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436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试题.docx

《教育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试题.docx

教育学试题

绪论:

一、教育研究的对象(选择题)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二、调查法(名字解释)

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主要包括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选择题)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二、现代教育的特征(简答题)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成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名词解释)

一般有两种释义。

一种是把它与五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选择题)

1、未完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为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力合发展的可能性。

2、能动性。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简答题)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四、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论述题)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多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的学习、培养、锻炼和构建的成果。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知识的认识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学会了读写算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他们国家的未来有相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文化队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地啊的政治社会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吉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名词解释)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可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名词解释)

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联系性和继承性。

5、以人为本的教育

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与他人、与自然和其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6、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选择题)

1985年4月·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7、义务教育(名词解释)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第4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选择题)

分为四个层次: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名词解释)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简答题)

1、和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标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选择题)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七、素质教育(名词解释)

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重点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第5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名词解释)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选择题)

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3、终身教育(名词解释)

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选择题)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5、我国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简答题)

我国从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得现代学制,总体上是单轨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和越来越迫切。

我国的单轨制必然要走向分支型学制。

为此,1951年参考苏联分支型学制制定的我国的新学制,在总体上是正确和进步的。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即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6、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大战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2、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第六章课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名词解释)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斯宾塞1895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着作。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着。

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合适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观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七章教学(上)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中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夸美纽斯的教学过程思想,学年制度、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反映在《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

席勒,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

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

杜威,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实验

布鲁纳:

《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

(选择)

认识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发展说,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交往说,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价值说,教学过程是价值主体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而开展的活动过程,是为取得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增殖过程,是实现社会所需要的也是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价值增殖的过程

多质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多性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判断)

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简答)

明确问题与接受学习从师生授受书本知识开始不同,探究学习是从引导学生参与与提出和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开始,这是探究学习的启始阶段。

深入探究问题明确后,教学便进入深入探究阶段,着手解决问题。

这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和中心一环。

作出结论当探究的问题,经过猜想、假说与检验而得到解决时,必须对探究活动的内容、方法、态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总结、优化与提升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

(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第七~九章教学

教学:

教学是在一定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苏格拉底‘产婆术’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杜威《民本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的实验

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性质:

认识说,发展说,交往说,价值说,多资说。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的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语言对所学对象的描绘,形成有关事物清晰而具体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要求:

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注意运用语言直观

发展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因材施教的原则:

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的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上课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教学的评价总类:

诊断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的水平:

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第十、十三、十四、十五章

1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一般说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名解

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3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的结果

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

4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需要与动机作为完整的品德结构的几个基本要素

5道德过程判断

6长善救失原则进行道德教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7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这是有条件的选择

8心理咨询和校园生活

9德育方法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名解

10德育方法说服陶冶制度(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放法)

11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选择

13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4学生群体判断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者组织起来老的群体

15教师的权利

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

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

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

争取合理报酬、享有各种待遇的权利

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一份应当承担的各种职责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6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