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719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 安康孔令旗.docx

陕西紫阳富硒科技园规划安康孔令旗

 

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划

(讨论稿)

 

规划编制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编制时间:

2009年6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项目区概况与立项背景3

一、项目区概况3

二、立项背景6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10

一、指导思想10

二、规划原则10

三、规划依据12

第三章园区特色、主要目标13

一、园区特色13

二、主要目标14

第四章园区功能、建设规模与规划范围16

一、园区功能16

二、建设规模17

三、规划范围17

第五章园区发展潜力分析18

一、园区发展方向分析18

二、园区产品市场优势分析18

第六章园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20

一、总体布局20

二、功能分区20

第七章园区项目设置与规划内容22

一、富硒产品技术创新试验中心(核心区)22

二、富硒产品产业化生产示范区(示范区)23

(一)富硒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区23

(二)富硒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示范区24

(三)富硒产品加工区24

(四)富硒产品文化观光区24

三、富硒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辐射区(辐射区)25

第八章基础工程和建设26

一、道路交通工程规划26

二、给排水工程规划26

三、电力通信工程规划29

四、其他配套设施规划29

第九章建设期限与年度建设内容31

第十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32

一、投资估算32

二、资金来源33

第十一章园区综合经济效益分析34

一、经济效益评价34

二、社会效益分析34

三、生态效益分析37

四、环境影响评价38

第十二章经营思路、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39

一、经营思路39

二、管理架构40

三、运行机制与模式41

第十三章保障措施43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43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43

三、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保证规划的贯彻实施43

四、建立完善的金融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45

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完善技术支撑和培训体系45

六、提高认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47

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园区发展的支撑力47

八、加快组织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48

九、健全生态环境保障制度,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49

十、强化建章立制,确保园区企业合法权益49

前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陕西省和安康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根据紫阳县农业经济产业总体规划要求,中共紫阳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安康市总体规划和紫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划》。

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紫阳县境内,由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三部分组成。

核心区占地200亩,示范区占地1000亩。

核心区与示范区位于双安乡,占地1200余亩。

辐射区包括全县主要乡镇。

规划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循环发展”的设计思路,深度挖掘硒资源优势、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总体形成集科技创新性,技术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一心、四区”格局。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园区建成后,可形成富硒茶树叶与茶苗,富硒大米和红薯等粮食作物、富硒设施蔬菜、富硒水产与富硒鸭肉、富硒加工有机食品及休闲娱乐六大产业,并突显绿色环保、精优高效、示范推广、加工物流、休闲观光五大功能,最终成为陕西富硒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创汇基地,安康都市圈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和民俗文化博览交流基地。

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关联互动发展,使得园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国内知名特色农业园区。

第一章项目区概况与立项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一)项目区总体概况

紫阳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汉江中上游,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12个行政村、35万人,属于西部山区农业县,是全国罕见的高硒地区(土壤平均含硒量.49PPm,大多数动植物含硒量达到或超过富硒水平)。

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紫阳县双安乡,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硒资源,因地制宜实施茶叶、果蔬、油料、食用菌等农林经济项目多种经营,开发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链条长的富硒绿色产业和产品而建立的宵业科技示范园区,目的是加快项目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引进转化,进行项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估,有针对性的发展具有区域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和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项目区自然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西面与四川省万源市毗邻,东南方向与重庆市城口县接壤,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2204平方公里,人口35万。

紫阳素有茶乡、歌乡、桔乡之称。

紫阳历史悠久,文化积蕴厚重,新石器、商周、两汉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址。

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双安乡位于陕西省紫阳县北部,西邻汉水,南与汉王镇相邻,东与汉滨区牛蹄乡为界,北与蒿坪镇接壤,全乡面积72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65%,总人口1.4万。

耕地面积6000公顷,主产小麦、红薯、玉米等。

该乡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和农业相对发达,是我县富硒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

紫石(紫阳-石泉)公路横贯全境,沿紫石公路可直达汉滨区及汉阴、石泉县城。

全乡村组级公路入户率达75%,乡村公路迂回网络已经形成。

境内已开通联通、移动通讯。

双安乡是紫阳县富硒区的中心地带。

以硒资源为载体的主导产业已具雏形:

蚕桑产业发展已居全县榜首,全乡已建12000余亩密植桑园,全年喂养能力已达6000余张。

以舍饲养羊、养猪和本地土鸡为主的畜禽基地基本建立。

在全力发展本地白山羊的基础上,引进南江黄羊、布尔山羊进行杂繁,不断优化种群结构,促进了养羊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养羊年存栏已近6000只,养猪存栏近4000头,养鸡存栏达10万只。

以烟、姜、菇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以富硒土壤培植出的秦巴硒菇,具有很高的保健和治病功效。

目前全乡已发展6000平方米,全部产品被福建客商收购,并与科研机构进入深度加工开发。

以手工粉条和变蛋加工为主的富硒小食品加工,正按照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引导农民兴办小型加工企业,吸引和组织大户组建营销公司,通过统一质量标准和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小食品加工产业升级。

2、自然资源条件

(1)气候条件

紫阳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左右。

全市日照时数在1495.6—1836.2小时之间。

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100毫米之间。

无霜期210—270天,平均8个月以上。

主要气候特点是:

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伏旱、暴雨和连阴雨。

(2)地形地貌及土壤

这里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

(3)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每条川道各有一条河流传经而过,常年河水流量最小保持在10立方米/每小时,水质良好,没有任何污染,完全可以满足项目规划内容的实施。

(4)植物资源

紫阳境内生物资源得天独厚。

尤其是以茶叶、蚕桑、柑桔、杜仲、党参、厚朴、天麻、绞股蓝、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

3、社会经济状况

“十五”末,全县GDP产值为11.69亿元,农业总产值8.43亿元,工业总产值2.45亿元,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3.76亿元。

富硒茶叶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拥有老茶园7万亩,新建无性系标准茶园3万亩,富硒茶叶已成为全县农业的重大支柱产业。

蚕桑发展稳定,现有优质桑园15万亩,秦巴硒菇种植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现有白山羊12万只,年生猪出栏量17.8万头。

4、科技水平

紫阳县现有农业及相关产业科技人员70余名,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与农产品加工业。

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人。

同时,紫阳县长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进行科技合作,包括各类富硒产品的开发与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依托两所高校进行科技合作,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当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陕西省农业“十一五”规划,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与建立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要求和满足人们消费多元化的需求相比,园区在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接二连三”与关联互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业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目前,本区农业发展仅限于以一般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初级产品经济形态,大部分农业生产属于农户家庭简单经营,粗放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生产采用率低,农产品档次不高,为园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原料的中富硒产品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偏低。

2、富硒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资源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虽然区内富硒特色产品资源富集,但产业发展没有实现由生产决定型向消费决定型转变,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由初级产品向转型增值转变,要素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业资源亟待深度整合和优化配置。

尤其是农户分散化的小规模经营,很难形成整体性的产业竞争能力,不能适应区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

区内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层次不齐,在自主创新和外向化程度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缺乏富硒特色农业的品牌营销战略,尚未整合区内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影响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发挥。

3、富硒农业产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当前,区内的农业发展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以企业和种植大户为经营主体的富硒特色农业经济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

农业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

支撑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低,尤其是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在市场信息上的对接,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紫阳富硒农业产品的发展。

4、传统农业的发展对高原生态环境构成压力

山区粗放型的农业开发,虽然在农产品紧缺的状况下,对增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是有效的,但是,同时对山区农业生态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首先,由于过度开垦湿地和坡地,使其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能力,水土流失严重。

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和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造成大面积污染,也破坏了土壤的小环境,形成农业的面源污染。

本区传统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系统构成压力。

如果缺乏对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充分考量和统一规划,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强度,发展传统农业势必造成开发方式粗放、开发秩序紊乱、开发效率低下,农业资源低效利用的局面,最终会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偏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立项背景

(一)建设背景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出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陕南应选择了中草药、茶叶、地方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充分利用安康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利用现有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来嫁接、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全省农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

2003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全县人民抢抓中国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以富硒茶为龙头,以白山羊(畜)、秦巴硒菇、烤烟、药材为辅的产业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山川秀美工程、以板石开发的矿产工程和以汉江保护、任河开发的水资源工程。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新时期加快富硒产品开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调优农产品、调高单产、调活农村经济、调富农民。

而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

目前,紫阳县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突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农业整体效益不高。

在这一背景下,全县也急需利用当前国家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农业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等突出问题。

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能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

2、是探索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开发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其它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紫阳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

紫阳县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富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绿色食品。

紫阳富硒茶在唐朝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在清代紫阳毛尖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而享誉全国,2001年3月,紫阳县人民政府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了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2002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紫阳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4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向全国发布公告,紫阳富硒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农产品;新近开发出来的秦巴硒菇,集美味、保健、药疗于一体,2002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的科技鉴定,并在国家专利局取得专利证书,产品远销日本市场

3、是促进安康及紫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按照安康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安康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化率达到%左右。

然而,安康市农村现阶段呈现的“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基本现状,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极不协调。

因此,促进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示范园作为安康市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一个经济区,也存在城乡发展极不协调的问题。

如果单纯通过规模扩张来满足农民增收的愿望,不仅受农业生产要素的制约,而且也极其缓慢。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安康市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此,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运用工业的理念、工业的管理模式、工业的方式办农业,通过紧密连结第三产业闯市场,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既是安康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是促进城乡融合,凸显板块经济的必然选择

5、是改善园区生态环境,保护特色资源,实现产业衔接的根本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安康市和紫阳县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和当地经济、社会、科技、人文和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围绕富硒特色农业品牌营销战略,整合富硒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创建富硒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立足陕西,辐射西部,接轨中东部。

以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为重点,集富硒农产品高效生产、富硒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农业休闲娱乐为一体,使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农业生态建设相呼应;综合产业基础、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等因素,采取差异性竞争策略;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供应链的完善,采取“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开发、高效益经营”的发展理念,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使示范园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窗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样板,园区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典范。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

坚持把技术研究与科技示范、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统筹发展的原则;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

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环境友好化的进程。

同时,要注重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相互配套和相互促进,促进农业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农业产业以及物流、旅游等服务业。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以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整体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科技先导原则。

强化科学进步,技术创新。

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优化种植模式、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建立高效农产品生产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

(4)机制创新原则。

紫阳县富硒农产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工程,带有一定的试验示范性质。

要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投资融资制度、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并为区内外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5)多元投入原则。

在富硒特色农业产品开发中,应当突出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园区要以产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多元化融通资金,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农业,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农户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6)生态循环原则。

强调和谐自然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推进环境友好农业发展,农产安全和农业安全齐头并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在示范园发展中,按照循环经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标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种植业发展规模,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在尊重周围生态环境和生态格局的前提下,以“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为宗旨,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9、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0、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1、《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三章园区特色、主要目标

一、园区特色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资源,特色就是生命力。

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将充分挖掘紫阳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按照产业结构互补性、项目发展持续性、生产效益高效性、产品定位特色性的建设思路,将园区打造成立足陕西、辐射西部、接轨中东部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富硒农产品特色农业园区。

1、绿色富硒特色与整体协调发展

园区以“绿色富硒”为特色,各功能区互补,产业整体协调优化的发展,延长和增粗产业链,使园区各功能区之间、园区与其他园区之间实现经济要素的相互流动与优化组合,最终实现园区总体发展目标。

2、一产、二产、三产的紧密结合

农业是一产,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就是接“二产”连“三产”。

接“二产”就是用工业的理念、工业的管理模式、工业的方式来办农业,让园区成为安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众多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生产基地。

连“三产”就是紧密联结第三产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饮娱乐,吸引都市人和区外游客参观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和扩大影响,从而打破行政区划,实现不同经济区的优势互补,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园区集中。

3、“研、产、学、销、游”产业一体化的结合

园区通过打破产学研相分离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突出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构建研、产、学、销、游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园区不仅是现代农业技术与装备的展示与示范,而且是依循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统筹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如科技研发业、品牌营销业、旅游保健业等新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研、产、学、销、游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弥补农业产业的弱势性,提升产业比较优势和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4.“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组织一体化的结合

园区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农民构成的载体链或组织链为基础,使不同产权关系的经营主体既高度专业化分工,又高度协同化合作,从而整合成为自主、平等、互补、联动、多赢的法人一体化产业经营共同体。

在政府的引导下,中介组织、企业、农民等经济组织以法定契约为保证,统一经营,分工负责,共享资源和权益,共担风险和责任。

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治理结构,从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出发,以农业企业(农业商业企业、科技企业)为龙头,统领一体化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