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38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docx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及训练

一、考点解析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二、鉴赏示例

例1: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

取次:

任意,随便。

请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了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解答这道题就无从下手。

注释中提到本诗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

再来“通解文字”,分析前两句中出现的比喻:

曾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前两句为互文见义)。

这里的“沧海”,即大海,深而且广;“巫山”,在今四川境内,山有十二峰,其中有朝云峰,相传其云为神女所化,美好无比。

自然,这两句诗隐喻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三句的“花丛”当是指“脂粉丛(聚在一起的女子们)”,也是比喻。

诗人信步走过“花丛”,懒于回顾,表明他对女色再无眷恋之心。

末句则承上说明原因:

一半是因为专心于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就是因为失去妻子。

诗中出现两个“缘”,实际上只有一个“缘”:

心失所爱。

“修道”,实际上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摆脱的一种表现。

总之,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抒发了对亡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三、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表达了对爱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例2: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眷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四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请问,诗人“悲”的是什么?

作者写花鸟“愁”是为了表现什么?

本题的解答涉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必须在对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入境界,体物动情”,然后才能解答。

一、二句中的“迟日”即春日,“昔游”的地点当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园林”。

按常理推断,昔游园林,迟日暖身,是不大可能“悲”的,下旬交代了“今春花鸟作边愁”,花鸟“作愁”即诗人“作愁”(因为客观外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看来应是今春诗人“悲”“愁”才对。

那么,诗人“悲”“愁”的是什么呢?

一个“边”宇,成了揭开谜底的机关:

作者此时身处边远之地。

“京国”,点明了原来所居之地(京国,京城)。

由此可知,第一句“园林”当指京城园林。

“南窜”点明事件:

作者被贬谪到南方去。

既然如此,前文的“悲”就有了着落:

诗人“悲”的不是“昔游”,而是今天被贬到南方的不幸。

这样看来,花鸟“愁”是作者的侧面描写,写花鸟“愁”当是为表现作者之“愁”。

诗人因内心悲伤,所以眼中的花鸟也好像在发愁。

想当初,春日迟迟,园林如绣,花香鸟语,杨柳簇拥,是何等光景!

旧游是那样快乐,如今却沦为逐臣。

今日之行非昨日之游,今日之花非昨日之花,此地之鸟亦非京城之鸟,自然会感到无尽的愁苦。

三、方法指津

一、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

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掌握下列鉴赏方法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

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

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离思五首(其四)》

2.投入境界,体物动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

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

如《渡湘江》。

需要注意的是:

投入境界、体物动情,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是人情人理的。

只有这样,对作品的理解才不会出现偏差。

3.以诗为本,分析概括。

(1)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

例1: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

“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

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

“思长安故园”)之情。

不同之处:

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

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

以上这首诗需从标题、关键语句、注释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有的还需从序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文的例诗《摸鱼儿》(辛弃疾)。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在不少时候是间接的。

有时使用间接抒情议论的方法,有时用典,有时跳脱(跳脱,指文意的跳跃与省略)。

理解了其间接表现的手法,明白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体味出其中被省略的显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内容才有可能。

间接抒情议论以及用典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

下文再举跳脱一例。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

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L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

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与长干接近。

九江,泛指长江。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联系诗意具体谈—谈。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

“你的家在什么地方?

”并且她还自我介绍说:

“我的家在横塘。

”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地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

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地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是非常寂寞的,所以听到家乡的口音便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的答问,对方是一个男子,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

男子并没有马上回答女子的问话,而是自我介绍说:

我家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

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

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

“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

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

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

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请看,如果不把这些诗句以外的跳脱的部分补齐,又怎能深入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呢?

(2)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

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

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

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

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

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

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3)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①不能拔高

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并不见得会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如果非要认为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

例(1996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曹操)。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孙权,从“紫盖黄旗”可以看出)。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此曲是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宏图伟愿,为什么?

从这支元曲的内容上来看,作者先是一句设问,然后追思了三位英雄的风采和业绩,最后点明了三位英雄在历史上的贡献。

由此可见,作者重在表现对英雄的评价,对英雄的仰慕,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宏图伟愿。

如果认为这支元曲“表达了自己(指作者)迫慕前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这就是拔高了作品主题。

②不能曲解

曲解,是指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歪曲理解。

例: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苹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的主题能否说是“怨女伤春”,为什么?

这首词的主题不能说“怨女伤春”,因为从词前小序可知,词为同僚饯别之作,此时如写“怨女伤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因此,此词当是借“怨女伤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我们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

“落红无数”“斜阳”“烟柳”等没落景象,可以联想到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联想到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

词中的用典也应注意:

长门事、杨玉环、赵飞燕均与皇帝有关,均与受不受君王之宠有关,这就让人想到了辛弃疾与皇帝的关系。

而词中语气,又显得愤激不平。

以上这些,都透露了词的意旨所在:

作者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愤之情以及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伤感、苦闷,从而透露出对执政者(注意:

不是皇帝)的愤恨。

高考语文辅导:

古诗词鉴赏

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例题示讲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整体鉴赏:

抓住诗眼、知人论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

互文、夸张

  表达方式:

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

照应、正衬、反衬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①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

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②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

燕然:

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

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

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

“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

  朱颜改:

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

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简介:

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

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他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

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

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

诗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诗基调。

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

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⑶简答:

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⑷简答:

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常的感慨。

  模拟试题

  阅读古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

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各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毂绉:

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棹(zhuō):

船浆。

③浮生:

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1、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

“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

  B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C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呢?

“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

  D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三、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

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

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

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试题答案

  一、[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

什么气氛?

“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

“削籍为民”、“隐居不仕”。

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

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二、[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赏析

  第1题的答案为C。

“肯”“岂肯”的省略,爱,吝惜之意。

设计此题的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第2题的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的含义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

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

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三、[解题指导]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些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

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