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937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docx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以下简称“辽源集中营”)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辽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依法开展地情资源开发的工作要求,全力组织对辽源集中营遗址的研究、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

率先在全市成立了“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课题组”;第一次正式接待外埠专家和学者来辽举行座谈;第一次在全市甚至全国对有关资料进行大规模的收集和挖掘;第一次把史实研究工作进行了省级课题立项,并争取了立项经费;第一次编纂了辽源集中营基础资料图册,并与世界二战集中营研究学者和外国专家进行交流;又是第一次对辽源集中营未来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合理方案。

总之,我们市方志委在辽源集中营史实研究工作中,本着依法开发、资源共享、对历史负责和服务当代的原则,大力开展集中营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并确立了三个主攻方向,一是要搞清历史真相,二是依法补记辽源市志,三是寻求与经济转型工作的契合点。

即不但要提高整个社会对辽源集中营研究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引导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同时还要探索史实研究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路子,进而影响和促进研究工作本身。

最终目的就是要打好打牢研究和开发辽源集中营的基础,为下一步全市各部门进一步保护开发辽源集中营提供坚实的智力和动力支持。

下面,就史实研究工作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史实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座谈研讨工作。

史实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共组织召开五次座谈研讨会,充分利用了座谈加研讨的形式促进工作开展。

通过座谈会解决的问题有:

1、确定遗址全称为“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

2、在课题组内部大致敲定了辽源集中营的遗址范围。

3、呼吁地方军分区对遗址进行保护,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4、在第一次座谈会中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史实研究组织-“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课题组”。

5、确立了辽源集中营史实研究工作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6、创造了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交流平台。

二是资料收集工作。

资料收集工作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本市掌握的资料进行搜集。

重点实施了“百人”走访工作,即辽源集中营周边老人走访、相关知情人走访和对温莱特将军营救小组撤离有过援助的百姓走访。

走访计划100人,现己完成70余人。

其次是外埠资料的收集。

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长春、沈阳、抚顺、大连等地大规模收集和挖掘资料。

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抚顺战犯管理所和上海提篮桥监狱。

最后是辽源集中营现状资料的收集。

实地测量了遗址的座标、形状、面积、朝向等,考察了遗址地道的挖掘情况,对地道与地面距离,地道的走向进行了测量。

现所有收集的资料均己建立索引档案。

三是资料整理利用工作。

组织专门人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编纂了《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文图册》一书,利用大量的真实图片准确直观的讲述历史。

该书作为史实研究工作的工具书、资料集和宣传册为史实研究工作更好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文图册编纂基础上,着手推出“辽源集中营史实研究”一书,该书将更全面更准确的反映历史真相,为保护开发辽源集中营遗址服务。

该书现正在编纂过程中。

四是学术交流工作。

组织人员到沈阳走访辽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与有关专家交流对接;与郭振和雕塑厂洽谈了辽源集中营沙盘模型制作事宜;专访了辽源战俘营见证者辽宁省总工会离休干部李传国老人(辽源籍)对辽源(西安)盟军高级战俘营的回忆和介绍。

组织人员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由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研究中心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与美国领事和台湾战俘协会会长等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充份交流。

五是分析调研工作。

有针对性的对“二战美国老兵及家属在沈阳共同举办座谈会的会场原址”和“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重建现场”进行了调研,充分听取了沈阳战俘营有关学者建议,对辽源集中营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后续立体保护开发建议和整合辽源二战遗址文化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辽源集中营史实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二、研究工作相关史实课题

1、辽源集中营史实概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俘获了大批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盟军战俘,先后建立了18个正式的日军俘虏收容所,即关押盟军战俘的集中营。

包括各俘虏收容所的分支机构及临时收容机构,共有200多个战俘营,辽源的战俘集中营就是其中之一。

辽源集中营初期是被用以关押政治犯、反满抗日分子和迫害无辜平民的法西斯魔鬼集中营,后期被日军做为专门关押从太平洋战场俘获战俘的战俘集中营。

1944年12月,辽源集中营接到日军从郑家屯秘密转移过来的一批高级战俘,这批战俘有盟军副司令美军驻菲律宾司令温莱特中将、英军驻远东马来区司令珀西威尔中将等41位高级军官(其中,温莱特和珀西威尔两位将军被解救后受麦克阿瑟邀请参加并见证了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举行的日军签降仪式),使辽源集中营关押的盟军战俘人数先后达到200多人。

由于这批战俘特殊的历史背景,从此辽源集中营被日军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二战后,美日两国迅速结成美日战略同盟,致使这一真相又被尘封了60余年,直到近年经多方考证才大白于天下。

辽源集中营曾关押过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这段重大的历史史实,最终造就了辽源集中营成为了二战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关押盟军战俘级别最高,战俘涉及国家和民族最多,并有着重大历史地位和极高研究价值的典型国际二战遗址。

相关历史背景: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上,英美等国组成的同盟国军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都相继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失败。

1942年2月,英军驻远东马来区司令帕西威尔中将率8万多英澳联军在新加坡投降;4月-5月间的菲律宾战役,美菲联军两次投降人数之和达到9万多人,美军驻菲律宾最高军事长官乔纳森·温莱特中将和美军巴丹守军司令爱德华·金少将等高级将领陆续被俘。

由于战俘人数众多,日军陆续将战俘分别转移到中国境内的各战俘营。

其中,在菲律宾投降的美菲战俘经历了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后,剩下的战俘被关押到沈阳战俘集中营。

投降的军官们则陆续被集中有一起,辗转关押在菲律宾和台湾等地,最终被送到被日本人称之为本土的满洲国。

这批从太平洋战场俘获的高级战俘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日军为了保护好这批日后可能成为战争砝码或人质的高级战俘,最后终于选择辽源集中营做为他们的最后关押地点。

辽源集中营原名辽源北大营,始建于1932年10月。

由皇姑屯事件策划者河本大作一手筹建。

辽源集中营占地3万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营房四周设有壕沟、电网、铁丝网,并设有地下暗堡和地道。

整个营区由十字型马路划分成四部分,西部是关押中国犯人的监舍和日军的守备队部,东面是兵营,靠近兵营有三排日式瓦房,就是日后关押盟军高级战俘的地方。

1943年初,辽源集中营开始陆续关押盟军战俘。

温莱特和珀西威尔等高级战俘进入较晚。

当时负责辽源集中营的日军指挥官名叫原井,对战俘们要求较为严厉。

但当时日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所以温莱特等人在辽源集中营受到的待遇与其他战俘营相比情况较为改观。

日军意识到他们手中掌握的这些高级战俘有可能成为日后与盟军周旋的有力砝码。

可是危险也时时伴随着这些高级战俘。

如果战争失利,恼羞成恼的日军极有可能毁灭“证据”,或者把他们当成泄愤工具。

1945年8月,美军为了营救高级战俘,专门组建了“红色行动”小组,由于情报有误,被空投到沈阳,后到辽源救出了这些高级战俘。

“红色行动”小组成员之一霍尔雷斯,中文名李奇,现仍健在,并到过辽源探访当年营救之旅旧地。

高级战俘获救后,其中的温莱特和珀西威尔受到麦克阿瑟的邀请,一同参加了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签降仪式。

至此,从辽源走出去的将军们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集中营的现状: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遗址现位于辽源军分区的东山坡上。

辽源解放后,集中营所在地被作为辽源军分区驻地,其中关押过高级战俘的营房原有20多间。

军分区接管后,原战俘营房作为部队财产,曾经作为仓库、工厂以及家属宿舍。

由于年代久远,房屋破损,现只保留下5间。

遗址现存的营房为砖木结构的日式建筑。

外墙用红砖砌成,并用水泥勾缝。

红砖为日伪时期烧制,比现有红砖略大。

屋内顶棚用木板条制成,表面涂抹白灰。

整个营房宽约8.5米,房沿离地面高度约为3.2米,中间房梁处离地约4.1米,整个建筑十分高大。

现整个营区遗址成三个梯型状,现存营房在最高的第三梯形上。

第一、二梯形均约长60米,第三梯形约长28米,第二梯形到第三梯形高2米。

营房遗址在整个营区中地势较高、视线较好,方便当年营房下地道和地下室的建造。

在战俘营遗址北面已经扒掉的旧房地下发现有水泥建筑,西侧对面的房子里也发现有一处地下建筑,地下建筑很深,始终没有人进去过。

经过实地考证,证实两处地下建筑均为地道遗址。

第一处地道遗址距地表4.2米深,为南北走向,并与一个长宽约3米的正方形地下室相连,可能为地道入口。

地道和地下室下面都是水泥地面,也是红砖砌成的墙,有水泥沟缝,整个地道高约1.8米,宽只有约1米左右。

第二处挖掘出的地道在现存营房的南面,此地道顶棚距离地面有6米高,相当深。

在考证挖掘地道过程中,发现第二处挖掘出的地道并未完工,在坑道内发现了两枚日本“三八”式步枪子弹壳和劳动工具。

同时,在现营房遗址周围还能发现日伪时期的部分物品残件。

据知情人回忆,当年辽源集中营修有暗堡和地道,地道入口有门。

靠集中营南边大墙外建有日本平房,里面住的是日军军官家属,据说从平房那里也有地道进入集中营,并和营区内地道相连。

2、辽源集中营设立原因调查。

日军选择辽源(西安)关押盟军高级战俘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

高级战俘作为战争进行过程中和战争结束后的重要砝码,在日军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甚到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选择安全的地点,“保护”好这些特殊战俘对日军来讲有着特殊的政治目的。

所以,研究日军设立辽源集中营的历史原因,正说明了辽源集中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

经综合分析与查证资料,日军设立辽源集中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理位置特殊。

辽源(西安)位于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东北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三个主要中心城市的中轴地带,距当时日本在东北设立的伪满州国的首都长春(新京)100公里左右,距当时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沈阳(奉天)200公里左右,距东北最重要的口岸城市哈尔滨300公里,距大连港500公里,距营口海城和浑春等口岸也很近。

同时,日军在辽源(西安)东丰还设立了军用机场。

并且辽源(西安)周边分别与四平、吉林、梅河口和辽宁的西丰相邻,使辽源(西安)完全被包围在当时东北伪满州国的重要城市圈内,成为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北首屈一指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要地。

因为东北是日军的战略后方,辽源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就成为了后方的后方,这是日军设立辽源集中营的一层考虑。

二是交通运输便利。

辽源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的统治集团都十分重视辽源的交通发展。

二战时期,日本出于军事战争考虑在东北扶持伪满州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

其中,经过辽源境内的四(平)梅(河口)线铁路全长149公里,并连接长大和沈吉两大干线的联结线。

东北沦陷后,日军基于战争需要对四梅线铁路进行了技术改造,并续建了西(安)四(平)支线,并于1937年将两条线路合并称“四梅线”,使当时的四梅线铁路贯穿辽源全境,这为日军的战略物资、装备和人员的快速转移创造了条件。

交通运输的便利也是促使日军设立辽源集中营的原因之一。

三是经济基础扎实。

辽源(西安)设置沿革较晚,但辽源(西安)诞生伊始就做为小规模的商品集散地而出现,并且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早期的辽源(西安)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换频繁,市场初具规模,与周围城市经济来往密切,商品经济意识超前等扎实的经济基础。

日军战领东北后,在辽源(西安)凭借武力强行接管了东北第二大煤矿―西安炭矿,并着手进一步规范了辽源(西安)的经济秩序,进一步发展了辽源(西安)的经济规模,使辽源较早出现了相对完善的商品交换市场和小规模的手工制造业。

经济基础的稳定代表着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代表着法西斯统治的相对牢固,代表着物资的相对丰富,这是日军在辽源(西安)设立盟军高级战俘营的又一层考虑。

四是军需物产丰富。

辽源(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就是物产丰饶,资源丰富。

由于辽源的地理位置与世界著名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处于相同的地球纬度,处于农作物种植及家畜养殖的地理黄金带,年日照时间长,水量充沛,使得辽源(西安)不仅盛产优质玉米、水稻、大豆、高梁、小米等粮食作物,家畜养殖十分发达,并且野生动植物资源繁茂,这就使辽源(西安)成为日军在东北掠夺并补充军需物资的重要基地。

另外,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日军凭借武力强行借管辽源(西安)西安炭矿后,进行了疯狂地大肆掠夺,由于西安炭矿的煤质好、产量高,又成为了日军补充军需燃料的重要基地。

五是社会相对稳定。

日军接管辽源矿山后,为了控制煤炭生产,维护日伪统治,迅速组建了伪西安县公署,扶植亲日的辽源(西安)原公安局长戴东藩出任伪县长,成立了驻辽源(西安)日本领事馆,派遣了日本守备队,以武装力量牢牢地控制了西安县城。

同时,日军不但以武力压迫辽源(西安)人民,更是建立了银行、学校、满人技术教习所及神社等场所,以便在经济社会各层面和精神层面压迫辽源(西安)人民,这一切使得当时的辽源(西安)成为了日军法西斯统治下的“模范县”。

残酷的镇压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是日军在辽源(西安)设立战俘营的重要因素。

六是生态环境优异。

辽源(西安)的生态环境尤为突出,辽河之源,白山之尾。

四周群山环绕,丘陵围城;城中有一座龙首山,被百姓俗称为“大疙瘩”山;城内渭津河、梨树河、半截河、二道河、三道河、沙河等河流交汇,汇成东辽河发源地,形成了龙山戏水的独特魅力,辽源(西安)特殊的生态和地理景观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不多见。

站在城中的“大疙瘩”山上,举目四望,城市四周尽收眼底,周围群山遮蔽,使得辽源(西安)成为景色秀美、易守难攻的战略保险柜。

这也是日军选择在辽源(西安)设立高级战俘营的动因之一。

七是自然条件优越。

辽源一直就被人们称为“平安埠”、“安乐窝”,有记录以来从没发生过冰雹、地震、水灾、旱灾等一些大的自然灾害。

辽源(西安)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年平均气温5.2℃,全年降水120天左右,并且夏季雨热同季,光热条件好,十分适宜人们居住。

清末年间由于资源丰富、景色秀美,做为皇家钦点的“风水宝地”,辽源(西安)曾被列为“皇家鹿苑”,专供皇室成员打猎游玩之用。

处于战争末期的日军十分迷信,从他们四处修建神社可见一斑。

所以,这也是一个日军选择在辽源建立集中营的重要因素。

3、辽源集中营的历史地位。

辽源集中营是二战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关押盟军战俘级别最高,战俘涉及国家最多,并有着重大历史地位和极高研究价值的典型国际二战遗址。

那么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是战俘级别高。

辽源集中营关押的41名盟军高级将领中,在已知的战俘名单中就有5位中将、5位总督、4位少将(司令)和2位首席法官。

除此之外,还关押过美国第11军军长乔治·帕克少将和英军空军少将莫尔特比等人。

这些高级将领们被俘之前或指挥大军,或镇守一方,或身世显赫,或地位特殊。

他们其中有盟军副司令温莱特中将,有英军马来区守将帕西威尔中将,有荷兰驻东印度司令考尔中将,有金融港口香港第 任总督马克杨爵士,有英国高等法院大法官摩西尔文等等,如此之多的高级将领同时被俘关押实属罕见。

二是涉及国家多。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执行的南进计划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由于整个东南亚有很多西方列强殖民地,造成太平洋战争中参战国家众多。

日本突袭珍珠港后正式对日宣战的国家就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二十余个国家。

所以日军转移到辽源集中营的高级战俘虽然只有41人,但却来自六个不同国家。

这在二战史上一个地区集中营同时关押来自六个国家的高级战俘仅此一处。

三是产生影响深远。

高级战俘们被押解至辽源集中营时,正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而且日本本土遭到美军轰炸的时候,日军严加“保护”高级战俘,自然是想利用这些高级战俘对战争的不利局面产生影响。

同时将高级战俘作为人质或日后谈判的砝码。

辽源集中营对战后影响也极深。

辽源集中营属于日军高级军事秘密,战后却也同时成为了美国等盟国的高级军事秘密。

美日政府对这段历史的讳莫如深,正说明这段历史必然会对当时战争结果的评判,对战后各国政策的制定,甚至对战后新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于辽源集中营特殊的历史地位,辽源集中营是不可多得的极具文物价值的世界级宝贵遗产。

所以,做好辽源集中营的保护和开发现实意义重大。

4、辽源集中营立体保护开发建议。

辽源集中营遗址不仅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更典型反映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一致、坚持真理,并为换取和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所以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要从建立辽源集中营遗址的文化范畴开始,找准立足点,找准切入点。

要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入手,全面认清辽源集中营的现实价值,并不断扩大和提高辽源集中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要宣传并鼓励社会各界为集中营遗址的保护作贡献,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要大力吸引企业的资金援助,努力在全市形成遗址立体保护开发的工作氛围。

为了进一步保护开发辽源集中营,现提出辽源集中营立体保护开发建议如下:

(1)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建立辽源集中营文化范畴。

保护遗址先要对遗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产生出准确的评价。

要做好辽源集中营遗址保护开发工作,首先要加大史实研究力度,为辽源集中营遗址建立一个准确的文化范畴。

只有通过文化范畴的建立,才能准确了解辽源集中营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而明晰辽源集中营保护开发的方向以及价值体现的策略。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建立健全辽源集中营资料档案库,力争做到辽源集中营每一件历史史实都有据可查,尽量还原辽源集中营的历史全貌。

二是建议成立辽源集中营史实研究中心。

明确一个组织行为统一去研究、指导和进行辽源集中营遗址保护相关工作。

现实也需要有这么一群人去奔走,把辽源集中营史实研究程序、深入、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

三是要全力研究破解有关辽源集中营的历史谜团,挖掘辽源集中营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联系,不断寻找与当代主流文化的对接,承载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制造新的社会联系,不断创新辽源集中营的文化范畴,以促进遗址的保护开发,促进本地文化产业升级。

(2)大力宣传遗址保护,培养辽源文化新的兴奋点。

首先,辽源集中营遗址是辽源人民的共同宝贵财富,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也是每一个辽源人民应尽的义务。

所以,要让我们辽源人民先了解自己家乡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重大历史史实。

要通过制作辽源集中营遗址保护记录片,刊登辽源集中营史实连载,制作辽源集中营史实专题网站等各种形式,对遗址保护和开发进行大力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其次,要借助辽源集中营遗址保护开发,积极参与全国和世界有关二战遗址的相关保护活动,加强与世界各二战遗址保护组织及学术团体的交流,不断扩大和制造影响,进而把握国内、国际对二战遗址的认识、保护力度和政策指向,努力把辽源集中营遗址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到世界著名二战遗址行列,为辽源的文化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3)加快遗址恢复重建,全面建设集中营遗址纪念馆。

要加快辽源集中营遗址的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

辽源集中营现遗址仅保留下五间监舍,保护形势很严峻,恢复任务很迫切。

要尽快建立辽源集中营遗址保护开发基地,建议成立辽源集中营遗址纪念馆。

具体工作一是尽快敲定遗址范围,落实遗址用地。

二是修缮现有监舍,按资料重建损毁遗址。

三是在遗址周围建立辽源集中营遗址纪念馆。

要设立相关文物展厅;设立历史史实视频播放展厅;制作关押高级战俘生平铭文;制作陈列温莱特、珀西威尔等部分高级战俘塑像。

同时建议选择与辽源集中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制作场景回放蜡像展厅,给人们以更直观更有效的方法去感受历史史实。

四是积极争取申报遗址为省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力争取国家遗址保护资金投入。

(沈阳战俘集中营遗址己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获得国家保护资金5800万元,并且这笔款项只做为沈阳战俘集中营的修缮经费,并不包括后期维护和项目的开发费用,说明了国家对这类文物进行保护的认识和决心。

(4)整合辽源二战遗址,积极构建辽源特色旅游线路。

辽源的二战遗址中除辽源集中营遗址之外还有辽源矿工墓遗址。

辽源矿工墓遗址作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以名声在外。

所以,做好辽源集中营的保护开发工作,打造特色旅游资源,就必须做到统筹规划,使辽源集中营遗址与辽源矿工墓遗址遥相呼应,通过整合资源相互促进。

同时,要继续深入挖掘辽源其它二战遗址以及辽源在日军占领期间相关文物和遗迹形成辽源独有的二战遗址群文化,使之形成有规模、有看点、有教育意义的辽源特色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壮大辽源特色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

(5)扩展有限资源,开辟爱国主义和战争史教育基地。

辽源集中营遗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不可多得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教育子孙后代、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战争史实教育基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彰显出来。

但辽源集中营虽然关押战俘的级别高,却因种种原因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加之存在遗址范围小,规模不大的客观因素,都对宣传扩大辽源集中营的影响造成不利局面。

所以,在做保护开发辽源集中营文章的同时,不仅要打好精品牌,还要打好特色牌,以扩展有限资源。

建议在修建辽源集中营纪念馆的同进,修建二战大事记史实展览馆。

建立二战大事记史实展览馆可以促进人们对辽源集中营的历史从更广的层面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不但可以直观衬托辽源集中营遗址的历史地位,还能为在辽源集中营遗址开辟爱国主义和战争史实教育基地直接服务。

总之,挖掘辽源集中营历史,保护辽源集中营遗址不仅是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永不忘记这段悲惨的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更能通过这项工作为全市文化产业升级服务,为吸引相关领域的国家经费和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为扩大辽源国内国际影响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服务,为开辟辽源旅游项目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甚至通过保护开发产生的交流、互访、沟通,为中美关系继续升温,中国与二战其它盟国关系升温,中日关系的改善和两岸的统一做出积极贡献。

所以,做好辽源集中营遗址保护开发工作意义重大。

5、整合辽源二战遗址群文化的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状、惨烈、残酷和灭绝人性的大灾难。

其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这次大战中更是伤痕累累,无数的牺牲,无数的失去,无数的分离,无尽的耻辱。

而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大地上,东北三省受害最重,受压迫时间最长。

东北三省中吉林省辽源市,当时的西安县便是一个当时直至现在也是鲜为人知的二战重灾区的典型代表。

辽源是因煤而兴的城市,同样却因为资源的丰富招来日军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迫害。

我们在收集整理辽源集中营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辽源不但在二战中受灾最重,而且十分典型。

日军不但用武力控制辽源,还通过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各种手段镇压和奴化辽源人民,这一过程在对辽源这座城市造成巨大的灾难,对辽源人民心灵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为他们疯狂罪行留下大量的证据。

所以通过现有资料深入挖掘辽源现有二战遗址空间很大。

这项工作不但能为辽源集中营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佐证,更使整合辽源二战遗址资源,形成辽源二战遗址群文化成为可能,可以直接为进一步丰富辽源特色旅游资源服务。

下面,我们对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进行解读,对可能考证、抢救和挖掘的遗址提出假设。

1、指挥日军占领辽源的指挥官叫河本大作,是皇姑屯事件炸死东北军阀张作霖的直接策划者。

皇姑屯事件过后,日本关东军迫于国际压力,不得不免除河本大作关东军高级参谋职务,但随即命令河本大作以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的身份进驻辽源,全面负责辽源防务和煤炭资源掠夺等任务。

由于河本大作负责当时日军在辽源的全面工作,而且在辽源居住长达10余年,所以围绕河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