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2.01KB ,
资源ID:1018756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875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篇雍也篇讲记.docx

1、第六篇雍也篇讲记第六篇:雍也篇第54讲现在请看215页,另外的一篇了,雍也篇。这一篇开头的第一句话,“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就是冉雍,姓冉名雍,这是孔夫子的弟子,古时候天子叫做南面王。因为天子的宫殿坐北朝南,房屋的方向面向南方,按照八卦的方位来讲,南方是离卦,离是光明的意思。所以天子坐北朝南,表示他治理天下,一切都是向着光明,就是南面而治。所以在周易说卦传上讲,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冉雍,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南面广泛的讲,也就是引申的意思,引申开来,凡是从事政治的话,都叫做南面,凡是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时候,就是当个普通的公务员都是为国家办政治,所以孔子讲冉雍

2、,可使南面。可以派他去办政治。孔子既然这样说,那冉雍他有办政治的才能,也有办政治的道德,没有这个道德孔夫子不会这么说,也就是贤能,贤就是他的品德好,能是他有办事的能力。孔夫子办政治,就是让贤能的人出来,有品德没有能力那不行,有能力没品德更不行。所以品德很重要,有品德的人办政治才能实现仁政,没品德的人办政治他都是利益自己,民众的钱财都搜刮到自己手里,自己来享受。这个人有能力但品德不行,这在孔夫子来看这个人不能用。从事政治条件要具备,一是能力,一是品德。就像教书一样,一是仁师,一是经师。经师呢,在古时候比如说,你讲哪一部经,把他讲好,意思讲的不错。这是经师。仁师要以身作则,讲经的时候,自己要修持,

3、讲经的时候要配合修行,这才是仁师。就以今日之下来说,学校里面的人,无论你教哪一门课,你教文学也好,教哲学也好,你把你那一门学问讲的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经师了。仁师呢,你将自然科学也好,你把五伦方面的自己能做到,就是印光祖师讲敦伦尽分,你讲的是自然科学,讲的也很清楚,学生也很受利益,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家里,在社会都能敦伦尽分,在家里是一个孝子,对兄长讲究悌道。在外面对朋友讲诚信,对学校对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来看待,来慈爱他们,讲究仁慈,你这就是仁师。那你这样的教学生,不止把学生教好了,教育的根本就是叫人家从五伦道德方面去修养,一直修养成贤人,圣人,那你这个仁师每天都在教,每天都有功德,用在教育

4、方面是如此,群团的一切事业也是如此。所以开头这样讲可使南面,各行各业都是一体万用。从孔夫子这句话里面,我们研究研究我现在做什么事情,我就我做的事情想想孔夫子讲得这一句话,冉雍可以从事政治,我现在没有从事政治。我在做生意,我做生意我这个产品制造出来的时候,我首先想到这个消费的人,他使用我这个产品有什么好处,我这个产品做到不好,消费者要受到什么伤害。这样考虑的话,你就是一个贤能的人,也就是和佛家讲,你在行菩萨道,果然这么做,你的生意一天一天会做得好。很多都可以这样,按照个人从事的那个行业都可以这么做,这么学习。现在在看216页,“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

5、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子桑伯子究竟指哪一个人,现在很难考,根据唐朝经典诗文里面引用郑康成的注解,说子桑是秦朝大夫,秦国的一个大夫,这是一种说法,论语黄侃书又引用了虔喜说月这本书讲的,就是孔夫子见过的伯子,我们照后一种讲法,子桑伯子时个什么人呢,他和孔夫子的学说是不同的,他的学说不是礼教,孔夫子去看他,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衣冠不整,帽子也不带,他的弟子就说,你怎么看这种人呢,孔夫子说,我是想引导他学习礼教。孔子走后,子桑伯子的学生也问老师,你怎么见孔子呢,子桑伯子就跟他的学生说,我想让他不要太讲礼教了。因此,在这里仲弓就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也,可也的

6、意思就说,子桑伯子这个人虽然不讲礼貌的细节,他做人还不算很坏,简的意思就说不拘小节的意思。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从正面来讲就说,就说,自己无论在家里,无论在外面,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要讲恭敬,所谓恭敬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是待人接物要讲究合乎礼仪,礼貌固然要讲,礼的本质对人恭敬是更要讲求的,就是在家里,家里的事情,日常穿衣吃饭都要遵守的,穿衣吃饭都是有规矩的,这都是敬。待人,待客人,都要讲敬,这叫居敬,居敬就是自己修身。而行简,行简的时候,办事情待人要得一个简字,简字也很好啊,你办事情,把握这个事情的要领,要领把握住了,其余小的细节不必吹毛求疵就很好啊,能够居敬行简,以临其民,能够这样来临民的话,

7、那就是办政治了,你要推行一个政策,也要简便易行,只要得其要领就行,就是以临其民了,不就可以了。反过来讲,前面讲一般来讲,下面将的是子桑伯子,他居简,他礼的本质有没有不知道,但形式傲慢,不讲礼仪,居简有态度傲慢待人,而行简与前面相同,就是能够把握要领。无乃太简乎,就是太简了吗、简的太过分了。孔子赞许仲弓讲的居简行简讲对了。这章经讲的是中庸讲的居敬行简,就是做到恰到好处,做的不够不行,过分了也不行。所以各位在学校里教学生,都要指导学生学中庸之道,不要偏激了,偏激了不好,所以中国的文化好就好在教我们学习中庸之道,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中庸,由世间到出世间这个道是一贯的。这是孔夫子在周易系词传里讲“形而上

8、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夫子教我们就从形而下者入手,从敦厚在我,一直到自然的那种程度,就贯通到出世法,就是形而上,就是道。到了道的境界了。形而下为什么器呢,就这个人与人来往讲,就是礼尚往来,礼尚往来都是有形有痕迹的,你以礼来,我以礼往,有来有往,都有痕迹,这都是相对的,开始必须这么做,你到最后,不必讲礼尚往来了,对方虽然没有来,我还是要往,不着痕迹,那就是形而上,超越了有形之上的,这个超越并不是说,我现在就不讲礼了,我现在待人接物什么也不讲,就像那个字桑伯子一样,那可不行,礼尚往来这个相对的都做不到,还要讲绝对的,超越这个有形的,那就落了空了,一般学佛的人学不好,问题就出在这里,他把人世

9、间讲的做人之道,说这是世间法,我们学的是超越世间的出世法,只讲出世法,那世间法没有基础,人道的仁义礼智信,五伦的孝悌之道不讲,那就落了空了,所以,从有痕迹到无痕迹是必须的,从世间的相对到出世间的绝对,我们学中国文化特别的就注重这一点。现在请看218页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哀公就是鲁哀公,他问,你的弟子啊,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对曰,对君主讲话,不能说答曰,他说有个叫颜回的人好学,怎么好学呢?不迁怒,不二过啊,这个要注意了,问好学,对的是不迁怒不二过,有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没有关系,我的老师雪公说,孔子答不迁怒,不二过,

10、是从结果上回答的哀公,颜回是这样的好学,好学有了成绩了,古人好学你看每天他在那里读书,在那里研究,但他的习气不改,那算不上好学,为什么呢,好学是了解理论之后要实行,我们学习根本的毛病上是从我执的方面去解决,我执是什么呢?不了解真正的本性起了无名了,无名是什么,就是看见的是假象,把假我当成真相,就出现了我执,我执就执于无名,很多啊,佛家简化为贪嗔痴,为我而贪三种毒素,比如现在是可以治的,但贪嗔痴也是可以治的,不是用药物治的,主要是觉悟来破除的,一般人觉悟不容易,觉悟之后实行更是不容易,佛家一层一层的破除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讲,颜回啊不迁怒,不二过,怒是嗔恨心起的,颜回的不迁怒的功夫不是普

11、通人的不要迁怒到第三人身上,而是自己起的任何念头,有不善,有一点的想自己的利益,就知道,就不行了。要知道我们的人为什么要愤怒呢,怒就是觉得人家对不起我,这就是我执,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不迁怒就是念头一起了马上就能把他止住,念头也是一样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在那里起来,一起了就能把他控制住。不二过,一犯过马上就能发现,从此不再有第二次的过失。孔子就拿这个例子回答哀公的问题,你要说着几个字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就好不容易了。一般人小的事情可以克制,但有大的怒气就克制不了了,现在有的兄弟姐妹为财产而打的不可开交。六道中侮辱道很难的,有些人讲的头头是道,但行为上不行,所以修为很重要的。不幸短命而死,据考

12、证,颜回是在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死的,伯鱼死时孔子71岁,颜回小孔子30岁,颜回40多岁就死了。我们会问,为什么这样的贤人死的那么早,但我们看颜回死的是身体这个假象,他的本性并没有死。但颜回的学问那么高,要是在孔子死后能整理他的学术,中国的文化会更了不起,可惜他死的太早。这么看颜回的早死不止是颜回个人的不幸,更是中国文化的不幸。这章经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下次讲第55讲上回我们讲了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喜怒哀乐四种代表一切的情绪,凡是有喜怒哀乐起的时候,就是烦恼。一般人不知道,但是颜回知道。佛法讲不怕念起,就9怕觉迟。普通人不行,但是颜回知道,他怒起来的时候,他就能够止住的。这就是不迁怒。不二过就

13、是凡是发现自己犯错了,就不再犯了。我们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知道了,还想掩饰自己的 过失。颜回发现自己的过就不犯第二次了。我们普通人说改错,但是总是老毛病又犯了,这两句话说明可以说是颜回好学的。把学问学好了平,会讲解也是学问。真正实行的做到不迁怒不二过是功夫。所以孔子说颜回好学,但是现在没有了。研究论语遇到关键的意思就要往深处研究了。我们要想颜回学习的。请各位看220页,我先把这章经读一遍:“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华是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冉子是孔子的弟子冉有。子华使于

14、齐,就是道齐国去办外交。国家或者是孔子正在鲁国办政治的时候,所以鲁国派他到齐国去。冉有就为其母亲请粟,就是子华的母亲。子曰:与之釜,一釜粮食,就是六斗四升。请益,还是冉子请求孔子再加一点,他认为一釜粮食有点少。孔子说那给一庾,开始孔子给他一釜,再加的时候,一庾就是二都四升。说明再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庾。后来冉子给了五秉。秉比斗多了不少。比斗多一点的叫斛。一秉就是十六斛。根据-黄侃的解释。孔子答应的给的,冉子又自己有给了80斛。这样看起来,冉子对于子华是交情很好的。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后来知道后,就说。子华到齐国去的时候,乘着车子,用的是肥马拉的,他的财富是够的。穿的是狐皮衣服。就是现在的皮

15、草。那种衣服是非常轻软的,很好,比那个马皮,羊皮好多了,吾闻之也。就是我听说。君子周急不继富的。就是周济穷人是雪中送炭,周济富人是锦上添花的。子华出使齐国是有俸禄的,他的待遇也是比较的好的。这样看起来,冉子为他母亲请粟是额外的。照孔子答应的给也可以了。冉子这样做,孔子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周急不继富啊。周急是要救济那个又急难的贫困人员的。继富就是已经富了,还要给他。君子看事情是对事情不对人的。继富的话,难免是有私情里面的。我们就要以这个作为准则。下面一章: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他叫原宪。孔子当时在做司寇,就是现在的警政署或者司法部一类的,他是

16、办刑事案子的。包咸就注解原宪是做孔子家里的邑宰的。孔子是没有封地的,所以他家里的宰只是家臣而已。不能够叫邑宰。原思做孔子家里的家臣。与之粟九百。孔子给他的俸禄是九百斗。辞,原宪不要。孔子说,毋,不要推辞,你要接受。接受的话,与尔邻里乡党乎。你吃不完的话,你0可以给你的邻居和你的乡里的人。邻居外面有里,再外还有乡党的。根据孔昂的注解,九百斗的粮食不是无缘无故的给他,是因为他做家臣。这是俸禄。依照法令,孔子不能够不给他,原宪也要接受的。这是国家的制度。你自己吃不了,你0可以给别人的,邻里乡党。把这一章和前面一章比照的研究。就是俸禄是看你在国家做什么官,位置越高,责任也重,当然俸禄也高,国家是有法律

17、制度的,所以孔子不接受。前面冉子请粟。他不是制度,他是与制度相反的。所以这样说情起来。圣人对于合乎哪一个规章制度就找0哪一个办。古时候讲的是礼,现在讲的是法。前面讲周急不继富。圣人办事情,讲的言论,都是教给后代的准则。我们现在不管在哪里做事情。无论公私都会有一个待遇。在同一办公室的人,你要做功德,不要待遇,让人家就没有办法做。所以孔子这两章。告诉我们这个原则是不能够违背的。你9违背原则是让人不好相处的。他觉得你是有意的邀功。你再去办事情,人家就不跟你合作了。有许多人觉得没有得罪任何人,为什么人要搞破坏,其实是你得罪人还不知道的。如果你想要做好事的话,也不能够邀功。圣人为什么这么说。辞受取与。你

18、不懂孔子说的道理,你就很容易做错。下面一章:224页。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对仲弓讲,犁牛之子,就是耕田的牛。还有祭祀用的牛叫牺牲。就是那个牛是非常好的牛来祭祀山川神灵的。选好这个牛就是0牺牲。是祭品。那种牛是辛且直。就是紫红色而且角长的很直。就是犁牛生出一个很好的牛,可以用来祭祀的。这样好的牛山川都不会舍的。虽然他的父母是耕田的牛,但是他生了个好儿子。也是可以用来祭祀的。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56讲。孔子在这一章经里面告诉他人学生,你要是用人的话,要看看他本人,本人有品德,有学问,你不必计较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念不念书都无所谓。这里有个考据的问题,据史记讲

19、,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不好。也有人说仲弓的父亲不是贱人,有很多讲法。这里孔子与仲弓谈用人之道,没有涉及到他的父亲。如果他有这个意思的话,史记说他是冉伯牛的儿子。冉伯牛后来得了一种很不好的病。冉伯牛是贱人,古时候讲只是普通人,没有做官的,贱人不能与恶人相对。根据刘宝南的注释考证,仲弓就是冉伯牛的儿子。就是这样。孔子讲犁牛是指耕田的牛,不能是祭祀用的牛。现在说耕田的牛生的小牛。馸且角,就是毛色为红色,角长得端正。虽然人们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会舍弃他吗。孔子用这句话比喻仲弓,这一章我们这样了解一下。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用人是很复杂的。古时候明君就是看人才,但昏君用人就不一样,看谁能奉迎他来用人

20、。读书明理,有些人还找算命的,只要把孔子的道理研究清楚了,你就懂了,不需要别人,再学习当中你就看明白了那些是善之事,那些是恶之事,善之事你去帮他,如果是恶事,就是他拿再多的钱你也不能帮他。所以我们要从论语里面一点一点的自己修行。下面一节: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回也,也是个语助词,回指颜回,颜回怎么,三月不离开仁。在儒家讲的仁,在佛家讲就是慈悲啊,菩萨道就是自己修,也要让别人修,看起来有慈悲心,不拿法门来告诉人家,于心不安啊,在儒家讲就是个仁心,仁心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看到天下人痛苦,就一样感到痛苦。不违仁,就是一直有这个慈悲心。其余是指颜回的同学们,也有

21、很多大贤人,怎么样呢,日月至焉,仁心发现了,一两天就没有了,和三月是没法比的。就和佛家修行一样,佛家要成佛必得把无明要去除了,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这就佛成功了。儒家成圣人一个道理,把圣人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就是个人的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无意就是自己的意思,必就是不管这个事情做出来伤害多少人,他就一定要做,这就是必啊。固是固执,我是我执。儒家讲的成圣人也是从无明来的,哪一个不是从我出发,自私。要想成圣人,就是要一点一点去掉这个自私心,成就圣人的,颜回就是三个月不变,每三个月一季,气候会变化,气候对人的心很有影响的,比如说夏天热的时候会急躁,冬天会萧条。春秋正好。他能够坚持四季就是一直在

22、仁心上。其余是一段时间,就会被无明掩盖起来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就是一天一天的修行当中修为圣人的境界。我们老师讲颜回三月不违仁,他用中庸里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起心动念都是道,道不离心,心不离道啊。比如楞严经里所讲的:大至势菩萨念佛原通章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道啊,颜回三月不违人就是他的净念心在那里相继不断,也就是须臾不可离也,最短暂的时间也不能离开道。所以当年雪公就讲,我们念佛的人能像颜回这样三月不违仁,那一定能够成功。当我们寿命中了的时候,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现在的功夫,这个功夫别人看不到,自己知道。起心动念是想到别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不是有助于提

23、起正念。关心天下人是助功夫,很好的助功夫,没有这个助功夫正念是提不起来的。你从这里也知道,念佛要怎么用工夫了,所以雪庐老人叫我们怎么能上功夫,就是把我们的心念换一个慈悲心出来,这是最好的助功夫。这一章就讲到这。下面一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 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卿大夫最大的一家,孔子对这三家不满意,认为把君权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对他们不满意。对于季康子尤其不满意,这时候季康子来问孔子,问看做什么呢:问孔子的弟子当中,那些弟子可以办政治?这时孔子怎么答复他,孔子认为季

24、康子不尊重国君,不想让他的弟子到他那里。季康子问你的大弟子,仲由可不可以办政治,孔子说仲由做事很果断,于从政乎何有,就是何难之有。雪庐老人不赞成这样讲,他认为这样讲就是支持他去帮他,所以雪庐老人认为,仲由很果断,至于能不能从政,你看着办吧,他既不支持,也没有反对。再问赐,就是子贡也,孔子说赐很达,就是事理通达了,事理通达还不能办政治吗?但孔子仍然没有表态,还是与从政乎何有,能不能从政你看的办。求就是冉求,求也艺,艺就是艺术,懂得很多,六艺,才艺很多,与从政乎何有,你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正是,季康子不尊重国君,所以他的家臣也不听他的,所以他想到孔子的弟子,能够帮他办事,所以就问孔子,在这里我们要

25、学习孔子回答问题是多么的圆融。好了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12月25日第57讲请各位把论语讲要找到228页。这章经文我们先看看: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这在一般费读必,当地读费的,季氏让闵子骞做费县的县长。闵子骞不愿意,就跟来的人说。你好好替我辞了,如果再让我做的话,我就到汶上了,汶河是鲁国北,齐国南的一条河,他的意思就是要出国了,这章经大体是这个意思,那么,季氏为什么要闵子骞做费宰呢?根据古人的记载,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司寇的,闵子骞就做过费宰,后来孔子不做司寇了,闵子骞也不做了。鲁国三家掌握着鲁国的权利,三家大夫不听鲁国的命令,因果报应,季氏的

26、家臣也不听他的,在费县叛变了他,因此,请闵子骞去做费宰帮忙,所以闵子骞是绝对不会助桀为虐的。最后两句话很强硬的,如果再找我的话,我就出国了。这是读书人是非善恶分的清清楚楚的。我们看,像我们现在人看做这个官很好,为什么不去呢?要分清楚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去就是帮恶人做坏事,所以我们读书人一定要把握自己的出处之道。出去不出去都要有原则,所以我们也要学出处之道。下面这一章: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就是冉伯牛,就是孔子的弟子,叫做冉更,古人注解说他的了恶疾,就是很厉害的病,有传染的,伯牛的家人就不愿意孔子到他的房间里,房间里有窗在,房间里开

27、的窗叫牖。孔子就通过窗拉着伯牛的手说,像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啊,重复一句就是感叹的意思,这个意思就说这么好的人不应该得这样的病,前面一句话亡之,就是这样好的人,照道理来讲,不应该得这种病的,然而却得了这个病,只能归于命,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无的意思。亡之命矣夫。这句话很重要,孔子认为这是只有归于天命了,就是他自己遇见什么艰难的时候,也是归于天命了,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遭受什么大的灾难我们也不知道啊,只是要学会反省,是不是,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任何事都有因果的,有些人,我们从来没有得罪他,为什么他来找我们的麻烦,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天命,佛家讲因果我们这一生没有得罪过他,有可能,前生得罪过他

28、,这样一想,就会平了。就冉伯牛这一生,他没有做过任何坏事情,孔子说得了这种病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归结于天命。我们一般人都知道,祸福旦夕,来的是时候都是很突然的,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事先也没法预料,那不懂道理的话,遇到就很难忍受的,如果懂得道理的话,就好接受,来了就来了,学佛的人,学孔子的论语也一样,我们知道可以转的,怎么转呢,我们心心念念在道上,道在佛家叫慈悲心,在儒家叫仁心,仁慈这个心,用仁慈心待一切人,这样长时间跟人家交往,佛家说:因缘果,没有缘是结不了果的。所以我们懂的天命,懂得因果的话,我们拿一切仁慈心来待人,今生,我们做的都是好缘,就能把过去的恶业都盖住了,不让他结果。我们研究论语就是

29、要从这方面用工夫,过去我们老师跟我们一起研究古代圣人,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都是认命啊,比如说,尧舜吧,但尧的儿子丹朱,不肖,舜帝的儿子商住也是不像自己,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不能治天下,就禅让了,不是不认命,把天下交给不肖的儿子,害了天下人。这就是懂得天命啊。再下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先赞叹颜回,贤哉,贤是他的品德好,怎么好呢:一箪食,一瓢饮,就是说吃饭,他家穷,箪是用席子编的碗,有一种葫芦,长老了,里面的囊干了,外面的皮变的很硬,劈开用来舀水喝,这是饮食。居住呢,古时候的很多人集中住到一个地方,中间有个走廊,这个叫巷道,上面是

30、盖起来的,是用来走路的道,颜回就住在这样的巷道里,别人都看他非常忧愁了,但颜回不觉得苦,回也不改其乐,加个也子更顺口了。孔子在这里赞叹他不改其乐。颜回乐的是什么,不是为贫穷而乐,但他也不为贫穷而忧。他乐的是能够和孔子学道,所以贫穷富贵都不会改变它的乐,也就是他的道心。我们学道的人最害怕的是移心啊,遇到困难了,就灰心,觉得自己学道怎么还会这样,就苦闷了。也有的学道遇到有人请他做大官了,就像闵子骞一样,他就想抓住这个机遇,先去做了官再说吧。一般人都会这样,这就是,无论贫穷富贵都会使他褪了道心。颜回就是不管如何都不改,而且还要乐。这个很难得的。这就像学佛的人得了法喜,那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就像孔子说

31、的富贵与我如浮云,那是真正的乐了,这就是颜回的乐了,他甚至比普通的法喜都要来的更好。所以说,贤哉,回也,再赞叹一回。这是我们读论语这样讲的,没有到颜回的这个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所乐,我们现在学的还差得很呢,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认为颜回是儒家的人,不能和学佛相比。试问,我们有几个人得了法喜,有没有放下的时候,比如说念佛念得越来越欢喜,那就有了法喜了。我们可以从颜回学习,颜回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起心动念就要为别人,如果动念是为自己的话,就要克念,把这个念头克下去。复礼就是外面的环境,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这是孔子要他学的,我们要试试,照这样去做。复

32、礼,就是事事尊重人家,你做一分就收获一分,功夫道德就是从这样的练习中了的。时间到了。第58讲:继续看论语,现在看232页。先看经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今汝画。冉求是孔子的弟子,他和孔子讲,非不说君子道,说就是悦字。不是不喜欢你将的道,是力量不足。孔子说,力量不够的话,中道而废。中道是走在路上累了,没有力量了,停止了,而你现在还没有上路就说力量不足就不和道理了。看完文字,我们要研究道理了,冉求为什么不悦子之道,孔子教学虽然是因材施教,但是有个总目标就是学道。孔子讲的至于道。开始目标就要定下。这个道就是开发我们的本性,就是破除我们的无明,一层一层的去掉障碍

33、,开发我们的本性,在佛家就成佛,在儒家成就圣人。冉求很有才,孔子讲求也艺,就是会很多的艺术。古时候和现在一样,学艺术的都执着,所以对道的研究很少,也很难把艺术和道结合起来。虽然冉求不是完全的执着艺术,但是他既然艺能多,孔子讲的道虽然也学,但比较起来还是喜欢才艺,所以他用这个理由,是学道的力量不够。孔子就针对他的理由说,你要肯学才行,不能不学,自己限制自己,画住自己就认为不能学道了。因此,世界任何艺术才艺如果不能与道结合,那你的艺术就是有道的艺术,孔子希望通过才艺通达到道上去。古时候讲士农工商,现在更多了,虽然这些都是艺术,都是时世界的学术艺能,我们老师希望他们能与道结合起来,那他的作用就会有突破。不学道就会受阻碍,如果学道的话,他的专业可以无止境的发展,就可以进入到道的境界。现在我们研究论语,过去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