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62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

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

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

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

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

相互和:

和谐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

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

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

(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

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

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

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

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

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启发学生

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

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课件展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

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

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

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

是精华。

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

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

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出示课件: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

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

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

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

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

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

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

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

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

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

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

有二妃墓。

民间有诗曰:

“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

”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

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

墓前

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

叫湘山。

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

据传,秦始皇当年

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

“我真

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

接着,他便问左右:

“此乃何地?

”侍臣回答说是君山。

始皇一

听愈加恼怒,说:

“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

来了?

”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

封山令。

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

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

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

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

美丽的传说自然

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

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

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

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

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生的

兴趣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

发展。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潭面无风水山风景如画

镜未磨白银盘一青螺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

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

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

谁愿意介绍一下?

(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

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秋月半轮

月影江水流

(思君不见,依依之情)

教学反思:

 

4、秋天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欣赏短片,看完短片后告诉老师,短片为我们所呈现的是哪一个季节?

2、板书课题:

秋天

3、看完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

或者谈一谈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    预设答案:

秋天秋风秋雨秋收

    师再启发诱导:

秋天的景色叫——秋色

           秋天的风光叫——秋光

           对秋天的怀念叫——秋思

           秋天的果实叫——秋实

    板书:

秋风秋实秋光秋思

    设计意图:

组词导入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正是在这样随意亲切的氛围里,学生没有畏难情绪。

组词和猜词活动既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又为理清课文的主线:

秋风——秋实——秋光——秋思埋下伏笔。

 4、秋天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秋水长天,让人们感觉非常的舒服;同时,她也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实累累,秋桂飘香,让人们体味到收获后的喜庆。

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也非常喜欢秋天,下面我们将要走进课本,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到底是怎样的。

  {二}、整理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请教一下字典老师,并且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象和丰收景象)

   2、出示生字。

    A、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内容的?

    B、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红着脸儿(指导读好儿化音)

    C、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路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理解“羊肠小路”“柔韧”“井井有条”的意思)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走进诗歌中,想一想划一划,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

(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4、(指名读诗歌)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

   5、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

那么作者又看到些什么?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老师也诗性大发,想在这里吟诵几句。

     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们看到金黄的稻穗……

     你们觉得老师创作的怎样?

   2、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3、小结:

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饱含深情,我们就是通过这么美丽的语言理会到的文章的美,秋天的美。

  四、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

   2、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富有生命的。

我们来看看在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得整段内容充满生命力。

   3、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高粱------这些能让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

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香,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这两个字就概括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五、学习生字词,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

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

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

;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

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秋风的调皮可爱。

  导入:

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都去过哪些地方,他们在那儿干什么?

请同学们读第二节诗,读后请填空。

    秋风来到,在那里。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这一节诗歌里,你觉得那些文字最出彩?

为什么?

    预设答案:

打滚、奔跑、抓一把、轻轻涂掉

    师:

讨论一下好在哪里?

    预设:

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秋风当成一个孩子来写,让我们感觉秋风好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师小结:

“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这样一来就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

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

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个性,让我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拟人化的动词让描写秋风的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拟人修辞手法的魔力。

    下面,让我们学着诗人王宜振的样子,用拟人化的动词写一写秋风吗?

    秋风飘到,在那里。

    预设答案:

球风飘到草地上,在那里给小草染发。

秋风飘到枫林里,给枫林披上一袭红艳艳的长袍等等。

    设计意图:

精当的评讲,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本节课的作业写一首春天的诗歌打下基础。

  三、自学第三节。

    导入:

秋风姑娘吹一口气,秋天向我们呈上丰收的果实(指板书——秋实)。

让我们跟着秋姑娘的脚步,走进田野,走进果园,去看一看,闻一闻吧!

   1、调动脸上的表情,用美妙的声音朗读3——5节。

   2、圈出你认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词语。

然后在旁边批注上从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交流。

    预设:

    

(1)富含生命活力的词语。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

    

(2)“嚷着”写出了苹果和葡萄的惹人怜爱的感觉。

“穿红袄”、“披紫袍”写出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也蕴藏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再次带着表情感情朗读。

   5、学着写一节秋天的果实的诗歌,用上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秋风一节是精讲,已经教会学生通过品析动词来感受事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秋实”一节感觉上和“秋风”一样,所以放手让学生实践。

  四、自读秋光一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导入,同学们用诗人的眼睛,用诗人的心灵把秋天的果实尝得有滋有味。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田野。

一起去欣赏美丽的秋光吧!

   1、默读第六节。

说说你碰到的难题是什么?

     预设:

为什么说田野是井井有条的?

“为什么说秋风如果柔韧的梳子”?

为什么说汗珠还“闪耀”?

   2、引导启发

    

(1)柔韧的词典上的意思。

    

(2)师讲解:

秋风不知疲倦的轻轻吹拂,不停止地吹,昨天轻轻吹,今天柔柔地吹,明天轻轻地吹,后天还要继续柔柔的吹,吹来吹去,把果实吹熟了,把庄稼也吹熟了,所以说秋风很柔韧。

    (3)说说井井有条的词典上的意思。

    (4)再看幻灯片,说说田野里的庄稼果实所长的空间位置,感受田野的井井有条。

然后说说你曾看到过那些地方也有井井有条的感觉。

    (5)发亮的汗珠是谁流下的?

从“闪耀”一词里你能体会庄稼收获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虽然辛苦,却又幸福而自豪。

    (6)小结:

诗歌里的文字之所以富含生命活力,那是因为蕴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我们读诗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这样,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

     设计意图: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

  五、学习秋思。

    导入:

作者把对秋天的千般情,万般爱,都写进了最后一节里,那就是秋天的思绪——秋思。

那么是什么东西才可以承载作者的秋思呢?

   1、读第七节,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

     预设:

     拣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会永远向我们微笑。

   2、再从这句话里找一找最能浓缩作者情思的一个词。

     预设:

珍藏

   3、比较珍藏和收藏的异同。

     从情感上说,珍藏含有收藏人非常珍惜,非常喜爱,视为宝贵的意味。

而收藏,只含有保存,保管的意思,没有更多的情感在里边。

   4、作者珍藏的是什么?

(黄叶)为什么珍藏黄叶?

     因为黄叶是秋天的象征。

   5、从作者珍藏黄叶你悟出了什么?

  师小结: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美丽的黄叶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依恋。

  设计意图:

秋思是对秋的总结,也是作者表达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

因此,在读的时候找到诗眼,就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六、回归全文。

  秋天里,更红更娇的秋阳,调皮可爱的秋风,累累的果实,美丽的秋光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这美丽的图画吧。

请大家站起来朗诵这首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读一读王宜振的其它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用拟人的手法写一首关于春天或其他季节的诗歌。

 

《春天》写作指导:

首先像《秋天》这首诗一样拉出一条线。

比如:

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春光。

然后,把春天当成最亲切最可爱的人来写,用上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使你的诗歌充满诗意。

  设计意图: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诗歌,在朗读感悟中欣赏了诗意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学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对于学习本节课来说是巩固也是提高。

而且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会得到有效打消。

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板书设计

                      秋 天

               风景优美   果实累累

教学反思: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

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

(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

(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

(*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

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