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783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论坛 清议 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docx

中华论坛清议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

中华论坛清议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

小川,自从您由证监会主席转任人民银行行长便立即增持外汇储备并坚持以票据方式长期对冲外汇占款之后,我便开始质疑您的立场。

您此后的许多做法同样令我疑窦丛生,夜不能寐。

事到如今,我不能不采取公开质疑的方式叨扰您一下了。

  小川,自从您由证监会主席转任人民银行行长便立即增持外汇储备并坚持以票据方式长期对冲外汇占款之后,我便开始质疑您的立场。

您此后的许多做法同样令我疑窦丛生,夜不能寐。

事到如今,我不能不采取公开质疑的方式叨扰您一下了。

  第一个问题:

您打算如何处置快速扩张的海外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香港的人民币结存已突破1万亿,加上新加坡以及声称已超越新加坡的伦敦所结存的人民币,以及其他人民币海外交易中心结存的人民币,还有通过与贸易伙伴货币互换方式结存在海外的人民币,海外人民币结存规模恐怕已达到数万亿之多了吧。

至于是不是已达到一些媒体所说的10万亿之巨,这需要您给出个明确答案。

您说是吗?

  大家都说您是“人民币先生”,视您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舵手,那么,您是如何看待人民币海外结存的呢?

您又打算如何处置这些海外结存的人民币呢?

  稍有本币国际化常识的人都知道,提升本币贸易结算比例与促进海外本币以债权形式回流,是本币国际化的两个核心抓手。

既然如此,就应当加快海外人民币国债发行,尤其是加快海外人民币以RGFII的合法渠道回流A股市场。

就算海外发行人民币国债这事您做不了主,但RQFII这事您责无旁贷吧。

您说是不是?

  目前大家都在质疑证监会在尚未解决长线资金的情况下硬生生放开IPO,其中的问题连黄奇帆都看出来了。

我不相信证监会在RQFII问题上不持积极态度,是不是得不到您的同意?

您是不是觉得广大投资者被折磨得还不够惨?

大家都还记得您在任证监会主席期间股市的表现。

  您此前曾在各种场合表示支持直接融资的发展,怎么到了节骨眼上却不愿用您掌握的资源来实实在在地支持A股市场发展进而证实您所讲过的话呢?

您是不是认为股市发展了会挤压银行的发展空间呢?

是不是觉得投资者赚钱了不会提升消费信心进而扩大国内消费呢?

  既然本币的海外结存能不能以债权形式回流是本币国际化的关键,那么,您迟迟不采取行动加以促进,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

是不是担心由此增加的货币数量会增添通胀压力呢?

您又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增加货币数量就一定导致通胀呢?

是不是您所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说法是另一个有待证实的虚辞呢?

  小川,中国文人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治学最高境界。

此话出自《论语-里仁》,其所谓之道应该是指治国之道。

我算不上是个闻道之人,但习道之人丝毫不假。

您作为执道之人,其实就仁心而论,与我辈并无二致。

文人自傲,执道也是我辈的理想,但你我有别,以我之道质疑你所执道,便是我所执道。

以道论道,还算公平吧!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最大的社会功用就是对公共事务的批评与建议。

我没说错吧。

  第二个问题:

央行是不是真的大幅增持了黄金?

  近一段时间,境内外媒体均有大量报道或评论,说您领导下的央行已秘密大幅增持黄金储备,增持数量从数百吨到上千吨不等,而存量从2710吨至5000吨不等。

此报道内容岂止令我夜不能寐,几至哀而涕之。

  我之所以由哀而涕,个种缘由想必您也知道。

过去一年国际市场金价每盎司由年初的近1700美元跌至年尾的1200美元以下,跌幅之大,不可不谓自金价上涨十几年来所不遇。

不说投资者,就连瑞士央行都报告说金价下跌致其一年损失了166亿美元。

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价值至去年10月的一年中损失了3500亿美元。

由于之后金价再度下降跌,想必全球央行最终录得的全年损失会更大。

  您不至于反过来质疑我偏听偏信吧。

最好如此。

但是,既然央行之盈亏皆百姓之盈亏,且涉及金额数以千亿计,这样的重大事件性报道难道不值得央行及时出面澄清吗?

您不觉得,正是央行的沉默让上述报道所喻示的巨亏几近昭然若揭了吗?

  所谓纸包不住火,过去一年里,不断有报道指中国的金融机构竞相涌入欧美银行纷纷退出的大宗商品业务。

这不能不让人看作是央行大举增持黄金的注脚。

  因美元的持续贬值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市值发生重大亏损的事实您不能否认吧。

如果再多了个黄金储备市值损失,您主导下的国内外汇储备亏多少才是个够呢?

您怎么就不能学学陈云的“交换、反复、比较”,来实事求是地重新厘定储备政策呢?

  我非常不明白,既然欧美银行纷纷被迫退出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业务,为什么国内金融机构要反其道而行之争相涌入呢?

是不是和大妈一样心存抄底之侥幸呢?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作为世界头号金融体,岂容投机心态之横溢。

据说,禁止银行对大宗商品的持有和交易的监管将延续至2018年,这段时期,谁能断定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不会继续震荡下行呢?

  接下来的问题应当更加尖锐。

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涨而导致中国陷入输入性通胀曾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不说这涉嫌“用中国的钱,行残害中国的事”,起码是大大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严重地讲还包括迫使央行采取紧缩政策。

事到如今,中国好不容易迎来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周期,这原本是加快发展中国经济的大好时机,但为什么偏偏准许国内金融机构竞相涌入大宗商品业务呢?

姑且不提亏损风险,您就不担心由此抬高的大宗商品价格会重新形成输入性通胀因素吗?

或许您的真实想法正是如此,透过抬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向国内输入通胀因素,以便继续奉行紧缩政策。

您真的是这样想吗?

  您要是无异议,我对您的下一个公开质疑是:

您有何等证据偏信货币数量扩张注定导致通胀呢?

  小川,中国人治学治国的基本方法,一如孔子所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话连英国牛津大学都视为神明,您也一定知道。

对于国内学者就货币政策发表的批评与建议,您之前的态度曾经让我一度钦佩。

记得2005年的一天,在我连篇累牍发表公开批评央行的文章后,央行办公厅的一位同志把电话打到我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的办公室,对我说:

在近期所有针对央行的不同意见中,您的意见是最中肯的。

如今,8年过去了,您是不是觉得再没有必要回应大家的质疑了?

您位高权重,公务繁忙,这我们都理解。

但您别忘了,您还是一位人民的公仆。

虽然我代表不了人民,但起码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所言一切皆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个问题:

您有何等证据偏信货币数量扩张注定导致通胀呢?

  自您上任以来,央行的每一次货币政策调整,无论是价格工具的还是数量工具的,皆必言及物价的影响。

您的这一理念想必是受到了米尔顿-佛里德曼关于“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影响。

或许可以说,您是佛里德曼这句著名格言在当今世界的东方最忠实的捍卫者和实践者。

  可是您别忘了,佛里德曼在这句话之后有一个补充:

“即在一定意义上,通胀是、而且也只能是由货币数量的急剧增加引发的,不是由于产出的增长所致。

”既然如此,您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中国过去十年的货币数量增长不是由于产出的增长所致呢?

又有何等证据坚持物价变化主要是由货币数量引起的呢?

您是不是机械地或教条主义地理解了佛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此问题事关重大,请务必说明。

  不瞒您说,早在佛里德曼发表上述言论后不久,我就断定您的这位洋教官是信口雌黄。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前70多年的历史当中,国际市场油价一直稳定在2美元一桶的水平上下。

您不能否定这是西方富国对穷国长期奉行经济压榨政策的结果吧。

我想提醒您注意的是,油价后来的大幅上涨,并不是由于尼克松政府关闭黄金窗口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是伴随穷国的觉醒,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动用石油禁运武器之后发生的。

仅从这一点看,第一次石油冲击期间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暴涨至13美元/桶,显然不是货币数量的急剧增加所致。

此后,在1979年至1981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期间,国际油价再从15美元跳涨至39美元。

您不能说我这样讲有违事实吧。

  我知道您的外语很好,在很大程度上央行大举囤积外汇储备又是学日本的范儿、步日本的后尘。

那就让我们来切磋一下日本的事儿。

  我之前公开讨论过日本江户时期的货币数量扩张与米价上涨的关系。

前者200%的扩张幅度显然不是后者40%的涨价幅度的原因,倒是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结果。

您应该不会像外行人那样认为这种正变量关系和货币数量与物价的正比例是一码事吧。

此例证姑且按下不表,去看看当代的日本。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的广义货币数量从最初的47.77万亿日元激增至197.87万亿日元(数据来源:

日本内阁府经济白皮书,下同),10年累计增幅314%,但同期生产者价格的涨幅为103.18%,消费者价格的涨幅为136.67%。

基于上述油价同期暴涨十余倍和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进口资源的国家等背景,您能说日本这一时期的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数量扩张引起的吗?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尽管日本的广义货币数量再扩张至483.12万亿日元,10年累计增幅144%,但同期日本的生产者价格却下降了5.48%,消费者价格的涨幅也收缩至21.64%,而同期日本GDP的增幅由前一个十年的227%重挫至82.64%。

这几组数据能够证明,货币数量的扩张主要是由于财富增长的速度决定的,而货币数量扩张本身居然可以与物价变化成反比。

  我这样的分析能够推翻您所崇信的佛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吗?

  如果不能,我这里还有中国明朝的事儿,中国当代的事儿,还有美国的事儿等等。

但结论都是一样的,都是对佛里德曼的否定。

我对货币理论的研究还算比较深入,您要是有功夫,我们可以切磋个十天半个月的。

  小川,安倍将目前的中日关系比作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关系,并扬言中日开战中国损失最大,这分明是向中国挑战,对此,您怎么看?

  我之所以要问您这个问题,少部分原因是想提醒您,一旦中日爆发军事冲突,即便是小规模的,您很有可能因为对日本的某些做法而遭到国人强烈质疑;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央行公布的日元储备比例与所持有的日本国债余额对不上号,以至于央行很有可能在日元储备问题上没有对国民做出如实报告。

  我不会在此质疑您前一个问题,但我必须质疑您后一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

您是否在对日货币问题上做到了诚信、爱国?

  荀子有曰:

“诚信如神,夸诞逐魂”。

您应该知道其中的含义。

  据日本财务省和央行披露的数据,您领导下的央行使得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日本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至2011年末持有日本国债18万亿日元(折合1.46万亿人民币),按年激增71%,至2012年末再增至20万亿日元(折合1.67万亿人民币),并在时隔一年后再次成为日本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

  然而,按照您领导下的央行外汇管理局的说法,日元占我国外汇储备的比例仅为3%。

鉴于2011年和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分别为3.18万亿美元和3.31万亿美元,这两个年度我国的日元储备大致仅为7.9万亿日元(按1美元=83日元全年均价计算)和7.7万亿日元(按1美元=78日元全年均价计算)。

  不难发现,日本人披露的上述中国持有日本国债数据是央行披露数据的2.28倍和2.6倍。

我并不能确信日本财务省和日本央行的数据是真实的,但我也无从对其加以质疑。

作为中国人,我似乎应当首先质疑您和您领导下的央行是否在对日货币问题上说了真话。

  很明显,7.7万亿日元的储备充其量只能购入等值的日元国债,那为什么日本人所说我国持有的日本国债余额达到20万亿日元?

多出的12.3万亿日元是从哪里来的?

是不是央行还背着国民暗中持有日元储备?

  国人都知道,我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大致是美元储备的55%左右。

由此引出的一连串问题是,为什么我国央行持有的日本国债居然是日元储备的260%?

比照美国国债占美元外汇储备的比例,我国外汇储备的日元比例是不是高达15?

真的是央行隐瞒了我国的日元储备?

还是央行对日本国债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美国国债?

您又是出于何等心理和理由在日本加速军国主义并不断升级对华政治、外交、军事摩擦的过程中把中国人的血汗钱提供给日本呢?

您就不担心日本再一次用中国的钱行残害中国的事吗?

您难道有证据日本政府没有拿中国央行购买日本国债的钱去壮大其军事机器吗?

  不仅如此,大家都知道,受负利率政策影响,日本国债收益率极低,即便是10年期国债票面利率,过去5年平均也不超过1%。

您到底有何等理由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去冒两国开战的极端风险呢?

  我不说您也应当知道,仅仅过去2年的时间,日元对人民币汇价由12日元=1元人民币贬值到17日元=1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我国央行对日本国债的持有孳息远远赶不上日元贬值对我国日元储备造成的巨大损失。

在国与国货币之间,一个国家的得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失,这个道理您不会不明白吧。

我宁肯相信您是爱国的,但您又如何解释央行在日元货币上的巨额损失呢?

  小川,藉甲午年新春向您拜个晚年,并代我向令兄小鹤问好,15年前曾与他有一饭局。

  庄子曰: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在他眼中,朝菌不知夜幕,虫子不知春秋,是谓小年;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以至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谓大年。

  庄子此言显然是在告诫国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切忌短视,必须有大历史观。

受此指引,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放大到500年的历史当中,实为继两次崛起、两次衰退之后的第三次崛起。

其中,第一次崛起是指公元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第一,第一次衰退是指明末清初受累于银货贸易戛然而止的17世纪危机;第二次崛起是指银货贸易再度兴盛之后的康乾盛世,第二次衰退则是指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年积弱。

  历史是一面镜子。

不知五百年来中国经济两次衰退的原因,正处在第三次崛起的中国便无法杜绝第三次衰退的风险。

这一逻辑您不能否认吧。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五百年来第一次衰退的根子是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此恶法的本质是将中国得自于银货贸易的白银大肆囤积到财政体系,以至于货币长期紧缩,以至于地理大发现之后大幅增长的世界白银产量到了17世纪初居然不能维持银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稳定,以至于银货贸易戛然而止,以至于在最终失去白银供给后经历了一系列天灾人祸,最终导致有着276年辉煌历史的明朝宣告灭亡。

  研究还表明,所谓鸦片战争,本质是英国人发动的旨在与中国争夺流动性的战争。

鸦片贸易本身是中国流动性的流失,并由此彻底改变了此前银货贸易的长期顺差格局。

之后的中英《南京条约》则赤裸裸地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货币战争本质。

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自1842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以及西方人眼中的西方国家日本,透过强加给中国人的战争一共掠夺了12.55亿两白银。

其中日本一次性掠夺了中国2.3亿两白银,按清朝白银一两值37.3克以及现在的白银市价计算,核计现值人民币333亿元。

这无疑是中国经济五百年来第二次衰退的原因。

  上述历史您可以否认吗?

  于是,我对您提出的第五个问题是:

您如何解释过去一年中国外汇储备贬值损失相当于12.7个《马关条约》?

  不久前央行报告称,2013年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上年的三倍。

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披露的数据,201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升值7.9%和7.2%,分别是2012年的3.5倍和4.2倍。

  尽管您十分不情愿,但也不能否认本币升值对外汇储备的贬值影响。

这可是世界公认的。

姑且不理会BIS的说法,姑且不按照年末的3.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计算,姑且在年初的3.3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当中只计算其中65%的美元储备,加上日元储备,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对日元升值24%,所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损失超过4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7个《马关条约》被日本一次性掠夺的中国财富。

  在货币战争中,一个国家的失必是另一个国家的得。

  话已至此,我无语下笔。

  鉴于两会临近,我对您的第六个公开质疑是:

央行打算何时向***告损益数据?

  顺便说一句,美联储每年均公开披露经德勤会计师审计的损益数据以及上缴美国财政部利润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