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34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思维导图

考纲解读

1.理解区域的含义、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发展。

3.学会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理解区域发展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微专题一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和模糊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特别提示

  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1)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3.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类型及特征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空间分布特点

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地区差异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时期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应从区位入手,先整体把握,再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考向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分析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中的界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

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

第2题,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考向二 不同区域特征比较

读下面两图,完成3~4题。

3.两个河口附近平原发展农业的共同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A.旱涝灾害B.雨热不同期

C.土地沙漠化D.风沙危害严重

4.①②两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①荒漠 ②热带季雨林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③B.①⑤C.③④D.②⑤

答案 3.A 4.D

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①河为恒河,②河为黄河。

第3题,黄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均处于季风气候区,因季风的进退和强弱的不稳定性,造成威胁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为水旱灾害。

第4题,恒河、黄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考向三 区域特征与产业结构的判读

(2013·上海地理)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问题。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业人口(万人)

25.40

12.50

11.70

耕地(万公顷)

28.59

20.50

20.23

农业产值(亿元)

216.50

280.35

283.15

种植业(亿元)

61.84

106.07

114.29

牧业(亿元)

80.75

63.50

60.04

渔业(亿元)

36.53

55.23

51.39

农业服务业(亿元)

8.20

8.49

5.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6.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

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6题,根据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二次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下降。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微专题二 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

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高

空间结构

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交通线路稀疏,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形成,区域内部发展差异缩小,对外开放大幅度增强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产业迅速上升

第二、三产业占相当大比重

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

不平衡加速发展

高水平均衡

1.以美国东北部为例看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发展阶段

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资源和交通条件使匹兹堡成为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中心,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为主

工业化阶段

工业中心增多,工业化区域扩大,产业结构复杂化。

人地关系空前紧张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钢铁等传统工业衰落,工业地位下降。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升级。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2.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

其措施如下: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

考向 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

1.读“某区域发展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图中所示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

(2)该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面积有何变化规律?

(3)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该区域产业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 

(1)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围出现卫星城,交通线路不断增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乡村面积不断减小,城镇面积不断扩大。

(3)在区域发展的早期,该地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区域发展的中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区域发展的晚期,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2.(2014·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014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1)重庆采取“削山头、造平地”等方式利用土地。

这对城市建设有何好处?

请列举两项。

目前,重庆已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2)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两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方便城内地域联系;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质灾害。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2)①信息:

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

条件:

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强。

②信息:

工业历史悠久(原来就有机械、汽车、电子电器等制造业);

条件:

工业基础雄厚。

③信息:

是“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条件:

国家政策支持。

④信息:

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条件:

地域间联系便捷,市场广阔。

(答出①②③④中两项即可)

解析 

(1)重庆是个山城,城区地势起伏大,影响城市建设。

“削山头、造平地”除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外,还会减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回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按要求找出两条信息,然后逐条对应说明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如材料中的重庆市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该信息透露出重庆市具有“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强”这个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微专题三 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环境

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森林、煤炭、石油、铁矿丰富

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丰富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3.西部大开发

(1)范围: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优势: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3)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四大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省市简称

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

晋、豫、鄂、皖、湘、赣

云、贵、川、桂、渝、青、藏、新、陕、甘、宁、内蒙古

黑、吉、辽

(3)四大地区发展差异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产业结构差异(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以重型工业为主

工业化差异

东部和东北部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东部地区工业产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其他地区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水平东部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差别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是针对东部和东北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是重要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相对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落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考向一 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质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据此回答1~2题。

1.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内,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2.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差异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

第2题,太湖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生产。

而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3.(2012·浙江文综)根据图文材料(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乙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

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案 有利条件:

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解析 黄河三角洲地处华北地区,有大量待垦地,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热量不占优势,但光照充足。

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是旱涝、盐碱、风沙等,这些都是开发过程中应考虑的。

考向二 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4~6题。

4.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 4.B 5.A 6.D

解析 第4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应判断出甲国为荷兰,乙国为肯尼亚。

甲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乙国虽然在赤道附近,但因地处非洲高原,降水量并不多。

第5题,乙国纬度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其他均不准确。

第6题,甲国(荷兰)是花卉王国,种植历史悠久,但国土面积狭小,国内劳动力价格高,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其优势主要是技术的投入多,质量好。

7.(2014·北京文综)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解析 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

从土地面积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有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政策的支持;从劳动力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再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结合下左图、右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

2.右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B.防水

C.阻沙D.遮阳

3.该地可能位于(  )

A.河南B.黑龙江

C.新疆D.福建

答案 1.A 2.B 3.A

解析 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

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

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第3题,根据前面2小题的结论,不难推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上。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

读图回答4~5题。

4.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5.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河流多有凌汛现象

B.乙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C.甲地河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D.乙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 4.B 5.D

解析 结合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知两区域分别位于欧洲西部和中亚地区。

第4题,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多,光热不足;中亚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第5题,甲河流域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势平坦,没有凌汛现象,水流平稳;乙河流域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流补给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村庄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第7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能力提升练]

8.(2013·四川文综)下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

据此完成下题。

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昼夜温差大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D.台风频繁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图示是亚洲中纬度地区的土拱。

屋顶为拱顶或平顶,说明降水稀少,墙厚利于保温。

应为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9~11题。

9.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0.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11.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9.A 10.D 11.A

解析 第9题,我国大多数地区春季气温较低,由于夏季风尚未到达,降水较少,为达到保温、保湿和保土目的而覆膜。

第10题,西北地区春季干旱,纬度较高,特别是晚上地温较低,铺地膜能很好地提高地温和保持水分。

第11题,地膜残留土壤后,会破坏土壤内部结构,危害作物根系发育,阻碍水肥运移。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耕地面积南方大于北方

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

13.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

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较大,即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但南方的耕地只占35.9%,说明北方的耕地比重远大于南方;但北方的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小,这说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耕地比重除以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