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378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docx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

 

计量工作和丈量管理系统的讲座之一

(2013年6月20日)

 

●丈量管理系统在公司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如何才能把丈量管理系统的运转与平时的管理有机联合

●丈量管理系统与平时计量用具管理的差异

●丈量管理系统的质量目标应如何拟订

●计量要求的观点和导出方法/

●计量确认实行的作用和方法

●丈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

●丈量管理系统的监督

 

1丈量管理系统在公司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近30年来,我国工业公司的计量工作主要经历了计量定升级、推行计量检测系统、推行应用丈量管理系统等期间。

从国家计量主管部门的有关资料上看,在工业公司推行这些计量管理系统是依据现代工业发展的特色和国际计量管理的经验所做的部署。

国家的计量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计量行政管理、计量技术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

公司的计量工作主要表现为:

应用计量科技成就(如:

先进的丈量设备和检测方法),贯彻落实计量法制管理的要求(如:

量值传达和溯源)。

在现代工业公司中,很多工作离不开检测、离不开数据。

不论决议或控制,包含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经营核算等。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在公司的地位愈来愈明显。

计量工作第一是保证数字正确、数字安全的。

所以,计量是公司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完美的计量管理为各个管理系统和方法供给重要技术支撑;完美的计量管理能够使公司减少或防止很多风险;完美的计量管理是数字领域的精美化管理。

计量检测结果正确是多种因素协力的作用,包含:

丈量设备的性能、人员的能力、检测依照的方法文件、环境条件等。

认识计量工作不可以只看到丈量设备。

 

(1)丈量管理系统的目的和中心内容

依照GB/T19022-2003/ISO10012:

2003标准的要求成立的丈量管理系统是今世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完美的公司计量管理原则和方法,是公司计量管理史前一次质的提高,开启了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新时代。

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知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例的计量要求。

此中心内容可归纳为三个保证,即:

保证系统内的所有丈量过程获取有效控制;保证所有丈量设备能够正确靠谱地使用(知足预期使用要求);保证所有丈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国际单位标准。

系统的所有内容都是环绕这三个“保证”而规定的要求。

(2)现代工业公司管理的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中,面对很多发达国家加快进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联合,在多种行业鼎力推动“再工业化”的巨大挑战,我国公司传统的比较优势将快速失掉,加快家产构造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新技术时代,重质量、重效益、重创新是现代公司生计和发展的支柱。

与此同时,现代工业公司的管理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明显的特色是:

――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正在打破并代替过去粗放式、经验式、僵化式的传统管理模式;

――系统性智能化管理方式要逐渐代替各样管理事项相互独立、部门切割式的管理;

――立足于国际社会大环境下的管理正在代替自我关闭式的管理。

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公司永久的主题。

(3)在现代公司面对深刻变化的状况下,推行丈量管理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我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公司发展的趋向是科技的地位愈来愈高,公司中科技的含量愈来愈广。

如:

计控一体化的设备逐渐成为工业公司生产的主要设备。

科技与计量密不行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会愈来愈显然。

第二,科技发展的范围不是限制于生产领域,在很多业务管理事项中也在逐渐应用。

如: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管理不单在推行,而

 

2

 

且势必成为公司不行阻拦的潮流。

所以,计量工作的覆盖面也跟着科技的步伐逐渐延长。

第三,丈量管理系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向世界范围推行的计量管

理系统,以现代公司的计量管理需求为立足点,起点高,内容完美,

要求明确详细,是对现代公司推行计量科学化管理最有效的规范,也

是计量检测真实的精美化、标准化管理。

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个管理体

系的要求,是公司成立现代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战略措施。

第四,从公司现实需要来看,仔细推行丈量管理系统能够发现许

多管理过程或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

检测不完美、不到位、检

测过程控制无效等原由产生不正确丈量结果带来的风险等。

并能够给

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纳的措施。

第五,从公司战略发展来看,成立新技术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

推行系统性科学化管理,离不开完美的计量工作为基础,这正是以“三个保证”为中心内容的丈量管理系统的强盛生命力。

 

2如何才能把丈量管理系统的运转与平时的管理有机联合。

推行这类有机联合是系统连续有效运转的必定要求,推行这类有

机联合才能完全挣脱系统与平时工作的“两张皮”恶疾,使管理系统真实成为现代公司管理所需要的工具。

推行有机联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对管理系统的认识问题,是把经过XX管理系统认证仅作为一张证书或公司参加某些招标项目的通行证、产品宣传的广告表记,仍是作为规范公司管理的有实质价值的指导文件。

假如公司最高管理层能够认识到国际管理标准是现代公司推行科学管理所需要的工具,才可能有效推行有机联合。

(2)对管理系统标准内容的充足理解,是推行有机联合的重要

前提,也就是系统文件要成为公司平时管理中必备的依照。

系统文件的编写要立足于密切联合平时管理实质贯彻系统要求,应着眼于使平时管理更为规范、提高科学化水平、防止差错和失误,有助于提高管理绩效。

而不是对实质工作缺乏指导意义的八股文章。

(3)推行有机联合的详细方法要在实践中不停总结经验,当前

 

3

 

应先做到:

各有关部门、生产单位应在计量专职部门的一致组织或指导着落实丈量管理系统的要求,如:

a.联合本部门、单位的业务特色、工作重点和重点控制事项拟订质量目标,并把实现目标与平时工作的焦重点、重点控制要求的实现牢牢捆在一同。

b.本部门、单位使用的所有丈量设备要保证明现规范化管理。

同样型号的设备假如校准给出的偏差不一样、设备的稳固性不一样、正确度等级有差异,也需要明确合适使用的场所,明确用于什么被丈量,有效防备丈量设备的错用、误用,不合格丈量设备牵强使用等状况,这就是计量确认对于使用者的意义。

c.本部门、单位所有需要进行检测(监测)的点,需要认识和供给的检测数据要完好清楚,此中,哪些是重要的、重点的,更要使所有有关人员明确。

所谓丈量过程的控制,就是要清楚可能犯错的各样因素,防备犯错。

在管理理念和

方法上都要实现每个丈量过程的有效控制。

而不是等出了错再去找原由,这是被动、蠢笨的措施。

丈量管理系统对每个丈量过程的要求是:

形成完好的过程规范,依照过程规范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保存完好、规范的丈量过程记录。

重要的、重点的丈量过程一定进行有效的监控,并记录监控的方法和结果。

d.要有效防备和控制各样不合格的现象。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管理方法要齐备,每项丈量操作都要

依照有效的文件进行,不可以凭个人经验;

第二,每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一定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保证重点检测过程和结果不发生差错和失误,重点设备要严格使用和保护的控制;

第三,应主动针对已经发生过的较严重的问题,或其余公司易发的不合格事实,增强自己的防备能力和措施。

e.依照系统的要求应进一步规范和完美必需的记录,记录对促进工作的规范性也有必定的作用,并且作为工作的凭证使有关人员理解做好记录的目的。

 

4

 

3丈量管理系统与平时计量用具管理的差异我这里先简要介绍几个现代计量管理的特色

1)测试方式从纯真的单项检测向系统的综合测试扩展。

此刻有的检测系统能够同时丈量上万甚至几万个数据。

2)测试方法从比较简单的静态丈量向以动向在线及时检测飞腾。

很多运转中的物质或生产工艺实行的控制,需要动向在线检测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并且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技术打破。

3)计量单位的量值传达方式从自上而下逐级进行,逐渐转向量传

与量值溯源相联合。

依据生产、科研的需要,能够由第一线直接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4)丈量设备的智能化进步、微电子丈量设备的宽泛使用,促进

对设备的检定、校准、使用和保护等管理内容及方式,都需要加快适应。

5)对检测结果的权衡,过去是以单件丈量设备的量值正确为主,

要逐渐转向以丈量系统装置的动向丈量结果和综合丈量结果为主。

6)数据办理方式从人工采集、计算、统计、输入、传达向微机

系统自动高速办理转变。

7)计量管理的内容要从每个事项的独自管理(如量传、计量人

员查核、拟订和组织实行技术规范、进行计量单位一致的监察等),转向对丈量所有因素进行控制,包含:

丈量设备、人员、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核查标准、软件、记录、表记、监控措施等。

以保证每一丈量结果正确靠谱。

8)计量管理的方式要从人工监控转向以运用信息化平台为主,

把各样管理信息采集、汇总到微机系统进行剖析办理,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管理。

总之,丈量设备、检测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化发展,要求计量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有关制度都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对于丈量管理系统与平时计量用具管理的差异,我重点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范围不一样。

丈量管理系统的范围包含丈量设备、丈量过程、丈量结果,以及人员、技术文件、有关记录、使用条件等计量

 

5

 

工作的所有有关事项。

对计量用具的管理,增添了计量确认、丈量软件、使用条件控制、不合格控制等内容。

第二,管理深度不一样。

一定保证每台丈量设备知足预期使用的要求,并对使用的控制进行监察,从设备到过程,直至丈量结果的正确性。

第三,管理方式不一样。

过去是几项工作的独自管理,此刻要求对所有计量工作的系统性管理。

第四,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不一样。

第五,权衡管理绩效不一样。

要以“三个保证”权衡计量人员的工作地位和绩效。

 

4丈量管理系统的质量目标应如何拟订

①系统标准条要求:

应为丈量管理系统规定可丈量的质量目标。

如何认定目标是可丈量的?

权衡原则是:

能够以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经过对有关凭证考证,对目标达成状况公正评论。

与此,目标的内容应切合以下要求:

a)目标所指的事项要明确规定、简单理解、不存在歧义;

b)每项目标都应有可操作的权衡准则,凡是能够量化的应予以量化,增添或控制幅度(百分数)应明确规定分母和分子的数据根源;

c)不便于量化的目标,一定做出其权衡准则可操作的表述。

②标准要求:

“应规定丈量过程的性能判断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该项要求如何理解,并在拟订质量目标中应用?

――公司拟订的丈量管理系统质量目标中,不行缺乏针对丈量过程应达到的控制目标。

――丈量过程质量目标的内容,应针对丈量过程预期用途的主要性能特征(标准7.2.2中的“指南”中表述丈量过程的主要性能特征包含:

丈量不确立度、稳固性、最大同意偏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术水同等。

)在拟订质量目标时,公司不行能针对每个丈量过程拟订质量目标,所以,应试虑对重点丈量过程和主要丈量结果的控制要求。

 

6

 

③应在不一样的组织层次拟订质量目标。

实行重点是:

――每个职能层次都应在公司整体质量目标的框架下拟订详细

的质量目标;

――各职能层次应针对职责范围的实质(整体目标有关的事项)拟订质量目标,以保证公司整体目标按期实现,而不是照抄公司整体目标。

④本条的“指南”给出了一些质量目标的例子,应做参照。

但这些例子既不是规定了质量目标的所有内容,也不是独一的模本。

⑤丈量管理系统的质量目标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对于丈量设备计量确认和有关控制的要求,如:

a)在用的丈量设备保证依照规定的周期达成检定或校准;

b)A类和B类丈量设备,保证依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达成计量确

认;

c)保证计量确认记录规范、清楚、保存完好;

d)重点丈量设备的非正常停机时间每年起码比上年度减少15%。

――对于丈量过程的控制要求,如:

a)不合格丈量过程的发现不超出一天(当天上班时间);

b)重点丈量过程的重复性或复现性控制每个月许多于一次;

c)丈量过程的所有操作者所有具备上岗资格,技术水平达到胜任程度。

d)丈量过程的原始记录所有予以规范,保证填写清楚、保存完满。

――保证丈量结果正确的有关控制要求,如:

a)不会因不正确的丈量结果致使顾客投诉或贸易纠葛;

b)不会因不正确的丈量结果影响产质量量控制和安全监测;

c)保证重点丈量结果零失误、零差错;

d)丈量结果差错的发现不超出当白班次,解决不超出24小时;

e)防备因不正确的丈量结果接收不合格采买物质。

――丈量管理系统重要支持过程的控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丈量设备的管理、不合格控制等)。

如:

a)圆满达成人员培训计划,保证所有上岗人员知足所需的能力

要求;

 

7

 

b)人员培训出勤率达100%,查核合格率98%以上;

c)丈量设备表记所有切合要求,损坏、丢掉等发现不超出二天。

 

5计量要求的观点和导出方法

1计量要求的观点

有关标准没有给出计量要求的定义。

依据理解,计量要求是保证正的确施丈量的一组限制,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都需要以这些要求来权衡。

 

计量要求导出过程应包含以下活动:

―――辨别并确立所有检测点及被丈量;

―――确立被丈量的丈量要求;

―――导出计量要求;

―――转变为丈量设备需要的计量要求等。

①应全面辨别和确立顾客的丈量要求

本系统标准中5.2条所述“顾客的丈量要求”与“总要求”的“指南”中所指的“产品要求”是完好一致的。

全面辨别和确立顾客的丈量要求(技术指标参数)应试虑以下来

源:

――从与顾客签署的合同、订单、标书或其余商定文件中,辨别和确立顾客以明示方式提出的丈量要求;

――依占有关法律法例的要求进行辨别和确立,如:

产品标准、环境监测和安全监测的规定和标准、节能降耗等方面的规定;――对本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实践中进行辨别和确立,如:

产品设

计和开发所需的丈量,工艺文件中规定的必需丈量,能源管理所需的丈量,经营管理所需的丈量等;

――产质量量查验和计量校准(丈量设备检定)实验室是丈量要求比较集中中的地区,应充足辨别和确立。

②将丈量要求转变为计量要求的方法

a)丈量范围的导出:

往常是把被丈量所需丈量数据的范围向高、低两边扩展一段范

 

8

 

围。

据《现代公司计量工作指导手册(订正本)》解说,这是因为被测值不该在丈量设备丈量范围的最小处或最大处,为了测得正确,需要做合适的扩展。

如:

工艺文件规定某监测点需要丈量的温度为50℃

-70℃,计量要求的丈量范围应选择30℃-90℃或35℃-85℃。

但这类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需依据被丈量有关的技术要求进行确立。

b)最大同意偏差的导出:

第一确认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或工艺文件中所给出的被丈量值的同意改动范围(也称正常颠簸范围),称为容差;而后确立容差与同意偏差的比值。

因为丈量偏差应当比容差小得多,不然就不可以正确丈量容差。

所以一般选择同意偏差是容差的1/5至1/10,也可选择在1/3至1/10之间。

应依据丈量所需的正确程度确立。

c)丈量不确立度的选择和导出:

在丈量过程中,丈量不确立度往常是由丈量设备、操作人员、测

量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在丈量过程的各因素未经确认有效从前,不行能正确评定,一般采纳“过程能力剖析”的方法导出。

其方法是:

Cp=T/6δ此中,Cp过程能力指数;T为同意偏差;δ为标准偏差(设备校准的丈量不确立度)。

过程能力指数Cp经过查过程能力表获取,往常可取0.8-1.2的范围。

则,选择的不确立度δ=T/6×Cp如:

同意偏差为1℃,过程能力选1.0,

δ=T/6×Cp=1/6×1≈0.16℃

d)分辨力的选择

丈量过程所需的分辨力往常依据能够正确辨别丈量同意偏差的

要求确立。

e)稳固性的选择

丈量过程的稳固性应依据丈量同意最大偏差、同意不确立度随时间恒定的能力确立。

f)环境条件的选择

 

9

 

丈量过程环境条件的选择应充足考虑影响丈量过程的影响量,以不会致使影响量的变化为原则,防备因环境因素而增添丈量不确立度重量。

 

6计量确认(考证)的含义及过程的活动

 

计量确认的定义:

为保证丈量设备切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往常包含:

校准和考证、各样必需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对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丈量设备已被证明合适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达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含:

丈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同意偏差等。

注4:

计量要求往常与产品要求不一样,其实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5:

(系统标准中)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1)计量确认的含义

理解定义即可明确计量确认的含义,是为保证每个丈量设备都切合预期使用的要求。

丈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合格,只好证明丈量设备的计量特征切合检定或校准规程所规定的要求,而针对详细的被测

量,一定经过比较才能证明其能否切合预期使用要求。

公司人员不理解的是:

公司在建厂的工艺设计中,已经考虑了配置丈量仪器的合用性,此刻为何还要进行计量确认?

并要求确立确认间隔。

第一,丈量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一定保证所有丈量设备知足预期

使用的要求,假如过去没有能够证明的有关文件(记录),应依照体

系的要求,对每件丈量设备进行考证。

第二,丈量设备的性能特征是会有变化的,如设备的示值偏差,包含稳固性等发生改变时,需要考证能否连续知足被丈量规定的要求。

第三,经过计量确认,使操作者、管理人员都确认每件丈量设备

 

10

 

适合使用的对象,防备误用、错用。

(2)计量确认的实行要求

定义的注1和系统标准中的图2已经明示了计量确认所需进行的活动,包含流程。

①在计量确认从前,丈量设备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在检定有效期内),未校准的、超期的,应在校准以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②比较(考证)的参照标准是被丈量(丈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假如被丈量没有变化,已经导出该丈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需要重复劳动。

问题是:

在丈量管理系统实行从前,几乎没有哪个公司做过这个工作,所以,依占有关技术文件导出计量要求是一定达成的活动。

③进行考证,即:

丈量设备经校正确认的特征与计量要求进行直接比较。

主要比较丈量范围、偏差、分辨力、使用条件等。

④考证结果会有不一样状况:

――证明切合要求,按规定做好记录、设备加以确认合格表记;

――证明不切合要求,判断可否调整或维修,不可以调整或维修的,

做报废处理表记;

⑤可维修或可调整的,按规定渠道进行维修或调整。

经过维修或调整的设备一定经再次检定或校准合格后,再进行考证;

――需要进行封印的设备,在确认以后应及时进行封印;――限制使用的设备,应在确认记录上清楚说明限制的范围和条

件。

⑥对设备加以确认状态表记也是必需的步骤。

标准要求:

计量确认的结果一定让使用设备的人员清楚。

除使用标签外,限制使用和封印的设备,应有其余通知的方法。

对于计量确认的记录,系统标准有详尽详细的规定。

总的要求是:

计量确认的记录应证明每台丈量设备能否知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并由受权人审察同意。

 

(3)计量确认间隔

①标准要求:

用于确立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言件表述。

 

11

 

①确立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应主要考虑的因素――国家公布的现行的计量检定/校准规程,往常状况下,检定/

校准间隔可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见OIMLD10);

――丈量设备制造商供给的技术资猜中对于校准间隔或计量特征的有关说明,或许使用同样设备其余用户的经验数据;

――丈量设备所使用的丈量过程性能特征对丈量设备有关特征的要求;

――所在丈量过程控制数据中丈量不确立度对丈量设备的要求;――丈量环境条件知足程度的影响;――丈量设备周期检定或校准结果数据的统计剖析报告;――设备使用的频率和频率的改变;――安装在连续运转设备上、不可以或不方便拆卸的仪表等丈量设

备,在未发现破坏或异样的状况下,计量确认间隔能够与设备大修同步实行。

④改变(调整)计量确认间隔的依照――检定或校准规程从头订正,改变周期,应依照最新版本文件;――丈量设备改变使用部位,依照调整丈量设备的记录或文件;――被丈量的计量要求改变,依照有关技术文件;――丈量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不适合,依照有关环境因素记录;――设备性能降落(如:

磨损、经过维修等),依照检定/校准结

果数据或统计趋向;

――设备使用频率改变,依照有关规定文件。

 

(4)丈量设备的调整

对某些不一样意操作者自行调整的丈量设备采纳封印或保护措施的要求。

确立需要封印的丈量设备及类型,并成立明细表;确立适合的封印或保护措施的方法;规定各使用部门对封印保护的职责;

确立发现封印或保护措施发生损坏、零落等现象的处理措施;确立对封印设备应形成的记录。

 

12

 

7丈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

●丈量过程的策划

(1)依据所确立的丈量管理系统的范围,应详细确认每个管理领域的丈量过程。

(2)公司要拟订重点丈量过程的确认准则,包含考虑:

其余各个管理系统或评审准则所确立的重点控制点。

重点丈量过程的策划和确认,还应试虑因为控制要求不高、产生不正确的丈量结果而带来的风险和结果。

 

●丈量过程的设计

丈量过程设计活动

依据系统标准的要求,进行丈量过程的设计应保证达成以下活

动:

a)辨别丈量过程的丈量要求,并转变为计量要求;

b)确立和量化丈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征;

c)辨别并确立丈量过程的过程因素(包含影响量);

d)确立过程实现的受控条件(应与过程因素相对应);

e)确立过程实现所需的监督措施和控制方法;

f)确立丈量过程有效性确认的方法;

g)确立丈量过程应形成的记录或结果报告。

每一个丈量过程应编制完好的规范

标准7.2.1条中对丈量过程规范的内容提出:

应包含所有有关设备的表记、丈量程序、丈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丈量结果靠谱性的其余因素。

本条的指南中提出:

“丈量过程可能要求数据修正,如因为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

”所以,数据修正应包含在过程规范以内(没有此项内容的丈量过程不用考虑)。

对丈量过程完好规范的理解是:

丈量过程规范应作为丈量过程设

计的输出。

丈量过程规范的内容应包含GB/T19022-2003标准

和7.2.2中规定的所有要求,包含以下内容应当是比较完好的。

 

13

 

(1)丈量过程的名称、所在部位、丈量参数(被丈量);

(2)丈量的频率或机遇;

(3)过程的计量要求及性能特征(包含:

丈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同意偏差、同意不确立度、环境条件等);

(4)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5)过程因素及控制限的描绘,包含:

a.所使用的丈量设备及表记的要求(一定经确认合格);

b.丈量技术程序的名称、编号(包含外来文件和自编文件);

c.使用丈量软件的名称及表记(假如有);

d.丈量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并规定对环境条件记录的要求,当不知足规定的要求时进行丈量结果修正的要求;

e.对操作者技术的要求(上岗资格证明或培训经历等);f.其余影响丈量结果靠谱性的因素(影响量等)。

(6)丈量操作的方法、步骤(假如技术程序中对有关内容有详细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