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6838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x

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专题0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专题0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

【2013高考预测】

1.中国古代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2.中国古代赋税、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看中央集权的强化

4.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难点突破】

难点一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看中央集权的强化

1.下列关于察举制度

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②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③成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④东汉中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A.①③④B.③④C.②③D.①④

2.关于科举制在隋唐时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答案】B

4.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C.强化了明清专制统治

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特别提醒】

第一,选官制度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

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第三,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难点二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1.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注重整顿吏治,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其根本目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B.维护社会稳定C.惩治贪污腐败D.维护封建统治

2.中国古代尽管十分注意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但政治腐败黑暗的现象并不少见。

下列成语中,哪一条最能贴切地反映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

A.爱屋及乌B.鞍前马后C.狐假虎威D.为虎作伥

3.史书记载:

“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4.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

①唐朝门下省②元朝御史台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易错点点睛】

易错

点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1.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

2.与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措施最相似的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实行B.科举制的实行

C.废除丞相D.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错误解答】A、B、C

3.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管制是()

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

【错误解答】B、C、D

【易错点点睛】考生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对重要机构的演变缺乏体系化的梳理。

朱元璋取消丞相后,事无不统,过于繁忙。

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若干人,协助皇帝审阅奏章,处理政务。

到明

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作为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办事处,沟通六部,协理政事。

内阁的设置,是取消丞相后加强皇权的又一重要措施。

军机处是清为加强皇权设立的机构,三司是明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枢密院是宋时的机构。

【正确解答】A

4.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变式训练】

1中央集权制度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这一制度的实质也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所以说我国的中央集权制产生于战国时期

C.秦朝全面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期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2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因为()

①它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它导致人们对世界的无知③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它起不到安定社会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健全了财政制度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

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

D.结束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

C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继承和推广了分

封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易错点二中国古代赋税、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l.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的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错误解答】B、C

2.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反映出唐朝的社会现实是()

A.均田制不再

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B.由于土地兼并,政府的财政收人大大减少

C.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政府完全放松了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

【错误解答】A、D

3.以下关于“一条鞭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③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④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错误解答】A

4.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错误解答】A

【特别提醒】解答本类题目时,必须对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相关知识,如背景、内容、作用等有明确的认识,注意比较其异同点,并严格区分其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的不同,结合中国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阶段特征去认识评价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

【变式训练】

1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民族融合的

趋势

D.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下列对两税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②只征收土地税③正式取消了人头税④农民负担有所减轻⑤对官僚地主的利益有所触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②错在“只”字上;正式取消人头税是清朝的摊丁入亩。

3从唐朝租庸调制到北宋募役法实现了()

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

B.赋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

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

D.对商品经济发展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

4我国古代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在()

A.租庸调制实施后B.两税法实施后

C.一条鞭法实施后D.摊丁入亩实施后

5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B.打击藩镇割据C.限制土地兼并D.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思考本题。

易错点三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社会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的大力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错误解答】C

2.商鞅虽死,然“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变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B.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C.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D.变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错误解答】C

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错误解答】B

【特别提醒】

解答这类题目,须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即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措施、作用。

掌握了这几点,就能明了变法的目的,就能比较其异同点,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掌握变法的实质和影响。

【变式训练】

1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战B.实行连坐法

C.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D.废分封,行县制

2下列改革中,导致社会制度更迭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庆历新政D.张居正改革

3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的法令被废除,最主要的原因是()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

B.保守派势力增长并上台执政

C.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D.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4王安石变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的兼并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5北宋初期为强化

中央集权作了一系列改革。

宋太祖在位期间,其政治举措最突出的特点是()

A.加强皇权削弱相权B.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全方位削弱地方权力D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2013高考突破】

1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周朝的疆域;而到了周朝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

C.生产关系的变革D.诸侯国的争权夺利^

2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诗经: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3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

①防止旧势力的复辟②巩固中央集权

③确立法家思想的地位④摧残文化,实行愚民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

②D.①③④

4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并撤销了行省,在地方设三司,其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健全政府职能C.适应时代需要D.防止相权膨胀

5明朝废除丞相和清初设立军机处说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趋突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调和

C.皇权日益强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衰落

6在我国号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的目标。

下列措施中起到了这方面作用的有()

①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军镇②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③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④清朝设立军机处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A.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⑤

7唐朝沿袭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

置三省。

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

书省

8我国古代通过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王朝有()

①唐朝②北宋③元朝④明朝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C.对中央中枢机构的改革

D.改变官吏选拔办法,实行“八股取士”

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领导者的阶级属性②变法的内容③变法的目的④变法的方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

护原有的制度。

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则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旨在摧毁奴隶制并确立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内容包括新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④不是最主要区别。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一项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

12由于地主阶级反对而失败的改革有()

①商鞅变法②庆历新政③王安石变法④张居正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下列赋税制度中,以土地多少为征税依据的有①初税亩②租庸调制③两税法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

1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又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经济掠夺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D.减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

答案:

B

解析:

从社会背景去分析。

15两税法之所以是我国古代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是因为()

A.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适应了均田制被破坏后的土地兼并的情况

C.一年分秋夏两季收税

D.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农民对国家差役负担的是()

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

法D.农田水利法

17王定保《唐摭言》记载:

(唐太宗)常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

“天下英雄入吾彀(牢笼、圈套)中矣。

”这说明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

①为庶族地主铺设致仕之路②废除门第选官制度③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④笼络士人以扩大统治基础

A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18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9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D①②③④

20.《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

作用

C.井田制的瓦解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小农民经济开始形成

21.(2013·广东梅州一摸)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

“西洋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其中我们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是受什么影响最大(  )。

                  

A.内阁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

22.(2013·福建龙岩模拟)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

的因素有(  )。

①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 ②传统的孝义观念 

③政府的提倡和干预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

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24.(2013·山东滨州二模)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25.(20

13·福建莆田模拟)“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

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26.(2013·浙江海盐质检)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27.(2013·广东模拟)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

D

28.(2013·上海南汇中学质检)航摄照片显示:

长城与大运河像一个“人”字书写在华夏大地上。

这两大工程的建设反映出下列大河文明的典型特征是(  )。

A.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B.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高超

C.华夏子孙聪明才智的体现

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

29.2011年7月16日QQ新闻《牵制管理进化论》一文认为唐代创立的某制度分化了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由人治决策变成制度决策,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

这项制度可能是(  )。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

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

30.(2013·山东烟台二模)马端临《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

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

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视为模范文明。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士正受迫害;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民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国通史》

材料二: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8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人员精干的政府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制度形成的影响》

材料三: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五权宪法民权初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2)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而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谈谈你的认识。

32.读下面三幅地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幅地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三个历史时期?

(2)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

(3)简要概括这三幅地图所反映的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33.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建设和变革的三个重要时期。

据此请回答:

(1)秦汉时期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重要成果?

(2)隋唐时期的制度建设主要有哪些表现?

与秦汉相比其制度变革有何进步性?

(3)明清时期制度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如何评价这些变革?

34人才的选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自先秦至明清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

(2)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

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35.(2013·山东高考模拟预测卷)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2011年8月31日凤凰网历史许倬云

——《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汉朝政权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是如何实现作者所强调的这一角度的?

(10分)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角度建构国家政权的?

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6分)

(3)针对材料一到材料二,分析维系国家政权的纽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4分)

36.(2013·海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

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

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

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

“……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

”文帝许之。

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

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

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说此制(三公九卿制)中有“公天下”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官僚制度——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

(2)皇权的制衡制度……主要制衡方式有三种:

一为太傅制度;二为廷议;三为法律……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

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

职位自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