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249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5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docx

社会心理学基本要义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水平的研究

团体水平的研究

集合水平的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倾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

普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而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

角度与侧重:

普通心理学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而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

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

社会学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及其本质、结构及各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

角度与侧重:

社会学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研究方法:

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而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档案法

档案法是根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存资料,通过分析,找出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

不引人注目、非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

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2.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个人各种情况的方法。

优点:

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

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

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

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动态现象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细致的现场观察了解的方法。

优点:

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能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缺点:

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4.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优点:

所要考查的现象不用期待,缩短研究周期

环境真实,被试不易觉察,心理、行为自然,

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选题与设计难度大,若时间长,则易受无关变量影响

自变量有时不能引起反应

受外部条件的限制

5.模拟实验法和标准实验室实验法

模拟实验法是仿照社会情况,设立类似环境,考察被试在其中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并研究其规律性的方法。

标准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一种社会心理或社会行为进行分解的更有控制的研究。

优点:

把复杂的环境移植到实验场所,研究便利

实验可以重复

可控制环境,操纵自变量

可重复实验,检验假设成为可能

缺点:

人为环境中,会影响实验的真实性

分离变量,所得结果不一定能在社会现实中推论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刺激反应理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认为一种刺激引起的某种反应受到强化时,就建立一个联结。

复杂行为就是一系列简单行为的联合。

1.模仿理论(N.Miller&T.Dollard)

人类特别是儿童的社会行为,不论是遵守纪律还是遵守社会准则的行为,都是模仿习得的,而模仿本身就是学习来的。

2.社会学习论(A.Bandura&R.Walters)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定向、言行一致、抗拒诱惑等都是在观察学习中得到的。

观察学习中包含模仿。

3.社会交换论(G.Homans)

从经济学的概念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到持续的理论。

人的行为类似于物质的交换,人的行为带给对方的好处,使对方产生互惠行为,或产生相互的好处,使得社会发展。

二、角色理论(G.Mead&C.Cooley)

角色理论是按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是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独特理论。

角色理论中的相关概念

角色期望:

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镜象自我:

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

角色获得:

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角色间冲突:

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

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三、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孤立的反应,也不是反射弧的机械组合,它是通过心理活动的整合决定行为的。

1.认知失调说(L.Festinger)

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当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认知和信息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就会激发人去解除这种不协调。

2.归因理论(F.Heider)

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而且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都要找原因,不是把原因归于自己的本性,就是把原困归于环境,或二者兼有。

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即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家发现,当一种行为有希望获得成绩时,往往归因于自己,否则归于环境,而旁观者正好相反。

归因理论

内因:

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因素。

外因:

周围环境、他人、规则、奖惩、工作的特殊性与难度、运气等。

稳定性:

原因是不是行动者比较持久的特征。

3.内隐人格理论(G.Kelley&L.Cronback)

每个人都地认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的行为品质或表现。

ASCH的实验研究

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情况:

第一组:

聪明、熟练、勤勉、热情、坚定、讲实际、谨慎

第二组:

聪明、熟练、勤勉、冷淡、坚定、讲实际、谨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否慷慨、幽默,结果如下: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

简评社会学习论与角色理论。

简评归因理论。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概念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

3.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4.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状态。

5.社会化的结果

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1.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

{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导行为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

{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2.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

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Ø父母态度

Ø家庭气氛

父母态度

父母态度

š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

š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

š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

父母态度

父母态度

œ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

œ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

œ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œ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

œ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父母态度

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克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

¯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

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

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自由度:

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

¯惩罚严厉程度:

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

¯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

行为无显著差异。

¯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

无显著差异。

¯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

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

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的作用

œ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

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

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教师的作用

R.布朗(BROWN,R;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结为:

?

身体的特征

?

学生的性别

?

社会经济地位

?

测验成绩

?

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教师的作用

布朗进一步指出了教师是如何将期望传递给学生的:

œ分组

œ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

œ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

œ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

œ激励和暗示

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

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4.社会文化

5.大众传播工具

二、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5.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第三节  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一、认知学派的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

1.麦独孤的观点

麦独孤观点中四个阶段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世俗水平(4—10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世俗的水平(10—13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二、新行为学派的研究——社会学习论

1.模仿学习实验

2.抗拒诱惑实验

3.言行一致实验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思考题

__第三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2.自我意识的成份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二、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旨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以调节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1.自我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都是以自身为参照的。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很多是相对自身状态而言的。

2.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发动者

觉察者:

使个体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得如何,并以此为依据。

调节者:

根据觉察的情况,评价自己的行动,从而决定保持还是改变活动的内容、方向和强度。

发动者:

是个体活动的动力。

个体活动并非是由外部要求所决定的,其内部的标准和内在需求也控制着他的活动,使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活动。

3.自我使个体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共同性

一致性:

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与压力相对抗时保持一致。

独特性与共同性:

自我总是要寻求个体活动的特色。

4.不同的自我占优势时,引起不同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

物质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其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护等。

社会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他人的注意与重视。

心理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在政治、宗教、道德、知识上的进步。

5.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理想的自我并不一定在客观上有价值,它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节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奥尔波特把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物质的自我:

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心是个体的躯体。

社会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认识,是个体的中心部分。

心理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即个体能感受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与特征。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问题,自我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婴儿期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任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的行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2)童年期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

父母如允许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发展自主感有帮助。

限制自由和多次失败会造成羞怯和怀疑。

(3)学前期

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他们对所想做的事又具有内疚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恋母情结的冲突,一部分原因是超我的发展带来的刻板性。

(4)学龄初期

(5)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

逐渐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6)成年早期

(7)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阶段

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个人,他们变得关怀培育下一代了。

(8)成熟期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的失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

以厌恶掩藏失望。

第三节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一、自我认知的方式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观察

分析外部活动和环境因素

社会比较

自我暴露

自我蒙骗

二、自我评价的方式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及其外界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大作用。

根据别人的评价

根据自我分析

通过和自己相当的人加以对比

通过与自我期望相比较

第四节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一、影响自我行动的情境因素

个体所扮演的角色

互动对象的自我行动特点

要求完成任务的方式

所属群体的参照

二、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表现自己,也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人们一般在公众场合或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整饰自己。

除此之外,有几个特殊场合:

遭遇失败

在异性面前

社会标定后

2.自我防卫

否认作用:

对不愿发生的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

投射作用:

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

幻想作用:

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幻想的方式使自己与现实脱离,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

抵消作用:

个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文饰作用:

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可以用装饰的方式来解释。

幽默作用:

个体处境困难或尴尬时,以幽默化解。

思考题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有哪些成份?

简述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自我行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自我行动的方式有哪些?

__第四章社会动机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与动机的概念

1.需要及其特征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它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

(B.B.波果斯洛夫斯基)

需要的特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它既可以是生理的,又可以是心理的,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使不平衡状态消失,但以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产生新的需要。

需要有指向性,总是指向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或事件。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

2.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

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3.影响动机的因素

动机的性质。

目标物对个体的意义。

对实现这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依赖达到目标的距离。

二、动机的一般分类

1.按动机的性质分

自然动机:

即生理动机、物质动机,是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生理和安全需要为基础的。

社会动机:

即精神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是以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为基础的。

2.按动机的作用分

主导动机:

是各种动机中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对人的活动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一般动机:

对个体支配力较弱且不稳定的动机。

三、动机的特征

动机的强度

动机的清晰度

动机的更替

动机的挫折

四、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

兴趣爱好

价值观

抱负水平

第二节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需要的分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的变化规律

二、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特征

具有出色的认识能力

总是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

具有创造性

具有统一、和谐的个性

具有健康的自尊

有独处的欲望

能够独立自主

二、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特征

拥有少数能力、性格相当的密友

乐于与人相处

善于自我控制

具有民主型的性格结构

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事物

具有富有哲理性的、友善的幽默感

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顶峰经验

第三节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个体对于社会成就获取的动力,是一种想要做好各种事情从而产生成就感的动力。

二、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

目标明确

适度风险

及时反馈

精力旺盛

责任感强

物以类聚

三、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成就动机培训的内容

使受训者相信,经过训练,自己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使受训者看到,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个性确实发生了改变;

使受训者知道,成就动机的内涵及对行为的推动作用;

使受训者知道,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其他概念的做含义;

使受训者懂得,交往行为和生活的关系;

使受训者了解,新的动机的产生是其自我形象的改进;

使受训者懂得,动机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力量;

要求受训者用新的动机来实现生活上的目标;

要求受训者记录自己实现目标的进度。

2.成就动机培训的方法

对象是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每组12—15人,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10天。

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对每一个受训者的言语和行动都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尊重,使他们具有自信心,确信自己能够成功;

二是在训练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我提高、自我改进和重要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性;

三是强调他们新的动机与行为方式是通过小组活动共同讨论之后获得的,是团体成员的共同特征。

3.成就动机的激发

麦克莱伦认为,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但依赖于良好的个性品质。

安排工作后,应定期进行工作绩效的反馈,这使得个体能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

通过提供成功的榜样,使之有可仿效的对象。

修正自我设计。

指导个体的工作意愿。

第四节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概念

1.内部动机

由于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活动使人们获得了满足,从而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直接产生的动机。

内部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好奇的内驱力

胜任的内驱力

互惠的内驱力

2.外部动机

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的推动力。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作用

内部动机表现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创造性的发挥;

外部动机表现为社会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取得社会成就。

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获得成功的取向模式不同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会产生排斥作用

四、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因素

主观因素

奖酬方式

控制力度

思考题

动机有哪些特征?

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内部动机的内驱力是什么?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什么作用?

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高成就动机者有哪些共同特征?

_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