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858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docx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设计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2日(第1周)

课题

1、小车的运动

课型

新授课

第1教时

教学目的

能通过观察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和假设;能继续需找证据,解释假设;能利用器材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需要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能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重点

难点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猜想与假设、讨论与交流

教具

小车、木板、钩码、报纸、(每组一套)实验报告单

学具

小车、木板、钩码、报纸、(每组一套)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赛车图片。

2、谈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个精彩的赛车场面。

今天,我们也要在教室里面开展一场小车赛,大家想不想参加呀?

当然,为了进行这场比赛,我特别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赛车场”和两辆小车。

我们就用这两辆小车来进行比赛,看那一辆跑得快,好不好?

3、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辆车跑得快而赢得了比赛呢?

4、师生交流得出:

跑得最快的就是最先冲过终点的那辆赛车。

5、谈话:

当然,这次小车赛不单单是判断那一辆小车跑得快,我们还得带着一个问题来参加。

我们要通过小车赛来研究小车的运动,看看它在路上行驶的快慢具体跟哪些因素有关——或者说哪些原因可以决定小车在一段路上行驶的快慢。

(二)、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假设

1、学生讨论猜想小车在公路上行驶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把可能的因素都写下来。

2、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自由地玩一玩

3、师:

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4、师质疑:

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师追问:

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作出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5、针对实验室所提供的“赛车场”及小车和其他相关器材,对所提出的因素先进行筛选,剔除主观性太强的因素。

6、选择两三个自己认为比较主要且比较有可能去研究的的那几个因素,强调学生要讲清楚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把自己假设写在记录纸上。

三、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讨论:

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同时受到不止一个因素的影响,为了弄清楚跟其中的一个因素究竟有什么关系,对于其他的因素,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必要时举例子提示)

2、师生归纳:

必须要注意让其他的因素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小车运动的快慢是否跟要研究的那个因素有关系。

3、教师示例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师生共同设计,教师示例操作,并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有没有不妥的地方,同时示例时讲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的注意事项。

做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

   

(1)、怎样测量距离。

   

(2)、如何确定。

起点。

   (3)、给桌子加挡板,免得车滑下桌子。

   时刻注意不变的条件。

   (4)、做实验还要做记录,这是今天的记录表,(出示记录表)看得懂吗?

条件要改变三回,每改变一回都要做三次,做三次就会得到三个数据,为什么要取三次数据?

怎样确定最后结果,数据是得出结论的证据,所以一定要认真记录。

  4、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验证其他因素跟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提醒同学们要做好实验记录(小组评优的主要根据),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并提示可以多次重复测量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特别是当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测不同的时候。

(做的快点同学也可以验证一下刚才老师做的实验)

汇报研讨。

   四、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生学习能联系日常生活,效果较好!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9日(第周)

课题

2《玩滑梯的启示》

课型

新授课

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重点

难点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猜想与假设、讨论与交流

教具

弹簧秤等

学具

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

让学生猜一猜:

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

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

)。

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

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

经常在什么时候玩?

为什么平时不玩?

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

为什么?

2、教师演示:

用手在桌子上搓。

提问:

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

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

这说明了什么?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

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

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

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

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

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

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

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

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

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

课后思考、交流。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生学习能联系日常生活,效果较好!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09年3月16日(第3周)

课题

3跷跷板

课型

新授课

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跷跷板.

重点

难点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跷跷板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猜想与假设、讨论与交流

教具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

学具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

教学过程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

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

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

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

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七、教学反思:

通过在三年级一班与三年级二班这两节课的比较,我深深地体会到: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就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生学习能联系日常生活,效果较好!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23日(第周)

课题

4《弹簧里的学问》

课型

新授课

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弹性、弹力有关的小玩具。

2、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3、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变形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

难点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猜想与假设、讨论与交流

教具

各种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弹簧拉力器

学具

各种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导入新课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

咦,怎么跳出来了呢?

谁能解释一下?

(学生解释原因。

师:

(翻转盒子)果真有个弹簧!

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种各样的弹簧玩具,大家带来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里的学问,板书课题。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活动二;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

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师: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

弹簧有力量吗?

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

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

试着找一找。

师:

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

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测)

师:

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

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师:

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

他的方向朝哪呢?

请大家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

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

活动三,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

活动四:

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

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

]

拓展活动

1、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的装置”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生学习能联系日常生活,效果较好!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10年4月2日(第周)

课题

5有趣的磁铁

课型

新授课

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磁铁的磁性。

2.知道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极磁性最强等性质。

3.了解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

重点

难点

认识磁铁有磁性,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磁极磁性最强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猜想与假设、讨论与交流

教具

收录机、回形针、小铁钉、小钢珠、硬币、玻璃片、纸屑、铁屑

学具

收录机、回形针、小铁钉、小钢珠、硬币、玻璃片、纸屑、铁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1.看老师做游戏:

(出示磁性小老鼠玩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哩骨碌滚下来。

师问:

我的这个小老鼠为什么在灯台上跑来跑去,却掉不下来呢?

(学生边听儿歌边观察游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猜测,并上台体验揭开答案。

3.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

板书课题:

《有趣的磁铁》

二、认识磁铁,建立概念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

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形状是怎样的?

2.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可以给它们归归类(课件出示:

各种形状的磁铁)请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好吗?

(学生看课件,大胆创意取名,师引导学生命名,课件显示:

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

3.师生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

三、自行探究,了解磁性

(一)探究磁铁能吸哪些物体

1.游戏:

“给磁铁找朋友”

师:

不知教室里的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快去给它找朋友吧,看谁找得又快又多,别忘了做好记录,完成表格。

(学生猜测并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材料展开探究)

2.学生共同交流探究发现。

3.点拨小结:

磁铁能吸引铁、镍、钴等物质,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二)玩磁铁,探究磁铁其它特性

师:

关于磁铁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下面我们来玩一玩磁铁,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讨论制定方案:

打算怎么玩?

用磁铁做哪些游戏?

2.教师指导,每小组至少设计一种玩法。

3.汇报方案,并加以补充、修订。

4.(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玩一玩:

注意用不同的方法

看一看:

仔细观察,每种玩法至少要有一个发现

 想一想:

通过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记一记:

把自己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或喜欢的方式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5.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并适时指导。

6.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质疑)

(1)隔物吸铁:

隔着桌板、书、玻璃等物品吸引铁制物品

(2)磁力有大小,两极磁力强,中间磁力弱

(3)同极相斥,异极吸引

(4)有磁场(学生不能准确表达,教师可以讲解):

干扰收录机

7.师生评价,归纳小结,相机板书。

(评价采取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全面评价。

如:

探究态度、探究效果、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交流等)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磁铁?

2.学生列举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配以多媒体图片说明)

3.师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到了磁铁,磁铁不仅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指示方向的仪器。

4.出示多媒体课件,了解司南是怎样发明的。

五、评价总结,激励探究

1.对整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想探究有关磁铁的哪些问题?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探究的其他问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生学习能联系日常生活,效果较好!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09年4月9日(第周)

课题

6、指南针

课型

新授课

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指南针,知道指南针的原理;了解指南针的用法及用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3、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重点

难点

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知道指南针的构造及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猜想与假设、讨论与交流

教具

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不同样式的指南针,大张纸制作的八个方位示意图。

学具

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了解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了解的知识)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实际认知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知识。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知识真丰富。

2.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带来一件小礼物,组长打开看一下是什么?

生:

指南针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

(教师板书:

指南针)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历史

(1)谈话:

你知道指南针是谁发明的吗?

(2)讲述:

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的,它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

(3)电脑显示:

司南与罗盘。

(4)讲述:

古代,我国人民发现有一种石头能吸铁,就把它叫做磁石或铁师。

后来,又发现磁石能指南,就把磁石磨成一个勺,把勺放在一个光滑的标有方向的铜盘上。

这个磁石磨成的勺在铜盘上会旋转,停下来后,勺柄正好指着南方。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仪器,人们把它叫做“司南”。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5)投影出示几种指南针:

地质人员用的、普通型的、手表式的。

2.认识指南针的构造及原理。

(1)指导学生观察指南针

思考:

指南针的构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2)提问: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你认为与指南针的哪部分有关系?

你见过别的样子的指南针吗?

(3)讲解:

指南针的种类很多,外观、构造不完全相同。

(4)出示八个方向示意图,并认识这八个方向,从名称、方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相邻)几方面认识。

3.学习用指南针定方向。

(1)提问:

你知道怎样使用指南针么?

(2)阅读课本“用指南针定方向的方法”

(3)讲解演示指南针的用法。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用指南针定方向。

4.练习使用指南针。

(1)提问:

你们想不想用指南针来测定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汇报交流。

(2)我们教师的窗户朝着什么方向?

学生测量、汇报交流

(3)站在教室门口,国旗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站在操场的一边,国旗又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学生测量、汇报交流。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生学习能联系日常生活,效果较好!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09年4月16日(第周)

课题

8、太阳和影子

课时

2

教学目标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地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

手电筒 铅笔

 

⒈教师用投影仪在学生面前表演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让学生猜猜屏幕上显现的是什么动物。

⒉提问:

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手影?

⒊教师再次打开投影仪,将手伸、缩在投影仪前,问:

屏幕上有影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有影子呢?

⒋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有光和挡光的物体才会有影子的存在.

那么,如果站在阳光下,我们的影子在哪里呢,又会是什么样的?

让我们去找一找,画一画!

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带学生到操场上找、画影子。

方法如下:

⒈选取某一物体(自己、花盆、树苗等)作为固定“模特”

⒉画影子的同时连带把物体与地面的接触点也画出来,并且把名字或名称写在影子里

⒊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影子和太阳的方向,并记录在表格的第一栏上

⒋仔细观察影子,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中,学生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⒈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⒉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⒊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⒋影子比人长(注:

早上9点时)

⒈指导学生进行太阳与影子的观测

观察次数

时间

太阳的

位置变化

被测物体的影子变化

(长度、方向等)

1

2

3

4

实验时间

实验小组

(另:

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若时间间隔拉长,能进行全天的记录更佳.)

⒉整理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⒈猜想:

(1)如果太阳西落,影子会在哪个方向?

(2)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如果要画在一个平面上,你会画吗?

⒉通过观测,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有什么规律?

通过猜想与实践的对比,学生理解了影子是由太阳的照射产生的,太阳的高度不同,影子的长短也不同.

踩影子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游戏单位,互相踩对方影子的头部,踩中就算赢.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做影子游戏,更深刻了解影子,才实际操作中感悟影子的变化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2009年4月23日(第周)

课题

9、用太阳计时

课时

2

教学目标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利用日晷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日晷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利用日晷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师: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

”(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

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认识古代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