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508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docx

自己框架结构设计总结

1、板厚

1、砼规9.1.2: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表9.1.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mm)

板的类别

最小厚度

 

单向板

屋面板

60

民用建筑楼板

60

工业建筑楼板

70

行车道下的楼板

80

双向板

80

密肋楼盖

面板

50

肋高

250

悬臂板(根部)

悬臂长度不大于500mm

60

悬臂长度1200mm

100

无梁楼板

150

现浇空心楼板

200

2、常用板厚取值建议

(1)、普通楼板:

100mm;

(2)、屋盖或重要楼板:

120mm或根据计算确定;

2、钢筋(通常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

1、直径

受力钢筋的直径(mm)

直径

单向板或双向板

悬臂板

板厚(mm)

悬出长度(mm)

h<100

100≤h≤150

h>150

l≤500

l>500

最小

6

8

10

8

8

常用

6~10

8~12

10~16

8~10

8~12

2、间距

(1)、砼规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2)、最大间距:

200mm;

最小间距:

70mm;

常用间距:

100mm;125mm;150mm;180mm;200mm;

*伸入支座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其间距不应大于400mm,且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2。

3、配筋率

砼规8.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不应小于表8.5.1规定的数值。

 

表8.5.1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

全部纵

向钢筋

强度等级500MPa

0.50

强度等级400MPa

0.55

强度等级300MPa、335MPa

0.60

一侧纵向钢筋

0.20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0和45

的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C60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加0.10。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采用0.15和45

中的较大值;

3、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收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3、单向板的分布钢筋

1、作用:

承受和分布板上局部荷载产生的内力;在浇灌混凝土时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抵抗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的沿分布钢筋方向的拉应力。

2、每单位宽度上的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3、

单向现浇板的分布钢筋最小直径及最大间距(mm)

受力钢筋直径

受力钢筋间距

70

75

80

85

90

95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200

6~8

6@250

10

6@150或8@250

6@200

6@250

12

8@200

8@250

6@200

14

8@150

8@200

8@250

6@200

16

10@150

10@200

10@250或8@150

8@250

常用的分布钢筋直径及间距允许的单向现浇板最大厚度

分布钢筋直径(mm)

6

8

10

分布钢筋间距(mm)

250

200

150

250

200

150

250

200

150

允许单项现浇板的最大厚度

70

90

120

130

160

220

200

260

340

注:

本表适用于绑扎方式配筋的板,按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5%条件确定表中数值。

4、构造钢筋

1、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5、常用作法

1、100厚板面构造钢筋一般为HRB400

8@200,120厚板取HRB400

8@200。

2、同一板跨板底钢筋均为双向贯通钢筋,可分X、Y向配置。

3、长方形的矩形板,板短跨≤2.0m时,板面拉通配置,并伸入相邻板内l0/4(l0为计算跨度,取相邻板较大跨度),长跨版面筋可采用分离式配筋。

分离式面筋伸出支座长度最小为500mm。

4、异形板应配置阳角板面放射钢筋,并设置1m宽板带加强筋或暗梁。

5、跨度≥4.5m的大板,板面配置温度钢筋,配筋率0.1%,并满足受拉搭接长度。

6、屋面板均采用双层双向贯通配筋,且间距不大于150mm。

7、有机械设备振动的楼板,应采用双层双向贯通配筋。

8、有降板要求的卫生间(沉箱做沉水弯的),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1、框架梁的相关要求

1、延性要求

砼规11.3.1: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

2、三级抗震等级

式中:

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Ho——截面有效高度(h-As)。

*控制受压区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铰区具有较大的塑性转动能力,以保证框架梁端截面具有足够的曲率延性。

2、强剪弱弯

砼规11.3.2:

1、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

2、其他情况

一级抗震等级

二级抗震等级

三级抗震等级

四级抗震等级,取地震组合下的剪力设计值。

*防止梁端塑性铰区在梁端达到罕遇地震下预计的塑性变形状态之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3、受剪截面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框架梁,当跨高比大于2.5时,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当跨高比不大于2.5时,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其受剪要求的截面控制条件是在静力受剪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反复荷载作用的不利影响确定的。

4、纵筋的要求

(1)配筋率

砼规11.3.6:

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一级

0.40和80ft/fy中的较大值

0.30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

0.30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

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2、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

等级

加密区长度

(mm)

箍筋最大间距

(mm)

最小直径

(mm)

一级

2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

10

二级

 

1.5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

6

11.3.7: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2)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要求:

1)、直径及数量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梁高h(mm)

<300

300≤h<500

≥500

直径d(mm)

8

10

12

通常取12~25mm,一般不宜大于28mm。

2)、排列净距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水平钢筋的最小净间距

间距类型

水平净距c1(mm)

垂直净距c2(mm)

钢筋类型

上部钢筋

下部钢筋

≥25,且≥d

最小净距

≥30,且≥1.5d

≥25,且≥d

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5、箍筋要求

(1)砼规11.3.8:

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

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各抗震等级下,均不宜大于300mm。

11.3.9: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mm。

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抗震等级

二级抗震等级

3、四级抗震等级

框架梁全长箍筋最小面积配筋率(%)[钢筋采用HRB400]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非抗震设计

0.085

0.095

0.104

0.114

0.120

0.126

弯剪扭受力

0.099

0.111

0.122

0.133

0.140

0.147

抗震设计

特一级(加密区)

-

0.131

0.144

0.157

0.165

0.173

特一级(非加密区)、一级

-

0.119

0.131

0.143

0.150

0.158

二级

0.099

0.111

0.122

0.133

0.140

0.147

三、四级

0.092

0.103

0.113

0.124

0.130

0.137

(2)构造要求:

1)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

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2)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3)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8ft/

4)梁宽<300时,采用双肢箍;300≤梁宽<350时,采用三肢箍;梁宽≥350时,采用四肢箍。

(3)面积配股率=单肢面积x肢数/(梁宽x箍筋间距),并且要检查纵向钢筋配筋率有没有大于2%,然后考虑箍筋是否需要增大直径。

2、其他钢筋

1、上部纵向构造钢筋

砼规9.2.6-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o/5,lo为梁的计算跨度。

2、架立钢筋

当梁内配置箍筋,并在梁顶面箍筋转角处无纵向受力钢筋,应配置架立钢筋。

梁架立钢筋的直径

梁的计算跨度(m)

架立钢筋的最小直径(mm)

L<4

8

4≤l≤6

10

L>6

12

采用双肢箍时,架立钢筋为两根;采用四肢箍时,架立钢筋为四根。

3、梁侧构造钢筋及拉筋

当梁的腹板刚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此处,梁截面的腹板高度hw:

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I形截面,取腹板净高度。

梁两侧纵向构造钢筋应用拉筋联系,当梁宽b≤350m时拉筋的直径采用6mm;当梁宽350mm<b<500mm时拉筋的直径采用8mm;当梁宽b≥500mm时拉筋的直径采用10mm,其间距一般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并不宜大于500mm。

4、抗扭钢筋

(1)砼规9.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应符合下列规定:

沿截面周边布置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

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受剪扭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2)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

不应小于按下式计算的值:

(4)对PKPM生成的配筋面积,抗扭纵筋配置方法如下:

VTAst--Ast1

VT--剪扭配筋标志;

Ast--梁受扭纵筋面积;

Ast1--梁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的面积;

抗扭钢筋的配置是将Ast按比例分配到梁上下左右,可按比例:

上下各15%,左右各35%;

抗扭箍筋的验算:

Ast1表示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面积最小值,不必与Asv或Asv0再相加,只要梁截面最外侧的箍筋单肢面积不小于此值即可。

5、附加横向钢筋

砼规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

附加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的范围内,此处s=2h1+3b。

在s范围内主梁的箍筋照常布置,不允许布置在集中荷载影响区内的受剪箍筋代替附加横向钢筋。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一、截面尺寸的控制

抗规6.3.5: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抗规6.6.6:

柱轴压比限值

结构类型

抗震等级

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0.90

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

框架核心筒及筒中筒

0.75

0.85

0.90

0.95

部分框支抗震墙

0.6

0.7

-

注:

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比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对本规范规定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用特殊构造措施;

3、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间距不大于1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的最小配筋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抗规6.3.9确定。

4、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外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此项措施与注3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5,但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

5、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6、建造于四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框架柱的纵向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d不宜小于12mm。

柱中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

(1)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纵向钢筋宜对称布置。

抗震设计时,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和拉筋。

(3)最大配筋率

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

对于非抗震设计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对于抗震设计不应大于5%。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最小配筋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按表5.3.2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四类场地上的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柱类型

抗震等级

非抗震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中柱和边柱

0.9(1.0)

0.7(0.8)

0.6(0.7)

0.5(0.6)

0.5

角柱、框支柱

1.1

0.9

0.8

0.7

0.5

注:

1、采用400MPa级纵向受力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采用335MPa级纵向受力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3、边柱、角柱及在地震组合下处于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向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4、地下室中柱提高2%;

5、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

三、箍筋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1、箍筋加密范围及肢距

(1)需全高加密的情形

1)剪跨比≤2的框架柱及短柱,

,对于柱可取

2)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4的柱,框支柱,一级、二级框架的角柱。

抗规6.3.9

3)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框架柱。

高规6.4.6

4)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框柱的箍筋宜沿全高加密;带边框剪力墙上的洞口紧邻边框柱时,边框柱的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高规8.2.2

5)错层结构中错层处的框架柱。

高规10.4.4

6)带加强层结构的加强层及其上下相邻的框架柱。

高规10.3.3

7)塔楼与裙楼相连的外围柱在裙楼屋面上下层。

8)小墙肢(墙肢长度不大于3倍的墙厚)应按框架柱处理,并全高加密。

9)型钢砼框支柱、一级角柱。

10)顶层由于使用要求取消部分内柱形成顶层大空间而导致刚度突变者,其顶层其他框架柱箍筋应全高加密。

(2)

柱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较小值)(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级

6d;100

10

二级

8d;100

8

三级

8d;150(柱根100)

8

四级

8d;150(柱根100)

6(柱根8)

注:

1、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

2、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箍筋。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2、柱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四级不应小于0.4%;一、二、三级,分别不应小于0.8%、0.6%、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折减系数0.80;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抗震等级

箍筋形式

柱轴压比

≤0.3

0.40

0.50

0..6

0.70

0.80

0.90

1.00

1.05

普通箍、复合箍

0.10

0.11

0.13

0.15

0.17

0.20

0.23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8

0.09

0.11

0.13

0.15

0.18

0.21

普通箍、复合箍

0.08

0.09

0.11

0.13

0.15

0.17

0.19

0.22

0.24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6

0.07

0.09

0.11

0.13

0.15

0.17

0.20

0.22

三、四

普通箍、复合箍

0.06

0.07

0.09

0.11

0.13

0.15

0.17

0.20

0.22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5

0.06

0.07

0.09

0.11

0.13

0.15

0.18

0.20

注:

1、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中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1.5%;

2、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且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

9度一级时不应小于1.5%;

3、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箍筋宜采用复合箍、复合螺旋箍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当轴压比不大于0.6时,其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中数值增加0.02;当轴压比大于0.6时,宜按表中数值增加0.03。

3、在柱箍筋加密区外,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配箍率的一半;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