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408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docx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病理复习题总结

1.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用局部切取钳夹细针穿刺搔刮和切取病变组织的方法,从活体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进行病理诊断,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和估计预后。

疾病诊断广泛采用的方法,金标准,可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

1.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calcification):

指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血磷增高所引起的某些组织的钙盐沉积。

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等。

转移性钙化钙盐常沉积于正常泌酸的部位,如肺泡壁、肾小管基底膜和胃粘膜上皮。

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calcification):

指继发于局部组织坏死和异物的异常钙盐沉积,可见于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血栓等。

2.包裹(encapsulation):

如果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于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常由肉芽组织加以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机化(organization):

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气球样变:

气球样变为肝细胞常见的变性病变.常发生在胞浆疏松化之后。

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

开始时肝细胞肿大、脑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浆疏松化。

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呈球形,脑浆几乎完全透明。

4.糜烂(erosion):

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

溃疡(ulcer):

皮肤、粘膜处的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

5.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necrosis):

是发生于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坏死。

病变局部组织结构消失,形成边界不清的小条或小块状染色深红的,有折光性的无结构物质。

由于其染色性质与纤维素相似,故而得名。

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钙皂

6.坏疽(gangrene):

是指较大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常发生在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7.凋亡(apoptosis):

是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的主动性死亡方式,一般为单个细胞的死亡,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

一般文献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小体

8.玻璃样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

细胞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和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9.细胞水变性:

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0.脂肪变(Fattychange):

中性脂肪(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生于肝心肾等。

11.脂褐素(lipofuscin):

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

脂褐素只代表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的结果,通常见于老年人、营养不良和慢性消耗性病人的肝心神经元内,故有老年性激素和消耗性激素之称。

12.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

是血红蛋白代谢的衍生物,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溶酶体的消化,来自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形成电镜下可见的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为光镜下可见的大小不一的棕黄色颗粒,具有折光性。

常见于骨髓、肝、脾内。

普鲁士兰反应成蓝色。

13.虎斑心:

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4.化生(metaplasia):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因素影响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肠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

15.瘘管(fistula):

组织坏死后形成的两端开口的通道样缺损称为瘘管。

窦道:

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16.凋亡小体(apoptoticbodies):

细胞凋亡时,凋亡的细胞皱缩,但细胞膜完整,细胞膜内陷包裹核碎片和细胞器,形成凋亡小体。

如病毒性肝炎时的Councilman小体。

17.Mallory小体:

是一种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在酒精中毒时,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染玻璃样物质,电镜下由密集的细丝构成,可能是细胞骨架所含中间丝前角蛋白所致。

18.Russell小体:

浆细胞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中,使内质网明显扩张形成大的均质的嗜酸性包涵体。

19.增生(Hyperplasia):

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20.髓鞘样结构(Myelinfigure):

是严重损伤的线粒体或细胞膜等膜性结构呈螺旋状或同心圆状卷曲。

2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necrosis):

蛋白质发生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器官,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明显,镜下细胞结构消失,而组织轮廓尚存。

22.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necrosis):

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坏死细胞组织容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23.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

是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肉眼观微黄,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而得名。

主要见于结核病。

镜下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破坏,无组织轮廓,呈现一片无定形、颗粒状的红染物。

24.细动脉玻璃样变(细动脉硬化):

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等的细动脉壁。

因有血浆蛋白渗入而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玻璃样变的细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激发扩张,破裂和出血。

25.淀粉样变(amyloidchange):

是指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

淀粉样物质为结合粘多糖的蛋白质,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遇硫酸则呈蓝色,与淀粉遇碘的反应相似。

HE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沉积,常见于细胞间、小血管基底膜下或沿网状纤维支架分布。

26.粘液样变(mucoiddegeneration):

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镜下:

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完全再生:

组织损伤后,由其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如果完全恢复了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2.瘢痕组织:

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此时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常发生玻璃样变性。

3.瘢痕疙瘩(keloid):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

4.痂下愈合:

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进行愈合的过程。

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

5.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6.创伤性神经瘤:

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顽固性疼痛。

7.稳定细胞(stablecell):

又称静止细胞。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在细胞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0),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后,则进入DNA合成期(G1),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不稳定细胞(持续分裂细胞)、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

8.接触抑制:

皮肤创伤时,缺损部周围的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起来。

9.细胞外基质(ECM):

在任何组织都占有相当比例,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细胞连接在一起,借以支撑和维持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粘连糖蛋白。

10.生长因子:

是指某些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它能特异性的与某些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某些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刺激细胞进行增殖。

11.胚胎干细胞:

起源于着床前胚胎内细胞群的全能干细胞、三个胚层分化能力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中、自我更新、一定分化潜能、不成熟细胞

12.一期愈合:

指组织缺损小,创缘整齐、对合好,无感染的伤口,愈合后仅留少量瘢痕,如无菌手术切口的愈合。

13.二期愈合:

指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对合不好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后形成的瘢痕较大,这种愈合称为二期愈合。

1.血栓机化:

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

2.白色血栓(palethrombus):

常见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例如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在二尖瓣闭锁缘上形成的血栓为白色血栓。

在静脉性血栓中,白色血栓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

肉眼呈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粘着不易脱落。

镜下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构成。

3.透明血栓(hyalinethrombus):

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又称为微血栓。

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最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红色血栓(redthrombus):

主要见于静脉内,当混合血栓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腔时,血栓下游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成为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镜下见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血细胞。

肉眼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的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后期由于血栓内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得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脱落形成栓塞。

5.混合血栓(mixedthrombi):

在心脏或主动脉壁上形成的血栓,肉眼和镜下观察为层状,由灰白色的血小板、纤维素层与暗红色的红细胞层相间而成。

6.淤血(congestion):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7.交叉性栓塞(crossedembolism):

又称反常性栓塞,偶见来自右心或腔静脉系统的栓子,在右心压力增高的情况下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心,再进入体循环系统引起栓塞。

8.逆行性栓塞(retrogradeembolism):

极罕见于下腔静脉内血栓,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髂静脉分支并引起栓塞。

9.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10.梗死(infarction):

器官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1.槟榔肝(nutmegliver):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花纹,称为槟榔肝。

10、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发生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11、血栓再通(recanalization):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水分被吸收,血栓干涸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12、栓塞(Embolism):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栓子可以是固、液、气体,最常见的是血栓碎片或节段,罕见的如脂肪滴、空气、羊水和肿瘤细胞团。

13、心衰细胞:

长期反复发作的心力衰竭患者,因肺内持续充血,漏出的或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红细胞被肺内巨噬细胞吞噬,然后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下来。

出现于左心衰患者肺内和痰内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14、羊水栓塞(amnioticfluidembolism):

是分娩过程中的一种罕见严重合并症,死亡率高。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达左心,引起体循环器官的小血管栓塞。

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显微镜下找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分,包括角化的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粘液。

亦可在母体血液涂片中找到羊水成分。

15、气体栓塞(gasembolism):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液、组织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前者称为空气栓塞(airembolism),后者是在高气压环境下急速转到低气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生,称减压病(decompressionsickness)、沉箱病(caissondisease)、氮气栓塞。

16、出血性梗死:

主要见于肺和肠等有双重供血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并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

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

又称红色梗死。

17、败血性梗死(septicinfarct):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含细菌的栓子从心内膜脱落,顺血流运行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动脉栓塞所致。

梗死灶内可见细菌团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若有化脓性杆菌感染时可出现脓肿形成。

18、肺褐色硬化(brownduration):

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

19、淤血性肝硬化(congestivelivercirrhosis):

严重长期的肝淤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该处的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并发生胶原化,肝窦旁储脂细胞增生,合成胶原纤维增多,加上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得整个肝脏的间质纤维组织增多,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肝小叶改建不明显,不形成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

1.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

吞噬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细菌在溶酶体内容物的作用下被杀伤和降解。

表面吞噬作用

2.炎性假瘤:

由组织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

常发生于肺和眼眶。

3.炎性肉芽肿(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一般较小,直径在0.5-2mm之间,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

4.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能分泌链激酶降解纤维素,透明质酸酶降解透明质酸,故病变不易局限,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5.趋化作用(chemotaxis):

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移动速度为每分钟5-20μm。

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化学趋化因子。

6.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粘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

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胆囊、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积脓(emphysema)。

7.调理素(opsonin):

是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的IgG的Fc段、补体C3b、集结素。

8.吞噬体(phagosose):

吞噬细胞附着于调理素化的颗粒状物体后,便伸出伪足,随着伪足的延伸和相互融合,形成由吞噬细胞细胞膜包围被吞噬物体的泡状小体,称为吞噬体。

9.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是指白细胞游出并抵达炎症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

发挥此种作用的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10.化脓性炎症(purulentinflammation):

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11.粘膜的化脓性炎症(脓性卡他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渗出不明显,如化脓性尿道炎和化脓性支气管炎。

渗出的脓液可沿着尿道和支气管排出体外。

12.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内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反应。

13.炎性息肉(inflammatorypolyp):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肉芽组织。

14.浆液性炎(serousinflammation):

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有3%-5%的蛋白质,同时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15.脓毒败血症(pyemia):

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

此时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embolicabscess),或称转移性脓肿(metastaticabscess)。

1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

急性炎症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这些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作用而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17.假膜性炎:

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若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可引起窒息。

18.脓肿(abscess):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脓肿可发生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葡引起,分泌血浆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素。

19.白细胞附壁(margination):

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边集。

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黏附上去,称为滚动。

20.细胞因子(cytokine):

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其他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合成和分泌的一大类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它们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过程,在异常情况下即可亦可引起休克、炎症等病理过程。

21.纤维素性炎(fibrinousinflammation):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相互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

纤维素性炎多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恶病质(cachexia):

这是一种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进食减少、出血、感染、发热或肿瘤坏死产生的毒性产物引起的代谢紊乱所致。

2.癌肉瘤:

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肉瘤(sarcoma):

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3.种植性转移:

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浆膜表面时,瘤细胞可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

4.胶样癌:

常见于胃和大肠。

镜下见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故称为印戒细胞。

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如胶冻状,胶样癌因而得名。

当印戒细胞为主要成分呈广泛浸润时则称印戒细胞癌。

5.原位癌(carcinomainsitu):

一般指粘膜或皮肤鳞状上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原位癌是具有侵袭能力前的一种状态,并不一定必然发展为浸润癌。

6.间变(anaplasia):

在现代病理学中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

间变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pleomorphism),即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形状上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称为间变性肿瘤(anaplastictumor),间变性肿瘤几乎都是高度恶性的肿瘤。

7.癌前病变(preneoplasticconditions):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潜在癌变可能性的病变或疾病,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8.非典型性增生(dyplasia,atypicalhyperplasia):

指增生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

9.肿瘤(tumor):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

这种新生物的形成过程称为肿瘤形成(neoplasia)。

10.肿瘤的异型性(atypia):

在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上,肿瘤细胞与组织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肿瘤的异型性大小反映了肿瘤分化程度,异型性小者,说明肿瘤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相似,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者,表示肿瘤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分化程度低。

11.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tumor):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二者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

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2.转移(metastasis):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不连续地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13.癌脐:

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

14.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的细胞癌基因,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被激活成为癌基因。

癌基因:

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称为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virusoncogene):

某些逆转录病毒能在动物迅速诱发肿瘤并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其含有的能够转化细胞的RNA片段称为病毒癌基因。

15.端粒(telomeres):

是一种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其长度随细胞的每一次复制逐渐缩短。

细胞复制一定次数后,端粒缩短使得染色体相互融合导致细胞死亡

16.癌珠(keratinpearl):

分化较好的鳞癌,癌巢中央可见层状的角化物。

17.息肉样腺瘤(polypousadenoma):

又称腺瘤性息肉。

发生于粘膜,呈息肉状,有蒂与粘膜相连,多见于直、结肠,特别是乳头状或绒毛状者恶变率高。

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遗传性,癌变率高,并易早期发生癌变。

18.囊腺瘤(cystadenoma):

是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

囊腺瘤常发生于卵巢,亦可见于甲状腺及胰腺。

卵巢囊腺瘤主要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9.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denoma):

由腺组织、粘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

常发生于涎腺特别是腮腺。

目前认为此瘤是由腮腺闰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发生的一种腺瘤。

20.错构瘤(hamartoma):

是由所在器官相同组织组成但结构紊乱比例失常而形成的包块,并不是真性肿瘤。

21.类癌综合症:

小细胞肺癌5-HT;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

22.副肿瘤综合症:

肿瘤产物、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可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而是通过上述原因间接引起。

23.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

肿瘤的异质化是指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群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