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649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docx

马克思复习计算题

三、辨析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一章7

错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

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

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

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第一章17

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

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

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第二章9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

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

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第二章4

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5.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第三章4

错误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6.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章13

错误。

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从来就有

的现象。

阶级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出现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存在,因此没有阶级斗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

因此,把阶级斗争当作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的观点。

四、计算题

1.某国年内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为28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7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800亿元,相互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500亿元。

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平均流通速度为8次,假定当年发行纸币为400亿元。

运用上述资料计算:

(1)年内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是多少?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解:

(1)年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

公式:

年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抵销支付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2800-700+800-500)/8=300(亿元)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元?

300亿元/400亿元=0.75元

2.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为10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货币币值不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0件,而社会需求15000件。

计算:

(1)该商品单位价值今年为多少?

(2)在供求关系变化的条件下,该商品单位价格为多少?

(3)商品单位价格背离价值多少?

解:

去年:

单位商品价格10元;今年:

提高劳动生产率25%,货币价值不变;供:

10000件,求:

15000件。

在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当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25%的条件下,设每件社会价值为x元

则:

1:

10=(1+25%):

x

(1)每件商品社会价值=10元/(1+25%)=8元

(2)供求变化下的每件商品的价格=(15000×8元/件)/10000元

=12元/件

商品单位价格背离价值=12元-8元=4元/件

3.1936年天津东亚毛纺厂工人的工资每人每天为0.4元。

一个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毛线售价为2元,生产12磅毛线需消耗劳动资料和原材料的价值为21.6元。

计算:

(1)一个工人在12小时内创造新价值是多少?

(2)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多少?

(3)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4)在一个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解公式:

商品价值W=C+V+m剩余价值率mˊ=m/v

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2元×12磅=24元

24元-21.6元=2.4元(新价值)(3分)

(2)m=2.4元-0.4元=2元(3分)

(3)m′=2元/0.4元=500%(3分)

(4)雇佣工人12小时创造新价值2.4元,2:

0.4=5:

1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500%

那么:

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0小时(3分)

4.某资本家纺纱厂原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为1000斤。

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价值为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价值逐年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为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月平均工资为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计算:

(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当月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为多少?

(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解:

(1)社会价值/每斤=(60000元×1/5×1/12+50×80+50×80×100%)/10000斤=2.5元

(2)超额剩余价值

=[2.5元/斤×10000斤×(1+50%)]-[1000元+16000元×(1+50%)+4000元+4000元]

=4500元

(2)m′=(4000元+4500元)/40000元

=212.5%

5.某资本主义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C:

V=9:

1,工人周均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C:

V=19:

1追加资本4万美元,原有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

1。

计算:

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数,还是减少了就业人数而造成工人失业?

数量是多少?

第六题

解:

(1)C:

V=9:

1原有工人=10000/50=200(人)

(2)追加资本40000元,△V=2000,

则增加工人=2000/50=40(人)

(3)原有资本10万元,c:

v从9:

1提高到19:

1

v=50005000/50=100(人)

现在就业工人100人+40人=140人

200人-140人=60人该企业减少了就业人数,减少了60人。

6.某资本主义企业年产电视机90000台,每台300元。

投资固定资本10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投资流动资本500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0人,月均工资500元)。

计算:

第七题

(1)年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2)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3)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解:

(1)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1000万元×1/10+500万元×12/3)/(1000万元+500万元)=1.4(次)

(2)300元×90000=27000000元M′=27000000-(10000000×1/10+500×12/3)=6000000元

年m′=6000000/(500×1000×3)=400%

(3)m′=年m′/n=400%/4=100%

7.有甲、乙、丙三个产业部门,其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如下:

部门资本总量(亿元)C:

V剩余价值率

甲600(其中借入200)7:

3100%

乙300(其中借入100)8:

2100%

丙100(其中借入10)9:

1100%

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资本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计算:

第十一题

(1)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为多少?

(2)在竞争条件下的平均利润率为多少?

(3)各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为多少?

(4)在年利息率为10%的条件下,各部门资本家的企业利润为多少?

解:

(1)∵m′=100%∴

甲部门m=180亿元p′=180/600=30%

乙部门m=60亿元p′=60/300=20%

丙部门m=10亿元p′=10/100=10%

(2)平均利润率=∑m/∑资本×100%=(180+60+10)/(600+300+100)=25%

(3)∵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甲部门:

平均利润=600×25%=150(亿元)生产价格=600+150=750(亿元)

乙部门:

平均利润=300×25%=75(亿元)生产价格=300+75=375(亿元)

丙部门:

平均利润=100×25%=25(亿元)生产价格=100+25=125(亿元)

(4)企业利润

甲部门:

150-200×10%=130(亿元)

乙部门:

75-100×10%=65(亿元)

丙部门:

25-100×10%=15(亿元)

8.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为10.5万元,吸收存款9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除了用于银行业务开支0.5万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率为5%。

银行资本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张发行股票,按股息率9%向外抛售。

计算:

第十二题

(1)银行利润为多少?

(2)银行利润率为多少?

(3)每张股票价格为多少?

(4)银行共获利多少?

解:

(1)银行利润=贷款额×贷款利息率-存款额×存款利息率-业务开支

=(10.5+90-0.5)×5%-90×3%-0.5=1.8万

(2)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100%=1.8万/10.5万≈17.14%

(3)发行股票为:

1.8万元/100元=180(张)

股票价格=股票票面值×股息率/银行存款利息率=100×9%/3%=300(元)

银行获利(创业利润)=股票价格总额-实际资本总额=180×(300-100)=3.6(万元)

9.某资本主义企业拥有固定资本1200万元,其中厂房6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机器设备500万元,

使用年限为5年;小工具100万元,使用年限为2年。

流动资本800万元,其中原材料400万元,燃料、动力100万元,工资300万元,流动资本三个月周转一次。

该预付资本中包括借入资本180万元,月利息率为2%。

计算:

第十四题

(1)该企业在mˊ=100%的条件下,一年中资本增殖程度是多少?

(2)借贷资本家一年获利息为多少?

(3)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是多少?

解:

(1)p′=m/(C+V)=(300V×100%×4)/(1200+800)×100%=60%

(2)利息=借贷资本×利息率=180×2%×12=43.2(万元)

(3)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600÷10)]+(100÷2)]+(800×4)}/(1200+800)

=[(60+100+50)+3200]/2000=1.7(次)

五、问答题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

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

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第一章7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4.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

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四章2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6.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7.主义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得到哪些启示?

社会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8.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法治。

第二,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法治。

因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实现。

第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

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四,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法治。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持慎重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

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二,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第三,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

1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阶级将会灭亡,国家也将灭亡,战争不复存在。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也随之消失。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的飞跃!

6、材料分析(主要在第四章)

四、材料分析

1.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的源泉。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

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