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545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docx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法本无前业|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信息简报】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你如何理解”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这句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供大家参考!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让真实想要修行的修行者,成为一个能够了知闻法方式的、能够知道修行方法的、能够调伏烦恼的真正的佛弟子。

否则只是做了皈依,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做,只是一个形象的佛弟子而已。

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必须要按照这些实修的教言去了知,去改变自己的相续。

而改变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在前行当中非常多。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了知词句的意义,一方面也要习惯把这些意义对照自己的相续,去做一些调整、改变。

已经有的功德,就再再地增上;欠缺的、不如法的方式,就要通过前行的加持力来真实地认知、改变。

  现在学习的是闻法的方式。

前面的发心已经讲完了,现在讲行为。

行为当中有要断除的行为和要行持的行为,要断除的行为中前面讲到了器的三种过失。

今天要学习的是:

  丁二(六垢)

  在闻法的时候,这些都属于垢染。

如果具有这些垢染,我们就不清净了,必须要远离这些垢染。

  分六:

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

  以前大恩上师说,《释明论》是世亲菩萨造的,是将很多殊胜的意义归纳在一起的一部论典。

  ”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第一个垢染叫做傲慢。

每个有情如果没有调伏烦恼,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傲慢。

如果傲慢像钉子扎根一样,扎在我们相续当中,我们就永远产生不了清净的功德。

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调伏傲慢,但是要了知傲慢的过患和对修行者的伤害。

  第二个是没有正信。

要学习佛法,必须要有一个清净的信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个垢染是于法不希求。

如果不希求法,对法没有什么兴趣,第一就不会求法,第二不会修法,这样我们就永远得不到利益、解脱。

要断除对正法不希求的过失。

  然后是外散和内收,这是一对。

六根往外散乱,或者六根过于内收,在闻法、修行的时候都是一种过患。

  虽然这里讲的是闻法,但其实在修行、平常行持佛法的时候,不管是傲慢,还是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都是过患。

不单在闻法的时候是过患,修行的时候也需要做调整。

  第六个就是疲厌,在听法、修法中产生疲厌心。

如果有疲厌心,我们就不太愿意闻思修行了。

  ”皆闻垢”,以上六种都是听闻时候的一些垢染,必须要遣除。

这是略说,引用了教证的出处《释明论》,下面做略释,后面再做广释。

略释是这样讲的:

  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一、傲慢:

傲气十足,认为自己已经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此处的傲慢主要是针对听闻佛法的时候,认为自己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说法者,自己的见解比说法者高。

或者是说法者这个字也不认识,那个音也读错了,很容易观察过失,认为自己了不得,已经远远超胜了说法上师。

这主要是在闻法的时候,当然在工作、生活、修行过程中,傲慢也会体现出来。

此处只是针对在闻法的时候,对于讲法上师产生傲慢心,傲气十足。

  二、无信:

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

  上师是我们修行佛法最殊胜的助缘,如果没有上师,虽然有些人有智慧,但是也没有办法真实地了知佛法的要义。

我们要和正法相应,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对正法也是----正法能不能调伏我的烦恼,能不能给我带来殊胜的解脱?

对正法也是有怀疑,产生不了信心。

上师是殊胜的助缘,正法则是道。

上师讲法之后,是让我们安住在上师所诠释的意义当中去思维,去修行,产生一种证悟。

如果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这就根本无法做到。

  三、不求法:

不慕求正法;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对正法没有希求心,没有兴趣,就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没什么兴趣。

如果不求法,法虽然非常殊胜,很多成就者、无数的佛菩萨都是因为希求正法、修持正法,获得了殊胜的解脱,所有世间出世间的安乐都已经获得了。

但如果没有希求心,这些都是得不到的。

如果我们想要真实地利益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希求正法、修行正法,因为在正法当中讲了所有安乐的关要。

不慕求正法也是对于真实的解脱、对于得到利益的方法不了知,有些是因为没学习,有些则是缺少福报----虽然讲了能够听得懂,但是没有福德的缘故,种姓没有苏醒,所以他也不会希求正法。

  四、外散:

心思旁骛,散于外境;

  比如自己的眼识散于外在的色法,耳识也是缘于外面的声音,意识也是胡思乱想,这些都叫做散于外境。

如果心散于外境,那还有什么可以去追求的呢?

就没什么可追求的,因为他对正法根本就听不进去。

  五、内收:

五根门向内收敛;

  外散对听法是一种障碍,但是过度内收也不行。

我们想,外散不行,那内收总可以吧,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状态。

但是过于内收,就会容易昏沉、打瞌睡。

有的时候很紧张、很专注,但是过于专注,听了一句之后他就没办法听到第二句。

因此,不松不紧是最好的。

听法时最佳的状态就是不要散于外境,也不要过度地紧张、内收。

过度的内收很容易打瞌睡,眼根也往内收,耳识、意识也往内收,慢慢就昏沉了、睡着了,听不到法义。

过度内收的时候,虽然听到一点声音,但是根本不知道听什么,这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内收,听完之后也记不住。

  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大恩上师交待一些事情,我就特别紧张,一定要记住,就特别特别地专心,但上师讲完之后就忘掉了。

我就问旁边的道友,上师到底交待了啥问题?

他说,你不是听得很认真吗?

我说,我可能是太认真、太紧张了,反而听完之后就忘掉了。

所以在听法的时候高度紧张也是记不住的。

这是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

  六、疲厌:

因讲法时间过长等而心生厌烦。

  讲法的时间太长了,有的时候肚子很饿,或者很热、很冷等等,总而言之时间太长时自己就不想听了,对正法产生厌倦心、厌烦心。

如果对正法产生厌烦心,就容易想要舍法,不想听,内心中有一种类似于想要舍弃这个法。

当然并不是从根本上舍弃法、谤法,主要就是不想听,对法产生一种厌烦心。

如果对法产生厌烦心,就像对某个物体、某件事情产生厌烦的时候,你肯定就不愿意接受了,你就想赶快结束。

像这样,对正法也产生不了恭敬心,这种心态也是得不到听法的意义的。

  讲法的时间过长,主要是对弟子----听法者来讲的。

反过来说,传讲的上师如果有必要调伏弟子的相续,他也会故意把时间讲很长很长,弟子越着急,他就越不着急。

从这个角度讲,有时上师在调伏弟子的时候,也不会完全由着这些弟子的心思走,他就是要调伏你的执著----你想赶快下课,在上师看到的地方看一下表,看一下又看一下,意思就是说”差不多了吧,差不多了吧。

”有的时候上师看到之后就打住了,就想时间可能差不多了,弟子不想听了。

但有些时候弟子越看,他就越不着急。

  以前的大德们,大恩上师经常讲,像以前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根霍仁波切,他也是讲很长的时间,基本上每次都是讲几个小时。

他给下面说,你们不要着急,你们越着急我讲得越慢。

像这样,弟子也不敢表现得特别着急。

但是有的时候装又装不了,因为实在不想听的时候,你的眼神、你的姿态都会表现出来的。

所以有些时候,若是有必要,上师们也会专门做这些示现。

  但是如果针对普通人来讲,也没有什么调伏弟子的必要性,把时间控制在比较合适的程度是最好的,不要太长了,也不要太短了。

如果太短的话,别人跑过来听几分钟就走掉了,这也是浪费时间。

太长的话,他就容易生厌烦,生了厌烦就会导致他舍弃法的一种过失。

如果每次都这样的话,他对法就慢慢不愿意听了,就觉得这样听下来没什么收获。

  所以我觉得,大恩上师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学习----大恩上师讲课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时,讲完之后正课就结束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懂得控制时间,有的时候是没办法,但有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个时间标准,在大家能够接受的时间范围中结束。

  弟子应该对正法有一种希求心,如果对正法很有希求心,时间再长他也不会觉得厌烦。

但是弟子的根基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时候讲得太多,可能会让弟子生厌烦心。

  下面就是广说。

  戊一、傲慢:

  下面这句话也是华智仁波切很著名的、我们平常也经常引用的: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可谓最难认识。

  贪、嗔、痴、嫉妒、骄傲----这叫五毒,贪、嗔、痴是比较容易认知的。

我们生贪心了----对某个东西生贪心,对某个人生贪心,这种贪欲心一产生,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因为这是比较粗大的,比较容易认识。

平时我们在调伏烦恼的时候:

这个不对,生贪心了,这是一个烦恼。

自己马上就会认识到,就会想要对治。

发脾气这些嗔恨心也很粗大,也比较容易认知:

我在发很大的脾气,这是不对的。

然后就是愚痴心,这个地方的愚痴心很多地方解释为打瞌睡,这是一种痴心的状态,也是比较容易认识的。

  所有的烦恼在这里主要是以五毒来讲,在五毒当中贪、嗔、痴比较容易认识,嫉妒和傲慢比较难认识。

无著菩萨有一个大乘《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当中也有讲三毒、五毒,三毒是根本的,五毒属于分支。

其中,傲慢是属于贪欲的分支,它不是纯粹的贪欲。

傲慢就是觉得自己内心当中有什么了不得的功德,这也是对自己内心当中功德的一种贪,所以傲慢是属于贪欲的分支。

嫉妒是嗔恨的一种分支。

嫉妒是不高兴、不欢喜的状态,对别人的功德他很不舒服。

这是不是纯粹的嗔恨呢?

也不是,但是它附属于嗔恨,属于嗔恨心的分支。

  所以真正来讲,根本的就是三毒,通过三毒延伸出傲慢和嫉妒。

傲慢和嫉妒在《集论》讲:

三毒、五毒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让我们堕恶趣。

因为它叫毒,毒你食用之后,你的身体要么生病,要么丧命。

五毒的烦恼也是一样的,贪欲能够让我们堕入恶趣,嗔心、愚痴、傲慢和嫉妒都能够让我们堕入恶趣。

所以我们要知道,傲慢和嫉妒心其实是一种毒,如果不认知、不调伏,而是让它发展,它就会让我们堕入恶趣。

  但是五毒当中,贪、嗔、痴比较容易认知,傲慢和嫉妒二者比较隐蔽、不太容易认知,因为它毕竟是分支,不像根本那么粗显。

  所以,我们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

  所以我们平常要非常谨慎、非常详细地观察自相续。

当然,前提是必须要知道傲慢和嫉妒的法相。

我们也不是完全不知道,只不过我们疏于观察,以及它比较细微的缘故,我们难于察觉而已。

如果我们有警觉性,我一定要在任何时间都认识嫉妒和傲慢、调伏它,有了心理准备,那么在平时生傲慢的时候,因为它有一种提示的作用,就会比较容易认知。

  所以,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提前给自己心里做一个提示:

今天一定要注意这件事情,如果强烈提示自己的话,当到了那个场合的时候,这种提示就会起作用。

就像大恩上师讲的,如果晚上睡觉之前说,我明天早晨五点一定要醒!

一定要醒!

这样反复提示几次之后,到那个时间自然就会醒来。

只不过醒来之后,你是起床,还是是继续睡,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反正醒来是可以的。

以前我也试过很多次:

明天早晨一定要在这个时间醒来!

这样强烈作意几次之后,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有提醒的作用。

  平时调伏烦恼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作意:

当我生起傲慢的时候一定要发现!

一定要发现!

经常这样作意,当真实生起烦恼的时候,它就有一个作用,我们就会想:

这是不是傲慢啊?

是不是生贪欲了?

有这样的提示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详细审查自己的相续。

我们修行要不断地进步,就要不断地学习。

智慧越深,认识傲慢和嫉妒的能力也就越强。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起心动念。

如果我们经常修正念,也就是在打坐的时候,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之后,就观察念头:

这个念头生起来了,它又灭了。

如果能够训练自己总是安住当下正念的话,当念头产生的时候,就容易发现;容易发现之后它也容易调伏。

所以,要调伏烦恼,第一必须要认识它,发现之后才能调伏。

如果第一步都不发现,第二步也没办法调伏。

  如果因为自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了不起”而产生执著,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发觉不到他人的功德,因此理当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生起傲慢,总是因为自己在世间方面有少许超胜的地方,有少许功德,或是在出世间方面有少许功德、少许超胜的地方。

比如在世间当中,自己有比较多的财富,觉得我很有钱,就会有傲慢。

有些富翁很低调,但是很多富翁在别人面前自然而然就显得很傲慢,尤其是被人前呼后拥,很容易产生傲慢心。

还有一些官员,因为位置很高,也容易产生傲慢心。

在世间当中有些名声、名誉的,有些智慧的,都比较容易产生傲慢。

因为在某些方面有些功德,他把这个功德夸大放大,之后就产生傲慢心,觉得自己了不起。

这主要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

  还有出世间的角度,当然并不是已经出世间了,而是随顺于出世间的修法方面。

真正出离世间的圣者是不会有傲慢的,如果有傲慢,就没办法成为圣者。

成为圣者之后,当然就不会有傲慢心了。

在出世间方面,比如闻法,我们觉得自己听了很多法,《入行论》《前行》《心性休息》都听全了,而且我还听过大圆满,就比较傲慢。

很多大顶我都得过,大圆满的顶也得过,尤其是得过大宝伏藏,这里面的顶都得全了,这时候就会在其他道友面前显得比较傲慢。

  有些是思维法义,他解决一些难题,有一些定解,也会产生傲慢。

尤其是在别人不太懂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显得比较傲慢。

有些是暂时的一些修行功德----其实真实的修行功德产生了也不一定会有傲慢----念过一些心咒,念的佛号比较多等等,也比较容易产生傲慢。

有少许功德之后,就认为自己如何了不起,而产生执著。

  其实傲慢对我们的伤害很大。

因为这样一来,势必会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

他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的功德上面,而且不自觉地把功德放大了,然后安住在这种飘飘然的状态当中。

他正处于傲慢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再大的过失他也注意不到。

他不会去发现、去观察,就导致自相续的很多过失根本看不到,他人的功德也发现不了,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我们平时说,别人的功德要去发现,自己的功德要隐藏,自己的过失必须要发现,只有发现自己的过失才能改正过失;只有发现别人的功德,我们才恭敬别人,不会产生傲慢心。

”因此理当断除傲慢”,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话是这样讲,我们平常要怎样去做,才能够真正断除傲慢呢?

第一是要认识傲慢的过患:

一是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二是发现不了他人的功德,这是个很大的过患。

  还有,傲慢是五毒之一,你产生了之后,它就会让你堕入恶趣,那我们还保持它干什么呢?

我们把它牢牢地抓在自己相续当中干什么呢?

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很不好的东西来对待,这样就会千方百计的想要遣除它。

如果我们都没有觉得它是不好的东西,就不想把它断除掉。

而且很多人还比较享受这种傲慢的状态,这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对于学习佛法者来讲,要知道傲慢是五毒之一。

任何一个毒被我们吃到肚子里面,我们都想赶快把它排出来,否则的话,毒在身体里面就不好了。

  现在人特别担心一些各式各样的毒素----这个食品有什么毒,那个食品有什么毒,像这样经常观察。

但是我们没有观察过,这些烦恼的毒在我们的思想、相续当中存在很多种、很多年了,而且持续地伤害我们。

对于这些我们不太注重,但是身体上面的毒却特别重视----这个食品是不是过期了,吃了之后会不会产生毒素啊,这个食品和那个食品搭配起来就变成毒等等,我们对这方面就很精通,也很操心,很关注。

对于傲慢、贪欲这些毒,在我们相续当中是怎样延续、增长,怎样伤害我们的今生、后世,反而不是太重视。

  我们一定要知道傲慢烦恼对我们的严重伤害。

既然它不好,我们就一定要把它去除掉。

第一,要产生知道它不好、除掉它的心,这很关键;第二要知道,断除傲慢应该怎么去做。

怎么样去做呢?

平常我们不能让傲慢延续,经常要反观自相续,也就是在《入行论》中的正知、正念。

首先观察自己的三门,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傲慢;如果处在傲慢,就马上忆念善法,把它去除掉。

  傲慢很微细,而且它的力量比较强,要马上遣除也很困难。

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过患,傲慢产生的时候,要想另外的东西把它压住。

想另外的什么呢?

当认为自己了不起的时候,要刻意地想内心的过失、自己很明显的烦恼。

我虽然听了几句法,但也没什么可傲慢的。

为什么呢?

因为听了法之后,我的烦恼还没有调伏,我的贪心嗔心还这么重,还有什么可以傲慢的呢?

像这样,当我们觉得自己了不得,就想自己相续当中欠缺的东西,而且一直要专门去想,刻意去想。

  当我们想自己的功德的时候,心自然就往上走了;当想自己过失的时候,就低沉了;越想自己不足的地方,心越低沉。

傲慢是往上走的,它是一种自高自大的状态。

这时我们去想自己的过失:

我内心的过失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真正反观,其实自己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烦恼、过失。

经常这样想,自己的傲慢心就会被打消掉。

  以前上师们给我们讲,作为凡夫人来讲是没有什么可以傲慢的资本的,为一点点东西傲慢,只不过是我们坐井观天,眼界太小了。

如果真正去观察,这一点点功德完全不值一提。

上师们经常讲,真正有资格傲慢的就是佛菩萨。

佛最有资格傲慢了,他功德最圆满。

但是很奇怪,功德越圆满他就越没有傲慢。

菩萨们有很多功德,也不傲慢。

  因为傲慢和过失是同等的,打破傲慢和生起功德也是同等的。

所以越有功德,就说明他调伏烦恼、傲慢成功之后才产生功德,因为傲慢是障碍生起功德的法。

真正有资格、有资本生傲慢的就是佛菩萨,他们的功德特别圆满,智慧、神通、福德都非常圆满。

  但是有资格生傲慢的人不傲慢,没有资格生傲慢的就是我们。

我们这一点点非常可怜的功德,摆在佛面前根本就看不到了。

摆在菩萨面前也是不值一提的,有加行道菩萨的功德,资粮道菩萨的功德。

就算是没有进入加行道资粮道,别人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功德。

这样,自己的功德就会越比越小,最后就觉得这一点功德没什么,不值一提。

  我们经常这样去观想,还有什么资格生傲慢呢?

根本没有资格,这是一种纯粹的烦恼,是不能够产生的,但是我们现在产生了。

如果存在傲慢,我们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改正不了;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我们也没办法产生恭敬心。

  如果自己很傲慢,就像提婆达多一样----当然在共同乘当中,提婆达多基本上都在作反面典型。

在有些了义的经典当中,提婆达多也是佛的示现、幻变。

我们就按照共同乘的讲法,从反面典型的角度来讲。

他的傲慢心产生起来了,最后连佛都不放在眼里,他觉得自己连佛都超胜了。

善星比丘也是这样。

他对佛陀说,我当了你24年的仆人,除了你头上的一旬光之外,其他啥都没看到。

他认为佛什么功德都没有,而且看到佛是很狡诈的人。

连佛的功德都看不到,他就不可能产生恭敬心,他也不可能对别人产生一种好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别人的功德,自己自然而然心就很贤善。

当我们和别人接触的时候,越看过失,就会觉得这个人越差劲;如果我们懂得看别人功德,就能在自己认为很差劲的人身上,看到他的亮点、发光的地方,看到他的优点。

如果看到优点,我们就能够找到恭敬对方、尊敬对方的依据。

  是不是恶人一点功德都没有呢?

绝对不是,就看我们怎样去看待。

如果要看过失,通过我们的分别念,连对佛都能找出过失来,何况说其他人呢。

但是找出来对我们有啥用呢?

看他的过失,对我的修行有用也可以,但是对修行除了产生一些更加看不起对方、更加傲慢之外,并没有产生额外的功德。

而且,对圣者、上师们发现不了功德的话,自己怎么样从他们那里得到加持呢?

怎么样随学圣者、修行者们的功德呢?

随学不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他的功德的时候,我认同他的功德,就愿意去随学:

这个人性格好,我应该随学;这个人有智慧,他处事比较好,我就要学习他。

看到了功德之后,自己就会认可,认可之后,自己就会去随学。

并且认同功德本身就是一种善心,愿意随学也是增长自己功德的一种方法。

  要反观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功德去对比。

不要把自己的功德和别人的过失去对比,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效果完全不同。

当我觉得自己有所谓功德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的过失拿出来和别人的功德去对比,一对比就觉得自己和对方差得很远。

不要把自己的功德和别人的过失比,否则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了。

  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过患,观察别人的功德,要养成习惯。

一旦养成习惯,自己得到一些小的成就、利益的时候,也能够习惯性地反观自己:

其实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在某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在其他方面还差得远。

  当我们看不起别人、批评别人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某些地方做得好,就把这个拿出来:

你这个不行。

这样说的时候,往往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把它拿出来。

自己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说。

别人做得很好,自己做不到,找个理由就过去了。

但是自己做到了,马上就拿出来,把它扩大,然后就开始说别人的过失。

这对我们相续的调伏,对认识自己的烦恼方面,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要经常反观自己的过失,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样就越容易看到别人做得好的方面,自己的心就会很贤善。

  修行佛法的第一点就是心要贤善。

如果心老是处在观察别人过失的状态,我们的心也贤善不了。

心贤善不了,想再上升一个层次,比如说菩提心,那就很难了。

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的善心,如果连基本的善心都没有,那高级的善心菩提心就更没办法了。

  所以,这里讲要经常观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功德不要去反复关注,如果反复关注自己,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了不起了。

要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这些修行非常好的圣者们,他们并不是没有智慧,并不是真的看不到有情的过患。

他们的智慧是非常敏锐的,但是他们内心不会产生傲慢心,他们看到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很恭敬----当他越来越没有傲慢的时候,对其他人也会越来越谦虚。

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内心当中的确已经折服傲慢了。

他已经没有傲慢心,自然而然很谦虚,不是故意要去造作,而是他的确就是这样。

  有些修行者虽然傲慢心还没有调伏,但是他懂得方法,经常观自己的过患。

凡夫人找自己的过患太容易了,每天都摆在这的就有这么多的烦恼。

只是关注这些,心自然而然就往下走了,就不会显得非常傲慢,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

即使有一点点功德,但过患比功德还要多,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压制住傲慢。

当他压制住傲慢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过失,功德方面就不去观察,这时功德就开始增长了。

当他功德增长之后,他自然而然傲慢心越来越弱,越来越谦虚了。

  在世间当中和《广论》当中,对谦虚打比喻都是这样说的。

在春天的时候,最早发芽的并不是很高的地方,而是很低的地方,因为很低的地方比较湿润,水容易积聚,容易生长草木,但是很高的地方是留不住水的。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傲慢的山岗上留不住功德的水,就是说很高的山顶上水根本留不住,它全部往下流了。

越低洼的地方越容易存水。

  我们的心很谦卑的话,很多的功德容易在这聚集,所以我们不能够傲慢。

傲慢之后,根本没有办法生起功德,因为一点点的功德都被傲慢的烦恼浪费掉了,而且新的功德很难生起。

即便是生起一点点,也因为有傲慢的缘故,它也微不足道。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是这样,世间法也是一样。

在世间法中,当一个人刚刚进入一个很陌生的系统的时候,基本上很难傲慢,因为不懂,所以也不敢说话。

当他越来越熟悉,在他自己不注意时----并不是百分之百,就会慢慢变得容易傲慢。

  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

这有两种情况: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很傲慢,因为他不知道,他觉得佛法很简单,就是烧个香、磕个头,寺院里面的人就是这样,这就是佛法。

他就觉得自己了不得,自己没有迷信,所有其他人都是迷信,这时他会容易产生傲慢。

开始学佛法之后,这种傲慢就会被打破。

但是不注意的话,另外一种傲慢就会产生。

  当他真正开始学佛法时,就觉得很多东西都不懂----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懂,他就很谨慎。

我们会发现,以前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进到一个陌生环境当中,站也不敢站,坐也不敢坐,观察别人怎么做的,自己非常担心犯错误。

现在很多道友刚刚学佛的时候,到团体当中来,也是非常小心谨慎:

到底磕头磕对没有,或者站位站错没有,非常担心这些。

  但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