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016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21《错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人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语言鲜明、生动、含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谈在生活中自己错过的一些事以及自己是如何对待的,引入课文中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

全文共15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

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摆出哪些事实?

明确:

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

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

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四、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

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明确: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

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

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犹豫、斑斓、颟顸、渊薮、情愫、侥幸、惆怅

二、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

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8段):

“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

第二层(第9~11段):

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

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

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

第三层(第12~13段):

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

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三、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

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这段话的意思是:

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第15段,作者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

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探究活动

1、文章中说: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明确:

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

”“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2、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试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交流。

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五、小结

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

文章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

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2《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

词语与句式的选用。

2、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

你们平时有没有散步的习惯吗?

和谁?

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2、进入新课《散步》。

(板书题目、作者)

[问]《凡卡》一文是以人物为题,记叙了主人公写信一事;而《散步》以何为题?

 

[学生]以所记的事情为题;

[追问]散步的人有哪些?

散步的地点?

[学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散读课文。

2、学生配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感知体验

1、“母亲本不愿意去散步”,为什么?

Ø母亲身体不好,怕成为大家的累赘。

[追问]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了解母亲的身体不好

(1)“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便去拿外套”

(3)“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2、为什么后来母亲又愿意了呢?

(1)“信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句]

(2)春天——生命

3、朗读第3、4节

Ø“太迟太迟了”——“熬”;初春景色——生命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1)儿子可爱的话

Ø“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A、小家伙天真、聪颖;

B、家庭幸福、温馨。

5、分歧:

(1)什么分歧?

Ø母亲要走大路——平顺;

Ø儿子要走小路——有意思

(2)谁来下决定?

Ø“我”

Ø“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析]看似“小题大作”,实则是为了突出表现“我”是家中的脊梁,是极富责任感的。

[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决定?

(3)结果如何?

A、“我”决定“走大路”。

(为何?

)——敬老

B、母亲改主意,“走小路”。

——爱幼

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翻译]它的意思是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讨论]母亲改主意有其他原因吗?

Ø老母亲对初春美景的向往;对生命力的向往。

[例]“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6、感悟结尾

(1)朗读第8节

背:

(a)bēi动词;(b)bèi名词

(2)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Ø学生讨论

Ø郑重其事——“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Ø“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小组讨论

1、再来说说,你会选大路还是小路?

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什么?

Ø患难见真情

Ø做个体贴的孩子

Ø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2、总结:

亲情、生命、责任

五、补充内容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六、作业

1、好词好句的积累(划词、摘对称的句式)

2、写写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并背诵该段。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2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预习导学:

(课前完成)

1、【资料链接】

(1)介绍作者: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2、朗读识记《文科爱好者》上“预习导学部分”部分资料,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将未出现的词语查字典注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完成《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勾画出重点字词,结合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

(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把握学生掌握情况)

2、老师结合《文科爱好者》和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抽查。

3、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食:

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②走送之走: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③尝趋百里趋:

古义:

快步走  今义:

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古义:

借       今义:

假期

(3)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

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②冠:

勇冠三军天下第一

    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

  ③请:

战则请从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④再:

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⑤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⑦之:

录毕,走送之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

(5)重点句子翻译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三)作业练习

《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课内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文意,现在,我们走进文章,来体验一下宋濂是如何刻苦、勤奋学习的。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明确: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三)探究手法

1、分析对比手法

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2、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四)赏读体验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已积累的一句警句来形容宋濂的求学。

2、小组讨论: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

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言之成理即可)

3、谈谈你学了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第三部分:

课后作业

(一)完成《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剩余部分。

(二)补充诗歌鉴赏训练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禾熟

李纲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

试作分析。

明确:

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

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

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树”的艺术形象,感悟诗人爱的情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3)学会鉴赏现代诗,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创作现代诗。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读会意,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

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2)注重整体把握,强调词句推敲,强调读、写、议相结合,强调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爱,培养新一代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2.难点

学会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学会写诗。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

“看到这首诗的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说明】学生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

我是一棵树,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此时老师顺势请学生说说树的品质。

2.激情导语:

深深地扎根于土地,用柔弱而坚韧的枝条,抵御着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即便沉积地下也要变成煤炭奉献着光和热,这就是树的用途。

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矢志shǐ磅礴pánɡbó赋予fùyǔ铸就zhù粗糙cāo抵御yù香醇chún

戈壁ɡē呻吟shēnyín黝黑yǒu背脊jǐ刹那chà枯萎wěi淙淙cónɡ

矢志:

发誓立志。

矢:

发誓。

坦荡:

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不毛:

不长庄稼。

毛:

地面上所生的植物,多指农作物。

2.走近诗人李瑛

3.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第一部分:

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

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

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诵读诗歌第一部分,教师提问:

“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我”为什么而骄傲?

【讨论交流】

(1)“我”是一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我”融合了自然的精华,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2)“我骄傲”是因为“我”是“中国树”,“我”的“见识多”、“有美的心灵”,还有“斗争的品格”、坚定的意志、坦荡的胸怀以及热爱自由的天性。

2.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教师提问:

这棵树来自人民,他就时刻想着人民,对儿童、老人、新娘、母亲都充满了无限的爱,请表情朗读5—12节,并用以下字眼点评相应诗句。

“安慰,(诗句)”“祝福”“爱护”“我幻想”“热爱”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思考,点评,讨论。

【点拨】5节“安慰孩子和老人,拥抱他们,给他们红艳艳的苹果;拉着他们的手,给他们温暖,使他们快乐。

”;6节“祝福新娘安慰母亲,摘下星星给新娘作闪光的耳环;挽住云霞给母亲作擦汗的手帕。

”;7节“安慰每个人的梦,为他们遮挡雨雪,为他们歌唱,为他们抗击风沙,抵御雷火。

”8节“爱护小蜜蜂、小螳螂、小鸟,为他们做巢。

”;9、10节“我幻想尽量多做奉献,流出奶,流出蜜,流出香醇的酒,开出各种花朵,为全世界的劳动者服务。

”11、12节“热爱人民,一旦忘却了人民,心便将枯萎。

3.以写促读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熟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假如你是这棵树,在即将死去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孩子小树说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熟读,写作,小组交流。

(四)课内小结

  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

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

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加点字。

矢志(shǐ)赋予(yǔ)抵御(yù)香醇(chún)黝黑(yǒu)

pánɡbó(磅礴)shēnyín(呻吟)cūcāo(粗糙)kūwěi(枯萎)cónɡcónɡ(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矢志:

发誓立志。

坦荡:

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香醇:

(气味、滋味)香而纯正。

不毛之地:

不长庄稼的地方。

能力提升

3.运用以下词语,充分展开想像,写一段优美的话。

(答案略)

炎阳田野礼赞

4.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扩写下面的句子。

雨雪纷飞,大树覆盖人们的小屋。

采用比喻手法:

示例:

雨雪纷飞,巨伞似的大树覆盖人们低矮的小屋。

采用拟人手法:

示例:

雨雪纷飞,大树伸展开手臂覆盖人们低矮的小屋。

开放探究

5.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

(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

例:

一棵树,示例:

一本书

是一艘大地的船。

是一把智慧的钥匙。

大地的船,智慧的钥匙,

为春风升起绿帆。

为成功打开大门。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要求:

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诗人把树拟人化,充分展开想像。

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请举例说明。

【点拨】想像和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