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270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市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

答题要求: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卷类型(A)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甲必考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刘辉

远古传说,虽然掺杂着神话,却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有的传说承载了一定的真实历史。

传说中的“三皇”包括伏羲女娲,并视其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许多文献记载了不同的伏羲女娲传说。

如《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疱牺。

”《左传》:

“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说文》: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有传说他们为龙身,有说蛇躯。

汉代文物中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也存在这两种形体,为探究他们的身体特征及其内涵提供了珍贵资料。

而其中有的伏羲女娲长两足,说明不是蛇躯。

因为蛇无足,只有龙才生足。

如安徽宿州褚兰镇夏疃村墓山孜北坡汉墓墓顶刻画了生两足的伏羲女娲,证明他们原本为龙躯。

至于女娲补天、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等传说,主旨是为他们歌功颂德。

被神化的躯体、功绩与其身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古人鼓吹、信奉天命。

从远古到先秦,几乎所有开国帝王的出生或自身都发生过“奇象”。

如史载“黄帝生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秦之始祖乃至刘邦的出生,都有神奇现象发生,其目的是宣扬他们受命于天。

由此可知,伏羲女娲所生的龙体亦旨在证明他们得天命和拥有“龙德”。

国外史前同样出现过类似情形,如埃及的人面狮身像,即是天命论的表现。

伏羲女娲的种种传说传递了两个有关身份的信息——最高统治者和始祖,且他们的创世神话又具有原始性,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起到了巩固权力和内部团结的作用。

因此,合理的推测是二者的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他们应是不同氏族的统治者。

引人关注的是,不仅苗族、仡佬族流传始祖伏羲女娲的神话,新疆也出土有大量伏羲女娲图像,且阿斯塔那唐墓伏羲的帽子、胡子都是维吾尔族的特征,说明苗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也认同他们是自己的祖先。

历史传说和出土文物中的伏羲女娲,印证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情感的纽带,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和谐的见证。

我国对龙的崇拜源远流长。

从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龙虎蚌塑开始,历经先秦各朝各代到今天,龙文化始终受到人们的崇敬、喜爱。

龙文化为什么在我国具有如此持久、强烈和广泛的影响呢?

《易·文言》说:

“龙德而正中者也。

”故伏羲女娲的龙躯是“龙德”亦即“圣德”的体现。

“龙德”可概括为:

仁爱厚德、团结友善、无私宽容、和而不同。

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品质的写照吗?

龙腾四海,世界翘首。

所以世界华人自豪地说:

我们是龙的传人!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文从《太平御览》《左传》《说文》等文献中,分别引述了伏羲的出生、伏羲以龙为名、女娲神的职能等三个传说。

B.无论相关的文献对伏羲女娲形象的描述,还是用以佐证的文物对伏羲女娲形象的描绘均有龙身和蛇躯两种存在。

C.中国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已持续六千年之久,从有龙虎蚌塑开始,直至今天,龙文化始终受到人的崇敬、喜爱。

D.在安徽宿州夏疃村的一个汉墓中,发现了生有两足的伏羲女娲图像,这为伏羲女娲龙身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3分)

A.伏羲女娲被塑造成龙身,这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即他们应是不同氏族的统治者。

B.从远古到先秦,几乎所有开国帝王的出生和自身都发生过“奇象”,这跟古人鼓吹、信奉天命的思想相关。

C.国外史前一些国家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把他们的最高统治者有时雕成人兽结合体的样子,如狮身人面像。

D.将统治者的形象神化、异化,这是中国和国外一些国家共有的做法,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和加强内部团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中和墓葬中发现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伏羲女娲,印证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事实。

B.因为蛇无足,龙才有足,所以在所发现的有伏羲女图像的文物中,可以认定:

有足的应该是龙身,无足的是蛇躯。

C.“龙文化”千百年来受到中国人推崇,关键在于伏羲女娲等始祖所呈现的龙身形象是“龙德”的体现。

D.掺杂了神话的传说不同于单纯的神话,因为它们承载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

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就是这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马钧传(节选)

傅玄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

“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二子哂之曰:

“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

”先生曰: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

“可动否?

”对曰:

“可动。

”帝曰:

“其巧可益否?

”对曰:

“可益。

”受诏作之。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化百端。

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又患发石车,敌人于楼边悬湿牛皮,中之则堕,石不能连属而至。

欲作一轮,悬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悬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

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

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

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

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

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

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

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

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少而游豫游豫:

游乐B.使首尾电至电:

闪电

C.必以考试为衡石考试:

实际考验D.俱不典工官典:

执掌、主持

5.下列对文中划破浪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B.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C.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D.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钧改进了绫机,不仅使这种纺织机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使织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且变化万千。

B.马钧造出了古时传说的指南车,发明了一种水利灌溉工具,还叫木偶杂技舞俑借助水力运动起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

C.马钧在诸葛亮开发的连弩的基础上,想对它做重大改进,后来研制出一种武器,在上面挂了数十块砖瓦,将它们射到数百步开外。

D.作者对马钧有“巧”却不被世重,有才不能被恰当使用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同时也对统治者用人非其所长、埋没人才的做法暗含批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8?

9题。

咏岩桂

朱熹

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桂

曾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注】①木末,指荷花。

②篱边,指菊花。

8.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

简要概括。

在旨趣上,两首诗同中有异,请指出它们“异”的地方。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指出这两首诗运用了哪一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诗人屈原愤激于“群小”趋时媚俗,竞为巧佞之言,不由法度,任意改变措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花凋叶落,本为常态,然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却为之感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企望同神仙一起自由飞行,情愿长伴明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

——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

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

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

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

”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闻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

”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

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

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

”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

”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

“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洗澡水。

”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

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

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

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

”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

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

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

“哎!

今儿个有什么事?

说吧!

”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

“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

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

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

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

”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

“方先生真可怜!

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

也许!

”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

”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

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

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

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

我可该走了,哎!

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梁漱溟的百年人生,无论对谁,都通体透明,表里如一。

他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这是他处世做人的原则。

作为一个儒者,他既“狂”又“狷”;对待朋友,也不乏“诚”“诤”二字。

在五四学生运动中,舆论对学生一边倒的叫好声淹没了其暴力行为。

当时陈独秀发表演讲“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认为五四运动的精神并不限于空泛的“爱国救国”,“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才是五四运动的“特有精神”。

而梁漱溟基于法律常识对学生火烧赵家楼进行了公开质疑。

1919年5月18日,梁漱溟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论学生事件》一文,主张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

1946年5月11日、16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时为民盟秘书长的梁漱溟闻讯后勃然大怒,他说:

“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

我在这里等着他!

”冒着吃“第三颗子弹”的危险,梁漱溟告白于天下。

1946年六七月间,蒋介石悍然在全国发动大规模内战,“政协决议”被撕毁。

梁漱溟为国共和谈不厌其烦奔走其间。

10月10日,梁漱溟邀周恩来回南京继续和谈。

梁漱溟乘11日夜车返南京。

翌日晨,惊见报端已刊发国民党攻占张家口的消息。

面对记者的采访,梁漱溟悲愤地说: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这句话一时成为痛斥蒋介石背信弃义的经典话语。

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

梁漱溟参加政协组织学习近一月,却一言不发。

于是,有人说梁漱溟与孔子有着割不断的“阶级感情”。

梁漱溟终于开口了,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讲自己对“批林批孔”的意见。

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

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至于批林,我认为林彪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线,不过一心要搞政变夺权而已。

梁漱溟这番话一出口,政协学习组立即开始批判梁漱溟,持续开了他八个月的批判大会。

然而当组织者询问梁漱溟有何感想时,他却一字一句地回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石破天惊,四座哑然,旋群情激愤。

主持人勒令梁漱溟作解释。

他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

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粱漱溟的友人,政坛首先要提的是毛泽东,学界要说的是冯友兰。

毛泽东与粱漱溟这位“民主人士”一直有着良好互动,直到1953年因梁漱溟的一次发言而彻底中断,从此梁漱溟由毛泽东的“座上客”变为“反面教员”。

1953年9月中旬,梁漱溟列席中央政府扩大会议,应周恩来之请作发言,发言重点是谈农民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都是不相宜的”,引用某人所说“工人农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的话,引发毛泽东的极大不满,在会上对梁漱溟进行了尖锐批评,说:

“蒋介石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

”又说:

“假若明言反对经济建设总路线,要求注重农业和轻工业,虽见解糊涂,却是善意的,可原谅。

但梁某则不是,他是恶意的。

”梁漱溟不服气,先写信与毛泽东争辩:

“我根本没有反对总路线,而毛主席却诬我反对总路线,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收回他的话。

”在之后会议上,他更是多次抗辩,与毛泽东顶撞。

“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尊重您,您若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梁漱溟长冯友兰两岁,他们本有“师生之谊”。

1918年冯友兰在北大哲学系读三年级时,梁漱溟为其讲授过《印度哲学》。

1973年,冯友兰发表“批孔”文章,梁漱溟不以为然。

1985年,冯九十华诞设家宴,冯友兰之女宗璞禀父之意电话请梁漱溟光临。

梁漱溟断然拒绝。

但即复信说明拒宴理由:

“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参加寿筵。

”冯友兰接信并无愠色,倒觉得这显示出一种诤友精神。

梁漱溟晚年在与他人的谈话中,多次提及冯友兰等旧友,特别关心冯友兰的眼疾。

冯友兰也并不因梁漱溟曾经直言批评而心存芥蒂。

在梁去世后,撰挽联“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直言”悼念,颂扬梁“敢于犯颜直谏”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美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的处世做人原则,其实就是儒家推崇的处世做人之道。

B.五四运动中,舆论一边倒地为学生的行为叫好,连陈独秀也极力肯定,梁漱溟却对学生的暴力行为从法理的角度提出理性质疑。

C.梁漱溟对民国的民主运动、国内和平、建国后的“批林批孔”运动都有杰出建树,表现出一个当代儒者对社会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D.梁漱溟与毛泽东是知交,但在总路线问题上,他与毛泽东面折廷争,引发毛泽东不满,致使自己由“座上客”变为“反面教员”。

E.这篇传记选材典型,纲目清楚,从国事和友情两方面对梁漱溟的一生做了客观的评述,但字里行间却充溢着对这个“最后的儒家”的敬佩之情。

(2)通读全文,梳理概括儒者梁漱溟“狷介”与“狂放”的行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漱溟是怎样对待朋友的?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漱溟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做人美德。

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体会。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5、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B.考古人员发现一处金代壁画古墓。

墓中的吉光片羽为研究金代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C.个人募捐风生水起,但绝不能野蛮生长,否则既伤害了公众爱心,同时也会沉重地打击到诚信机制在全社会的最终建立。

D.讲历史名人,不能只是一个随风飘荡的口头故事;讲文化精神,不能讲成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