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468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ocx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和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2搜集有关中山陵、莫高窟、圆明园、故宫、漓江、黄山等名胜古迹的资料。

  3课前出好一期黑板报。

  4准备一次演讲(限定2分钟)参考话题

(1)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3)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

  5课前参观校(或乡镇)的有线电视台,采访节目制作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1、习惯

(一)

(一)导入新课

  出示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一幅绘画作品(如《黄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图》等),说说看了图的感受。

讲述:

这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呢?

他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板书)。

其实不光是学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也很有益处。

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应该怎样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途径来学习语文知识呢?

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板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学习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读题,解题

帮助理解:

想学好语文,有更高的能力,不仅得读好多的书,还要融入大自然,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阅读”,大自然也是一本大书……】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一页的三幅图。

  

(1)观察第一幅图。

  

(2)讲述;图上画的天文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的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我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创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天仪,并取得了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看到这些古代天文仪器,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

  小结:

同学们说得对,我们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的。

  (3)观察第二幅图

  过渡:

在参观了古天文仪器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去了天文展览馆,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说说展览馆墙上的照片上有些什么内容。

  指名说

  小结:

同学们要从小爱科学,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4)观察第四幅图

  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指名说

  小结:

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碑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图画,这些文字或图画大多出自著名画家之手,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图上的同学们看到这块碑刻,会怎样想,怎么说?

  指名说

  同学们在书法课或外出旅游时,欣赏过哪些碑刻?

在欣赏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讨论交流

  2指导观察第2~3页通版插图。

  

(1)逐幅图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

  观察第2页最上面的两幅图。

  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们游览了漓江和黄山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

  指名说。

  观察第3页最上面的图。

  分别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同学们参观了植物园会有什么收获?

与丹顶鹤一起嬉戏会有什么样的乐趣?

  指名说。

  

(2)观察大海图。

  a.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样的景象。

  b.小结: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很长,站在海边,眺望大海,能让人领略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美景象(投影映示,教师简要释义,学生朗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包括生活积累),结合自己所读的关于大海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见到辽阔大海后的感受。

  指名说。

  观察右边的两幅图

  a说说图上同学在干什么,中山陵和莫高窟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游览这些名胜后会说什么。

  指名说

  b让学生结合造假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山陵和莫高窟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两处名胜。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知识?

  指名说

  (3)观察第三行插图

  观察左边一幅图

  a说说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说说圆明园美在哪里,它又是怎样被破坏的。

  请同学介绍

  c听了同学介绍有什么感想?

  指名说

  观察右边一幅图

  a说好所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故宫规模宏大,建筑技术高超,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知道得一定比老师多,谁愿意老介绍?

  指名说

  评点

  c听了同学们介绍你懂得了什么?

  指名说

  评点

  (4)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同学们有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会学到很多知识。

  (5)你们的家长曾到过哪些地方,游览过什么名胜、什么景点,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三)、总结

  1通过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

  2谈谈准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讨论交流

  3小结: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大自然中获取。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

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

当然,“行万里路”并不一定要有“万里”之遥,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读好社会和自然这本大书。

同时还可以结合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很有帮助。

【教师总结,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

激发学生投入到大自然,投入到社会中,更广泛地学习语文,让自己成为博学多才的有知识的人。

四、习惯

(二)

(一)导入

1、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中“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上一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习,你知道了应该怎样学好语文吗?

2、教师谈话:

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

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不仅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更要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板书课题)

【让学生再结合上学期所学的古今贤文进行体会: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观察第4、5页第一行的两幅图。

  

(1)教师边指图边讲述:

图上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左边是控制室,里面的几位同学通过屏幕,既可以知道全校的情况,也可以把信号传到预定的地方,右边是学校电视台的播音室,通过摄像机和专门的路线可以把声音传导控制室,由控制室根据需要加以处理。

  

(2)图上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指名说。

教师给予提示和补充。

  (3)课前同学们参观访问了校(或乡镇)有线视台,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制作节目的?

指名说。

  (4)小结。

  2、观察第二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

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

别的同学表情怎样?

  同桌讨论、交流。

  2、小结。

3、请班上毛笔字写得好的一两名同学作书法表演(字不宜多),并表扬认真写字的同学。

【特别表扬班级里在学校硬笔书法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

指名说。

  2、我们在第十一册已经学习过演讲,老师也请大家课前作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讲?

请两位同学作演讲表演,同学予以简短评价。

  3、观察第三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

指名说。

  2、讨论:

古诗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集体或单独朗诵、配乐朗诵、背诵、抽签朗诵或背某一诗文,突出某一主题的朗诵,比如背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指定某一作品的朗诵、背诵,比如背李白的诗句等。

  3、抽签背诵古诗文。

教师评价。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们办的黑板报质量怎样。

指名说。

  2、我们班这期的黑板报出得也非常好,栏目丰富,插图精美,书写完整。

我们请本期的作者和编辑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选择内容、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插图的。

  指名介绍。

同学评价。

  3、同学们对出好黑板报还有什么建议?

指名说。

教师评价。

  4、观察第4页左上角的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么样。

  指名说。

  

(2)展览各组课前出的小报,说说质量怎样,然后请几位编者或作者谈谈是怎样编这期报纸的。

指名说。

  5、观察第5页6右下脚的插图。

  

(1)讲述:

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郊和他的母亲。

  

(2)图上同学表演得怎样?

指名说。

  (3)同学们学过不少课文,也演过课本剧,请参加过演出活动的同学谈谈演出的要求和体会。

  (4)小结。

(三)、总结

  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的例子。

  2、小结。

(四)、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4、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

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有胡宏伟作词,王世光作曲】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

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和听后感,从而感受长江的恢弘气势。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

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

洗涤。

      尘埃:

尘土。

      磅礴:

气势盛大。

      灌溉:

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

哪些地方读懂了?

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

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

左窄右宽。

    灌、溉:

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让学生知道这个小节就是文章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所流露出的对长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情怀”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

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

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

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让学生自行交流一下第一小节的意思,从而感受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相互交流第二小节的节意,体会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五、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六、学唱歌曲。

【小结本课的修辞手法:

拟人反复。

七、作业设计:

   【抄写文后两个生字,注意下列各字的读音:

奔ben向哺bu育磅pang礴】

 改病句。

    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

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三亚的位置。

】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

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

(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理解下列各字的意思:

绝伦硕朋赤朱丹彤】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出示文后生字及二类字,指名学生读准字音,并交流各字的记忆方法。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

(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

)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在描红本上知道学生描红本课的生字。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

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

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讨论交流第一句话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文字,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

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

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

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

)(板书:

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

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1、指导读音:

屑xie找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指导读音:

冠guan】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讨论交流:

从“担心”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白鸥飞得很低,几乎与海面相接。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如: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

“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

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

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

像孩童)

  投影: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

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鲜明生动【地写出了落日的活泼可爱,富有生机】,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

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板书:

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2、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3、投影: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理解引号的作用: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即太阳下山了,不与人们相见了。

】。

    A、小组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

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

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指导背诵第三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