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77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docx

完整word版深井降水方案

1概述

1.1工程概况

1.2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

2.2水文地质条件

3、基坑降水方案

3.1降水目的

3.2降水井的布置

3.3深井结构设计

3.4成井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3.5降水运行

3.6降水监测

3.7封井方案

4、降水应急措施

4.1降水井预备方案

4.2用电应急措施

.3

11

12

12

14

14

14

5、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其控制

15

5.1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15

5.2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初评

15

5.3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控制

16

 

6、施工组织与管理

16

6.1施工管理模式

16

6.2项目施工管理网络

17

6.3主要岗位设置

17

6.4施工人员组织

18

6.5投入的主要设备

19

7、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9

7.1质量目标

19

7.2质量保证体系

19

7.3质量保证措施

19

8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22

8.1安全生产目标

22

8.2安全生产措施

23

9、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25

9.1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25

9.2文明施工措施

25

10、施工进度安排及进度控制

26

10.1施工计划进度

26

10.2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26

11、本工程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施工

27

附图:

深型井点降水平面布置示意图

深井剖面图

 

1、概述

1.1工程概况

拟建建筑物为X国际社区,由Y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本工程位于Z通济五路以东、拂晓大道以西、银河四路以北,地上23-33层地下1层,为框架结构,采用天然地基桩筏基础。

1.2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1.2.1编制依据

依据本工程的降水设计方案文件;

依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建筑规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国家和Z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的法律、法规和

措施;

本公司多年从事同类工程所形成的技术储备和施工经验。

1.2.2编制原则

(1)科学设计,突出重点,以确保基坑安全为前提。

(2)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符

合技术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各项目标实现。

(3)在认真领会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场地情况,应用新技

术成果,确保各项施工方案科学合理,降低工程成本。

2.1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位于Z通济五路以东、银河二路以北。

场地现为空地,地形较平坦,钻孔高程为26.20m〜27.40m之间,孔口最大相对高差1.2m。

经现场踏勘,在场地四周没有防空洞、孤石等不利埋藏物。

勘察场地地貌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微地貌单元为河间地块。

本场地北侧、西侧、南侧基坑边各涉及一条临时道路,基坑挖土深度最大为6.0m左右。

根据钻探与原位测试资料,拟建场地自上而下为:

①层杂填土②层粉质粘土③层粉土夹粉砂及粉砂④层粉质粘土⑤层粉土夹黏土⑹层粘土夹粉土。

该填土的成分不均匀,结构松散。

空间分布特征详见地质勘察报告2.2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场地存在场地水主要为松散层中第(3-1)层、第(3-2)层、第(5)层、第(7)层中赋存的微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度1米左右。

施工期间测得场地水位埋深在1.72m~3.20m,高程为23.55m~

25.08m,水位呈季节性变化,年度变化幅度为1.0m左右。

该层水较丰富,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和三八河河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水平径流、蒸发。

为方便基坑施

工并确保施工安全,基坑开挖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降、排水工作。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场地土层分布特征及场地环境条件,宜采用深井井点降水措施,降水深度应至基坑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1.0m。

由于本基坑深达6.0m,由降水引起的降落漏斗影响较大,基坑降水过程中应对场地内及周边地下水位进行适时监控,可在基坑外设置水位观测井,必要时场外设置回灌井,以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

根据H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承压水含水层呈年周期性变化,承压水头埋深的变化幅度一般在2m〜2.5m之间。

3、基坑降水方案

3.1降水目的

根据本工程的基坑开挖和基础底板结构施工要求,本工程降水的目的为:

(1)疏干开挖范围内各土层中的地下水,防止基坑积水,方便

挖掘机和工人在坑内施工作业,保证基坑开挖施工安全、快速进行;

(2)加固基坑内和坑底下的土体,提高土体强度,增加坑内土

体抗力,提高地基坑剪强度,防止开挖面的土体隆起和开挖过程中的纵向滑坡,从而减少坑底隆起和围护结构的变形量,防止坑外地表过量深降;

(3)降低微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头,防止基坑突涌,保证开挖

过程中基坑底板的稳定性。

3.2降水井的布置

321疏干深井井点321.1布置原则

(1)潜水疏干降水井的布置,原则上按H地区单井有效降水面

积的经验值结合拟建工程场区土层特征、基坑平面形状、尺寸确定。

(2)降水井深度应能满足基坑施工须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

以下1m的要求。

3.2.1.2布置方案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自然地面下约6.0m,基坑周边采用钻机

成孔,井管深度18米,降水效果快,同时对周边环境和已完建筑的影响将很小。

3.2.1.3降水井的布置

按监控支护设计方案本基坑边疏干井为65口。

井深为18m。

各井孔直径为800mm,井管直径为©500mm。

术参数如下:

类别

井数

井深(m)

孔径©

(mm)

管径©

(mm)

沉淀管

长度(m)

备注

深井

65

18

800

500

1.0

水位观察:

可利用一口井作为基坑内水位观察。

3.3深井结构设计

为保证井管具有一定的强度,并满足降水及降水过程中需随时割

管的需要,采用间隔设置滤水管的设计方案,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终孔直径:

不小于©800-750mm;

井口:

高出地面0.30m,防止污水进入井内,井壁外围一般采用

井管:

采用水泥管,直径(内径)©400mm;

滤水管:

采用滤水管,直径©500mm,外包30~40目尼龙网;

砾料:

各井从井底向上至地表以下1.00m围填细砂;

沉淀管长度:

与滤水管同径,长度1m,沉淀管底部。

3.4成井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3.4.1深井341.1施工工艺

采用泥浆循环钻进、机械吊装下管成井施工工艺,见下图:

施工工艺流程图

 

341.2施工技术要求

(1)测放井位

根据井点平面布置,使用全钻仪测放井位,井位测放误差小于

30cm。

当布设的井点受地面障碍物影响或施工条件影响时,现场可作适当调整。

(2)护孔管应插入原状土层中,管外应用粘性土封堵,防止管

外返浆,造成孔口坍塌,护孔管应高出地面10~30cm。

(3)

钻机安装

成三点一线。

(4)钻进成孔

(5)

开终孔直径均为©800-750mm,—径到底。

1.10~1.15o当提升钻具和临时钻停时,孔内应压满泥浆,防止孔壁坍塌。

(6)清孔换浆

钻至设计标高后,将钻具提升至距孔底20~30cm处,开动泥浆

泵清孔,以清除孔内沉渣,孔内沉淤应小于20cm,同时调整泥浆密度至1.10左右。

(6)下管

直接提吊法下管。

下管前应检查井管及滤水管是否符合质量要

求,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管材须及时予以更换。

下管时滤水管上下两端应设置扶正器,以保证井管居中,井管应焊接牢固,下到设计深度后井口固定居中。

(7)回填滤料

采用动水投砾。

先将钻杆提至滤水管下端,井管上口加密头密封,从钻杆内泵送泥浆,使泥浆由井管和孔壁之间上返,并逐渐调小泵量,待泵量稳定后开始投放滤料。

投送滤料的过程中,应边投边测投料高度,直至设计位置为止。

(8)止水与回填

潜水疏干降水井在地表以下回填2.00m厚粘性土。

(9)洗井

采用活塞和空压机联系洗井法。

先采用活塞法洗井,通过钻杆向孔内边注水边拉动活塞,以冲击孔壁泥皮,清除滤料段泥砂,待孔内泥砂基本出净后改用空压机洗井,直至水清砂净为止。

(10)安装抽水设备

成井施工结束后,下入井泵并联接真空管路、排设排水管道、安装真空泵、接通电源,安装完毕后进行安装效果检查。

(11)抽水

先采用真空泵与潜水泵交替抽水,真空抽水时管路系统的真空度不小于-0.06Mpa,以确保真空抽水的效果。

(12)标识

为避免抽水设施被碰撞、碾压受损,抽水设备进行标识。

(13)排水

洗井及降水运行时排出的水,通过管道或明渠排入场外排水河道中,或市政管道中。

342成井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井深误差:

小于井深的2%。

;

成斜:

每50m小于0.5°;

井水含砂量:

抽水稳定性,小于1/20000(体积比)。

井中水位降深:

抽水稳定后,井中水位处于安全水位以下。

3.5降水运行3.5.1试运行

(1)运行前准确测定井口、地面标高及地下水位;

(2)启动抽水设备,检查抽水设备、排水系统运转是否正常;

(3)抽水系统经检查符合要求后,开始抽水。

3.5.2降水运行

潜水疏干降水井运行可在基坑开挖2周前开始;

抽水运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发现故障及时

排除;

潜水疏干降水井抽水时,潜水泵抽水间隔时间由短至长,

降水井抽干后应立即停泵,以免烧坏电机;

(4)抽水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内容包括井涌水量(Q)、水位降深(S),并绘制流量(Q)、观测孔水位、各监测点观测资料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以掌握动态,指导降水运行,不断优化降水运行方案;

(5)降水工作现场应备有双电源,确保降水的连续运行;

(6)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加深,潜水疏干降水井应及时做好割

管和接管工作,降压井应将暴露的井管与支撑用的钢筋焊接加固;

(7)降压井应在构筑物施工至结构强度加土压力可以抵抗下伏

承压水压力后方可停止降水;

(8)降水结束后,应及时将井孔注浆封闭,补好盖板;

(9)井口、井管设置醒目标志,做好标识工作;

(10)协同总包单位与挖机施工人员做好井管保护工作。

3.6降水监测

(1)水位观测

采用电测水位仪,降水运行初期,每2h观测一次,运行稳定后每日观测两次,水位观测精度士0.1cm。

(2)其它监测

降水期间地面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见5.3降水过程中周边场地、建筑物监测方案”,坑外孔隙水压力借助于基坑开挖信息化施工监测资料。

3.7封井方案

基坑四周为地下连续墙止水帷幔封闭,基础大底板混凝土浇捣为分段分块施工,基坑内降水为整体考虑,局部基础底板浇筑时,在浇筑范围内深井管可用基础混凝土一道浇筑封堵,在绑扎基础钢筋时深井拆至垫层面上100cm,在基础砼浇筑前深井降水按正常出水。

基础收尾大底板基坑内深井封井时,采取在井管内先填瓜子片然

后注浆再灌注混凝土的封堵方法,基本操作顺序及有关技术要求如下:

(1)基坑挖至设计标咼后,在基坑底开挖面以上50cm处,在

井管外焊一止水板,止水板外圈直径©700-800mm;

(2)降水运行结束封井前,先预搅拌1.00m3左右的水泥浆,水

灰比0.4~0.5;

(3)井管内填入瓜子片,瓜子片的回填高度在基坑底板以下

4.00m~5.00m左右;

(4)井管内下入注浆管,注浆管的底端下入深度离瓜子片的回

填咼度以上0.5m左右;

(5)在井管内设置一个压板,与注浆管连接并由注浆管送入井

内,压板的旋转深度与瓜子片回填的回填顶部;

(6)正式注浆前井管口用钢筋作支撑,将注浆管固定,然后开

始注浆,注浆时要求将水泥浆通过瓜子片的空隙渗入底部滤水管的周围将滤水管的缝隙堵死,一般要将预拌的水泥浆注完;

(7)注浆完毕,水泥浆达到初凝的时间后,抽出井管内压板以

上的残留水,并及时观测井管内的水位深度或标高的变化情况。

观测2~4小时后,井管内的水位无明显的升高,说明注浆的效果较好;

(8)当判定已达到注浆的效果后,即向井管内灌入混凝土,混

凝土的灌入高度略低于基坑底板混凝土面约10cm。

混凝土灌注结束,及时观测井管内水位的变化情况;

(9)待井管内混凝土的初凝能符合要求,并能确定封堵的实际

效果满足要求后,即可割去所有外露的井管;

(10)井管割去后,在管口要用铁板焊封,管口低于基底混凝土

面以下10cm左右;

(11)管口焊封后,用水泥砂浆填入孔洞抹平,封井工作完毕。

4、降水应急措施

4.1降水井预备方案

引发基

为避免降水过程中由于降水井损坏等原因造成降水中断,坑施工安全性问题,在制定降水井布井方案时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井兼备用井,以备在个别降水井降水中断时,能够立即开启备用井,保持降水工作的正常进行。

根据地质资料可知,本场区含水层有第②粉质粘土、第③粉土、第④粘土夹粉砂、粘土等,含水层导其导水一般,富水性相对较好,受上部浅水层垂直入渗和侧向径流补给。

根据以上报告及现场情况,防止局部地方降水不足,或挖机作业时间在土层停留较长并来回走动较多,土层在动力作用下容易造成土层液化,挖土面层容易出现水份。

4.2用电应急措施

A、配备双电源:

为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造成降水运行中断,降水工地配备柴油发电机,同时在电路配置时采用双向闸刀,当电路停电时,以最快速度开启备用电源,确保降水连续运行。

备用发电机应定期运行一次,以保证在应急时能够正常使用。

B、降水过程中进行电源切换演练,使所有工作人员知道自己在

电源切换时职责和任务,并能熟练进行各项操作,保证在10分钟内能够恢复供电,使降水工作继续进行。

C、抽水运行期间每天24小时不断巡视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除减压管井涌水量Q和水头降S外,还应包括场地排水管道的畅通性,电箱、电缆线的完好性,抽水管井的水泵是否正常运转等内容。

D、工地现场要配备备用深井潜水泵,数量2~3台,以备深井泵发生故障时使用。

5、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其控制

5.1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基坑变形监测技术规程》(Z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国家和Z有关管线保护、管理、监督、检查的文件、通知

等;

询标文件及附件;

5.2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初评

坑内降水主要是针对第⑤层,近十年来H深层降水实践经验证明,深层降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较小,成井和降水运行管理控制得好,抽水结束后大部分可以回弹,由于降水引起的承压水头降落漏斗的坡

度不大,对建、构筑物产生的差异沉降较小。

坑外重要建筑物上应布置监测点,随时注意这些重要建筑物的地基变形情况。

5.3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控制

(1)采用信息化施工,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

整抽水井数量及抽水流量,以指导降水运行和修复施工。

(2)监测资料及时报送降水项目部,以绘制相关的图表、曲线,

调控降水运行程序。

(3)对主要马路、各种管线、重要保护的建筑等,必须由专业

监测单位进行监测。

(4)基坑施工过程中,如围护渗漏或严重渗漏,应及时采取封

堵、回灌等措施,以避免导致基坑外侧浅层潜水位发生较大幅度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严重的地面沉降。

6、施工组织与管理

6.1施工管理模式

本工程采用作业层、项目管理层、公司管理层三级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公司职能部门对工程实施检查、监督、帮助和指导。

6.2项目施工管理网络

项目经理

施工管理网络图

6.3主要岗位设置

责安全、文明施工,协助项目经理进行质量管理,严格按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技术负责人对工程技术质量

负直接责任,负责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签证、质量记录控制,现场测量、检验的控制,根据工程技术质量状况,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审查物资采购技术要求,负责工程质量验收资料提交及生产调度,作业计划调整,保证均衡生产工艺,填写施工日志,负责工序调度、纠正等。

6.4施工人员组织

劳动组织计划表

4-JL_r[亠

冈位

定员

主要职责范围

凿井施工

机长

1人

组织本钻机成井施工,对工期及本机的安全、质量负责

班长

2人

及时完成机长安排的工作,对本班的安全、质量和效率负责。

钻工

8人

服从班长的安排,负责钻机移位、成孔、下井管、填砾和洗井工作。

降水运行

班长

2人

负责本班降水运行实际操作和管理工作。

普工

4人

降水运行及日常记录。

机修

焊工

1人

负责电焊操作,协助设备安装。

电工

1人

负责维护、保养各种电器设备,负责供电安全。

合计

19人

6.5投入的主要设备

拟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表

序号

机械名称

规格型号

额定功率

KW

数量

其中

备注

自有

租赁

1

钻机

GPS-10

37

1

1

2

泥浆泵

3PNL3

22

1

1

3

水泵

86-4

2.2

3

3

4

电焊机

ZXP

7.5

1

1

5

深井泵

100QJ8-23

1.5

8

8

6

潜水泵

QDX3-35-0.75

2.2

20

45

8

电测水位仪

1

7.1质量目标

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尽力减少一般

质量事故,确保优质工程。

7.2质量保证体系

我公司多年以前即完成了IS0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已开成了规

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公司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内部的各项质量活动加以规范,对过程加以控制、实施、保持和改进。

7.3质量保证措施

731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措施

(1)施工设计阶段的控制

a、工程施工前,现场负责人应认真阅读降水设计方案,了解设

计意图和技术、质量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b、施工组织设计须经生产技术部审核,总工程师审定,加盖有

公司行政章提交施工监理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

C、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更改。

当需

要变更设计时,应按公司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办理。

(2)施工设备的控制

a、设备进场前应进行检修和维修保养,确保进场设备的完好,

保障设备能正常运行,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b、做好运行阶段的日常保养,确保主机设备在施工期间的正常

运行能力,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设备运行、保养、维修应做好记录;

C、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维修工具和零配件,以满足设备维护需要;

d、现场设备必须进行开工前的试运行验收,并挂牌标示验收状

态;

e、计量器具应经计量检定,确保在有效使用期内,并及时做好

计量器具周期校准、检定计划表,以保证量测数据的准确性。

未经验收合格的机械设备和计量器具不得投入使用。

(3)人员能力的控制

a、全体人员应参加各种对口业务培训,持证上岗;

b、关键岗位人员须经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C、特种作业人员须按劳动部《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合格证书。

d、新工人须按有关要求参加技能培训后方可上岗。

(4)做好开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施工前,管理人员应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交底,明确各工种、各工序的工作目标和各项具体要求,使参加施工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什么时候做什么,怎样做,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732施工阶段的控制措施

A、各工序检验必须坚持“三检”制度,即操作人员自检,班与班之间互检,质量员和监理专检,检查内容必须有记录和整改措施。

施工交接班质量检验要贯彻下岗检查的规定,严格执行“班组施工十不交制度”;

B、降水资料由技术人员和现场负责人统一收集、整理、存放,并按要求及时报总承包和监理验收。

各项记录应规范和完整,为竣工资料汇总准备好基础资料。

C、工程开工后发生设计变更时,应以降水设计的有效书面文件作为施工变更的依据,项目部组织实施。

D、施工期间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并做好记录。

E、采购所有施工材料均应按规定实施进场质量验收,及时填写进场材料验收记录。

对验收不合格的产品应予退货,擅离现场或隔离存放,并做好不合格标记。

只有经验收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并

加以标识。

733产品的防护

A、工程使用的各种材料项目部应采取必要措施,对搬运、装卸、贮存等环节加以控制,确保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B、井管、滤管在搬运时应轻起轻放,不得相互碰撞,堆放时在底部加垫方木堆放整齐,并进行标识;

C、电焊条应堆放于通风、防潮处;

D、施工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及时按公司有关规定处置,并进行标识,防误用、混用;

E、材料经验收确定不合格时,材料员应将评审意见填入施工日记,注明材料的品种、型号、规格、数量、批次、进货单号、生产日期。

按拒收或换货处理,不合格材料擅离现场前,做好隔离标识;

F、施工作业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时,质量员应及时组织有关当事人进行不合格评审,判定其性质,分析其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及时加以落实,并对结果进行验收记录。

同时针对不合格原因制订纠正、预防措施,防止同类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7.3.4竣工验收阶段的控制

认真汇总整理施工记录和质量验收记录,编制竣工文件;

按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组织好退场;

&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8.1安全生产目标

工程实施过程中,无重大安全事故;杜绝人身伤亡事故;无等级火警事故;无机械行车和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无等级社会治安案件;

创建安全文明工地。

8.2安全生产措施821作业安全管理

现场钻机必须持证操作,挂牌负责,定机定人;

保持机械设备整齐完好,无油污,无锈浊,磨损控制在标

钻机传动部分一定要有安全防护装置,开钻前要检查齿轮

箱和其他机械传动部分是否灵敏、安全、可靠,启动时要看清机械周围环境,要先招呼后推闸;

(4)禁止不戴安全帽、穿拖鞋、赤膊进入施工现场,三米以上

高空作业必须佩戴安全帽及系安全带;

(5)施工现场的沟、坑等处必须有防护装置或明显标志,护孔

管理好后必须加盖或设置警戒线,泥浆池要设置防护栏杆;

(6)施工前必须先摸清有关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电源、水煤气管

道的情况及时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防护措施;

(7)钻机机长、班长兼安全员,钻机移动必须亲临机台指挥。

每天上下班时对劳动用品、机械设备及机具、吊具、索具等进行检查,确保用具在完好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消防隐患,确保安全施工。

822安全用电措施

(1)施工现场不得架设裸导线,严禁乱拉乱接,不准直接绑扎

在金属支架上;

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保护;

所有的临时和移动电器必须设置有效的漏电保护开关;

电力线路和设备的选型必须按国家标准限定安全载流量;

在十分潮湿的场所或金属构架等导电性能良好的作业场所

宜使用安全电压;

(6)现场应有醒目的电气安全标志,无有效安全技术措施的电

气设备不得使用;

(7)配电箱内开关、熔断器、插座等设备齐全完好,配线及设

备排列整齐、压接牢固,操作面无带电体外露,电箱外壳设接地保护,每个回路设漏电开关,动力和照明分开控制,并单独设置单相三线不等距安全插座,上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