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416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docx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娄底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姓名:

肖小娟

学号:

1443001209925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教学点:

娄底新化

指导教师:

姜世平

目录

序言3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3

(一)色彩浓淡,形象鲜明3

1、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3

2、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4

3、光影交织中的立体感4

(二)层次丰富,构图巧妙4

(三)动静相兼,声色俱佳5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6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7

四、结语9

参考文献:

10

浅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娄底新化汉语言文学本科1443001209925肖小娟

【摘要】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把画与诗相互融合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开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先河,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关键字】王维山水诗山水画诗中有画意境

序言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年轻时即盛负才名,擅长诗、画,兼通音乐。

玄宗开元九年擢第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退居兰田,以赋诗、绘画、弹琴、诵佛为事,故有“诗佛”之称。

当李白以景成诗抒发自己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杜甫以景成诗表自己雄伟抱负,忧国忧民的胸怀;众多诗人以景成诗述说自己的忧愤、惆怅、失意、愁思情绪的时候;王维却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寄情山水,迷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钟情于“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

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明代的董其昌亦曾推崇王维为“文人画之鼻祖”,王维也自称: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1、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1)色彩浓淡,形象鲜明

1、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

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

“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

……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

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

”王维善于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

如: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辋川别业》

诗中“绿”、“红”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人一种眼前一亮,先色夺人的视觉冲击。

“绿堪染”、“红欲然”——绿得好像可以用作染料,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于是盎然的春意一下就跃然纸上了。

又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刑桂州》

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

“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给人以清新的视觉感受,又显出诗人炉火纯青的功力。

再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将青白放在一起,相互映衬,相互调和,给景象增添了幽静的意境。

再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艳。

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

诗人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2、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

王维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使色彩情调化。

因而他能恰当地通过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情感,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人寻味。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池上的绿萍慢悠悠地靠近、合拢,垂杨又轻轻地将它扫开。

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

歌德说:

“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

”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丝烦躁郁闷,营造了一种幽静、澄澈的氛围。

3、光影交织中的立体感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

如:

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

——《泛前后》

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

类似的还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等,均注意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影变化,绘出流光溢彩的画卷,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2)层次丰富,构图巧妙

王维山水诗的结构画面层次丰富,远近相宣,达到传神生动的效果。

如《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整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意象:

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在意象的频闪(同时兼有隐性声象的叠加,如辘辘的车马、浅浅的流水、鸣叫的暮禽等)浮现之间,我们仿佛觉得这山水禽鸟、秋山残照像附着了人的性情意绪和精神气质,都刹那间活了起来,而不仅仅是逼真酷似。

尤其是“荒”、“落”、“暮”、“秋”、“古”等词的修饰,还有“临”、“满”两个动词的妙用,使以上一系列意象的组合而形成的内蕴更具张力,这其中有凄清寥落,有从容安详,更有恬静淡泊。

又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作者先用一个“近”字,造成峰与天欲相连之势,主峰高峻、巍峨之态呈现于读者眼前,接着用一个动词“到”,使群山仿佛出现奔驰之势,并不断地把人们的视野拉开,造成壮阔无比的绘画空间。

接着诗人把云烟、青霭这些看似分明,却又飘渺虚无,变幻莫测,不断飞动的意象,纳入壮阔的画境里,使境中的山与水生机盎然,把山的神韵写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诗人细腻地描写光的作用造成山峦阴阳明暗的变化。

最后着画龙点晴之笔:

以一泓潭水,几粒人影,把高峰连山的精神气势衬托得活灵活现。

那若隐若现的青霭,那若有若无的山色,都有一种象中国水墨画一样微妙幽深的韵味、风姿。

(3)动静相兼,声色俱佳

王维常常在诗中运用许多动词,这样不仅贴切、自然,而且使诗多了一层动感。

同时他精通音乐,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从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鸡鸣犬吠、暮鼓晨钟、莺歌燕语、猿啼蝉噪、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鼓瑟……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

如《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诗人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的纯美诗境。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

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而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

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是如此形象生动,意境幽美,韵律悠扬。

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伐之“坎坎”、锄觇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

2、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白居易曾讲:

“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对一首诗而言,情是生命的根基。

一些诗人常“托物言态”,“借景遣怀”,使渐露画意的风景诗断了意境。

如李白《金陵风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忧愤之情使前段画意全无。

而王维则是写诗着眼之处全在景上,由景生情,情中见画。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其诗作中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

如《临高台送黎拾遗》: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第一句,即是送别,当友人走了以后,诗人却不肯离去,他又登上了高台,继续目送友人远去,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厚以及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第二句,原野空旷,不见边际,只见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视线中,这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

第三四两句,更是用了对比手法,天晚了,外出的鸟儿都回来了,可你却一点也没有止步的意思,不知你何时回来啊,这里的不舍之情进一步加深了。

这首诗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采用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又如其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将去安西,王维还有心情观景,看朝雨和柳色,不叙离情,不言惜别。

只劝君更尽一杯酒,告诉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在蒙蒙细雨青青柳色的画境中,由一声“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出的离别怅惘惜别感伤,时隐时现,久久不散。

诗情虽很淡,画意境更浓,而且浓得化也化不开。

还有《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不言“相送情”不说“还相遇”,不问“东流水”,不理“潭水深”。

只是在天际画一片连绵的白云,寄情于景,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中,蕴含婉约深沉的绵绵情愫。

其诗作《相思》,借小小红豆,咏相思之情,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还喜隐喻比兴。

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第二首中的男主人公不问故乡事,也不叙怀乡情,只问了句“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用如画般的“窗前寒梅”表现出主人公对故乡及恋人的无尽悠远的深情。

第三首中的“心心”二字将女子的愁心难展、情意绵绵刻画得入木三分。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

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3、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王维和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又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

因此王维少年时期就深受她的影响,佛教禅学在他的脑子里扎了根。

而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

政治上的几许沉浮,一生几度隐居,他从四十岁开始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

他把自己的全副心思用在斋戒、诵禅和流连山水方面。

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

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

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生”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

试看《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虽是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在“动”与“静”捕捉、把握中传送着生命的律动。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

这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如”的妙谛,作者将如此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

怎不让人诺诺连声!

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

正因为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

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不见人”已觉“空山”之寂,“人语响”益衬“空山”之静,以声“响”叙“不见人”,情又是“但闻”,“但闻”者,只听到也。

只有人语,全无它声。

三、四句仍写“空山”的寂静,人迹罕逢的深林中、青苔上,时以斜阳为之铺敷一袭绚烂的金装,这是大千世界,宇宙真如的爱抚,看顾。

这种寂静的捕捉,获得,是心境禅境的妙得,静中有动,寂中有喧,无“头巾气”,无“狂狷气”,无“富贵气”,无“骄矜气”,由虚一而静,“虚而能纳,静则能照”,得凡宇宙诸相,一动一静,俱是诗人心地的外化,因有生意生机,顿觉那透过深林、透过密叶繁柯,“复照青苔上”的斜阳,不啻有色彩,似也有声息有响动了。

又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往往荡涤读者的胸襟,给人以淡泊宁静的无尽遐思。

一切都是寂静无声,虚幻无常的,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

就像胡应麟《诗薮》和黄周星《唐诗快》所评:

“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此何境界也,对此有不令人生道心者乎?

王维的山水诗宁静,自然,固然是吸收了禅家涤清烦扰、自悟清空的理念,但也是因他理想破灭、知音难逢,对俗世声色犬马的唾弃、冷落与摒弃,最终转向空境的自然流露。

因而诗人的精神性格大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静穆,不求赏识而恬然自适。

如《竹里馆》里云: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主人独坐,抚琴啸歌,只有明月相亲。

这“明月”正象征一种“清”、“净”的精神。

我们读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似乎看到诗人正与情意绵绵的落日、孤烟融为一体。

由上可知,王维的山水诗正是诗歌美感经验与禅宗诗歌美感经验的天然融合。

其实那些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

大自然以其每一缕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鸣,每一丝虫吟,感应着、涵容着诗人广阔而深邃的灵魂。

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物我之间便同跳着一个脉搏、共振着一个节奏,两种生命,在刹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

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

4、结语

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佛教徒于一身的王维为我们创造了富有“画意”、“诗情”、“禅趣”的山水田园世界,由他所开创的山水田园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正是由于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独特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了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诗人。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陈贻欣选注.王维诗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5】彭古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志岳《诗词论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63

【7】陈节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下册)·学林出版社2003

【8】于海洲《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9】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中华书局出版19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