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6899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docx

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

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查

一、肺容积

肺通气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检查中最基本的检查项目。

这项检查包括肺泡的含气量、气流在气道中的流速及其影响。

肺泡内含气量受肺与胸部扩张或回缩的影响发生相应改变形成四种基础肺容积(basallungvolume)和四种基础肺容量(basallungcapacity)。

肺容积指在安静情况下,测定一次呼吸所出现的容积变化,不受时间限制,具有静态解剖学意义。

四种基础肺容积由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和残气容积组成,它们之间彼此互不重叠。

肺容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图5-3-1)。

四种基础肺容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

临床上残气量、肺总量需先测定出功能残气量后通过计算求得,而其他各项均可直接测定。

肺容量与年龄、性别和体表面积有关。

肺容量大小对气体交换有一定影响。

测定方法:

首先以体温、大气压、饱和水蒸气压(bodytemperaturepressuresaturated,BTPS)校正肺量计。

肺量计校正后嘱受检者取坐位,上鼻夹,含口器与肺量计相连,平静呼吸5次后测定肺活量。

1.潮气容积(tidalvolume,VT)是指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参考值约为500ml。

VT受吸气肌功能的影响,尤其是膈肌的运动,呼吸肌功能不全时VT降低。

2.补呼气容积(expiratoryreservevolume,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最大力量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1609±492ml、女性1126±338ml。

ERV可随呼气肌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补吸气容积(inspiratoryreservevolume,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最大力量吸气所吸入的气量。

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约2160ml、女性约1400ml。

IRV受吸气肌功能的影响。

4.深吸气量(inspiratorycapacity,IC)是指平静呼气末尽最大力量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即潮气容积加补吸气容积(VT+IRV)。

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为2617±548ml,女性为1970±381ml。

一般情况下,正常IC应占肺活量的2/3或4/5。

当呼吸功能不全时,尤其是吸气肌力障碍以及胸廓、肺活动度减弱和气道阻塞时IC均降低。

5.肺活量(vitalcapacity,VC)是指尽力吸气后缓慢而又完全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深吸气量加补呼气容积(IC+ERV)或潮气容积加补吸气容积加补呼气容积(VT+IRV+ERV)。

右肺肺活量占全肺肺活量的55%。

(1)测定方法:

包括一期肺活量和分期肺活量。

期肺活量是指深吸气末尽力呼气所呼出的全部气量(即

深吸气量加补呼气量,IC+ERV),又称为一次慢呼气肺

活量;分期肺活量是将相隔若干次平静呼吸所分别测定

的深吸气量加补呼气量(图5-3-2)。

(2)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4217±690ml、女性31

05±452ml;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0%为减低,

其中60%~79%为轻度、40%~59%为中度、<40%

为重度。

(3)临床意义:

肺活量是肺功能检测中简单易行而

又最有价值的参数之一。

肺活量减低提示有限制性通

气功能障碍,亦可提示有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临床上常见于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

液、气胸、肺不张、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大量腹腔

积液、腹腔巨大肿瘤等,以及重症肌无力、膈肌麻痹、

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支

气管哮喘等疾病。

6.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所含气量,即补呼气量加残气量(RV)。

FRC、RV均不能由肺量计直接测得,需应用气体(氦气或氮气)分析方法间接测定。

FRC测定时只须受检者平静呼吸,不受受检者主观用力呼吸与否的影响,因而重复性好。

RV测定则要求受检者用力呼吸,因此其用力程度和配合的好坏可能影响RV的测定。

(1)测定方法

1)密封式氦稀释法:

包括重复呼吸法和一口气法二种,其中重复呼吸法多用。

首先在空气冲洗后的肺量筒内充入定量氦与空气混合气(10%)。

嘱受检者在坐位情况下平静呼吸,至功能残气位时重复呼吸7~10min,使肺内与肺量计内气体充分混合,达到氦浓度平衡后再持续1min,至平均呼吸末达到测定终点。

休息20min后重复1次,要求2次容积差<5%,然后根据初始氦浓度、平均后的氦浓度与已知的肺量计容积计算出FRC。

2)氮稀释法:

包括密闭式与开放式重复呼吸法和开放式氮稀释法三种,其中密闭式重复呼吸法多用。

首先在冲洗后的肺量筒内充人纯氧5000ml。

嘱受检者取坐位,重复呼吸7min,使肺量计内的氧与肺内氮充分混合达到平衡,再取肺量计中气样测定氮浓度,计算FRC。

(2)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3112±611ml、女性2348±479ml。

(3)临床意义:

FRC在生理上是接近于正常呼吸模式,反映胸廓弹性回缩和肺弹性回缩力之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力量相等而互相抵消,FRC约相当于肺总量的40%。

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可使FRC增高,如阻塞性肺气肿、气道部分阻塞。

反之FRC下降,如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另外,当胸廓畸形致肺泡扩张受限,或肥胖伴腹压增高使胸廓弹性回缩力下降时,FRC亦下降。

7.残气量(residualcapacity,RV)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所含气量,这些气量足够继续进行气体交换(弥散呼吸)。

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约1615±397ml、女性约1245±336ml。

其临床意义同FRC。

然而临床上残气量常以其占肺总量(TLC)百分比(即RV/TLC%)作为判断指标,正常情况下,RV/TLC小于或等于35%,超过40%提示肺气肿。

RV在正常情况下约占TLC的25%,而且随FRC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在限制性肺疾病时RV减少比较轻,在小气道疾病时,RV可能略增加,而FRC可正常。

8.肺总量(totallungcapacity,TLC)是指最大限度吸气后肺内所含气量,即肺活量加残气量。

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约5020ml、女性约3460ml。

肺总量减少见于广泛肺部疾病,如肺水肿、肺不张、肺间质性疾病、胸腔积液、气胸等。

在肺气肿时,TLC可正常或增高,主要取决于残气量和肺活量的增减情况。

二、通气功能

通气功能又称为动态肺容积,是指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

(一)肺通气量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minuteventilation,VE)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气的量,等于潮气容积(VT)×每分钟呼吸频率(RR/min)。

(1)测定方法:

嘱受检者安静卧床休息15min平静呼吸后,将已调试好的肺量计与之相接进行测定。

重复呼吸2min,同时记录呼吸曲线与自动氧耗量。

选择呼吸曲线平稳、基线呈水平状态、氧摄取曲线均匀的lmin,计算VE,并经BTPS校正。

(2)正常成人参考值:

男性约6663±200ml、女性约4217±160ml。

>10L/min提示通气过度,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

<3L/min提示通气不足,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平静呼吸的潮气容积中,约25%来自肋间肌的收缩,75%依赖膈肌运动完成。

故潮气容积的大小不仅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表面积有关,且受胸廓与膈肌运动的影响。

2.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voluntaryventilation,MVV)是指在1min内以最大的呼吸幅度和最快的呼吸频率呼吸所得的通气量。

可用来评估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胸廓弹性和呼吸肌的力量,是临床上常用作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功能储备能力考核的指标。

(1)测定方法:

包括密闭式与开放式二种,其中开放式适用大规模筛查用。

测定前首先须询问有无禁忌证,如严重心肺疾病及咯血者。

再给受检者进行示范,然后嘱受试者取立位,与肺量计连接,平静呼吸4~5次后尽最大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持续重复呼吸12s或15s,要求呼吸频率达10~15次/分。

休息10min后重复一次。

要求2次测定结果差异<8%。

计算时应选择呼吸速度均匀、幅度一致连续达到12s或15s的一段最大曲线,取呼吸所得气量乘5或4即得。

(2)成人正常参考值:

男性约104±2.71L、女性约82.5±2.17L。

作为通气功能障碍考核指标时常以实测值占预计值%进行判定,占预计值%<80%为异常。

(3)临床意义

1)MVV降低:

无论是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均可使之降低。

临床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肌功能障碍、胸廓、胸膜、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和大面积肺实变等。

2)作为通气储备能力考核指标:

常以通气储备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

通气储量%=

×100%

通气储备百分比被认为是胸部手术术前判断肺功能状况、预计肺合并症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以及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的指标。

正常值>95%,低于86%提示通气储备不足,气急阈为60%~70%。

(二)用力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是指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后以最大力量、最快的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l.0)是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位后,开始呼气第1秒钟内的呼出气量。

正常人3秒内可将肺活量全部呼出,第1、2、3秒所呼出气量各占FVC的百分率正常分别为83%、96%、99%(图5-3-3)。

FEV1.0既是容积测定,亦为一秒钟内的平均呼气流量测定,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并常以FEV1.0和FEV1.0/FVC%表示(简称一秒率)。

1.测定方法仪器预先准备,要求肺量计筒容积大于7L,积聚时间至少达10s,流量12L/s时的阻力为1.5cmH2O/(L·s)。

嘱受

检者取立位,与肺量计连接后作最大吸气至肺

总量位,屏气1秒钟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

呼气至残气量位,持续、均匀、快速呼尽,重

复2次。

然后选择最佳曲线进行计算。

2.正常成人参考值男性约3179±117ml

、女性约2314±48ml;FEVl.0/FVC%均大

于80%。

3.临床意义是测定呼吸道有无阻力的重

要指标。

阻塞性通气障碍病人,如慢性阻塞性

肺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由于气道

阻塞、呼气延长,其FEV1.0和FEV1.0/FVC%

均降低,但在可逆性气道阻塞中,如支气管哮

喘,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其值亦可较前改

善。

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如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胸廓畸形等病人可正常,甚至可达100%,因为此时虽呼出气流不受限制,但肺弹性及胸廓顺应性降低,呼气运动迅速减弱停止,使肺活量的绝大部分在极短时间迅速呼出。

(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mid-expiratoryflow,MMEF、MMF)是根据用力肺活量曲线而计算得出用力呼出25%~75%的平均流量。

1.测定方法将用力肺活量起、止两点间平均分为四等份,取中间50%的肺容量与其所用呼气时间(最大呼气中段时间、mid-expiratorytime,MET)相比所得值。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452±1160ml/s、女性为2836±946ml/s。

2.临床意义可作为评价早期小气道阻塞的指标。

因为MMF主要取决于FVC非用力依赖部分,包括MMF在内的低肺容量位流量改变仅受小气道直径影响。

有研究发现小气道疾患当FEV1.0和FEV1.0/FVC%及气道阻力均正常时,MMF却可降低,表明MMF比FEV1.0/FVC%能更好地反映小气道阻塞情况。

(四)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VA)是指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正常成人潮气容积为500ml,其中150ml为无效腔气。

无效腔气不参与气体交换,仅在呼吸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起传导作用,亦称为解剖无效腔。

若按呼吸频率为15次/mim计算,其静息通气量为7.5L/min,减除无效腔气,即肺泡通气量为5.25L/min。

但进入肺泡中气体,若无相应肺泡毛细血管血流与之进行气体交流,也同样会产生无效腔效应,称肺泡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加肺泡无效腔称生理无效腔(deadspaceventilation,VD)。

正常情况下因通气/血流比值正常,肺泡无效腔量小至可忽略不计,故生理无效腔基本等于解剖无效腔。

VA=(VT-VD)×RR或VA=VT×(1一VD/VT)×RR,由此可见肺泡通气量受无效腔与潮气容积比率(VD/VT)影响,正常VD/VT=0.3~0.4,比值小则有效肺泡通气量增加;反之则减少,如VD/VT=0.7时,VT仍为500ml,RRl5/min,则VA==500ml×(1-7/10)×15/min=2.25L/min。

故浅速呼吸的通气效率逊于深缓呼吸。

(五)临床应用

1.通气功能的判断临床上通气功能测定是肺功能测定的基本内容,是一系列肺功能检查中的初筛项目。

根据上述各项指标,并结合气速指数(正常为1),可对通气功能作出初步判断、判断肺功能状况和通气功能障碍类型。

气速指数=

通气量储备能力用通气储量%来表示,95%为正常,低于86%提示通气储备不佳,低于70%提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

(1)肺功能不全分级:

见表5-3-1。

(2)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以上通气功能主要反映大气道(内径>2.0mm)通气的状况。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特点是以流速(如FEV1.0/FVC%)降低为主,限制性通气障碍则以肺容量(如VC)减少为主。

其分型见表5-3-2。

2.阻塞性肺气肿的判断可根据RV/TLC%结合肺泡氮浓度的测定,对阻塞性肺气肿的程度作出判断(表5-3-3)。

3.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断及药物疗效的判断可通过支气管舒张试验来判断有无可逆性及药物疗效。

(1)测定方法:

测定前病人24小时停用支气管舒张药,再行常规肺功能测定。

当结果提示FEV1.0或FEV1.0/FVC%降低时,给病人吸入沙丁胺醇0.2mg后15~20min,重复测定FEV1.0与FEV1.0/FVC%,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通气改善率来进行判断。

通气改善率=

×100%

(2)结果判断:

改善率>15%,判定为阳性。

15%~24%轻度可逆,25%~40%为中度可逆,>40%为高度可逆。

支气管哮喘患者改善率至少应达15%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改善率不明显。

(3)注意事项:

在评价通气改善率时须特别注意FEV1.0的绝对值,因为FEV一只要稍为增加就能达到改善15%的指标,但是其绝对值的微量增加对肺通气功能的改善并无意义,只有当其绝对值增加200ml,FEV1.0改善超过15%才能认为气道可逆。

4.最大呼气流量(peakexpiratoryflow,PEF)是指用力肺活量测定过程中,呼气流速最快时的瞬间流速,亦称峰值呼气流速,主要反映呼吸肌的力量及气道有无阻塞。

正常人一日内不同时间点的PEF值可有差异,称为日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

这种变异率的测定,可用微型峰流速仪于每日清晨及下午(或傍晚)测PEF,连续测一周后计算:

PEF日变异率=

×100%

正常值一般<20%,≥20%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意义。

因该法操作简便,故常作为哮喘患者病情监测的指标,若日变异率明显增大,提示病情加重,需行相应处理。

5.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气管哮喘的特征,而支气管激发试验是测定气道反应性的一种方法。

该试验是用某种刺激,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再行肺功能检查,依据检查结果的相关指标判定支气管狭窄的程度,藉以判定气道反应性。

(1)测定前准备:

首先将试验所用药物组胺或乙酰甲胆碱用生理盐水按浓度0.03~16mg/ml,倍倍递增稀释配制,4℃冰箱保存备用。

要求受试者在受试前无呼吸困难症状,且FEV1.0占预计值≥70%,24h内停用支气管扩张剂。

(2)测定方法:

先测基础FEV1.0值,然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min,再测FEV1.0,如果无明显降低,则从最低浓度开始,采用潮气法呼吸,依次吸入上述药物,每一剂量吸完后测FEV1.0,至FEV1.0较吸入盐水后FEV1.0降低≥20%时终止。

气道反应性的判断主要以使FEV1.0降低20%时所需药物累积量(PD20FEV1.0),其值为组胺PD20FEV1.0<7.8μmol、乙酰甲胆碱PD20FEV1.0<12.8μmol,为气道反应性增高。

计算公式为:

PD20FEV1.0(mol)=

×100%

(3)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协助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对于无症状、体征,或有可疑哮喘病史,或在症状缓解期,肺功能正常者,或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者。

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确定诊断。

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查

外呼吸进入肺泡的氧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而血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弥散排到肺泡,这个过程称为“换气”,也称为“内呼吸”。

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与通气量、血流量、吸入气体的分布和通气/血流比值以及气体的弥散有密切关系。

(一)气体分布(gasdistribution)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只有吸入的气体能均匀地分布于每个肺泡,才能发挥最大的气体交换效率。

但是,即使是健康人,肺内气体分布也存在区域性差异,导致气体分布的不均一性。

其原因与气道阻力、顺应性和胸内压的不一致有关。

例如在直立位时肺尖部胸腔负压最高,并以0.26cmH2O/cm的梯度向肺底部递减,结果引起上肺区扩张程度大于下肺区。

在此基础上再深吸气时,上肺区肺泡先扩张,气体亦先进入上肺区,继而上、下肺区肺泡同时充气,充气时间和数量也基本相同。

当吸气至肺总量位(TLC)时,上肺区先终止扩张充气(属快肺泡),而下肺区肺泡继续充气(属慢肺泡)。

另外,有阻塞性气道病变时,由于气道阻力不一致,吸入气体容易进入气道阻力低的肺内。

呼气过程中肺泡压不能达到平衡和呼吸频率增加均会加重气体分布不均。

气体分布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如下。

1.测定方法本项检查是以测定氮浓度作为判定指标。

氮浓度不能直接测定,需通过吸入纯氧后测定呼出气中的氮浓度来间接测定。

测定方法有单次呼吸法和重复呼吸法两类,其中以单次呼吸法为常用。

单次呼吸法(一口气氮稀释法)测定时令受检者于深呼气至残气量(RV)位后吸入纯氧至肺总量(TLC)位,然后缓慢均匀地呼气至残气位。

操作者将呼出气持续引入快速氮分析仪,连续测出呼出气中氮浓度,并描记肺泡氮浓度曲线。

呼气氮浓度与曲线呈4相变化:

先排出无效腔纯氧,氮浓度为零为工相,曲线呈平段;随后呼出气为肺泡与气道混合气,氮浓度开始上升为Ⅱ相;待肺泡持续排气,由于各部肺泡氮浓度接近,出现高浓度氮的相对水平曲线为Ⅲ相,曲线呈肺泡平段;最后下肺区小气道关闭,含更高浓度氮自上肺区呼出为Ⅳ相,曲线上扬(图5-3-4)。

判定指标以呼气至750~1250ml的瞬时氮浓度差为准,正常<1.5%。

健康人吸入纯氧在肺内均匀分布,不同肺区的肺泡氮被吸入纯氧稀释后,浓度接近。

重复呼吸7min氮清洗法测定时,令受检者反复吸入纯氧使肺内氮气连续冲洗出去,肺内的氮被每次吸入的纯氧稀释,并随呼吸排出,使肺泡内氮浓度逐渐下降。

反复吸入7min后,测定总的呼出肺泡气中氮的浓度。

健康人肺内气体分布相对均匀,氮浓度应<2.5%。

2.临床意义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主要是由于不均匀的气流阻力和顺应性。

临床上支气管痉挛、受压可出现不均匀的气流阻力;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气肿、肺淤血、肺水肿等可降低肺顺应性。

(二)通气/血流比值

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和血流量,而且要求通气与血流灌注(即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V/Q)在数量上比例适当。

在静息状态下,健康成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约4L,血流量(Q)约5L,V/Q比值为0.8。

但是肺内不同肺间区的V/Q比值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是V/Q比值受重力、体位和肺容积的影响,其中重力和体位的影响最大。

直立位时单位肺容积的通气肺底部最多,肺尖部最少;而肺血流亦同样为肺底部最多,肺尖部最少,结果导致V/Q比值从肺底向肺尖进行性增高;但通过生理上的调节,使整个肺的V/Q取得适当的比值,以保证最有效的气体交换。

在病理情况下,局部血流障碍时,进入肺泡的气体,由于未能和充足血流交换,V/Q比值>0.8,出现无效腔气增加;反之,局部气道阻塞,V/Q比值<0.8,成为无效灌注,而导致静一动脉分流效应。

这二种异常状况,都可造成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动脉氧分压,PaO2降低),一般并无CO2潴留,但可出现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

1.测定方法是通过计算一些生理指标来间接判定V/Q比值。

其方法很多,如用Bohr公式计算无效腔比率(VD/VT)、用动脉血气计算肺内分流(QS/QT)、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P(A-a)O2)。

2.临床意义V/Q比值失调是肺部疾病产生缺氧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见于肺实质、肺血管疾病,如肺炎、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和肺水肿等。

(1)VD/VT正常值为29.67±7.1l%,比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其值增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血管床减少,如肺气肿,肺血流量减少和肺血管栓塞。

(2)QS/QT正常值=0.0505×年龄+1.6235,其值增加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右至左分流、肺不张、肺萎陷、肺水肿、肺部感染等疾病。

(3)P(A-a)O2的正常值:

吸空气0.67~2.0kPa(5~15mmHg)、吸纯氧5.33~13.33kPa(40~100mmHg)。

该项指标受V/Q比值、解剖分流与弥散三种因素影响,可作为综合了解肺的换气功能。

(三)肺泡弥散功能

肺泡弥散是肺泡内气体中和肺泡壁毛细血管中的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以弥散量(diffusingcapacity,DL)作为判定指标。

肺泡弥散量是指肺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为1mmHg条件下,气体在单位时间(1min)所能通过的气体量(ml)。

影响肺泡毛细血管弥散的因素有弥散面积、弥散距离(厚度)、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氧分压差、气体分子量、气体在介质中的溶解度、肺泡毛细血管血流以及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

O2与CO2在肺内的弥散过程不同,相同温度下,两种气体弥散的相对速率与该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与气体在介质中的溶解度成正比,计算结果,CO2的弥散速率为O2的21倍,实际上不存在CO2弥散功能的障碍,故临床上弥散障碍是指氧而言,其后果是缺氧。

由于一氧化碳(CO)有与氧分子相类似特性,临床上测定时则通常采用CO气体。

1.测定方法有单次呼吸法、恒定状态法和重复呼吸法三种。

临床上较常用单次呼吸法。

正常值为:

男性18.23~38.41ml/(mmHg·min)[187.52~288.8ml/(kPa·min)];女性20.85~23.9ml/(mmHg·min)[156.77~179.7ml/(kPa·min)]。

2.临床意义DL值与年龄、性别、体位、身材等相关,男性大于女性,青年人大于老年人。

弥散量如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则提示有弥散功能障碍。

(1)弥散量降低,常见于肺间质纤维化、石棉肺、肺气肿、肺结核、气胸、肺部感染、肺水肿、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贫血等。

(2)弥散量增加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肺出血等。

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查

小气道功能(smallairwayfunction)为区域性肺功能(regionallungfunction)的一种。

小气道是指吸气状态下内径≤2mm的细支气管(相当于第6级支气管分支以下),包括全部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是许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容易受累的部位。

由于呼吸道阻力与气管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而小气道的总横截面积比直径大于2mm的气道的总横截面积大得多(达100cm2以上),因此小气道阻力仅占气道总阻力的20%以下,因此,当它发生病变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