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109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0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docx

家畜育种学第13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节生物技术的概念

一、生物技术的定义

生物技术来自英语“biotechnology”一词,在国内的一些论著中也有将其称为“生物工程”。

迄今对生物技术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十分经典的表达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其一是将生物技术定义为,“那些允许人们在微观上认识和控制生物遗传与繁殖过程的技术”;其二是将生物技术界定为,“能工业规模设计、经营和开发微生物、动物、植物以及动植物组织、器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新兴技术”。

二、生物技术的特点

生物技术是人类最古老的工程技术之一。

人类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人为地控制和改变生物固有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规律的技术,使生物能按照人类的意愿提供产品。

例如:

据考古工作者发现,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几千多年就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酿酒,这就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又是当前产业革命和知识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之一。

传统的生物技术和新生物技术之间有着发展中的联系,又有着质上的差别。

例如,过去酿酒时的发酵技术属于传统的生物技术,而今使用DNA重组技术改进的曲种,而生产高醇度的酒,则属于新生物技术范畴。

由传统生物技术到新生物技术的飞跃,应该追溯到人类对于生物遗传物质及其传递过程认识的深化。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认识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注意到了生物在个体间或种间变异的内在根源。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遗传学和育种学。

科技发展到了今天,人类已基本从分子水平上掌握了生命现象的规律。

现在,人类可以准确地确定生物体内控制性状表现的基因,并能够将其从DNA大分子中剪切下来,按照人的要求将其接合到其它个体的DNA分子上,再通过细胞融合、转基因、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创造出具有新的特殊功能的物种、品种或个体。

这种新的生物技术,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也缩短了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

新生物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甚至不需要大量的附加设备,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更重要的是生物资源具有可循环性,这对于当前世界性的资源日趋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来说,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战略。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开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更加强烈,又出现了生化工程和生物电子技术,共同构建了现代生物技术综合体系。

三、动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

动物科学属生命科学(lifescience)领域,动物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系列畜牧生产技术,使用这些技术能按照人们的愿望,影响和控制畜禽在遗传育种、营养饲料、饲养管理、防病抗病等方面的功能和状态,为人类提供量多质优的畜产品。

因此,广义地说,畜牧技术也属传统的生物技术范畴。

近年来,采用新生物技术的研究手段,在家畜遗传育种领域中,又发展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新生物技术。

新动物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繁殖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两个领域。

家畜繁殖生物技术除了已经十分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外,还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已日臻成熟或即将成熟的胚胎工程技术,诸如:

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体外受精、胚胎分割、克隆技术等。

动物分子生物技术主要涉及基因组分析技术、DNA诊断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领域。

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分子数量遗传(molecularquantitativegenetics)的学研究领域,它是将分子生物技术与数量遗传学方法相结合,研究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理论和方法。

这一学科新领域的发展,必将给家畜育种学带来一次新的飞跃。

本章将介绍在动物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应用领域中,迄今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认识。

在此需要注意两点:

其一是由于动物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学科领域,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仍处在研究、发展与深化阶段,对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的预测,也将随之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因此我们在使用本教材时,应及时地吸收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认识,不断完善这一部分内容。

其二是新生物技术实际上是在传统常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事实上,单凭新生物技术的发展是无法解决畜牧生产持续发展的全部问题。

常规技术与新技术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建立整体的新畜牧技术体系。

第二节繁殖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一、人工授精与AI育种体系

人工授精技术自从本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首先在奶牛生产中,其后在其它的畜种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近几十年来,人工授精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精液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成熟,使人工授精成为迄今在家畜育种中最重要的生物技术。

它给家畜育种带来的效应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使优秀种公畜获得大量的后代,由此迅速地扩大其优良遗传特性和高产基因在群体中的影响。

2、通过精液低温冷冻保存,使得优秀种公畜的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既可以实现优秀种公畜精液跨地区,甚至于在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使用。

又可以通过长期保存,使精液在任何时间使用,即使种公畜死后多年,通过它的冷冻精液照样可以在育种中起作用。

因此,进一步扩大了优秀种公畜在家畜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3、依靠人工授精,可使每头种公畜承担更多头母畜的配种任务,例如一头乳用种公牛每年至少可承担1.0-2.0万头母牛的配种。

由此大大减少了种公畜的需要量,在同样的选择基础上,提高了公畜的选择强度,从而加快了群体的遗传进展。

4、通过冷冻精液的传递,能使参加后裔测定的公畜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母畜交配,从而获得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泛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使得对公畜的遗传评定更精确。

5、采用精液长期冷冻保存技术,还可以更经济可靠地实现家畜品种资源保护。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的家畜育种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导致这一快速进展的原因之一,应归结于数量遗传学方法与人工授精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育种体系。

以奶牛育种为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地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的育种方案,称之为“AI育种体系”(AIbreedingsystem)。

这个育种体系的要点是:

①在畜群中广泛地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并在牛群中全部使用经过遗传评定的验证公牛(testedbulls);②在育种群中实施大规模的、规范化的生产性能测定;③通过“定向选配”,即选择优秀的种公牛与育种值最高的种子母牛交配,有计划地培育后备公牛;④组织科学、严格的公牛后裔测定,并应用先进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估计育种值,提高选种的精确性。

由于长期坚持实施“AI育种体系”,使得美国、加拿大等奶牛生产发达国家,在过去的40余年中,全国奶牛群体规模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总产奶量却稳中有升。

这说明了奶牛的平均生产性能提高了30%以上。

据1996年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自1972年建立种公牛站,开始全面推广冷冻精液以来,奶牛的产奶量平均每年获得将近50kg的遗传进展,在过去的25年间,奶牛平均单产净增2200kg。

在欧美发达国家,人工授精技术在猪的育种中应用得也十分广泛、深入。

由猪的育种协会牵头,组织实施了类似于奶牛的“AI育种体系”。

即在一个育种协作地区,由育种协会组织,建立统一的育种方案,通过集中饲养和培育优秀种公猪,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种公猪精液,在各猪场间共同合作选育和使用种公猪,实施统一的育种措施。

二、人工控制母畜繁殖周期

在畜牧生产实践中,控制母畜发情周期技术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借助于前列腺素或类似药物来促使黄体提前消散,其二是通过对妊娠的处理和对幼畜的提前断奶来调节黄体的功能。

采用激素药物处理,既可以促进母畜提早达到性成熟的生理状态,也可以使母畜产后提前发情。

可预见,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种药物将被广泛应用。

控制母畜繁殖周期技术的应用,对家畜育种工作可实现以下的效应:

1、通过人工控制发情,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畜群中母畜的繁殖生理周期,从而实现适时输精,大大地提高了畜群的受胎率。

2、通过成批母畜的同期发情处理,便于一些畜群遗传改良措施的实施。

例如:

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了对成批的受体牛进行冷冻胚胎移植工作,提前对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为了实施品种改良计划,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中,对所有的母畜集中进行优良品种冷冻精液的输精工作,即所谓“冷配改良”,但此前需要对畜群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3、一般促进发情的药物处理还可提高母畜的排卵率,尤其对羊和猪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繁殖率,这对肉或毛的生产均是十分有利的。

4、人工促进母畜性早熟,实现提前配种,在育种上可达到缩短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的效应。

5、产后人工催情可缩短母畜的胎间距,提高种畜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育种效益。

三、胚胎移植与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

家畜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种母畜即供体牛实施超数排卵(multipleovulation)处理,可诱发动物更多的卵母细胞的成熟和排卵,因而可充分利用卵巢中储备的生殖细胞。

这种诱发排卵是在母畜黄体期间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和前列腺素来实现的。

在完成超数排卵后,即可进行授精、采胚、胚胎检验、胚胎培养与保存,然后将发育正常的胚胎移植到发情适时的受体牛生殖道内,以期实现“借腹怀胎”的目的。

在这项繁殖生物技术中,超数排卵是基础,胚胎移植(embryotransfer)是手段。

但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这两项相互联系的生物技术统称胚胎移植。

在家畜中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最早是在奶牛上实现的,且迄今是应用得最为深入广泛的领域。

因为牛可以实现非手术采胚和移植,操作过程较易完成。

1、胚胎移植在家畜育种中可实现的一般效应:

与人工授精技术相似,通过使用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实现常规育种技术难于达到的效应:

(1)使优秀母畜能获得更多的后代,扩大其在畜群遗传改良中的作用,这对于低繁殖力畜种,诸如牛和羊更是有意义。

(2)使用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可以用于家畜品种资源保存工作。

就保种效果而言,保存胚胎的效果要优于精液保存,因为胚胎是保存了完整的基因型,而精液只包含了一半的遗传物质。

(3)通过冷冻胚胎进出口,可实现更有利的种畜遗传物质的跨越国界交换。

与冷冻精液相比,通过胚胎是传递种畜全部的遗传物质,而精液只能携带一半的遗传物质。

与交换活畜相比,胚胎交换既经济、又几乎没有兽医防疫的风险。

(4)通过冷冻胚胎的传递,可以引进用正常手段难于实现的育种材料。

例如出于育种工作的需要,从那些出于兽医卫生上的原因而封锁的国家,引进急需的育种材料;或必须要导入含有应激敏感基因的优秀品种,而运输活畜又很难实现时,引进胚胎是最好的途径。

(5)在家畜育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本身遗传素质十分优秀,而因某些繁殖障碍而不能妊娠的母畜。

为了尽量地延续它们在育种中的作用,可采用胚胎移植,使其获得后代。

2、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

如前所述,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可大大提高母牛的繁殖力。

因此,在讨论其在育种中应用的策略时,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通过胚胎移植扩大高产母牛在群体中的影响。

但相应的育种规划研究表明,在一个实施常规AI育种方案的奶牛群体中,若应用胚胎移植技术仅旨在提高优秀母牛的繁殖力时,只能获得提高遗传进展5-10%的育种成效。

这一育种成效的改进,主要是由于种子母牛选择强度的提高所致。

而实施胚胎移植技术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仅以提高母牛繁殖力或改善母牛育种环境为目的而应用胚胎移植技术策略,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鉴于此,80年代以来,许多育种学家建议,将胚胎移植技术高效率、高强度地应用于一定规模的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中,通过特定育种方案的实施,在核心群中选育优秀的种公牛和种母牛,而后通过种公牛、精液、胚胎等育种材料的推广,进一步改良整个奶牛群。

这个将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于育种中的策略,可以产生很大的育种成效,与其相比,核心群中实施胚胎移植技术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

将胚胎移植技术的优势与核心群育种的特点结合为一体,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育种体系,称之为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

“MOET”是英文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的缩写,它的优势是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这对低繁殖力的奶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核心群育种的特点在于,育种措施主要集中在较小的高产牛群中进行,既便于严格地实施育种方案,又可实施一些在一般牛群中难于进行的育种措施,例如某些特殊性能的测定,诸如采食量、挤奶性能等等。

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主体是建立一个高产奶牛核心群,在核心群中实施胚胎移植技术的目的在于,使供体母牛每年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全同胞关系的后代,由此在该育种体系中,不再组织耗时长的公牛后裔测定,而是利用具有全同胞和半同胞遗传关系的母牛性能记录资料,采用特定的统计推断方法,进行核心公牛和核心母牛的遗传评定。

由此可缩短核心群的世代间隔,进而加快牛群的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益。

图13-1描述了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基本流程。

从图13-1可看出以下几个要点:

①经严格选择,组建一个600~1000头的高产母牛核心群,在核心群中,对所有母牛实施可靠的性能测定。

除产奶性能外,还应测定那些遗传力偏低,而经济重要性很高的次级性状(secondarytraits),以及其它特殊性状。

因此这个核心群也称为“母牛性能测定站”(cowsteststation);②每年根据性能测定的结果,通过育种值估计,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母牛作为胚胎移植的供体母牛;③对供体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并使用核心公牛或进口的优秀公牛精液配种,以期获得足够数量的可用胚胎,例如12-20枚;④在核心群内,把其它的母牛均作为即受体母牛使用,接受胚胎移植;⑤在得到的ET犊牛中,母犊牛育成后,第一胎先在核心群中全部作为受体母牛使用,在其获得第一泌乳期成绩后,使用群体内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母牛个体遗传评定。

在每一全同胞组的头胎母牛中,仅选留一头最优秀者,作为核心母牛留在核心群中;⑥ET公犊牛经过生长发育性能测定后,同样每全同胞组留一头,等待进一步的选择;⑦选留下来的青年公牛要等到其全同胞、半同胞姐妹的第一泌乳期性能测定得到后,利用以全同胞-半同胞信息为主的资料,进行青年公牛的育种值估计和遗传评定,选择一定数量的核心公牛;⑧在核心群以外的生产群中,还可组织一个“测定群”,为核心群青年公牛的遗传评定提供更多的半同胞信息,这尤其对次级性状的遗传评定是十分有意义的。

表13-1列出了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流程,包括青年牛模型(juvenilemodel)和成年牛模型(adultmodel)。

在青年牛模型中,种牛均在13月龄时,使用母亲的生产性能以及其它系谱信息进行遗传评定。

种母牛一经选留,即刻进行超排处理,则获得后代时,大约为22月龄,即可实现1.83年的世代间隔。

在成年牛模型中,青年母牛第一胎作为受体牛使用。

公牛和母

表13-1一般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育种流程

月龄

青年牛体系(供体牛)

成年牛体系(供体牛)

1

出生

出生

13

选择并进行MOET

14

15

妊娠

妊娠

22

MOET后代出生

23

24

分娩

分娩

34

第一泌乳期结束

第一泌乳期结束

35

选择MOET后代并进行MOET

选择并进行MOET

36

44

第二代MOET后代出生

MOET后代出生

牛的遗传评定是等到青年母牛获得第一泌乳期产奶成绩后进行,此时年龄为35月龄。

所以被选留作为种牛的后代出生时,它们的年龄为44月龄,即3.67年。

表13-2列出了上述两MOET育种模型中,估计育种值时可使用到的信息来源。

在青年牛模型中,仅能使用各种祖先提供的系谱信息。

而在成年牛模型中,在公牛和母牛的育种值估计时,均可使用到一定数量的全同胞和半同胞的信息,而且母牛还有个体本身的性能记录,显然育种值估计的精确性要优于青年牛模型。

表13-2MOET核心群中种畜选择时可利用的信息

青年牛体系

成年牛体系

祖母、外祖母第三胎成绩

母亲第三胎成绩

母亲第一胎成绩

本身第一胎成绩

母亲和父亲全同胞第一胎成绩

全同胞成绩

母亲和父亲半同胞第一胎成绩

半同胞成绩

表13-3是一次模型计算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AI育种体系与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在遗传进展上的比较。

表13-3各育种体系育种成效的比较

 

遗传力

0.25

0.35

育种体系

绝对

相对

绝对

相对

世代间隔

近交增量

AI育种方案50个女儿

0.133

100

0.166

100

6.25

0.15

成年型MOETN*

H

0.118

0.158

88

119

0.151

0.198

91

119

3.67

0.25

青年型MOETN

H

0.170

0.225

128

169

0.218

0.282

131

170

1.83

1.19

*N=每供体母牛8个后代,每公牛与配8头供体母牛

H=每供体母牛16个后代,每公牛与配16头供体母牛

表13-3中设两种不同遗传力的性状,例如泌乳量和日增重。

在各类育种体系间的对比中,首先MOET育种体系的育种成效均优于实施后测的AI育种体系,最低也要高出20%以上的育种进展。

这主要是由于MOET育种体系大大地缩短了世代间隔。

尽管青年型MOET育种体系的世代间隔更短,但由于其近交风险太大,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成年型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

如果能定期导入一定数量的进口冷冻精液,将核心群开放或半开放,则不仅降低了近交风险,同时也可由此提高核心群内的遗传变异度。

表13-3的结果还表明,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每头供体牛所能产生的全同胞后代数量。

也就是说,实施胚胎移植技术的水平,是直接关系到MOET育种体系可能获得育种成效。

因此,在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发展中,应尽快地应用一些新胚胎工程技术,诸如胚胎分割、胚胎性别鉴定、体外受精等技术,以便提高胚胎移植的效率。

在核心群内集中测定的是遗传力为中等的生产性状,而对低遗传力性状繁殖力和抗病力等,则仅靠核心群内的测定是不够的。

为此有两种解决的途径:

其一,探索一些遗传力高、测定简单、与上述性状紧密相关的间接选择性状。

其二,在核心群外建立一个一定规模的“测定群”,以求得到核心群中被测后备牛有较大规模的半同胞组,当半同胞组达200头以上时,低遗传力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

此外,从数量遗传学观点出发,核心群饲养管理条件应基本接近一般牛场水平,以避免由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所带来的偏差。

四、体外受精

到目前为止,体外受精主要在牛和羊的胚胎生产上得到部分的应用,因此也称之为胚胎的体外生产。

它包含多个技术步骤:

卵母细胞采集、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精液预处理、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

迄今体外受精在各主要技术环节上的效率还不是很高,因此总体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用的要求。

但胚胎工程学家们正在探索着新的技术途径,如对供体母牛的活体取卵技术,对腔前期或小腔期卵细胞的体外培养等。

尽管体外受精技术的全面应用尚需一段时间,但现在就可预测到它在家畜育种中乃至动物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可大幅度地降低胚胎的生产成本,若再与超数排卵结合,可生产更多的可移植胚胎。

2、使优秀母畜可生产更多的胚胎和后代,扩大其高产基因在群体中的影响,对特别优秀的母畜,在屠宰后其卵巢还可以通过体外受精继续在育种上加以利用。

3、在母畜更新率固定的育种方案中,通过体外受精生产胚胎,可降低种母畜的留种率,从而提高了母畜的选择强度,加快群体的遗传进展。

4、在以应用同胞记录进行的公畜遗传评定中,例如在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方案”中,实施体外受精增加了同胞数量,由此也提高了种公牛选择的准确性。

5、可以实施对一头母牛的卵母细胞用不同公畜的精液受精的方案,由此产生同龄母系半同胞组,这是十分难得的育种材料,利用同龄母系半同胞组的记录估计育种值,将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6、由于体外受精仅消耗较少的精液,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数量稀少而十分珍贵的种公畜的精液。

7、应用体外受精技术可以打破常规的生产体系,建立新的动物生产模式。

例如,将中低产奶牛作为受体,移植肉有品种胚胎来生产肉牛。

8作为其它胚胎工程的基础技术,如克隆和基因转移等技术均需要大量的胚胎,仅使用超数排卵获取的胚胎是满足不了需要的。

五、性别控制与胚胎性别鉴定

无论是通过X、Y精子分离技术实现受精卵性别控制,还是通过胚胎性别诊断来确定胚胎的性别,都是为了达到人为控制畜群性比例的目的。

因此该项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性别控制对于具有限性性状的畜种,诸如奶牛、蛋鸡、驯鹿等,可以实现获得较多能表现经济性状的母牛、母鸡和雄鹿的愿望。

而使性别影响生产性能的畜种,诸如猪、肉牛、马、肉鸡等能多生产雄性动物,从而提高了动物生产专门化程度和动物生产的效率。

2、对于广泛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畜种,公畜需要量有限,则可通过性别控制增加母畜头数,从而提高母畜的选择强度,加快母畜的遗传进展。

3、在一个杂交育种方案中,还可根据需要在育种方案的不同阶段,灵活地应用性别控制技术。

例如在肉牛杂交育种的开始阶段,通常需要更多的杂种母牛。

而在横交固定阶段,则需要选育一定数量的公牛。

到了肉牛生产群中,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母牛外,需要更多的公牛进行肥育。

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都可以通过性别控制来实现。

4、经过性别鉴定的胚胎移植,可以广泛地实施一头受体母牛移植两枚胚胎,从而提高繁殖率,因为经过性别鉴定就不会出现异性双胞胎不育现象。

5、胚胎克隆技术实施前,首先需要进行性别鉴定。

六、克隆技术

克隆(clone)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衍繁后代的过程,因此属无性繁殖范畴。

由克隆得到的个体在遗传上是同质的(不考虑细胞质遗传)或基本同质的(考虑细胞质遗传),因此克隆技术只能实现基因型的复制,而并不能使一个群体的基因库得到进一步创新和扩充。

克隆技术对于家畜育种工作乃至动物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家畜来说,克隆可通过胚胎分割、卵母细胞中卵裂球细胞核的移植以及体细胞的核移植来实现的。

以下分别介绍上述三个途径实现的克隆在家畜育种以及在其它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1、胚胎分割

胚胎分割技术现已日臻成熟,并在牛和羊的胚胎移植中得到应用,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常规的胚胎移植中使用胚胎分割,可生产更多的可用胚胎,提高胚胎移植的效率。

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如果每次超排获得可用胚胎6枚,按常规胚胎移植最多可获3-4头后代,但经过一次胚胎分割后再移植,则可获6-7头后代,显然对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是十分有利的。

(2)由分割胚胎产生的双胞胎均是同性别的,可确保不会出现不育现象,因此可以节省部分受体牛。

(3)由于分割后的胚胎是遗传同质的,因此是遗传学研究工作难得的试验材料。

可以用来更准确地估计遗传参数,还可以用来准确地估计一些重要的遗传效应。

例如经分割的“两分胚”分别移植到不同的母牛体内妊娠,用来分析母体效应对性状表现的作用。

(4)利用同卵双生子的信息进行育种值估计,可提高其估计的准确性。

(5)应用同卵双生子可以实现一些按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生产性能测定,例如对肉用种公牛产肉性能的测定,按常规测定方法方法只能进行活体估测,其准确性较差。

而通过胚胎分割有了遗传同质的同卵双生子,可将其中一头肥育后进行屠宰测定,其测定结果,可准确地反映了另一头在产肉性能上的种用价值。

2、胚胎细胞克隆

按照技术要点,胚胎克隆是将一个处于8至32细胞阶段胚胎的卵裂细胞核,移植到事先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经过电融合、体外或体内培养,使其发育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