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668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

发展策划局]2008-11-2716:

31:

27.0http:

//61.185.220.46:

7001/system/_owners/xaportal/_webprj/web/sys_newzwnr.jsp?

infoid=ABC00000000000094179

--------------------------------------------------------------------------------

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景俊海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发展,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

正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规律,重视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趋势,着力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对于加快我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西部最佳”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摸清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优选出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本次调研多次深入重点企业实地考察和座谈、多次召开各类专题论坛和研讨会,多次走访市级有关部门,认真吸收和研究了我市六方案一规划的相关成果,查阅和研究了大量资料和统计数据。

从调研结果看,我市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一批西安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利于带动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共计17个。

它们分别是:

高新技术产业内的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内的航空航天器制造、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旅游产业内的唐皇城、临潼、雁塔旅游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内的商贸物流业、会展业和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内的影视演艺传媒、出版印刷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一、我市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新趋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2000年,我市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可比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只有643.26亿元、1100美元、46.96亿元、6364元、2344元,而到2005年时,这些指标分别达到了1270.14亿元、2165美元、101.78亿元、9628元、3640元,年均分别增长13.3、14.5、20.5、8.6、8.1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我市“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0年

2005年

年均增速

生产总值

亿元

643.26

1270.14

13.3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1100

2165

14.5

三次产业比例

6.9:

44:

49.1

5:

42.5:

52.5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816.8

2579.3

29.2

累计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2.1

128.72

17.6

其中:

累计出口

亿美元

50.1

80.76

19.9

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亿美元

9.45

14.83

29.6

地方财政可比收入

亿元

46.96

101.78(一般预算收入73.05)

20.5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105.4

178.5

11.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364

9628

8.6

农民人均纯收入

2344

3460

8.1

根据这些指标,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霍利斯.B.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我市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从国内外经验看,在该阶段,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中应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按照市场经济定位,充分整合西安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就成为调整和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重要任务。

(一)高新技术产业

15年来,我市以高新区为龙头,认真贯彻党中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政策,通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市场配置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使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9%。

全市涉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中,产值过50亿元的2家,产值过10亿元的16家,产值过亿元的118家。

上市企业已达30家,其中10家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

1.软件产业集群。

以西安软件园为核心区,西安软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截至2005年底,软件园共有软件企业521家,软件产业总销售收入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增加值25.8亿,比上年增长45%。

软件加工及服务出口4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2%。

现有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2家;未来国际、博通资讯、葡萄城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凯翔、凌安、NEC-CAS、博通等4家通过CMM/CMMI认证,博通资讯和新生代石油两家上市企业,从业人员约4万人。

西安软件产品占西北市场的90%,也涉足了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等地区。

随着国际BPO的快速发展,西安依靠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已经成为国家商务部确定的首批五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

2.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基于西安集成电路的人才优势,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的研发优势,形成了以高新区为中心,以美国应用材料、德国英飞凌、美国美光科技、西岳电子、西安理工大学单晶炉厂、美国爱尔半导体、捷盛微电子等30多家企业为主体,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协调发展等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特别是2005年投资2.5亿美元美国美光项目和2006年首期投资3亿美元的美国应用材料项目的进入,进一步完善了集成电路产业链,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企业的入驻。

西安将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中国集成电路的第四级。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基于陕南丰富中草药资源,依托西安积累起来的生物医药科研、人才、产业以及市场网络基础和优势,形成了以东盛集团、金花企业、杨森制药、利君股份、华海医疗为龙头的、集聚2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的产业集群。

2005年,该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24.5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26.5%。

仅西安高新区,2005年就有生物医药企业183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2.64亿元,利润10.67亿元,税收7.09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6.84%、405.68%、43.52%。

其中过50亿元收入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13家;人均产值61.12万元,是2004年的3倍多。

产品以新药研发和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和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为重点。

4.通信产业集群。

依托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深圳华为、中兴通讯、西电捷通、嘉载通信等设备制造企业和区内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网通陕西分公司等电信运营商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信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现有通信设备制造及其相关企业80余家,年销售收入30-50多亿元。

2004年,仅西安高新区就有通讯设备制造企业4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34亿元,占到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总量的14%。

该产业还具有技术国际国内领先,产品体系完善的特点。

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以程控交换机、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无线传输设备、通信基站天线以及通信服务等为主体、配套相对完善的通信产品研发、制造、营销与服务一条龙的体系。

5.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西飞公司(铝型材),宝钛美特法力诺(钛材料)、西部超导(超导材料)、高科彩钢、碧辟佳阳、西部材料、海德鲁等企业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等科研单位为代表,西安已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多规格、多品种、产值近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航空新材料方面,张立同院士领导的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和产业化项目已在阎良建设,西安高科理化技术公司大生产的防冻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

低温超导材料方面,西部超导是由著名材料科学家周廉院士出任公司董事长的企业,公司现有职工210余人,该公司拥有最新熔炼、锻造、焊封、加工及热处理的整套NbTi锭棒、线材技术。

2005年底,实现年产铌钛合金超导锭棒材200吨,产值3亿元。

6.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

随着我市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在我市也已形成。

企业孵化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目前,在西安已经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软件园等为重要载体的、包括4个大学科技园在内的19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及综合孵化器集群。

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全国高新区中规模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孵化器。

截至2005年底,高新区企业孵化器总面积已达101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565家,毕业企业483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33亿元,总产值52亿元。

企业孵化器集群为大学科研院所转化科研成果和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

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市成为越来越受到创业者关注和投资者青睐的城市,成为国际商务活动最活跃、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地区。

(二)装备制造产业

虽然近几年我市装备制造业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位靠后,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在行业内位次靠前、上规模、关联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但增幅较快,而且在局部领域,产业集群的特征也已显现。

2005年,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共实现工业产值73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8%。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主要体现在:

1.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以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区,以西飞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庆安宇航设备公司、远东公司、中航一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航天时代公司771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等为龙头,已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其中,阎良航空基地已成为国内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研究、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试飞鉴定、航空新材料、航空机载设备、维修改装货运、航空教学和航空旅游服务培训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

航空基地内现有工业企业28家,研究院所5家。

阎良集中了全国1/4的航空专业人才,也集中了全国航空产业1/4的总资产。

航天基地内已建和在建航天高科企业32家,总投资25亿元,达产后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航天基地。

2005年,该集群从业人数8.4万多人,共实现工业产值161.6亿元,实现利税6.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9%、27.5%。

2.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产业集群。

在省、市政府的指导下,西安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2005年,拥有从业人员3万多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4亿元,利税8.1亿元,初步形成以陕汽集团、康明斯发动机、比亚迪、法士特、西沃、欧舒特、德国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产业集群。

重点产品包括汽车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重型汽车变速器、汽车电子、汽车底盘、法士特齿轮等汽车零部件以及商用汽车、大客车、重型汽车、家用轿车以及机场专用车等。

西安已成为我国目前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配套便捷的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生产基地。

如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已达30亿元,当年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自营出口创汇4511万美元。

在高新区高速发展的比亚迪汽车,厂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拥有强大的汽车产能和配套设施,年生产小轿车3万辆,2006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

中集集团旗下的陕汽重卡(西安)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建设的专用车生产基地,总投资6亿元,年生产专用车6万辆,产值60亿元。

3.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通过充分利用西北电力设计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西安电力研究的雄厚科研、人才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国内外营销网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西安形成了以西电集团、西安电力机械、西安西玛电机、启源机电、同维电力、庆安制冷等国内企业和西门子、日立、三菱、阿尔斯通、ABB、大金等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设立的独资和合资电力电子企业为龙头的、全国重要的电力电子设备研发及制造产业集群。

2005年,该集群从业人数4万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01.3亿元,创造利税7.1亿元。

4.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陕鼓集团公司、西安标准工业公司、庆安集团公司、陕西建设机械公司、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在原西安冶金机械公司基础上由中钢集团控股建立的公司)、西安矿山机械厂、秦川机械厂等企业为骨干,西安已经形成了以生产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以及筑路、矿山、冶金、建筑、金属加工等行业设备的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体系。

截至2005年底,拥有企业130多家,工业总产值90多亿元,职工6多万人,实现利税12亿元。

(三)旅游产业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随着我市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省市政府对旅游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集群发展优势日益突出。

截至2005年底,我市内已有各类旅行社23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9家,国内旅行社205家),国家4A级景区9个,各人类从事旅游服务的单位400多家,拥有宾馆、饭店和招待所2500多家,床位18万张,导游5700名,其中星级旅店80家、床位3万张;西安旅游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

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23.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346万人次,海外游客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8.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5.2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9亿美元。

我市旅游业各方面指标均比上年新增10%以上,特别是旅游外汇收入,增幅高达24%。

我市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以唐皇城、临潼、雁塔等旅游为代表、多个潜在旅游如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区块并行发展的集群发展态势。

1、唐皇城旅游产业集群。

古唐皇城(唐皇城和宫城)位于今西安城墙内南城区西部,宫城位于西北部,两者面积约为9.41平方公里。

现在的唐皇城,包括西安城墙以内的区域和大明宫区域。

随着西安经济的高速发展,唐皇城旅游业也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在城墙以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轴线,钟楼、鼓楼、城楼和百盛、世纪金花、大中国际、西安开元以及凯悦饭店、钟楼饭店、西部影城、西安易俗社等为标志的城中心旅游商贸区。

围绕城墙内外,打造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区和文物交易区也已形成规模:

通过对城墙景区的综合开发、仿古迎宾入城式旅游活动的精品化和市场化运作,使唐皇城旅游区旅游精品的开发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对北院门、书院门、古玩城以及城隍庙等在内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物和旅游购物场所设施的完善,使城内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以回坊民俗风情街和清真寺为依托,对回族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尽显了西安古城国际化的渊源,具有很大挖掘潜力;通过打造德福巷咖啡酒吧一条街等引导主题性酒吧、茶馆、咖啡馆等现代都市休闲产品发展,使我市代表性休闲文化旅游品牌脱颖而出;在气势恢宏的大明宫遗址上再造大明宫,并以此为依托,深度拓展中华文明的现代意蕴,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旅游品味。

唐皇城旅游已初具规模。

2.雁塔旅游产业集群。

雁塔是西安的城市标志。

该集群的核心在曲江新区内。

它以大慈恩寺、青龙寺、汉宣帝杜陵、曲江池遗址等名胜古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及在大雁塔周围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陕西文化艺术大观园、大唐西市、大雁塔南北广场以及小雁塔景区等而引人入胜。

随着大雁塔旅游区被作为西安新城区——曲江新区来建设,雁塔集聚旅游资源的能力日益强大。

雁塔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曲江新区全面启动了“打造中国第一文化旅游品牌”战略,成功举办了首届曲江文化旅游艺术节,在先后开放南北广场的情况下,使大唐芙蓉园盛大开园,此外还建立了“新三园”。

2006年以来,曲江新区通过整合省市和海内外多方面资源,更是加快了文化旅游集群的发展步伐;以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曲江海洋世界等已建项目和大唐不夜城、大唐爱情谷、欢乐世界等在建项目为依托,组建文化旅游集团;精心打造精品文化项目大型诗乐舞剧《梦回大唐》,并以国际唐人文化为主题、以“打造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为目标、以参与性、娱乐性、传播性为特色,举行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达到了用盛唐文化沟通中外文明、弘扬中华文明、集聚人气的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雁塔旅游区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0多万人次。

3.临潼旅游产业集群。

临潼是我市重要的旅游区。

在该区内,已形成了一些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和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这些旅游景区主要包括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唐华清池以及骊山森林公园等4处国家4A级景点,同时还包括依托秦文化、盛唐文化以及“西安事变”开发的一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关中风情以及革命纪念意义的人工复原景点。

围绕文物古迹和景区建设,临潼还重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如围绕秦始皇陵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前服务区,而且还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如2005年举行的“寻根华夏、梦回秦唐”就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截至2005年底,临潼各主要景点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32万人次,占全市当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0%。

随着华清池侍女迎宾、大秦祭奠仪式、大型情景剧《盟誓华清宫》和《秦魂》、历史舞剧《大秦帝国》、秦腔歌剧《杨贵妃》、十三王朝大巡游等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开发建设,临潼的旅游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临潼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教育性得到进一步凸现,临潼旅游已经成为西安一个重要的旅游品牌。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我市所处的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我市所形成的我国便捷、高速的交通、通信枢纽地位,再加上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科技、人才等的集聚地和物资集散地等,使我市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虽然我市现代服务业目前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已初步形成了商贸物流、会展和金融服务等产业集群。

1.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西安一直是西北地区的商贸中心。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等的不断完善,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我市不仅成为西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而且实力还辐射到了西南、中南以及华东地区。

商贸物流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2005年,我市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290多亿元,其中,商贸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物流业就达126亿元,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50%。

市内,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以西部电子商城、雁塔路电子一条街、西部车城等为代表的30多家大型批发市场,一批以易初莲花、人人乐、爱家、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型综合超市、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充分发展;与此同时,纺织城的纺织服装物流、韦曲的科技物流、三桥的汽车物流、草滩果品农副物流、北石桥工业品物流、中储物流和临潼新丰镇综合性物流等7个物流中心也在建立,有的已开始有效运营。

我市已经开始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2.会展产业集群——我市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区位和历史文化底蕴等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是会展业进入高速提升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会展体系。

截至2005年,我市已建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展馆2个(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和陕西国际展览中心),总面积8.8万平方米,设立展览公司120多家,相继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大型会议和展览,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5年,全市共举办会展103个,其中全国性展会3个,区域性展会19个,地方性展会36个,综合性展会12个,全年展会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

今后,将依托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利用浐灞国际会展中心(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高新区CBD中心等资源,以举办国际性的欧亚经济论坛、BPO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契机,在进一步完善会展经济配套功能设施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品牌会议和展览,充分发挥会展业吸引力强、消费拉动大的作用。

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品牌展会,初步实现会展经济的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使西安会展业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业,是我市成为“中西部会展之都”。

3.金融服务业集群。

目前,在我市的解放路、小寨和高新区区域,已聚集了金融及相关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

其中包括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分行,此外,还包括上海浦东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商业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中国人保、中保人寿、平安保险、华安保险等保险机构以及国泰证券等证券公司。

与除成都、重庆外的西部主要城市相比,我市金融活动具有频次多、规模大、效率高、集群化明显等特点。

截至2005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3599亿元和2158亿元,保费收入45亿元,电子结算中心同城票据交换日2.4万件,交易额39亿元。

西安已基本奠定了中国西部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

(五)文化产业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好莱坞电影,其它如香港的音像、日韩的游戏动漫和电视剧、印度的软件,它们其实都是通过集群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性的文化产业集群。

日韩两国之所以能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依赖的正是产业集群这一概念。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醒得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却“起得晚”。

至今规模还是偏小的。

按照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九大门类统计,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和为62.2亿元,约占全市当年GDP的5.1%。

这与我市是国内少有的几个文化大市的地位明显不相适应。

尽管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呈现出优势行业突出、成长态势良好、总体实力不断壮大,并在影视传媒、出版印刷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形成集群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还是我市今后应该重点对待的一项大事。

1.影视演艺传媒产业集群。

目前,在我市正式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130多家,表演团体30多个,期刊、报刊300多种,广播、电视台20多个,形成了以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长安影视制作公司、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市儿童艺术剧院、华商报为主体,集影视创作、制作、演出、宣传、广告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其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自2002年以来,我市电视剧制作数量每年保持在20多部,曾名列全国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