是以A项为基础的;D项近代社会出现的。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

2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

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汉代之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正是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故选D。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4.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A.曲辕犁

B.耧车

C.二牛一人耕作法

D.铁犁冠

【答案】A

【解析】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曲辕犁是唐代生产工具进步最主要的代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是汉代农业进步的重要体现,排除BCD项。

25.下列结合错误的是

A.战国──都江堰

B.宋朝──高转筒车

C.魏晋──耕耙耱技术

D.汉朝──耦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所以A项结合正确,故排除A项;高筒转车的出现朝代应该是唐朝,所以B项结合错误,故选B项;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所以C项组合正确,故排除C项;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所以D项组合正确,故排除D项。

26.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唱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所以①的说法正确;唱词中没有反映赋税的相关内容,且不承担国家赋税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②说法错误;根据“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知没有反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场景,所以③说法错误;根据唱词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所以④说法正确。

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小农经济

D.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广种薄收是指种植的面积很大,但单位产量却很低;少种多收是指通过少量种植而收获很多;小农经济是指我国古代经济模式以家庭单位,规模小。

这几个特点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B、C项;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在耕作技术上的进步,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

28.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

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及其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下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服务于官府,材料揭示的景德窑即属于官营手工业,A项正确;民营手工业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排除B;家庭手工业下的产品主要供家庭自己消费,与小农经济紧密结合,排除C;在明朝中叶以前,私营手工业下的产品质量大多不如官营手工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及其特征

29.“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

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

”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给我们的关键信息“它的故土(景德镇)”,根据所学知识,景德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所以“它盛赞的是中国的”是瓷器。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瓷器的发展

30.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商朝

B.唐朝

C.南宋

D.明中叶以后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排除ABC,所以选D。

3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

D.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故A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A。

隋唐瓷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宋代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其中以五大名窑最为闻名,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经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32.“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A.玉米

B.丝织品

C.马铃薯

D.烟草

【答案】B

【解析】

根据“丝路花雨”可知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

33.明代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是

A.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在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出现雇佣关系才是判断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关键所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均不是“最主要依据”,A、B、C是均不能选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雇佣关系

34.“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商业发展的理解。

由“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得知市的时间被打破。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得知是北宋。

所以选B。

35.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

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宋代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