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789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docx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补充资料

为了全面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要求学生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综合回答问题的能力,针对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内容较简单、不够全面的特点,特编制这一份补充材料供大家参考,大家要将《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和这份补充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体系:

指现代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涵而构建起来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

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3、共同基金:

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4、绝对贫困:

缺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没有生活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所,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5、相对贫困:

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而言的贫困,即相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较低水平线上,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

6、贫困线:

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7、受益基准制:

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或计算公式,如一定的年龄条件、身体状况、工龄长短及实际生活需要等。

只要符合所定的标准即可领取养老金,其量的多少跟他过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无关或关系不大。

8、供款基准制:

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帐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

9、失业:

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10、非自愿失业:

指工人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就业,但仍找不到工作。

11、摩擦失业:

由劳动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业现象。

12、显性失业:

充分暴露出来的失业现象,一般以失业率加以反映。

13、隐性失业:

未曾表现出来但事实上确实存在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现象。

14、自愿失业:

工资未能随劳动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收入水平而自动放弃工作。

15、普遍保障制度:

即“人头”补助制度,,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标准提供现金补助。

二、填空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是(政府、企业和个人)。

根据职能分,社会保障的主体可分为:

(行政主体——政府;经办主体——社会保障的各类机构;实践主体——各种社会保障事业的从业者)。

2、(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德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后又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残废、死亡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诞生。

3、我国保险基金采用三方付费制。

即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90年代以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采用“(统帐结合)”的筹资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简称。

它是(社会统筹帐户)(统户:

由政府和企业出资)和(个人供款帐户)(个户,由个人和所在单位出资)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4、社会救助的对象:

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包括三类人:

(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即“三无人员”)、(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和(城市贫困者)。

5、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对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烧,指燃料)、保(教)、保(葬),后增加保住和保医,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

6、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

一般包括所有(雇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我国是介于(全民保险)和(雇员保险)之间,以(全民)为对象,但具体保障标准享受待遇又有城乡、地区、行业或职业的差别。

7、失业的分类:

按造成失业原因,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按失业程度,失业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按失业者状态,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8、目前,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

(专业化的社会福利)、(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9、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其保障对象是:

(军人)及其(家属)。

10、我国现行的社会优抚安置保障制度的组织管理机构:

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的(地方优抚安置管理机构)和政治部、后勤部负责的(军队优抚安置保障机构)。

三、问答题:

1、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产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2、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规模的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

3、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1)银行存款;;;;

(2)信托存款;

(3)不动产投资;;(4)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投资;

(5)直接贷款或委托贷款。

4、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

资金来源是自保公助式,保障的标准不高,项目也不完备。

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了社会。

存在问题是保障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加重财政困难;保障费用持续上升,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美日经济发展起“稳定器”的作用:

(1)缓和经济危机、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了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

(3)政府的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训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源。

6、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宪法把社会保障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

(2)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

(3)工会组织负责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

资金来源靠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7、建立低保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界定

一般低保包括生活救济、医疗救济、教育救济、住宅救济、分娩救济、求职救济和丧葬救济七个方面。

目前大多数低保标准还很低,只解决生活救济、温饱问题。

(2)低保经费的来源(核心问题)

目前大多采取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的办法。

今后要逐步过渡到主要由财政负担的方式,建立城乡统筹面向全民的低保制度,由各级财政合理分担。

(3)低保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理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明确各方的职责,合理分工。

推广分类施助和差异施助,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

8、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

推行保险立法化;筹资渠道多元化;享受待遇标准化。

9、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

(1)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原则(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2)基本养老保险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3)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

(4)社会养老保险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体制分开的原则;

(5)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原则。

1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它在全新的基础上起步,没有历史包袱,所缴费用可完全积累;

(2)它没有互济特征,不是社会统筹,个人缴费存入个人帐户,个人存入越多,集体补助就越多,养老金就越多;;(3)保障水平非常低;

(4)基金收缴、运营进入县以上经办机构专户,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11、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目前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补偿机制,保护“老人”和“中人”的养老权益。

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原因:

(1)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

(2)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

(3)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4)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

1999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

A、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B、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制度;

C、社会保险费征缴的监督检查;

D、对不执行《条例》规定的缴费义务人的罚则:

处罚责任者个人。

12、医疗保险的特征和对象:

(1)保障的内容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

(2)保障手段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

(3)它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4)它的社会效应要在很长时间后才显现出来。

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

一般包括所有雇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我国是介于全民保险和雇员保险之间,以全民为对象,但具体保障标准享受待遇又有城乡、地区、行业或职业的差别。

13、简述福利国家医疗保障制度:

1911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医疗保险法规,“贝弗里奇报告”是制度的大纲。

主要特征是国家作为提供全民健康保障的责任主体,由它直接开办、掌管医疗卫生事业,由国家医疗机构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优点:

最大程度上满足全民的医疗保障需求,促进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

国民缺乏费用意识,医疗费用持续攀升,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医疗机构人浮于事、服务效率低下。

14、简述医疗“保险”制度:

1883年德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其医疗保险包括法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两种。

资金来自雇主和雇员,国家基本不提供。

优点:

强调个人在疾病保障中的主要责任,资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为主,国家只在特殊时提供少量资助,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自由就医为医疗机构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医疗效率,满足了人们高质量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中的四方(投保方、医疗保险机构、医生同业公会、医院)联动和相互监督,使医疗服务有章可循。

不足:

忽视疾病预防、医疗保险基金紧缺、行业间保险待遇不一、无法控制基金会以外医疗市场、医疗费用持续上升等。

15、简述个人保健储蓄制度:

源于英国的“职业保障基金”,以新加坡为典型。

强制性个人保健储蓄计划,个人及雇主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从中划出雇员工资的6-8%单立保健储蓄户头,作为个人或家庭成员医疗费用或大病保险等的开支。

优点:

强调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医疗费用意识,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非正常增长。

不足:

只有个人或家庭内的互济作用,缺乏整个社会的互助共济。

16、简述混合型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按社会成员的不同阶层进行不同的划分,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有雇主资助式的医疗保险制度,有个人自主参加的商业保险。

优点:

使受保人按照不同的经济条件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满足了人们的不同医疗需求。

不足:

政府不直接管理经营医疗卫生事业,无法控制医疗市场的价格,导致医疗费用的膨胀,一些贫困者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国家的“医疗扶助”范围较窄,限制太多。

17、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

(1)各组成部分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过度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而绝大多数人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

(2)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

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单位办医疗形成了不少弊端。

18、中国城乡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主要还是原公费、劳保医疗对象,非公有部门的扩展非常困难;

(2)医改探索并未真正触及医疗和医药体制的问题;

(3)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具体问题:

一是统筹基金透支个人帐户的问题;二是职工个人帐户在制约医疗费用的支出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至今还没找到最佳的统帐结合的办法。

(4)职工家属的医疗保险问题。

19、生育社会保险改革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参保率问题;

(2)各地实行办法不一致;

(3)具体实施标准不一;(4)基金统筹比率过高,结余量大。

按“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逐步提高”的原则,以生育保险的普及化与社会化的改革总目标继续进行改革。

20、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

(1)实施保险的强制性;;;;;;;

(2)保险内容的丰富性;

(3)工伤保险的雇主完全责任制和无过失补偿原则;

(4)工伤赔付与工伤预防相结合;(5)保障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

21、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类型:

(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自愿性失业保险制度(国家补贴鼓励有关人员参加)

(3)混合型失业保险制度

22、社会福利的特征:

(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2)保障内容的福利性;

(3)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4)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社会福利的内容:

A、社会津贴;B、职业福利;C、社会福利设施;D、社会(社区)服务

23、世界社会福利发展历史给我国的启示:

A、社会福利的推进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B、资金保障已不很重要,福利服务上升为制度的主体。

C、社会福利应发展为责任主体多元性、资金来源多渠道、服务体系多层次的新型保障制度。

24、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

特点:

A、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村的“五保”对象。

B、制度主体是职业福利。

C、福利制度的条块结构。

改革和发展目标应彻底改变传统制度下的“剩余福利”思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特别是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1)改变城乡福利分割、单位或行业福利分割的局面,社会福利社会办;

(2)建立统一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和监督机构;

(3)多渠道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25、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的保障内容:

(1)社会优待;

(2)社会抚恤,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3)离退休保障;(4)安置保障,对军转干部、退伍士兵的就业安置。

社会优抚安置的特点:

(1)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

(2)保障内容的综合性,它兼具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者的特点。

(3)保障的待遇标准具有激励性。

(4)保障手段的计划性。

优抚经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筹集,安置保障通过行政命令有计划实施,相关单位无条件执行。

(5)保障目标的双重性,经济上提供军人及其家属基本生活保障,政治上有宣传、教育、褒扬革命军人的作用。

26、社会优抚保障的不足:

A、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保障待遇偏低。

B、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多。

C、存在旧思想、旧观念的制约(“等、靠、要”思想)。

社会安置保障的不足:

(1)安置退役士兵的任务越来越重,安置难度越来越大。

(2)退役军队干部的住房、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待遇和医疗费用等存在很多困难。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答: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由“全部包揽”向“三方分担”、由“平均主义”向“效率公平兼顾”、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由“局部覆盖”向“全体覆盖”的转变。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4年—1986年,主要是在部分市县试行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并实行个人缴费,同时在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中建立待业保险制度。

第二阶段:

1987年—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并以此带动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同时由市县统筹过度到省级统筹。

第三阶段:

1991年—1995年,对养老、失业等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主要是扩大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推行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条例等。

第四阶段:

1996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并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在事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8年成立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使社会保障体系走向统一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废人等社会群体和优抚救助对象的合法利益;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抚恤补偿机制;依法安置退役军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加强福利设施建设等。

 ;

2、论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答: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

(1)服务管理。

直接面对受益人,包括登记、资格审定、档案管理、信息处理、待遇支付、咨询服务等业务。

失业项目还包括促进再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2)基金管理。

不直接面对受益人,在经办业务过程中,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中游”:

通过收缴形成基金,通过运营进行保值增值。

(3)收支两条线。

就是将基金管理和服务管理分开,基金收缴由税务部分代办理,存入财政专户;服务业务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4)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监督。

是由一定的机构或个人用一定的规范去衡量与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相关的行为,看它是否符合规范,包括:

一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这是最经常的监督。

虽有效,但也有局限性,主管部门成为经办人经办机构的代言人,不能真正代表受保人的利益及公共利益。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监督。

实行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管理,财政部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对暂不能纳入预算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待条件成熟后向社会保障预算过渡。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管、支三分离。

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的统一管理,税务部门负责基金的征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支出结算及离退休经费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收支两条线格局)

四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和社会保险基金严格分开。

严禁从社会保险基金提取人员经费和服务管理费。

五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法律监督。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法律机构的参与很强。

德国专门有社会法院,负责实施社会保障立法,企业受保人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纠纷,可以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法律监督的特点是公正性和强制性。

六是受保人的监督。

这是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

3、试述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答: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一是保证英国大多数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体质,为英国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需求,是一种鼓励先消费后生产,重视消费胜于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三是促进了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医疗、职业培训、老年服务等产业部门的发展;四是福利制度为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良好前提条件,对市场经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二是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减少了政府税收来源,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四是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

4、试述瑞典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和“瑞典病”。

答:

瑞典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拥有富足的物质;具备完善的医疗制度;实行普及型教育。

二是居民收入的均等化。

瑞典社会福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使财富在各家庭间再分配,趋于收入的均等化。

在工资政策上,同工同酬,职工内部的收入差别较小;雇员和雇主间的收入差距,实行收入越高纳税越多。

三是经济和社会稳定。

经济稳定表现为充分就业,社会稳定体现在阶级合作。

;“瑞典病”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共福利支出膨胀。

二是税负过重;瑞典的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雇佣税、财产税等,间接税是增值税。

三是高通货膨胀。

 ;

5、试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答: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是该制度使新加坡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而人民有了老年、疾病、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

二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公积金除了用于支付会员利息和正常提款外,积存部分大都用于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值;

三是这种公积金制度,本质是强调个人最多是家庭自助互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不会产生“惰性”。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不足:

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性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

二是保障水平参差不一,特别是对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

三是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

四是过高的交费比率,降低了新加坡人储蓄的可能性,因而老年时的退休金来源单一,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同时高额投保费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6、试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答: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1)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从那时起到1999年底,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由试点阶段(1993年6月—1995年5月)、推广阶段(1995年5月—1996年底)进入普及阶段(1997年—1999年底)。

(2)低保对象。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保障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具体有三类:

一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继承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人员。

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第二、三类人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增的保障对象。

(3)发放标准。

第一类人员发放标准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原有救济,按原救济标准发放。

对第二、三类人员发放标准是补足使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优抚对象的抚恤金不计入家庭收入,即差额发放。

(4)保障资金来源。

由地方各级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进行专帐管理。

 ;

7、目前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

答: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问题。

有人认为,农村人多,政府管不过来,有的说农村有责任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养老不会有问题,所以不需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2)《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设计上的不足问题。

一是方案设计是一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强制性储蓄型保险制度,但分担风险的能力很弱,只有个人自助,少有社会互助。

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的安全、有效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通过存入银行、购买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