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799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docx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数与代数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1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数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教材出示第72页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

这些都是什么数?

每个数有什么含义?

完成的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

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

(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

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例1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二)汇报整理:

1.汇报,说说自己的理由。

2.边回顾整理过程,边完善知识整理的步骤。

 

(1)回忆知识点

 

(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

(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

(将黑板上的知识进行分类)

(4)(4)整理知识(将每一大类进行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板书)

(三)分块复习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

刚才同学们通过找到知识间的包含关系,将知识整理成网络图,其实,这些知识之间还存在着共同之处。

   1.正数、0、负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清楚地表示出来,

出示例题2:

     

(1)请在数轴上把蓝点的位置表示的数写出来

   

(2)你在数轴上表示出、2.5、-、-2.5 

(3)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

数轴上的点都以0为对称点是相互对应的

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也就是说整数个数是无限的

正数和负数中都存在着整数、分数、小数

2.小数和整数是十进制计数。

而分数是计数单位。

出示例3

   

(1)数位顺序表

 从数为顺序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将小数与整数联系在一起的是数位顺序表。

请你在表中写出30、3和3.3这两个数,根据数位顺序表说出“3”的不同含义。

同样是“3”,为什么含义不同?

整数与小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说明:

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

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口答:

27038=2×()+7×()+0×()+3×()+8×()

(2)提问:

分数单位指的是什么?

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

1.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4.分数和百分数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联系:

都能表示率,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是百分之几,是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

分数和百分数可以互相转化!

 

(2)区别:

①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②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但百分数只可以表示率;③分数可以约成最简分数,可是百分数不能进行约分。

④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出示课题,梳理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2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数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4、例5、例6,“做一做”,练习十四第4---9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进行系统整理,能区分易混易错(奇数、

偶数、质数、合数、因数、倍数、倒数、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认知结构。

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加强知识的灵活性、

综合性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体会转化、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灵活运用。

通过对易混知识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对数整除的相关概念的区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系统整理形成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整理自然数、整数、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

1.创设情境,整理自然数、整数的概念,明确研究范围。

(1)学生自主报出自己出生年月。

(2)问:

①你们刚才说的数都是什么数?

        ②研究数的整除时,是在什么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3)师:

“0”是自然数,因为它也表示物体的个数,0个,因此,它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但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时,一般不包括0。

 

2.借助算式,整理因数、倍数的概念。

(1)出示算式:

    ①18÷2=9    ②2.4÷6=0.4    ③30÷8=     

    ④30÷5=6    ⑤8÷16=0.5    ⑥12÷0.3=40

(2)提出要求:

把算式填在集合图中。

(3)提问:

结合算式说一说因数、倍数的概念(出示例4)

(4)小结:

   ①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②结合集合图,说一说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3.借助算式整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1)借助算式整理特征

 ①结合“30÷5=6”说一说能被2、3、5整除,能被2和5整除,能被2和3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特征。

 ②练习:

用0、1、8三个数组成数

a.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大三位数

b.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三位数

c.从这三个数中任选数组成新数,看看这个数还能同时被谁整除

(2)回忆奇数、偶数的概念。

 ①问:

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

 ②练习:

读出黑板上算式中的奇数、偶数。

4.借助情境,整理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1)提出要求:

用黑板上算式中的数,按要求填图。

  

 只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的约数

(2)提问:

两幅图中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叫什么数?

(3)强化练习:

 ①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请起立;②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③问:

同学们都站起来了,说明什么?

④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坐;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坐;⑥问:

你怎么还站着?

(1号)说明什么?

(4)利用选择整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①出示:

下面四个答案中,哪个是把30分解质因数?

 1)30=2×3×5×1     2)30=6×5     

 3)2×3×5=30        4)30=2×3×5

 ②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③问:

其它为什么不是分解质因数?

 ④问:

2、3、5是30的什么数?

5.利用填图整理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

(1)出示:

  ①1,2,4    ②4    ③24    ④24,48,72……

 

      

(2)按要求填

(3)问:

重叠部分应填什么数?

你选哪个?

(4)问:

24是8和12的什么?

4呢?

  (5)第④组后面为什么有省略号?

第①组后面为什么没有?

  (6)问: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就叫做……?

  (7)举例:

什么是互质数?

(二)结合板书,整理概念,形成网络图。

(完成板书)

二、分层练习,巩固知识。

(投影出示)

1.判断: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2)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

2.填空

 三个连续的奇数和是183,其中最小的一个奇数是( )

 两个质数的乘积是94,这两个质数的和是(  )

在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合数的个数最少有( )

3.解决实际问题

黄潭小学五年级有100人,今年4月30日体育节,要选部分学生参加队列表演,要求分4人一组,6人一组或者8人一组,都能恰好分完。

参加队列表演的学生最多能选多少人?

三、小组讨论例5、例6。

四、、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练习引入

在、3.3、33.3%、0.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0. 、0.5、5.4%、、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

提问:

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2.学生汇报方法,并引入:

分数、小数、百分数间可以进行互相转化。

转化方法是什么?

(请自己试着总结)

3.总结:

板书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1)把35%的“%”去掉,原数就(   )。

(2)在五折,0.56,0.55,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3)如果>>,那么在(   )内可以填的自然数有(   )。

(4)小数2.995精确到0.01,正确的答案是(   )。

(5)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8.30,这个三位数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教材第7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第4---9题。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对数的认识部分知识的应用,通过系统地整理,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并能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触类旁通。

七、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3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数的运算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5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2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四则运算意义的深入理解,归纳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练习--概括--练习第学习过程,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经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整理这一部分的知识。

------出示课题

二、四则运算的意义(教材第76页例1)。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

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

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

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

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四则运算的方法(教材第76页例2)。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

(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而分数乘法是_________。

5、说一说分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6、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教材第76页例3)。

(1)做一做,议一议:

a+0=(    )      a×0=(    )     0÷a=(     )

a-0=(    )      a×1=(    )     a÷a=(     )

a-a=(    )      a÷1=(    )     1÷a=(     )

注意:

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整数、小数 分数(百分数)

加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减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乘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除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四、四则运算的关系(教材第76页例4、5)。

1、加法:

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减法:

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3、乘法:

求相同加数和的算便运算。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

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2、完成P83练习十五第1、2题。

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4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数的运算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

(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42)

(2)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5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解决问题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9、例10、“做一做”,练习十五第8、9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

起复习解决问题。

------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1)出示例9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出示例10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表示什么?

(表示把六

(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

(2)班的作品比六

(1)班多其中的1份)

②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③六

(2)班作品是六

(1)班的几分之几?

(六

(2)班的作品是六

(1)班的“1+”)

④求六

(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

(1)班的“1+”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是多少。

⑤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6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解决问题

(二)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

------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

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板书

复合应用题:

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

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

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

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

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例如:

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5小时后相遇。

客车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工程问题:

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内做工时间的“几分之一”表示。

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其中两种量求出第三种量。

数量关系式为: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例如:

一个工程计划生产570个零件,已经做了10天,平均每天生产21个,剩下的要在18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5)分数应用题:

关键是找准标准量,即单位“1”。

若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若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

求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解题规律:

甲乙差÷乙

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甲的解题规律:

乙×(1±几/几)

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乙的解题规律:

甲÷(1±几/几)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取出总数的,第二次取出的比总数的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下24袋。

两次共取出多少袋?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的10---14题。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黄潭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7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

式和方程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