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756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

第六篇:

雍也篇

第54讲

现在请看215页,另外的一篇了,雍也篇。

这一篇开头的第一句话,“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雍就是冉雍,姓冉名雍,这是孔夫子的弟子,古时候天子叫做南面王。

因为天子的宫殿坐北朝南,房屋的方向面向南方,按照八卦的方位来讲,南方是离卦,离是光明的意思。

所以天子坐北朝南,表示他治理天下,一切都是向着光明,就是南面而治。

所以在周易《说卦》传上讲,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冉雍,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南面广泛的讲,也就是引申的意思,引申开来,凡是从事政治的话,都叫做南面,凡是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时候,就是当个普通的公务员都是为国家办政治,所以孔子讲冉雍,可使南面。

可以派他去办政治。

孔子既然这样说,那冉雍他有办政治的才能,也有办政治的道德,没有这个道德孔夫子不会这么说,也就是贤能,贤就是他的品德好,能是他有办事的能力。

孔夫子办政治,就是让贤能的人出来,有品德没有能力那不行,有能力没品德更不行。

所以品德很重要,有品德的人办政治才能实现仁政,没品德的人办政治他都是利益自己,民众的钱财都搜刮到自己手里,自己来享受。

这个人有能力但品德不行,这在孔夫子来看这个人不能用。

从事政治条件要具备,一是能力,一是品德。

就像教书一样,一是仁师,一是经师。

经师呢,在古时候比如说,你讲哪一部经,把他讲好,意思讲的不错。

这是经师。

仁师要以身作则,讲经的时候,自己要修持,讲经的时候要配合修行,这才是仁师。

就以今日之下来说,学校里面的人,无论你教哪一门课,你教文学也好,教哲学也好,你把你那一门学问讲的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经师了。

仁师呢,你将自然科学也好,你把五伦方面的自己能做到,就是印光祖师讲敦伦尽分,你讲的是自然科学,讲的也很清楚,学生也很受利益,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家里,在社会都能敦伦尽分,在家里是一个孝子,对兄长讲究悌道。

在外面对朋友讲诚信,对学校对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来看待,来慈爱他们,讲究仁慈,你这就是仁师。

那你这样的教学生,不止把学生教好了,教育的根本就是叫人家从五伦道德方面去修养,一直修养成贤人,圣人,那你这个仁师每天都在教,每天都有功德,用在教育方面是如此,群团的一切事业也是如此。

所以开头这样讲可使南面,各行各业都是一体万用。

从孔夫子这句话里面,我们研究研究我现在做什么事情,我就我做的事情想想孔夫子讲得这一句话,冉雍可以从事政治,我现在没有从事政治。

我在做生意,我做生意我这个产品制造出来的时候,我首先想到这个消费的人,他使用我这个产品有什么好处,我这个产品做到不好,消费者要受到什么伤害。

这样考虑的话,你就是一个贤能的人,也就是和佛家讲,你在行菩萨道,果然这么做,你的生意一天一天会做得好。

很多都可以这样,按照个人从事的那个行业都可以这么做,这么学习。

现在在看216页,“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

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

雍之言然”。

子桑伯子究竟指哪一个人,现在很难考,根据唐朝经典诗文里面引用郑康成的注解,说子桑是秦朝大夫,秦国的一个大夫,这是一种说法,论语黄侃书又引用了虔喜说月这本书讲的,就是孔夫子见过的伯子,我们照后一种讲法,子桑伯子时个什么人呢,他和孔夫子的学说是不同的,他的学说不是礼教,孔夫子去看他,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衣冠不整,帽子也不带,他的弟子就说,你怎么看这种人呢,孔夫子说,我是想引导他学习礼教。

孔子走后,子桑伯子的学生也问老师,你怎么见孔子呢,子桑伯子就跟他的学生说,我想让他不要太讲礼教了。

因此,在这里仲弓就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也,,可也的意思就说,子桑伯子这个人虽然不讲礼貌的细节,他做人还不算很坏,简的意思就说不拘小节的意思。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从正面来讲就说,就说,自己无论在家里,无论在外面,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要讲恭敬,所谓恭敬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是待人接物要讲究合乎礼仪,礼貌固然要讲,礼的本质对人恭敬是更要讲求的,就是在家里,家里的事情,日常穿衣吃饭都要遵守的,穿衣吃饭都是有规矩的,这都是敬。

待人,待客人,都要讲敬,这叫居敬,居敬就是自己修身。

而行简,行简的时候,办事情待人要得一个简字,简字也很好啊,你办事情,把握这个事情的要领,要领把握住了,其余小的细节不必吹毛求疵就很好啊,能够居敬行简,以临其民,能够这样来临民的话,那就是办政治了,你要推行一个政策,也要简便易行,只要得其要领就行,就是以临其民了,不就可以了。

反过来讲,前面讲一般来讲,下面将的是子桑伯子,他居简,他礼的本质有没有不知道,但形式傲慢,不讲礼仪,居简有态度傲慢待人,而行简与前面相同,就是能够把握要领。

无乃太简乎,就是太简了吗、简的太过分了。

孔子赞许仲弓讲的居简行简讲对了。

这章经讲的是中庸讲的居敬行简,就是做到恰到好处,做的不够不行,过分了也不行。

所以各位在学校里教学生,都要指导学生学中庸之道,不要偏激了,偏激了不好,所以中国的文化好就好在教我们学习中庸之道,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中庸,由世间到出世间这个道是一贯的。

这是孔夫子在周易系词传里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夫子教我们就从形而下者入手,从敦厚在我,一直到自然的那种程度,就贯通到出世法,就是形而上,就是道。

到了道的境界了。

形而下为什么器呢,就这个人与人来往讲,就是礼尚往来,礼尚往来都是有形有痕迹的,你以礼来,我以礼往,有来有往,都有痕迹,这都是相对的,开始必须这么做,你到最后,不必讲礼尚往来了,对方虽然没有来,我还是要往,不着痕迹,那就是形而上,超越了有形之上的,这个超越并不是说,我现在就不讲礼了,我现在待人接物什么也不讲,就像那个字桑伯子一样,那可不行,礼尚往来这个相对的都做不到,还要讲绝对的,超越这个有形的,那就落了空了,一般学佛的人学不好,问题就出在这里,他把人世间讲的做人之道,说这是世间法,我们学的是超越世间的出世法,只讲出世法,那世间法没有基础,人道的仁义礼智信,五伦的孝悌之道不讲,那就落了空了,所以,从有痕迹到无痕迹是必须的,从世间的相对到出世间的绝对,我们学中国文化特别的就注重这一点。

现在请看218页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哀公就是鲁哀公,他问,你的弟子啊,谁是好学的人?

孔子对曰,对君主讲话,不能说答曰,他说有个叫颜回的人好学,怎么好学呢?

不迁怒,不二过啊,这个要注意了,问好学,对的是不迁怒不二过,有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没有关系,我的老师雪公说,孔子答不迁怒,不二过,是从结果上回答的哀公,颜回是这样的好学,好学有了成绩了,古人好学你看每天他在那里读书,在那里研究,但他的习气不改,那算不上好学,为什么呢,好学是了解理论之后要实行,我们学习根本的毛病上是从我执的方面去解决,我执是什么呢?

不了解真正的本性起了无名了,无名是什么,就是看见的是假象,把假我当成真相,就出现了我执,我执就执于无名,很多啊,佛家简化为贪嗔痴,为我而贪三种毒素,比如现在是可以治的,但贪嗔痴也是可以治的,不是用药物治的,主要是觉悟来破除的,一般人觉悟不容易,觉悟之后实行更是不容易,佛家一层一层的破除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讲,颜回啊不迁怒,不二过,怒是嗔恨心起的,颜回的不迁怒的功夫不是普通人的不要迁怒到第三人身上,而是自己起的任何念头,有不善,有一点的想自己的利益,就知道,就不行了。

要知道我们的人为什么要愤怒呢,怒就是觉得人家对不起我,这就是我执,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不迁怒就是念头一起了马上就能把他止住,念头也是一样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在那里起来,一起了就能把他控制住。

不二过,一犯过马上就能发现,从此不再有第二次的过失。

孔子就拿这个例子回答哀公的问题,你要说着几个字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就好不容易了。

一般人小的事情可以克制,但有大的怒气就克制不了了,现在有的兄弟姐妹为财产而打的不可开交。

六道中侮辱道很难的,有些人讲的头头是道,但行为上不行,所以修为很重要的。

不幸短命而死,据考证,颜回是在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死的,伯鱼死时孔子71岁,颜回小孔子30岁,颜回40多岁就死了。

我们会问,为什么这样的贤人死的那么早,但我们看颜回死的是身体这个假象,他的本性并没有死。

但颜回的学问那么高,要是在孔子死后能整理他的学术,中国的文化会更了不起,可惜他死的太早。

这么看颜回的早死不止是颜回个人的不幸,更是中国文化的不幸。

这章经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

下次讲

第55讲

上回我们讲了颜回不迁怒,不二过。

喜怒哀乐四种代表一切的情绪,凡是有喜怒哀乐起的时候,就是烦恼。

一般人不知道,但是颜回知道。

佛法讲不怕念起,就9怕觉迟。

普通人不行,但是颜回知道,他怒起来的时候,他就能够止住的。

这就是不迁怒。

不二过就是凡是发现自己犯错了,就不再犯了。

我们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知道了,还想掩饰自己的过失。

颜回发现自己的过就不犯第二次了。

我们普通人说改错,但是总是老毛病又犯了,这两句话说明可以说是颜回好学的。

把学问学好了平,会讲解也是学问。

真正实行的做到不迁怒不二过是功夫。

所以孔子说颜回好学,但是现在没有了。

研究论语遇到关键的意思就要往深处研究了。

我们要想颜回学习的。

请各位看220页,我先把这章经读一遍: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

与之釜。

请益。

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是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冉子是孔子的弟子冉有。

子华使于齐,就是道齐国去办外交。

国家或者是孔子正在鲁国办政治的时候,所以鲁国派他到齐国去。

冉有就为其母亲请粟,就是子华的母亲。

子曰:

与之釜,一釜粮食,就是六斗四升。

请益,还是冉子请求孔子再加一点,他认为一釜粮食有点少。

孔子说那给一庾,开始孔子给他一釜,再加的时候,一庾就是二都四升。

说明再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庾。

后来冉子给了五秉。

秉比斗多了不少。

比斗多一点的叫斛。

一秉就是十六斛。

根据-黄侃的解释。

孔子答应的给的,冉子又自己有给了80斛。

这样看起来,冉子对于子华是交情很好的。

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

孔子后来知道后,就说。

子华到齐国去的时候,乘着车子,用的是肥马拉的,他的财富是够的。

穿的是狐皮衣服。

就是现在的皮草。

那种衣服是非常轻软的,很好,比那个马皮,羊皮好多了,吾闻之也。

就是我听说。

君子周急不继富的。

就是周济穷人是雪中送炭,周济富人是锦上添花的。

子华出使齐国是有俸禄的,他的待遇也是比较的好的。

这样看起来,冉子为他母亲请粟是额外的。

照孔子答应的给也可以了。

冉子这样做,孔子认为是不合理的。

因为周急不继富啊。

周急是要救济那个又急难的贫困人员的。

继富就是已经富了,还要给他。

君子看事情是对事情不对人的。

继富的话,难免是有私情里面的。

我们就要以这个作为准则。

下面一章: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他叫原宪。

孔子当时在做司寇,就是现在的警政署或者司法部一类的,他是办刑事案子的。

包咸就注解原宪是做孔子家里的邑宰的。

孔子是没有封地的,所以他家里的宰只是家臣而已。

不能够叫邑宰。

原思做孔子家里的家臣。

与之粟九百。

孔子给他的俸禄是九百斗。

辞,原宪不要。

孔子说,毋,不要推辞,你要接受。

接受的话,与尔邻里乡党乎。

你吃不完的话,你0可以给你的邻居和你的乡里的人。

邻居外面有里,再外还有乡党的。

根据孔昂的注解,九百斗的粮食不是无缘无故的给他,是因为他做家臣。

这是俸禄。

依照法令,孔子不能够不给他,原宪也要接受的。

这是国家的制度。

你自己吃不了,你0可以给别人的,邻里乡党。

把这一章和前面一章比照的研究。

就是俸禄是看你在国家做什么官,位置越高,责任也重,当然俸禄也高,国家是有法律制度的,所以孔子不接受。

前面冉子请粟。

他不是制度,他是与制度相反的。

所以这样说情起来。

圣人对于合乎哪一个规章制度就找0哪一个办。

古时候讲的是礼,现在讲的是法。

前面讲周急不继富。

圣人办事情,讲的言论,都是教给后代的准则。

我们现在不管在哪里做事情。

无论公私都会有一个待遇。

在同一办公室的人,你要做功德,不要待遇,让人家就没有办法做。

所以孔子这两章。

告诉我们这个原则是不能够违背的。

你9违背原则是让人不好相处的。

他觉得你是有意的邀功。

你再去办事情,人家就不跟你合作了。

有许多人觉得没有得罪任何人,为什么人要搞破坏,其实是你得罪人还不知道的。

如果你想要做好事的话,也不能够邀功。

圣人为什么这么说。

辞受取与。

你不懂孔子说的道理,你就很容易做错。

下面一章:

224页。

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辛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仲弓讲,犁牛之子,就是耕田的牛。

还有祭祀用的牛叫牺牲。

就是那个牛是非常好的牛来祭祀山川神灵的。

选好这个牛就是0牺牲。

是祭品。

那种牛是辛且直。

就是紫红色而且角长的很直。

就是犁牛生出一个很好的牛,可以用来祭祀的。

这样好的牛山川都不会舍的。

虽然他的父母是耕田的牛,但是他生了个好儿子。

也是可以用来祭祀的。

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56讲。

孔子在这一章经里面告诉他人学生,你要是用人的话,要看看他本人,本人有品德,有学问,你不必计较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念不念书都无所谓。

这里有个考据的问题,据史记讲,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不好。

也有人说仲弓的父亲不是贱人,有很多讲法。

这里孔子与仲弓谈用人之道,没有涉及到他的父亲。

如果他有这个意思的话,史记说他是冉伯牛的儿子。

冉伯牛后来得了一种很不好的病。

冉伯牛是贱人,古时候讲只是普通人,没有做官的,贱人不能与恶人相对。

根据刘宝南的注释考证,仲弓就是冉伯牛的儿子。

就是这样。

孔子讲犁牛是指耕田的牛,不能是祭祀用的牛。

现在说耕田的牛生的小牛。

馸且角,就是毛色为红色,角长得端正。

虽然人们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会舍弃他吗。

孔子用这句话比喻仲弓,这一章我们这样了解一下。

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用人是很复杂的。

古时候明君就是看人才,但昏君用人就不一样,看谁能奉迎他来用人。

读书明理,有些人还找算命的,只要把孔子的道理研究清楚了,你就懂了,不需要别人,再学习当中你就看明白了那些是善之事,那些是恶之事,善之事你去帮他,如果是恶事,就是他拿再多的钱你也不能帮他。

所以我们要从论语里面一点一点的自己修行。

下面一节: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

回也,也是个语助词,回指颜回,颜回怎么,三月不离开仁。

在儒家讲的仁,在佛家讲就是慈悲啊,菩萨道就是自己修,也要让别人修,看起来有慈悲心,不拿法门来告诉人家,于心不安啊,在儒家讲就是个仁心,仁心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看到天下人痛苦,就一样感到痛苦。

不违仁,就是一直有这个慈悲心。

其余是指颜回的同学们,也有很多大贤人,怎么样呢,日月至焉,仁心发现了,一两天就没有了,和三月是没法比的。

就和佛家修行一样,佛家要成佛必得把无明要去除了,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这就佛成功了。

儒家成圣人一个道理,把圣人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就是个人的无意,无必,无固,无我。

无意就是自己的意思,必就是不管这个事情做出来伤害多少人,他就一定要做,这就是必啊。

固是固执,我是我执。

儒家讲的成圣人也是从无明来的,哪一个不是从我出发,自私。

要想成圣人,就是要一点一点去掉这个自私心,成就圣人的,颜回就是三个月不变,每三个月一季,气候会变化,气候对人的心很有影响的,比如说夏天热的时候会急躁,冬天会萧条。

春秋正好。

他能够坚持四季就是一直在仁心上。

其余是一段时间,就会被无明掩盖起来了。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就是一天一天的修行当中修为圣人的境界。

我们老师讲颜回三月不违仁,他用中庸里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就是起心动念都是道,道不离心,心不离道啊。

比如楞严经里所讲的:

大至势菩萨念佛原通章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道啊,颜回三月不违人就是他的净念心在那里相继不断,也就是须臾不可离也,最短暂的时间也不能离开道。

所以当年雪公就讲,我们念佛的人能像颜回这样三月不违仁,那一定能够成功。

当我们寿命中了的时候,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现在的功夫,这个功夫别人看不到,自己知道。

起心动念是想到别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念头。

是不是有助于提起正念。

关心天下人是助功夫,很好的助功夫,没有这个助功夫正念是提不起来的。

你从这里也知道,念佛要怎么用工夫了,所以雪庐老人叫我们怎么能上功夫,就是把我们的心念换一个慈悲心出来,这是最好的助功夫。

这一章就讲到这。

下面一章,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卿大夫最大的一家,孔子对这三家不满意,认为把君权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对他们不满意。

对于季康子尤其不满意,这时候季康子来问孔子,问看做什么呢:

问孔子的弟子当中,那些弟子可以办政治?

这时孔子怎么答复他,孔子认为季康子不尊重国君,不想让他的弟子到他那里。

季康子问你的大弟子,仲由可不可以办政治,孔子说仲由做事很果断,于从政乎何有,就是何难之有。

雪庐老人不赞成这样讲,他认为这样讲就是支持他去帮他,所以雪庐老人认为,仲由很果断,至于能不能从政,你看着办吧,他既不支持,也没有反对。

再问赐,就是子贡也,孔子说赐很达,就是事理通达了,事理通达还不能办政治吗?

但孔子仍然没有表态,还是与从政乎何有,能不能从政你看的办。

求就是冉求,求也艺,艺就是艺术,懂得很多,六艺,才艺很多,与从政乎何有,你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

正是,季康子不尊重国君,所以他的家臣也不听他的,所以他想到孔子的弟子,能够帮他办事,所以就问孔子,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孔子回答问题是多么的圆融。

好了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12月25日第57讲请各位把论语讲要找到228页。

这章经文我们先看看: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这在一般费读必,当地读费的,季氏让闵子骞做费县的县长。

闵子骞不愿意,就跟来的人说。

你好好替我辞了,如果再让我做的话,我就到汶上了,汶河是鲁国北,齐国南的一条河,他的意思就是要出国了,这章经大体是这个意思,那么,季氏为什么要闵子骞做费宰呢?

根据古人的记载,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司寇的,闵子骞就做过费宰,后来孔子不做司寇了,闵子骞也不做了。

鲁国三家掌握着鲁国的权利,三家大夫不听鲁国的命令,因果报应,季氏的家臣也不听他的,在费县叛变了他,因此,请闵子骞去做费宰帮忙,所以闵子骞是绝对不会助桀为虐的。

最后两句话很强硬的,如果再找我的话,我就出国了。

这是读书人是非善恶分的清清楚楚的。

我们看,像我们现在人看做这个官很好,为什么不去呢?

要分清楚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去就是帮恶人做坏事,所以我们读书人一定要把握自己的出处之道。

出去不出去都要有原则,所以我们也要学出处之道。

下面这一章:

伯牛有疾,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就是冉伯牛,就是孔子的弟子,叫做冉更,古人注解说他的了恶疾,就是很厉害的病,有传染的,伯牛的家人就不愿意孔子到他的房间里,房间里有窗在,房间里开的窗叫牖。

孔子就通过窗拉着伯牛的手说,像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啊,重复一句就是感叹的意思,这个意思就说这么好的人不应该得这样的病,前面一句话亡之,就是这样好的人,照道理来讲,不应该得这种病的,然而却得了这个病,只能归于命,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无的意思。

亡之命矣夫。

这句话很重要,孔子认为这是只有归于天命了,就是他自己遇见什么艰难的时候,也是归于天命了,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遭受什么大的灾难我们也不知道啊,只是要学会反省,是不是,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任何事都有因果的,有些人,我们从来没有得罪他,为什么他来找我们的麻烦,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天命,佛家讲因果我们这一生没有得罪过他,有可能,前生得罪过他,这样一想,就会平了。

就冉伯牛这一生,他没有做过任何坏事情,孔子说得了这种病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归结于天命。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祸福旦夕,来的是时候都是很突然的,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事先也没法预料,那不懂道理的话,遇到就很难忍受的,如果懂得道理的话,就好接受,来了就来了,学佛的人,学孔子的论语也一样,我们知道可以转的,怎么转呢,我们心心念念在道上,道在佛家叫慈悲心,在儒家叫仁心,仁慈这个心,用仁慈心待一切人,这样长时间跟人家交往,佛家说:

因缘果,没有缘是结不了果的。

所以我们懂的天命,懂得因果的话,我们拿一切仁慈心来待人,今生,我们做的都是好缘,就能把过去的恶业都盖住了,不让他结果。

我们研究论语就是要从这方面用工夫,过去我们老师跟我们一起研究古代圣人,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都是认命啊,比如说,尧舜吧,但尧的儿子丹朱,不肖,舜帝的儿子商住也是不像自己,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不能治天下,就禅让了,不是不认命,把天下交给不肖的儿子,害了天下人。

这就是懂得天命啊。

再下面: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先赞叹颜回,贤哉,贤是他的品德好,怎么好呢:

一箪食,一瓢饮,就是说吃饭,他家穷,箪是用席子编的碗,有一种葫芦,长老了,里面的囊干了,外面的皮变的很硬,劈开用来舀水喝,这是饮食。

居住呢,古时候的很多人集中住到一个地方,中间有个走廊,这个叫巷道,上面是盖起来的,是用来走路的道,颜回就住在这样的巷道里,别人都看他非常忧愁了,但颜回不觉得苦,回也不改其乐,加个也子更顺口了。

孔子在这里赞叹他不改其乐。

颜回乐的是什么,不是为贫穷而乐,但他也不为贫穷而忧。

他乐的是能够和孔子学道,所以贫穷富贵都不会改变它的乐,也就是他的道心。

我们学道的人最害怕的是移心啊,遇到困难了,就灰心,觉得自己学道怎么还会这样,就苦闷了。

也有的学道遇到有人请他做大官了,就像闵子骞一样,他就想抓住这个机遇,先去做了官再说吧。

一般人都会这样,这就是,无论贫穷富贵都会使他褪了道心。

颜回就是不管如何都不改,而且还要乐。

这个很难得的。

这就像学佛的人得了法喜,那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就像孔子说的富贵与我如浮云,那是真正的乐了,这就是颜回的乐了,他甚至比普通的法喜都要来的更好。

所以说,贤哉,回也,再赞叹一回。

这是我们读论语这样讲的,没有到颜回的这个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所乐,我们现在学的还差得很呢,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认为颜回是儒家的人,不能和学佛相比。

试问,我们有几个人得了法喜,有没有放下的时候,比如说念佛念得越来越欢喜,那就有了法喜了。

我们可以从颜回学习,颜回向孔子问仁,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起心动念就要为别人,如果动念是为自己的话,就要克念,把这个念头克下去。

复礼就是外面的环境,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这是孔子要他学的,我们要试试,照这样去做。

复礼,就是事事尊重人家,你做一分就收获一分,功夫道德就是从这样的练习中了的。

时间到了。

第58讲:

继续看论语,现在看232页。

先看经文: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汝画。

冉求是孔子的弟子,他和孔子讲,非不说君子道,说就是悦字。

不是不喜欢你将的道,是力量不足。

孔子说,力量不够的话,中道而废。

中道是走在路上累了,没有力量了,停止了,而你现在还没有上路就说力量不足就不和道理了。

看完文字,我们要研究道理了,冉求为什么不悦子之道,孔子教学虽然是因材施教,但是有个总目标就是学道。

孔子讲的至于道。

开始目标就要定下。

这个道就是开发我们的本性,就是破除我们的无明,一层一层的去掉障碍,开发我们的本性,在佛家就成佛,在儒家成就圣人。

冉求很有才,孔子讲求也艺,就是会很多的艺术。

古时候和现在一样,学艺术的都执着,所以对道的研究很少,也很难把艺术和道结合起来。

虽然冉求不是完全的执着艺术,但是他既然艺能多,孔子讲的道虽然也学,但比较起来还是喜欢才艺,所以他用这个理由,是学道的力量不够。

孔子就针对他的理由说,你要肯学才行,不能不学,自己限制自己,画住自己就认为不能学道了。

因此,世界任何艺术才艺如果不能与道结合,那你的艺术就是有道的艺术,孔子希望通过才艺通达到道上去。

古时候讲士农工商,现在更多了,虽然这些都是艺术,都是时世界的学术艺能,我们老师希望他们能与道结合起来,那他的作用就会有突破。

不学道就会受阻碍,如果学道的话,他的专业可以无止境的发展,就可以进入到道的境界。

现在我们研究论语,过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