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728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再一次重申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观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把语文学习必备的好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编入了教材,并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序列。

笔者就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说说个人想法。

  一、习惯的界定和形成

  何谓习惯呢?

从字面上讲,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348页)就个人而言,习惯乃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

  哲学家认为:

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有两种,一是外显的实践活动,二是内隐的认知活动,这二者辩证统一。

因此,习惯应包括可闻、可见的外在行为,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的相对不变的内在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要调用自己的已有的与问题具有相似性的知识和经验(即相似块),然后再通过具体有序的操作来解决。

所以,好的习惯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模式的指导和支配下,经过反复历练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操作技能的自动再现。

这其中,“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以及定型的“操作技能”内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从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入手。

  先说“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问题。

列宁说过:

“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

”如何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呢?

张光鉴先生认为:

思维规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中获得的直接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大脑中建构、储存起来的相似块,去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问题求解的。

人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运动的相似、结构的相似、联系的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相似论》曾明确指出:

“一般说来,应从事物的两个主要关系去认识和掌握它的本质:

一个是从静态到动态相似过程去认识它;一个是从宏观相似现象与微观结构相似关系来认识它。

”(以上请参阅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和第21页)总之,“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要从研究存在与思维之间的相似性入手,要符合自然之道。

  接下来说说“操作技能”的建构问题。

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是由外界信息刺激和神经冲动引发的,是一种通过大脑的高级神经控制和运动神经支配若干肌群协调收缩而进行的有目的、合乎内外要求、有正常次序的运动,是一种思维模式支配下的生理反应。

张光鉴先生在提交给思维科学第111次北京香山会议的报告中指出:

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能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就能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以上。

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愈是熟悉、习惯的程度越高,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

这也就是钢琴家、舞蹈家、运动员……为什么要对弹奏的乐曲、舞蹈动作、运动项目中的各种动作要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获得快速反应的能力的重要原因。

关于此,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不会例外,他们都需要从小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阅读、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

没有“熟”怎能生“巧”呢?

没有长期艰苦的锻炼,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非凡的直觉顿悟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样是一个由外显转化为内隐的过程。

在外显认知阶段,人们为了认识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要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创造。

在最初阶段,由于需要调用的信息量比较大,处理的时间长,必然会导致反应的速度相对较慢。

但经过了无数次的相似重复,大脑就会产生“易化”和“募集效应”,就会使外显认知操作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快速反应通道”,使反应的过程定型化、自动化、快捷化。

章太炎先生说:

“学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

偶有所得不可以为智,犹要自视若愚,愚三次,智三次,学始有成。

”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习”和“愚三次,智三次”都是在强调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学始有成”则是说习惯养成后的结果。

可以设想:

当诸多好的“快速反应通道”集于一身的时候,此人也就“学始有成”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了。

  二、习惯的特性和养成

  明白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原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了。

现代教育理论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

  笔者一直认为:

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

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说话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是他们认真、仔细地考虑了如何组织主、谓、宾语的结果;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道理上的偶发事件时,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快速反应的直觉。

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

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许多语文学习的操作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习惯却绝非易事。

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甚至是半途而废。

  第二,要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两重性,扬善弃恶。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遗误终身的坏习惯。

因此,我们要在积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随时注意抵制不良习惯的滋生。

好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势必会由坏的习惯来取代。

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然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

其实,人人都有本能的嗜欲和惰性,而许多有害身心、遗患无穷的事恰恰能够满足人一时的嗜欲,迎合人的惰性。

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相反,许多可以受用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能迎合人的惰性,不可能自然形成,往往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本能的嗜欲,克服、战胜天生的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的约束,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

我们说,人既有个体的本性(个性),又有类的本性(社会性)。

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

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意识,那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习俗”。

家有家风,族有族风,班有班风,校有校风,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气,营造一个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外部环境。

  第三,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固本培元。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我们所说的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习惯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

王尔德指出: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

对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

他说:

  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

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

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

要使过去被视为“软”的东西真正地“硬”起来。

  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殊不知宏观目标恰是通过这些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来实现的,不去抓这些小事,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请参见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03页)

  三、教学建议

  最后,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操作的问题。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是“勤查字典”;第二是“主动识字”。

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习。

  比如“勤查字典”一项,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字典,明确字典的编写者是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

你看,不论是什么样的字典,也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检字法,它首先是将数以万计的字(现象)按照一定的规格(或按照偏旁部首、或按照音序、或按笔画数量、或按照字形特征)进行分类;其次是从微观结构上对每一个字进行单元或层次(比如字形、注音、释义等)的分析;最后是以举例的方式,在分类分析之后,将其进行综合优化,以便于使用者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字典的过程是一个领悟编写者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过程。

教学的第二步是要解决“怎样查”,即形成“操作技能”的问题。

关于这一步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查字典?

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一个与实际的阅读高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字典这位“不开口老师”的功能和魅力,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学会查字典的道理。

第二,要通过实际的翻检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查找、检索的步骤、方法。

正如陆放翁所说的那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许多方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

第三,要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字典随身,只要是遇到了不认识或不理解(包括拿不准的)字,一定要动手翻一翻”的意识。

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勤查字典”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

至于其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同而小异,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

诸如“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识字一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看图渎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

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1个只识不写的字。

第三部分是练习。

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以及祭扫革命烈士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智育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小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认识“手字旁”;理解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人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

板书课题:

识字1(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

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

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

[相机出示词卡:

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呢?

[相机出示词卡:

拜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

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

扫墓。

[相机出示词卡]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

踏青。

[相机出示词卡]

  四、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五、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看看挂图,想想字义。

  六、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如:

“扫”的声母是平舌音,不要与翘舌音混淆;“饺子”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2.用“饺、扫、墓”扩词。

  七、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

你们知道了有哪两个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春节,民间风俗是什么?

(包饺子、拜年)清明节呢?

(扫墓、踏青)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扫、拜、墓、踏”的笔顺。

认识手字旁。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亡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传统节日?

[相机出示词卡:

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

[相机出示词卡:

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你知道吗?

[相机出示词卡:

中秋]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相机出示

      词卡:

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

[相机出示词卡:

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

“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

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

(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

(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

(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三、指导读韵文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这4个生字的。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教学反思:

“词串”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上口的韵语小诗。

组词语勾出四个节日的特色既是情境识字,又是注音识字、集中识字,还是韵语识字,很四容易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词串”识字的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在给读的人留下了宽广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因而它是提高学生悟性和灵性、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它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我们就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识字课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积累语汇。

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说(写)话的能力。

一般的学生说一句话,较好的学生说几句话,优秀的学生能用上更多的词语,说上一段很美的话。

这样可以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了新课标的“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精神今天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可谓生活在一个“万花筒”之中。

我们将认真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

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看到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 是呀,“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指导看图

   1 图上有哪些景物?

   2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 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书,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相互检查一下,读音有没有错误。

   3 出示词语

    

(1)自由读

    

(2)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3)指名读,齐读

    (4)小组组织“找朋友,你说我猜”的游戏,加强生字读音

    (5)看图理解图意

    (6)齐读生字词

  四、教学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卡片,依次认读

   2 按笔顺书写生字

   3 教师范写

   4 学生在《习字帖》上描红、临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抽读生字卡片

   2 朗读课文

  二、看图说话

   1 看图,运用书上的词语练习说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

   2 四人小组交流,选派一名说的最好的上台说。

   3 指名说,师生评议

  三、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

    准备好导游解说词,评选出“最佳小导游”

教学反思:

识字2是围绕“桂林山水”的一组词串,本课配以朦胧的中国画插图,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画卷。

看着图中的那只小竹筏,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感觉。

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当年去桂林旅游的情景。

看着手中的教材,我觉得这课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把桂林的美景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为我们美丽的祖国感到自豪。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桂林的旅游宣传片,也把我当年拍的照片带来给孩子们看。

孩子们看到这些,眼睛都放光了,听了我的介绍,更是对桂林向往不已。

他们为独木能成林的榕树惊叹,也被榕树下对歌的壮乡儿女的歌声打动,更为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叫绝。

课堂上我们不仅读了书上的词组,也读了“桂林山水”节选的散文,“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些已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最后我以“梦游桂林”为题展开说话教学,感觉非常水到渠成。

识字3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

课文将两组容易混淆偏旁的生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

第一组词语介绍了—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第三组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第四组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

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育目标:

1.学会奉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区别形近偏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的比较来识字。

板书课题:

识字3(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

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

(一),复习“木字旁”、“禾字旁”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一棵树)

     师:

同学们说得对。

“木”的古文字像一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2)复习“木字旁”。

      教师范读带木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一株禾苗)

      师:

同学们说的对。

“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4)复习“禾字旁”。

      教师范读带禾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是什么树?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相机出示词卡:

松柏、杨柳]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

(松树、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出示词卡:

桌椅

  4.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

[相机出示词卡:

秧苗]

  5.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好喜人的景象啊!

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

[相机出示词卡:

稻谷]

  6.“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

[相机出示词卡:

庄稼]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

(木字旁)为什么都是木字旁?

(因为这些词语大都与树木有关)第二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

(禾字旁)为什么都是禾字旁?

(大都与庄稼有关)你们觉得汉字有趣吗?

中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你们要认真学习!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七、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齐读。

  2.用“柳”、“椅”、“秧”扩词。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柳、秧”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本课6个生字。

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检查听写情况。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

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

(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竹叶)

  

(2)复习“竹字头”。

  师范读带竹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两棵小草)

  (4)复习“草字头”。

  师范读带草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相机出示词卡:

竹篮、箩筐、筷子]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

仆目机出示词卡:

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是什么吗?

[相机出示词卡:

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是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相机出示词卡:

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

(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

(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

(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七、指导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