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333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docx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证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转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应由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这也是江海区的规划目标,但目前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还需加倍努力。

2007年江海区经济总体快速增长,GDP总值达66.09亿元,增长17.76%,增速在五邑各市区中排行第二,仅比蓬江区低0.5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3.55万元,高于广东省3.27万元、江门市2.66万元的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48亿元,仅增长11.22%,人均增加值仅为0.99万元,低于广东省1.38万元的平均水平。

我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7.97%,不仅远低于江门市36.40%,也比蓬江区、新会区分别低18.17、9.70个百分点,而06年我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9.91%,仅比蓬江区、新会区分别低16.53、7.93个百分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升反降,并且在五邑各市区中也相对落后呢?

如何改变这种相对滞后的局面呢?

一、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与五邑各市区比较

1、同五邑各市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

经核算,2007年我区GDP66.09亿元,增长17.76%,超过全省、全市的平均增速。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0.56%;第二产业增加值44.88亿元,增长2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11.22%,远低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

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6年的4.67:

65.42:

29.91调整为4.12:

67.91:

27.97。

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06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仅占27.97%,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仅为18.46%,拉动经济3.28个百分点,在五邑各市区中排行倒数第一。

而2006年广东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9.4%,江门市2007年平均也达到31.35%,可见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表一:

2007年五邑各市区三次产业结构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排名

江门市

7.56

56.05

36.40

 

江海区

4.12

67.91

27.97

7

蓬江区

2.15

51.71

46.14

1

新会区

7.95

54.39

37.67

3

台山市

14.58

53.98

31.44

6

开平市

8.98

51.24

39.78

2

鹤山市

7.94

56.79

35.27

4

恩平市

10.67

28.12

33.27

5

2、同五邑各市区相比人均第三产业发展排位居前,但总量水平不高。

为消除第三产业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缺陷,我们比较人均第三产业占有量及服务密度,2007年我区的人均第三产业占有量达9919元/人,居五邑7市区第三,但远低于蓬江区20210元/人的水平,而2006年珠三角人均第三产业占有量已达18560元/人,相对还是较低。

服务密度达1727万元/平方公里,居五邑第二,产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表二:

2007年五邑各市区第三产业相关指标比较

地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GDP

比重

增长

速度

对GDP

贡献率

人均

GDP

人均第三产业占有量

服务密度

亿元

万元

万元/人

万元/平方公里

江门市

398.69

36.40

12.30

31.35

2.66

0.97

422.21

江海区

18.48

27.97

11.22

18.46

3.55

0.99

1727.10

蓬江区

117.18

46.14

16.45

55.98

4.38

2.02

3605.54

新会区

99.12

37.67

13.84

36.71

3.54

1.33

786.67

台山市

47.38

31.44

10.44

22.93

1.53

0.48

144.19

开平市

59.60

39.78

11.33

42.43

2.19

0.87

359.25

鹤山市

42.80

35.27

13.50

30.06

2.18

0.93

386.28

恩平市

33.27

46.17

 

 

1.57

0.72

195.94

 

 

3、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未尽合理。

第三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

①生产服务,包括交通邮电、广告信息咨询、企业服务等行业,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知识含量;②消费服务,包括零售、餐饮、旅游、家政等行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与居民生活相关;③公共服务,包括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福利、公共管理组织。

2007年,我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商贸、餐饮业三大类传统行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高达38.78%,而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合计占三产比重仅为17.21%(剔除教育,仅为3.65%),传统三产行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行业发展缓慢,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

因未有2007年的数据,仅比较2006年五邑各市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表三),可看到我区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名第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比重在7市区中基本都是排名第七。

从细部看第三产业的发展: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迅速。

2007年,我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GDP比重达5.0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8.12,同比增加10.68%,与世界一般趋势占GDP6%的比重较为接近,这与我区借助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相吻合。

目前我区已建立和货物联检场和保税仓,引进了银洲物流公司、华坚达运输有限公司等专业物流公司,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引导发展高新物流园区和礼乐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业成为我区的新兴行业。

(2)商务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商务服务业是新兴的服务行业,包括各种形式的市场中介服务,科技、管理、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代理性服务,会计、评估、统计、审计、广告、计算机、市场调查等专业性服务。

商务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上世纪末大多数发达国家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GDP比重的10%左右。

2007年,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仅GDP的0.76%,占第三产业的2.71%,同比减少8.93%,目前区内只有一家大型商厦中环广场,其他商业服务业都是小而分散,规模不大,今后如果商务服务业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必将影响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瓶颈。

(3)房地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房地产业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推动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

目前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

而2007年,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约2.52%,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仅为9.0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增速达到100.62%,除了受去年房地产热的外部形势影响外,另一方面说明相对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发展落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些行业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仅教育一项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达6%左右,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则占GDP的8%左右。

而2007年我区教育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比重则更低,仅为1.33%,但增速较快,分别达到19.85%、17.97%,区内只有两家镇级医院、一家江门市福利院,虽发展落后,但区政府已意识到此,引导加快综合性医院协和医院的建设,将使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表三:

2006年五邑各市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重

单位:

行业

2007年

2006年

江海区

江海区

江门市

蓬江区

新会区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8.12

18.24

15.26

6.62

12.23

10.60

11.44

13.66

21.60

批发和零售业

8.89

6.60

21.27

11.86

20.48

18.37

21.86

32.41

13.30

住宿和餐饮业

5.89

8.77

4.82

11.16

12.42

9.05

15.75

10.40

12.33

金融业

1.93

1.38

6.56

1.12

4.65

9.72

6.35

2.79

5.16

房地产业

9.01

4.98

7.19

5.68

8.50

12.31

12.37

6.46

5.90

其他服务业

56.16

60.03

45.00

63.56

41.71

39.95

32.23

34.29

41.71

 

 

4、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7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84、第三产业发

 

4、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7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91%.多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但第三产的发展没能随着工业化进程实现加速发展,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增速均在11%-13%之间,大大低于工业增长水平,对GDP的贡献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产企业的“低、小、散”问题非常突出,影响了第三产业的优势扩大和功能拓展。

全区十家限额以上批发商贸零售企业,没有一家星级酒店,没有一家区级综合性医院,如此的规模、档次和竞争力,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增长。

(二)与周边市区的比较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三角西侧,东邻顺德市、中山市、珠海市斗门县,西接阳江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但一直以来经济水平在珠三角9市区中排位靠后,江海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才开始发展,经济远未达到珠三角的平均水平,但江门作为连接珠三角与粤西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故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与毗邻珠三角城市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及粤西城市阳江、云浮进行比较,找出优劣势,突围而出。

1、与周边地区相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

广东省的发展进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越高。

第三产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

我区第三产业27.97%的比重远低于全国39.06%、广东省42.3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珠三角其他市区的比重,仅比粤西地区最后一位的云浮市27.28%高0.69个百分点,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表四:

2007年江门市毗邻城市三次产业结构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江门市

7.55

56.05

36.40

江海区

4.12

67.91

27.97

全国

11.72

49.22

39.06

广东省

5.69

51.96

42.35

珠海市

2.56

56.54

40.90

佛山市

2.24

64.87

32.89

中山市

2.90

61.02

36.08

肇庆市

28.09

28.81

43.09

阳江市

24.10

40.70

35.20

云浮市

32.18

40.54

27.28

说明:

肇庆市数据为2006年年报数据。

 

2、与周边地区相比第三产业人均服务水平也比珠三角其他地区低,但发展密度较高。

2007年我区的人均第三产业占有量达9919元/人,低于广东省13847元/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珠三角其他地区,高于粤西地区各市区的水平。

我区的服务密度虽也低于珠三角其他地区,但比全国100.34万元/平方公里、广东省722.43万元/平方公里超出较多,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度还较高。

表五:

2007年江门市毗邻城市第三产业相关指标比较表

地区

第三产业

增加值

占GDP

比重

增长

速度

对GDP

贡献率

人均

GDP

人均第三产业占有量

服务密度

亿元

万元

万元/人

万元/平方公里

江门市

398.69

36.40

12.30

31.35

2.66

0.97

422.21

江海区

18.48

28.18

11.22

18.57

3.52

0.99

1727.10

全国

96328.00

39.06

11.40

36.61

1.87

0.73

100.34

广东省

12989.28

42.35

13.00

42.99

3.27

1.38

722.43

珠海市

362.77

40.91

13.40

35.73

6.11

2.50

2194.62

佛山市

1180.27

32.89

14.40

25.99

6.09

2.00

3051.37

中山市

436.80

36.08

17.70

40.42

4.84

1.75

2426.67

肇庆市

226.77

43.09

13.00

42.630

1.43

0.61

150.62

阳江市

139.32

35.20

13.80

36.83

1.69

0.59

178.31

云浮市

79.32

27.28

12.00

9.91

1.23

0.34

101.97

说明:

肇庆市数据为2006年年报数据。

 

 

3、新兴服务业及生产服务业发展潜力大。

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服务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和娱乐服务业等,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攀升。

2007年我区金融业增速达55.42%,房地产业达100.62%,远高于广东省26.90%、13.70%的增速,比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的增速高,发展潜力较大。

另从表四可以看到我区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周边城市都低,但工业立区战略成效突出,第二产业的比重远高于周边城市,也高于全国、广东省、江门市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主要为生产服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我区现有工业企业,实力较强,生产性服务领域需求较大,第三产业大有可为。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

根据《江海区第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分析,我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比重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在城市定位方面,江门市把南新区作为制造业中心。

因而,“全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建设制造业发达的现代化新区”成为江海区在21世纪初最重要的发展目标。

制造业成为我区的重点产业,第二产业发达成为我区的特点,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GDP的比重高达55%以上,因而拉低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基于统计方面的原因。

我区作为市辖区,很多职能并不齐全,除了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外,第三产业中还有很多其他行业并没有纳入我区的统计范围,因而导致第三产业部分统计数据的失真。

但产业完整度分离不能完全解释我区第三产业产业层次提高不快的问题,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还有以下原因:

(一)第二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影响了第三产业的“质变”发展。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总结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我区应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阶段,三产比重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次序发展,而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经济发展总的趋势是进入工业化阶段,二产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三产比重超过50%。

综观我区经济发展,基本符合上述发展规律,但三产的比重从2004年的34.17%连续四年下降到2007年的27.97%,究其原因是我区的工业化虽然比较早,但发展程度不高,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的程度很低,对第三产业影响十分有限,第二产业也规模小、总量小,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尚未形成,还不具备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对生产性服务领域扩张的推动力有限,且由于一、二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影响,较高层次的服务市场需求不足。

所以只有一、二产业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演进。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数据可以看到我区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商业贸易占差不多40%),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占13%左右),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动一般规律,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持续上升,应主要依靠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来拉动,但长期以来,我区第三产业内部格局变动不大,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增长仍然依赖传统产业来推动。

除传统商贸业外,第三产业市场开放程度明显低于一、二产业,垄断经营、管制经营和限制经营使一些行业缺乏必要竞争,生产效率不高,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潜在需求得不到实现。

(三)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保障不足,影响第三产业发展。

江门市2005年底城市人口占56.78%,十一五规划目标要达到65%,而2007年中山市城市化已达85%、东莞市达85.2%,根据江门市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到我区城镇化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我区现有流动人口约5万人,远比常住人口18.73万人少,而常住人口中居住在江南、滘头等传统市区的人口仅占不到30%。

流动人口少,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发展中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对较少,使与人民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影响了第三产业结构模式的转换,制约了第三产业向纵深发展。

虽然我区2007年的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46%,达到小康水平,但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占全区18-60岁人口33%左右,城镇参保人数最多的医疗保险也仅占全区18-60岁人口40%左右,社会保障不足,影响了市民的消费预期,进而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投资水平较低。

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长期以来,我区第三产业投入不足,对产业增长的拉动力不强。

虽然2007年我区第三产业投资11.96亿元,增长86.37%,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0.64:

48.49:

50.87,但2007年广东省投资三次产业的比例达0.77:

36.58:

62.65,我区毗邻的中山市投资三次产业的比例也为0.07:

37.36:

62.57,我区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低,增长后劲不足。

(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少,人的素质不高。

2007年我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21:

50:

2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基本与江门市的平均水平相当,但对中等发展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在50%以上。

从内部结构看,第三产业中从事传统服务业的人员占80%以上,科研、金融、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到5%,一般经验传统服务业人才素质不高,所以要大力吸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及国际贸易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定位,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我区已制定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总体发展目标是:

(1)2010年,……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十一五”期间,全区GDP的年增长幅度为1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13%。

(3)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目前“十一五”已过去一半时间,而近几年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尚未完全达到规划目标,故应在保持“工业立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高效快速发展”总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分析和调整,以达到“使江海区成为全市,乃至‘珠三角’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

(二)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第三产业的引导作用,促进三产内部格局优化,借轨道交通机遇引导资本向第三产业倾斜。

长期以来,我区第三产业投资渠道窄,投资比重低,与发达地区70%的投资比重相比,差距很大。

故区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一要研究制订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政策措施,为第三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外资和社会力量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办第三产业企业,实现第三产业发展机制上的根本转变。

三是协助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多,规模小,承担风险能力差,得到的金融扶持少,融资比较难,应开发和设置专为第三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融资的渠道。

四是大力招商引资,特别借轨道交通机遇调整之际加大在商贸餐饮、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对投资第三产业给予相比第二产业更节能、更环保、更绿色GDP项目的更优惠待遇,引导资本向第三产业项目倾斜,增强发展后劲。

(三)依托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发展大物流业,加速生产服务业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业一要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二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较大的原材料、能源物资、产品等货物作运送支撑。

目前我区有江珠、江中高速出入口,并接驳佛开、新台、江鹤、沿海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珠三角城际轻轨江门段、广珠铁路江门段、江肇高速等工程进入建设阶段,港珠澳大桥将于2010年完工,粤西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架起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接沟通纽带,带来繁重的客流、物流任务,带来产业和智力的双重辐射,为我区经济腾飞带来机遇。

由此可见,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交通基础已具备,但专业市场等硬件设施仍未形成,我区工业的支柱产品为摩托车及配件、电子信息材料、化学原料及制品、电子机械及器材和金属制品,与中山古镇的灯饰市场仅一桥之隔,我区已在建设高新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中远期看在发展专业园区的同时也要根据我区的支柱工业建立摩托车零配件、化工产品、灯饰等专业市场投资和建设,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区工业立区战略成效显著,发展生产服务业的经济基础已具备一定条件,但从总体来看,我区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只能说是一部分企业的集中和集聚。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不只是生产企业,还包括为主要产业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产品设计等相关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体现整体的竞争力,形成集群的知名度”。

所以我区依赖交通和工业优势,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法律、会计、审计和咨询等新兴行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