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610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docx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教程文件

 

心理障碍基本症状

项目五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但是,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而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这里所说的精神障碍,是指确诊为神经症以上的精神障碍,含人格变态)。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其具体条件如下:

一是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二是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因为在变态心理学中对变态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与精神病学中的症状学雷同,也因为心理咨询师必须学会鉴别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所以,我们引用精神病学的症状学作为本节的内容。

当心理咨询师掌握了以下知识之后,在实际咨询操作中,便不会错把精神病人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处理。

第一节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闽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此症状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感觉减退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阑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此症状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肠道、关节、皮下产生各种难以名状的难受感,部位游走不定、描述不清。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澹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2、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

(1)幻听:

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

在临床上,言语性幻听比非言语性幻听更为常见,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

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

(2)幻视:

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

如见到闪光,火花等。

幻视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

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士说:

“我脑子里经常会出现一个人,样子看着像一个白胡子老头,还挺吓人的,我不想看见他,但总是挥之不去”。

(假性幻视)

(3)幻嗅:

患者嗅到的异味感。

如尸臭、轮胎烧焦后的气味等。

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

(4)幻味:

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

患者感到皮肤或豁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

幻触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性幻觉:

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

真性幻觉:

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

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

例如,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例如,患者在听收音机时,同时听到骂他的声音,关闭收音机,便听不到骂他的声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思维鸣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瘴症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

患者觉得很多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

非真实感见于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大体上将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的症状如下:

1、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速度的加快。

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套套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

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转得快)。

言语表达可能远跟不上思潮,导致言语衔接不连贯。

但又很易因偶然因素或无明显理由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是很突出的伴随特征之一。

症状严重时,患者在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义联想(意联),即患者案音韵相同的词汇或意义相近的句子联想而转换主题。

患者的谈话内容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并转移谈话的主题(随境转移)。

多见于躁狂状态或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

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

患者自诉“脑子不灵活了,脑子迟钝了”。

这一症状严重时,虽然患者本人非常努力,但是一篇作文或一篇简短的发言稿,经过很长时间还是写不出来,学习或工作效率很低,患者因此而苦恼。

多见于抑郁状态或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的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的非常简单。

回答时的语速并不减慢。

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别的要点之一。

患者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讲话,被询问时则回答:

“没有什么要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患者对上述精神症状模范处之,并不以为是净胜障碍的表现。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的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

在交谈中,患者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的感觉是“答非所问”,此时,与其交谈有一种十分困难的感觉。

5、破裂性思维

破裂性思维的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患者在言谈或书信中,其单独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用的逻辑性,因此,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

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段,毫无主题可言,成为词语杂拌。

这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思维不连贯

如果词语杂拌不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发生,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就不能称之为破裂性思维,而应该称之为思维不连贯。

虽然破裂性思维时的词语杂拌在临床现象学方面很难与思维不连贯的词语杂拌进行区分,但是两者在临床上的严格区分却是非常重要的。

区别两者的要点是思维不连贯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

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说胡话)

7、思维中断

思维中断的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

思维过程在短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语言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

这种突然停顿并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医生问患者刚才怎么停下来了,患者在回答提问时说:

“当时我心里明白,但脑子一片空白。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剥夺

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难以控制,思维联想有名次按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成思维插入。

在思考一些问题时,突然出现:

“宇宙中有外星人”的思维。

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想法或思想火花)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成为思维被夺。

两者都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云集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

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有的患者说:

“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的出现,就像夏天天空中的云彩一样,突然乌云密布,突然乌云消失,满天阳光。

强制性思维与思维插入和思维剥夺的区别在于,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时,患者有属于自己的、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活动。

而在强制性思维时,患者认为他的思维活动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了。

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0、病理性赘述

病理性赘述的患者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

患者并不觉得自己说话啰嗦。

反而认为那些都是其认真交谈和回答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患者不听劝说,坚持要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把话讲完。

患者在将了很多完全可以省略的谈话内容以后,最后终于讲到了本次谈话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病理性赘述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正常人可以有象征性思维,如以鸽子象征和平,游行时高举红旗象征革命,这样做事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已约定成俗,彼此能够理解的,而且不会把象征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

12、词语新作

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赋予其特殊的含义。

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只有患者自己理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

患者的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根据,尽管如此,患者却坚持,不可说服。

逻辑倒错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特点:

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第三,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按照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

(1)关系妄想:

患者把现实中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

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在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谋财害命活动。

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伤人、自伤等行为。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病。

(3)特殊意义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4)物理影响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

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操纵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有某种先进仪器所发出的,如激光、X线、红外线、紫外线灯,就称物理影响妄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

患者常常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可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麻痹性痴呆。

(6)自罪妄想:

又称罪恶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致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

主要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7)疑病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严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认为自己“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又称虚无妄想。

(8)嫉妒妄想:

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

因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甚至检查配偶的内裤等,想方设法寻找所谓证据。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9)钟情妄想:

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言辞拒绝,也会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内心被揭露感:

又称被洞悉感。

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很多患者不清楚别人通过什么方式、方法了解到他内心想法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被洞悉感的产生,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患者虽然坚信上述想法正确,但是却说不出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以及根据什么才有这种想法。

二是与前一种情况有所不同,被洞悉感是在其他精神症状的基础上,患者才做出的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还有非血统妄想、变兽妄想、附体妄想等等。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1)原发性妄想:

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最为常见。

除突发性妄想外,还有两种原发性妄想的表现形式。

妄想知觉是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

妄想心境也是原发性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妄想心境是指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患者有某种不详的预感。

此时患者尚不能明确地说出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其不利的事情。

如果这种妄想心境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常常进一步发展为被害妄想。

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大参考价值。

(2)继发性妄想。

是指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另一种妄想。

继发性妄想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

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

患者知道自己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

但是,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

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

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岁时一字之差,但临床意义完全不同,必须鉴别。

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

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超价观念

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

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

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均需要注意的参与,因为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有的属性。

注意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意识障碍时总是伴随有注意障碍。

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

1、注意减弱

是指患者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气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

2、注意狭窄

指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二)记忆障碍

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四个过程。

也可以说就是记住、不忘、认得和回想起来,四者既相互联系又密切组合。

1、记忆增强

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能回忆起来。

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

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

脑器质性损害患者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减退,患者记不住最近几天,甚至当天的进食情况,或记不住近几天谁曾经前来看望等等。

病情严重后远记忆力也减退,例如:

回忆不起本人经历等。

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遗忘

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遗忘。

顺行性遗忘指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时期。

例如,脑震荡、脑挫伤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到意识恢复前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

逆行性遗忘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它的长度是从受伤那一刻开始,直至受伤前最后一件能清晰回忆的事情为止。

典型的逆行性以往对脑外伤对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顺行及逆行性遗忘均为脑器质性损害引起。

心因性遗忘症是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时间有关,可见于癔症。

4、错构

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5、虚构

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

患者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段的经历。

由于有虚构的症状的患者常常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记不住曾经说过的、属于虚构的内容,其虚构的内容常常有变化,并且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为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智能障碍

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能力等等。

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

临床上将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部分。

1、精神发育迟滞

指先天或围生期(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以致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致病因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

2、痴呆

痴呆是一种综合征(征候群),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主要临床表现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

例如思维贫乏、情绪淡漠、行为幼稚、低级的和本能的意向活动亢进等。

临床上绝大多数的痴呆是脑器质性的,但需与少见的、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的、由心理应激(精神创伤)引起的假性痴呆进行鉴别。

假性痴呆预后较好。

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

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对此,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

由此可知,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第二节情感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绪高涨

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就象过节一样。

因而精力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

同时,自我评价过高。

有的患者认为自己能力强,赚钱容易,花钱大方,乱买东西乱花钱。

有时候患者自负自信,流于夸大,可有夸大妄想。

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

说到伤心事,患者也会哭泣流泪,但是很容易随着别人和患者谈论高兴的事情而恢复原先的好心情。

情感高涨时患者的动作行为有感染力,经常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如果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动作增多同时存在,则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情感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二)情感低落

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

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

患者变得喜欢安静独处,原因是患者由于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

患者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

患者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

自信心不足,流于自谦,可有自罪自责。

有时候表现长吁短叹。

患者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如果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动作减少同时存在,则构成抑郁状态,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例如脑卒中后抑郁等。

(三)焦虑

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

常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患者常常有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惊恐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焦虑和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四)恐怖

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时也会出现恐怖这一情绪反应,并伴有明显的心悸、气短、尿频、出汗、四肢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容易为他人所理解的。

恐怖的患者遇到特定的境遇(例如参加聚会)或某一特定事物(有、、、、等尖例如看到家犬或尖锐的物品时),随即产生一种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

脱离这种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害怕的体验随即消失。

多见于恐怖症。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迟钝

情绪迟钝的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绪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

情绪迟钝不仅指正常情绪反应量的减少,更具特征性的是患者的一些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绪(例如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逐渐受损。

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

情绪迟钝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情绪淡漠

情绪淡漠的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

患者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

情绪淡漠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情绪倒错

情绪倒错的患者的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

或是患者的情绪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脆弱

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