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649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docx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

对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正的思考

四川省广汉市雒城三中张辉照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国内民众大范围接受,在各级学校也逐渐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在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实学生当中以前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厌学、逃课、逆反、自卑、早恋、内向、注意力分散等等许多影响学生认真学习和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其实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我们能够对初中学生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试验寻找到较为理想的矫正或辅导方法,对于一个学生个体而言、对于一个班级而言、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对于一个地区而言,都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因此,我认为必须要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初中生,了解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现状、特点和需求。

一、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分析

1、初中学生心理的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具有简单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正在形成一个稳定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之中。

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大,尤其是中学教师开始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活动的能力,他们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逐渐地感到已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

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教育环境与内容,会让学生形成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但是,幼稚性与片面性却是无可置否存在的。

作为教师的我们,既不能采取“惟我独尊”的压制方法,也不能过分地相信他们的独立能力,而应加以正确的指导。

2、初中学生容易出现自尊和自卑的交替

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高峰的中学生,自尊心迅速增强,他们要求得到教师的尊重,同学的敬佩,在学习和娱乐方面,精力充沛,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

对于这种成长的烦恼,教师应当注意开导。

在许多教师反映出学生的问题时,这是一个极其突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人数虽然不多但却表现得特别明显的有两种:

一种是极度自卑带来的极度自尊,一种是极度自尊带来的极度自卑。

第一种情况,一般情况出现在家庭有重大问题、亲人出现重大问题以及自身有重大问题的学生身上。

比如,我班上一名女生麦某,父亲因为经济问题被判了刑,现在正在服刑时期,所以,该女生平时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学习虽然比较认真但是效果并不是太明显,其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她有极度的自尊感,平时同学之间的玩笑话,如果涉及到父母的,她会反应强烈,甚至于与同学发生口角,还有一次与同学发生了肢体冲突。

如果在学习中,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也可以暗自流泪许久。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自尊表面下隐藏的极度自卑。

另外有一个男生李某,家里经济条件特别差,原因是母亲身体有重大疾病,经常需要住院治疗,所以家里无钱为他买新衣服,他的衣服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家小孩淘汰下来的衣服。

平时里,该生总是能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事件里显示出他的自尊,同学也比较尊重他,但是一次有同学和他开玩笑,指着他衣服上的卡通图案说他的衣服太幼稚,结果该生当时便哭了,而且哭了很久,并且回家后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寝室内,用头撞击房门。

第二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家庭条件比较好或以前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身上。

我班上也有一位男生有这种情况。

其父在外包工程,钱挣得比较多,家庭条件非常好,家教也比较严格。

但是,该生学生对于学习不太感兴趣。

在班上,不少同学都有些羡慕他,也尊重他,他表现得也很自尊。

但是,一旦同学攻击他的学习成绩,他就会表现出其特殊的地方,开始他会表现得很愤怒,甚至出手打同学,如果同学忍让,他便会得寸进尺,但如果一旦同学强硬起来,甚至打了他,他却会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而变得怯弱退让了。

3、初中学生的自闭性和开放性同在

初中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成人感的增强,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

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无法与成年人相比,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形成“代沟”。

如果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往往会使他们把自己的苦恼和朦胧的思想意识隐藏在心中,封闭起来,形成“自闭性”,这样的孩子喜欢回到同龄人那里去共诉心曲,交流体验,而一旦出现家庭和班级同伙伴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宁可对家长教师隐瞒,也不愿损害同伴的关系。

这种逃避心态、逆反心态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这一些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切不可简单粗暴。

所以,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建议在教育中多实施情感教育方式,以免引起学生其他心理地伴生出现。

二、对学生实施情感心理教育应该注意的地方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对学生的最高奖励莫过于对他的尊重、肯定和信任。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高峰。

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最不稳定的时期。

学生此时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看法。

此时教师的态度极为重要,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缺乏耐心,不分场合地挖苦嘲讽,乃至打骂体罚,都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完全崩溃。

苏格拉底说过:

“人有了人格的自尊,必不甘堕为禽兽,而品格也必然提高。

”所以,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记取的。

比如,我班上有一段时间,我班的一些学生的一些书籍、学习用品甚至小食品经常无缘无故的遗失,据有的学生反映,可能是我班的学生吴某所为。

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极其难以解决的问题。

怎么办?

难道张网以待,抓住他,让他出丑吗?

如果事情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解决,那个犯了错误的同学会怎么样呢?

他尽管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毕竟是一个孩子,他也有自尊心,今后路还很长,如果让吴某当众出丑,他今后怎么在这个班中继续学习呢?

他会不会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轨道上越滑越远呢?

另外,现在这种情况也只是一些同学的猜测,如果不是他呢?

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察觉老师和同学因为这种事情在关注他甚至怀疑他,这会对他造成多么大的心理伤害?

于是,我在班会的时候,告诉全班同学,东西丢了,那就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班同学到我班来偷的,另一种情况就是本班的同学做的。

当然,我们自己要先杜绝出现第一种情况,那就是班级要有凝聚力和团结力,要共同抵制外班同学进入我班教室,同时,如果教室出现无人情况的时候,门窗必须是关好的。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应该有同学在和大家开玩笑,放心,到时候悄悄失踪的东西也会悄悄地回到大家的手里的。

然后,我找了许多学生单独谈心,并不涉及物品失踪事件,但都是同一内容,首先肯定来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帮他或她找优点,同时也指出他或她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暗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能一错再错,要勇于跟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斗争,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老师解决。

当然,这批谈心的学生中就包括了这位吴某。

结果,过了两天时间,班级里失踪的大部分东西便回到了原来的主人的抽屉里,虽然我通过给学生谈心时大致能够猜到是谁做的,但是,我没有非得把事情查得一清二楚(说实话,教师不是警察,还真是没那个本事把这种事情给查清楚),但是,我用情感教育了一批的学生,而这一批学生中,就有那个偷了东西的同学。

事情解决了,学生也从心理上得到了教师的关心与教育,同时,我班再也没有出现过物品失踪事件。

应该说,现在这个我仍然没有确定的孩子在我的班级里正在健康快乐的学习着,成长着。

所以,“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爱默生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2、理解学生的需要

在社会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有正当的健康的需要,也有不正当的不健康的需要。

学生的种种需要如同一股洪流,堵是堵不住的,也不应当堵,但如果放任自流,就会泛滥成灾的。

如果善于疏导,情感可以滋润心田。

因此教师应把握时代的特征,应主动消除因“代沟”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初中生的各种需要,想方设法因势利导,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他们不正当的一健康的需要应加以控制,积极引导,让他们感到教师理解他们,从而理解教师地苦心,能够服从管理,以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对初中生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早恋问题,更应本着理解学生的原则,积极引导,谨慎处理。

我曾教过的一名男生张某,在初一、初二时,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认真,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前茅。

但到了初三上学期,他出现了上课心不在焉,作业马马虎虎,成绩急剧下降。

经过多方面了解,他正和外班一个女生交往过密,陷入情感的泥潭中,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要如何与那个女生相处。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那就是解决的问题了。

我没有接以前的老办法请家长共同教育,而是找了一个下午,我让他来我的办公室,办公室有其他同事,我便把他带到了没有人使用的会议室。

我直截了当地对他说:

“首先祝贺你长大了,已经开始谈女朋友了。

当然,今天不是来批评你的,因为我不认为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是不光彩的,相反,这正证明你长大了,正在走向成熟。

”在谈话过程中,我不否定不肯定,以一种真诚谈心聊天的方式向他灌输一些早恋的利与弊(有人会说,早恋还会有利?

对,其实早恋也可能出现有利的作用,比如说可以相互促进,当然,这里我不打算深入探讨早恋的利与弊的问题),打消了他的顾虑,他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心扉。

谈话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的时候,我总结道:

“现在我不反对你和那个女生继续谈下去,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给自己留下一道门,有些事情也先别急着下决定,现在你在学习上多投入一点,等你到了高中后,你再回过头来看,然后再做决定,好不好?

该生在谈心后,虽然没有和那个女生断了关系,但是却把学习时间内的精力全投入到学习中去,和女生在一起只放在了周末做完功课做完预习和复习后进行。

终于,这位同学的成绩明显回升,最终以高分考上了我们市里最好的高中。

在第一时间,我打电话给了他祝贺,同时和他约定,高中一个学期后,他再回到初中学校找我,向我汇报对于早恋的看法与他的决定。

一个学期结束,寒假里,他来到了我的家里。

我和他谈了很多,而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第一个问题,他对早恋的看法。

他说他到现在仍然不觉得早恋是坏事,因为当时我找他谈过话之后,他就是想在女朋友面前证明自己,所以他更努力了。

我同意他的看法,但也明确指出,他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情况,因为早恋的学生中,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毁了自己的学业之路。

第二个问题,他的决定。

他告诉我他已经和女朋友分了手。

因为他到了最好的高中,他的目光可以放得更远了,可以更成熟地思考这个问题。

外面的世界更大,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还有更优秀的女孩在等待着他。

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他就会看得更远,我最后这样告诉他。

所以,学生出现了问题,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堵,而是疏;在疏的时候,更要注意我们的方法。

3、以师爱激励学生进步

师爱是一种以自教师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

学生感情到这种爱以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但是据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国家相关机构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显示:

48.99%的教师“很爱”学生,而感受到这份“爱”的学生仅有5.61%。

导致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学生的感受能力差;二是教师爱的方式不当。

我们过多地偏爱了那些所谓尖子生,对学生也爱得过于严厉了,爱之深,责之切啊!

我认为,我们班主任不妨来个“严”而不“厉”,古语说“严师出高徒”,但严厉往往意味着教师态度的强硬、武断甚至偏执、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畏之,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依赖性、神经质、敌意这些不良心理会从这种重压下产生。

因此,教师对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的,而不是严厉的。

同时,何不来点“反向偏爱”呢?

教师应给那些不太优秀,但更需关爱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爱。

其实我们再回头仔细想一想,我们所教过的学生,回来看我们最多的是谁?

心里最记得我们的是谁?

反而是那些在学校里曾经是不太优秀甚至于最调皮的学生!

他们中的很多人,觉得初中教师对他一生的影响会是巨大的。

三、关于一些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和辅导的原则和技巧

当我们可以很明确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该怎么办?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家长带着孩子到专家那里得到帮助和解决办法,最好就像看病吃药那样,医生明确诊断,然后药到病除。

然而,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首先,家长能否接受子女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现实?

第二,是不是有了心理问题就应该去看专家?

要知道其实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许多心理问题其实影响很小,只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辅导就可以消除。

第三,我们是农村初中,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找专家对子女进行心理矫正和辅导甚至于治疗。

第四,学生去了专家那里,心理问题是不是真就能够解决?

第五,心理问题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这没有错误,但却容易被拿来与神经病混淆,给学生带来足以影响以后成长的不良后果。

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些由我们自己就可以使用的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矫正的原则和技巧。

不过,在此先需要做一个说明,我们教师绝大部分都不具备心理辅导师的资格,更不用说心理治疗师资格了。

所以,一些症状比较轻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着辅导与矫正一下,但如果症状已经比较重了,最好不要再对其进行辅导与矫正,以免因为自己的不专业引起其他不良的后果,到时候把自己给陷进去,这样就不好了。

心理辅导工作的本质是一项人际思想的交流工作,其目的在于协助受辅导者排解心理困惑与烦恼,提高自助能力,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在学校环境下,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帮助受辅导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学会相处与沟通,克服障碍,为学生自决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帮助。

1、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同感原则

同感是感同身受的意思,即“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感受尤如亲身体验一样”,放下老师的主观态度,学会设身处地地以当事人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以深刻了学生的行为动机。

它是整个辅导关系中最重要的成分,如果没有同感,则辅导过程会一无所成。

A、同感不等于同情。

同感是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反应周而是平等的,共鸣似的反应;而同情则是一种主位似的反应,包含了对学生处境的怜悯,因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似的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因遭不幸(同学、家长)来寻求辅导时,如果老师以“噢,你真不幸”或“你真可怜”这类的话语作答,则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不愿再说下去,反之老师以“噢,你一定很不好受”或“你一定感到很压抑”之类的话语作答,则会令该学生感到被理解,并愿意继续谈下去。

B、同感也不同于同意。

其在于同感是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借此摸清他的思维方法,获取他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思想沟通,以最终帮助他面对和克服障碍,所以老师接纳的是学生本人,而不是他某些偏差与不良行为,简言之,同感力求认同学生的思维方法,但不求认可其行为。

例如学生上课捣乱或打架斗殴的辅导。

(2)遵循尊重原则

尊重最直接的表示是接纳,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对于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温暖的的关心,视学生为可信赖的人,与学生共同体验,促进其自我探究,接纳是整体的,不仅包括他的长处,而且包括他的短处。

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接纳、同感,也意味着非指责、非嘲讽、非强加于人、非自以为是。

渴望尊重与关注是人的本性,无论何种年龄的人,都渴望受尊重。

如罗森塔尔效应(史格马利翁)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事实上,心理辅导就是表现与传达人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艺术,所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胜任心理辅导的。

(3)遵循真诚原则

真诚即老师在受导学生面前不摆架子,不故作姿态,不以势压人,不自以为是。

对于受导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与棘手的问题,老师能答多少就答多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不会因为维护老师的面子不懂装懂,或强加于人,这样会令受导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讲实话、讲真话,终而影响辅导顺利进展,辅导是人际心灵的沟通,老师要在短短几十分甚至几分钟内获得受导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与信任,建立起思想沟通的基础,不表现出充分的真诚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开端的。

(4)遵循信任原则

信任即老师必须尽量以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人品及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让学生感到受尊敬,受爱护以及安全、温暖,这样可以强化受导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并由此激励学生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教师的信任,现实中师生不信任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影响社会根基。

(5)遵循鼓励原则

勤加鼓励是使学生行为转变的另一关键因素,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

鼓励比惩罚更能使人转变。

这一原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行为予以及时肯定与支持。

心理学认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自尊自爱的根本,人具有受与被爱两种本能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则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对于学习落实和行为偏差的受导学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也易对周围人产生敌意,此时此刻老师如能对他多加关注,勤加鼓励,则可使他们备受鼓舞,改变对自我的认识。

如罗森塔尔效应(史格马利翁)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6)遵循耐心原则

教学需要耐心,心理辅导更需要,前者表现为诲人不倦,后者则表现为对人信心不变,即对受导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我的信心不变,是对一个人的自我向善与转变能力的绝对尊重与信任,要对学生自我转变中的反复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指望学生可以一下子转变过来。

(7)遵循行动原则

一个人的行为转变主观认识是先导,客观行动是根本,促使行动要求老师辅导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促使受导者勇于面对现实,承担个人的责任,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与障碍,以充分感受到个人对自己及他人的价值感。

2、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

(1)辅导技巧之贯注

贯注即辅导教师要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向受导学生表示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我会精力集中于你身上。

贯注时老师要承学生的讲述作语言与体语的表示,其中言语表示包括嗯、噢、是的,我明白等言语,体语表示则包括点头、注视、流泪、面部表情的种种变化,适宜的坐姿及一定的沉默等。

1)要关于对学生察言观色。

2)要注意不要在学生讲话时东张西望。

3)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专心地倾听他讲话。

4)要以各种言语与体语来表达你对学生的贯注与理解。

(2)辅导技巧之倾听

要求认真听对方讲话,不以个人的价值观念来评断,并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认可受导学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

尽量克制自己插嘴讲话的欲念,让学生完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老师要有所反应,也无需重复学生的主述事实,而要着重表达学生的感受,当然也并不是要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学会兼容并重,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学生的信念与价值观,以更好地体验真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

1)要鼓励学生多讲话。

2)要尽量以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

3)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愿意听他讲话。

4)要注意谈话中言语与体语的配合。

(3)辅导技巧之沉默

适时的沉默可令人感到亲切、善解人意,当沉默不语时,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1)不要怕辅导谈话中出现沉默。

2)要学会鉴别思考性与对抗性的沉默(思考或缺乏信任)。

3)要学会以各种非言语的举动(如微笑、亲切的注视)来表达你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与期盼。

4)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在沉默时并没有走神想其他的事。

(4)辅导技巧之宣泄

宣泄可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释放,摆脱其恶劣心情,是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没有宣泄的产生就不可能有深入的自我表露。

1)心理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

2)没有情绪的表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辅导。

3)不要对学生的情绪表露麻木不仁。

4)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5)辅导技巧之探讨

探讨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1)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作讨论,少作评论。

2)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

3)要以商量的口吻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评论问题的观念观望与?

4)要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个人成长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

(6)辅导技巧之面质

面质指老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通过提问、反问与深入讨论来面质学生思维方法中有哪些自我偏向、自我夸张与自我挫败的倾向,面质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对方,贬低对方,教训对方,而在于开启对方、激励对方,使对方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力求问而不审,质而不压,以推动受导学生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接纳,使之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1)要首先理解学生。

2)要对学生的认识方法做到知彼知己,那样才能使学生真心地接受你的面质。

3)要学会以事实来改变学生认识中的偏差。

4)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面质不是为了以势压人。

(7)辅导技巧之行为矫正

1)要制定址分具体化、明确化的行动计划。

2)要赏罚分明。

3)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4)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自己。

(8)辅导技巧之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对个人生活的有关经历、行为和情感有意展示给学生,有两个功能:

模仿和挑战

1)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自我表演。

2)不宜过分使用,不要为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去刻意表露自己,甚至不惜编造假话。

写在后面的话:

应该说,让我们这些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教师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实在是有些过于勉强,而且很困难。

但是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矫正,其实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而我们一直做的,有不少就是符合心理学原则的技巧和方法。

所以,这又再次坚定了我们继续在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

当然,由于不专业,所以难免会有不少硬伤,但我们努力了,我们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或许可以说,我们得到的,甚至比学生得到的还多。

当然,我们一直非常希望得到专业的培训与帮助,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进步。

当然,希望是永远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