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632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docx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作者:

喻春娇 王雯洁 殷倩兰

来源:

《决策与信息》2021年第03期

        [摘要]高质量对外开放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核心支撑。

作为内陆中心大城市与“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高质量对外开放是推动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当务之急。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中找出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短板”,并针对“短板”,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和政府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能级;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并借鉴其他国际大都市的经验等具体路径。

以期对推动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产生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质量对外开放;武汉;国际化大都市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21)03-0060-09

        “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概念最早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Geddes)于1915年提出,其本质特征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1],是经济实力强、城市规模大、国际化水平高、具有较强全球影响力的城市[2][3]。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是当前武汉建设“三化”(现代化、生态化和国际化)大武汉的核心内容。

201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为武汉市的未来发展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即“建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进而为建成全球性的创新中心、文化之都和重要的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武汉市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际化大武汉”的目标和任务,即把武汉建设成具有较强的国际通达能力和联通世界的重要枢纽城市。

2020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这一目标被写进202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经济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竞争正在全面展开。

城市国际化意味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金融、贸易、交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提升,是与经济全球化共生的一种城市现象。

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内陆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武汉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建设,国际化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

武汉的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与国内的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等城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了发展规模和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并未改变武汉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整体局面和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5]。

在2020年9月湖北省委召开的“十四五”重大问题研究专题会上,省委再次强调了武汉实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后疫情时代,武汉作为内陆中心城市与“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高质量对外开放不仅是武汉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选择,更是“三化”大武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主要推力,将为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核心支撑。

        一、高质量对外开放对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核心支撑作用

        

(一)高质量对外开放通过要素集聚作用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高质量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更加“平衡”和“充分”地发展,其要素条件是创新驱动[6]。

国际化大城市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市场要素的国际化,也就是人才、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各类消费品来源国际化。

鉴于此,武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乃至走向世界城市阶段,都需要进一步推动以高质量对外开放为驱动力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全球资源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和资本的集聚,构筑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强化比较优势。

其一,高质量对外开放能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促使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促进武汉向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即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世界城市迈进。

其二,城市的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的强化和市场容量的扩张会有效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

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强化,可以拉动人口和收入的增长,人口规模形成潜在市场需求,收入的增加拉动消费规模的增长和结构升级,扩大了市场容量。

一方面,比较优势的强化会导致出口贸易的增长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另一方面,城市的市场容量的扩张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进口贸易的发展。

这些都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其三,高质量对外开放强化武汉国际化大都市的國际化形象,会进一步促进全球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从内陆城市到对外开放高地的“蝶变”。

        

(二)高质量对外开放通过辐射作用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高质量对外开放过程会促进武汉市对城市圈和城市集群的辐射作用,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力,拓展武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产业链格局。

一方面,基于区域间协调、充分发展的高质量对外开放将极大地增强武汉市与城市圈和城市集群的交通通达性,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为现代化产业、资本和人才要素的集聚营造有利的空间。

另一方面,武汉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的强化和市场容量的扩张可以形成资源的整合和模仿效应,辐射和带动城市圈、城市集群的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链圈内延伸和城市集群的产业链整合。

湖北“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正是武汉市对城市圈、城市集群辐射作用的体现。

        高质量对外开放通过集聚和辐射作用推动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机理如图1所示。

        二、武汉国际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共享的政治开放、经济开放、文化开放和环境友好的协调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大都市乃至世界城市。

因此,本文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内涵,并借鉴易斌(2013)[7]和梅琳等人(2017)[8]的研究,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个方面构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经济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重要性和可得性,从而构造出包括政治开放水平、经济开放水平、文化开放水平以及环境友好水平等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其中,政治开放水平包括外国领事馆的数量、国际友好城市数量等二级指标;经济开放水平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量、国际航线数量、开放平台总数、外资技术贡献度和外贸技术贡献度等二级指标;文化开放水平层面二级指标包括旅游外汇收入、外国留学生规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和国际展览会展次数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

本文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模型,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综合水平。

在选取上述18个分项指标后,采取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据此测算出衡量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见表1)。

        为了更具体全面地展现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现状,本文加入具备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作为比较對象,将其与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8年武汉市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0.0544,与上海(0.4129)、北京(0.2822)、广州(0.1516)、重庆(0.0989)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武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武汉的政治开放指数远低于北京(0.0544)、上海(0.0488)、广州(0.0190)和重庆(0.0049),体现出武汉在政治国际化发展方面局限较多,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在经济开放水平方面,武汉的经济开放指数为0.0259,和其他四个城市上海(0.2064)、北京(0.1128)、重庆(0.1205)和广州(0.0629)也存在较大差距。

相较于第一名的上海,只有其的1/8,向上进步空间是巨大的。

在文化开放水平方面,武汉的文化开发指数为0.0130,低于上海(0.0922)、北京(0.0689)和广州(0.0361)。

武汉虽文化历史悠久,但其指数仅高于重庆,这也说明武汉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足,尚待提升。

最后,环境友好水平方面,武汉总体水平较高,其环境友好指数为0.0300,略低于上海(0.0356),高于广州(0.0273)、重庆(0.0256)和北京(0.0116)。

这表明武汉的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是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三、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的主要“短板”

        1.从政治角度看,武汉市政治国际化影响力相对较低。

当前,武汉政治开放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第一,进驻武汉的国际机构或组织数量较少。

外国领事机构数量只有5个,分别是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大韩民国驻武汉总领事馆、(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以及俄罗斯驻武汉总领事馆,远少于北京(178)、上海(77)、广州(63)和重庆(9)。

第二,国际友好城市数量有限。

2018年武汉国际友好城市不到30个,而其他四城市中最少的重庆也有34个。

虽然在中部地区,武汉的外国领事馆数量和国际友好城市的数量最多,但是相较而言,其他四大城市不仅与世界其他城市建立了多元友好外交关系,而且还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机构进驻。

协调国际事务,这些不仅对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大大提升了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聚集全球高端要素的能力。

        2.从经济角度看,对外开放合作能级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匹。

从开放深度看,武汉外贸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比等对外开放度指标与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存在较大差距。

2018年武汉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09.27亿元,远低于北京(173.1亿元)、上海(173亿元)等地区;从开放结构看,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滞后,一是教育服务和旅游服务出口规模与武汉教育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状况不匹配,二是软件服务外包出口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尽管近些年武汉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服务业外包出口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明显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对外开放主体看,一是武汉市龙头制造企业的领军能力不足。

虽然目前武汉已拥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药物及医疗器械,其发展也均呈现良好态势,但是仅仅为总量发展良好,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武汉制造”受承接沿海产业能力和配套能力的限制,加工制造优势并不突出,价值创造能力并不高。

近几年进入《财富》中国500强的制造业企业仅有烽火通信、人福医药等10家企业。

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武汉仅有东风汽车公司一家入选。

突显了武汉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链条中控制能力的不足。

同时武汉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链条控制能力不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产业优势不明显且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也并不高。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武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等主要集成电路企业仅参与价值链上游和中游的部分设计、研发和制造环节,而较少涉及下游终端业务,尚未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

从开放平台看,对外开放平台的综合竞争力不突出,尽管武汉在对外开放型平台数量上有一定优势,并且初步形成了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但是对外开放平台的综合竞争力还不突出。

一是自贸区集聚外资的引擎作用尚未充分彰显。

二是自贸区平台的对外贸易引擎作用有待提升。

        3.从文化角度看,武汉国际文化交流发展薄弱。

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多元,诸如荆楚文化、木兰文化、知音文化、革命文化、租界文化、码头文化、工业文化等交相辉映。

这些丰富且类型多样的文化是武汉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是培育文化产品的肥沃土壤。

但是武汉的文化开放水平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指数仅为0.013。

2018年武汉旅游外汇收入远低于其他四大城市,外国留学生规模和年承办国际会展数仅高于重庆,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

根据《2019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武汉位居第九,其中“文化发展水平”指数仅为68.80,远低于北京(96.18)、上海(99.39)、广州(77.71),这也说明武汉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

另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的武汉,可大力发展旅游业、国际博览会以及国际人才交流项目来传播武汉文化,但是2018年武汉旅游外汇收入远低于其他四个城市,而外国留学生规模和年承办国际会展数也仅高于重庆,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一现状说明武汉的文化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汉文化对外开放程度不足,国际文化交流发展薄弱,人文交流为核心的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不够。

武汉作为中部发展中城市,相比于北上广等城市,外语标识较少、市民和政府工作人员英语普及率低、外语类广播电视节目相对缺乏,专门面向外籍人士的教育和医疗机构资源不足。

在社会语言环境的限制下,武汉较难营造和谐开放的国际社交环境。

同时,武汉各类文化产品博览会、国际性文体交流活动等较少,也制约了文化开放的带动作用,文化旅游、留学交流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还需深化。

        4.从环境角度看,武汉生态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在环境方面,武汉生态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较低。

武汉虽整体排名较前,指數为0.03,5个城市中位居第二,但是从各分项指标来看,武汉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低于北京和广州,空气质量也低于广州和上海,这说明武汉仍需在环境优化方面作出进一步改善。

事实上,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资源总量丰富,水体资源优势明显,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类型丰富,湿地生物呈多样性;耕地资源丰富,占区域面积比例较高;林地资源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一带。

然而,武汉资源虽丰富,但空气质量并不高,低于国际宜居城市的要求,而且,武汉湖泊虽多,但面临内城湖泊面积萎缩明显,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这也使得武汉可能面临较严重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困境。

        四、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政府工作机制,提升武汉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第一,完善武汉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府工作机制。

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全局谋划、整体推动,要将引入国际组织和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列入党委外事工作委员会重要议事日程和市级领导年度出访计划,成立由市贸促会、发改委、商务局、外事委员会、文旅等部门组成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建立与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友好城市属地政府的沟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国际组织引入和友好城市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促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要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积极搭建武汉市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新平台,成立引进国际组织落户协调服务机构,为国际组织落户提供支持和保障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友城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安排专人负责。

加大外语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满足国际机构、国际组织和国际友城工作发展需要。

        第二,着力通过领馆区建设和“靶向外交”引进国际组织,提升武汉市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国际机构或组织作为国际事务的管理者和协调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进国际机构或国际组织对于其落户城市国际政治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要充分借鉴深圳、青岛、南京、郑州、福州等地把吸引国际组织作为其完善对外交往功能、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重要手段的做法。

一是要激活“领馆区经济”。

通过领馆区建设,激活和带动“领馆区经济”发展。

二是要推动“靶向外交”,多方引入国际机构或国际组织。

三是通过开展主场外交活动提升国际政治参与度和城市国际影响力。

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主办、承办国际高峰论坛。

        

(二)推进开放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能级

        第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要通过开拓数字贸易新动能提升武汉对外贸易体量。

武汉市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造数字贸易新优势。

为此,要抢抓世界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以数字经济带动跨境电商和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武汉数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把武汉打造成数字经济国际示范城市。

还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和武汉物流优势打造覆盖全球的数字贸易高地,吸引更多的龙头电商企业到武汉设立核心分拨仓或海外仓。

另一方面,要在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的同时积极稳妥“走出去”。

为此,一是要重点强化在制造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力度,基于武汉的产业特征、自身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产业链招商引资新模式。

二是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9],如“共建产业园”,加快推进光谷北斗在东盟发展产业园;同时,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扩大在中亚、中东欧、俄罗斯、西欧、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占有率和关键资源的获取能力,促进武汉钢铁、水泥、汽车等优势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的国际市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发挥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在外资外贸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着力把武汉片区建设成为武汉市汇集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前沿阵地。

要以更高的开放水平吸引更优质的企业和人才入驻,在武汉片区内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然后辐射带动区外企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升级。

一是在自贸区建设外贸服务“一带通”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商务认证、报关报检、保险退税等一站式进出口综合服务,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模式,建立全国性跨境电商集散运营中心;二是推动口岸建设,推进“东湖陆港”口岸作业建设,联合天河机场在东湖保税区建设城市货站,将花山港打造成国家一类口岸和外贸码头并启动外贸航线。

        第三,以开放创新塑造新兴产业的“先动优势”。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新趋势,率先以开放创新塑造新兴产业竞争优势。

着力发展以“烽火通信”为代表的通信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人福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业和以“湖北凯乐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形成“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构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和产业价值链形态[9]。

        第四,加快释放政策红利,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一是主动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和新方向[10]。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实施竞争中立政策。

二是要加快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以开放引领创新,以开放倒逼改革。

要深化外资市场准入的改革。

在依托武汉自贸片区试点“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的新型外资管理模式基础上,探讨全面实施“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的市场准入标准,以此增强吸引外资的力度。

持续探索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相关举措,完善进口货物的“提前申报”制度,有针对性地采取贸易便利化改革。

三是加大武汉自贸片区金融扶持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力度。

武汉的政策竞争力明显弱于其他地区,与其“中部芝加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不匹配。

要借鉴北京、上海、重庆和深圳的举措,如北京的“海聚工程”、深圳的“孔雀计划”等,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提高武汉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国际化既应保留和传承城市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该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11]。

因此,武汉的文化国际化发展,既需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汲取武汉历史文化底蕴的营养,又要借助现代科技和管理,面向世界,打造武汉国际化大都市新名片。

作为“中俄万里茶道”源头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心枢纽,武汉应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新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第一,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楚文化、武汉知音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使其形成武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符号。

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武汉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楚文化在精神层面有积极进取、开放包容、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的特征,知音文化起源于伯牙子期的传说,其强调知心重情和诚信。

武汉要在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地位,进一步塑造“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和“服从大局,敢于牺牲”的英雄城市精神,使城市更具魅力,还应进一步发挥本土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针对全市文化遗产和特色景点设计多条旅游线路,让世界游客从多个角度了解武汉文化,促进文化旅游深度发展,将武汉打造成为“中央会展文化旅游区”和长江经济带上的“武汉展厅”;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展览会、博览会、国际会议、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高标准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发挥文化的包容性,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武汉文化要国际化,就应以大都市的开放心态去面对世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但在此过程中,要坚定立场,不能被多元文化同化,迷失自己,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第三,制定“武汉标准”,推进教育国际化。

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工作,既要切实加强教育“引进来”工作,如多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时,也要加快教育“走出去”步伐,在开展教育援助和境外办学过程中,加快建立输出国认同的“武汉标准”,并在大量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上升成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第四,优化国际人员准入规则,引导外国公众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比如优化外籍人员行政手续办理步骤,改善外籍人士就业、居留许可等行政事务服务水平。

改善外籍人员的医疗体系中的涉外服务,完善其就医的国际医疗保险结算体制。

兴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等。

        (四)借鉴宜居型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打造武汉宜居型国际都市形象

        借鉴宜居型国际化都市温哥华、新加坡、墨尔本的优秀经验,武汉还需在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打造更加宜居的国际化形象。

        第一,扩展绿地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增加生态空间。

为了打造武汉市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滨水生态绿城和全国一流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多拆少建、只拆不建,尽量扩大居民的绿色活动空间,坚持绿色引领,最大程度让绿于民,建立综合的绿地建设体系。

具体而言,要全力推进道路绿化工程建设,以东湖绿道为标杆,加快环金银湖绿道、黄家湖绿道、青菱湖环湖绿道、环牛山湖绿道等绿道建设;要搭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加强城市公园绿地以及庭院绿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东西湖区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江夏区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蔡甸区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湿地公园绿地的生态保护,扩展居民的绿色活动空间,因地制宜开辟一批服务社区的小尺度、人性化的绿地广场,就近提供活动场所。

        第二,降低污染排放,提高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

一方面,武汉要与长江中游其他城市联动,实施长江流域水生态与环境补偿机制;要落实“碧水工程”,做好污水减排工作,对于产生严重污染的工厂坚决关停,杜绝污染项目的实施,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要发挥武汉科技优势,落实污水处理工作,保护水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开展以颗粒物为主的污染物防控措施。

改善空气质量刻不容缓,要切实落实“蓝天工程”,降低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